引言
人因為有我執,便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人,這是愚癡,無明之始;有我執便自然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思考問題,將一切不利於我者,皆視為敵對一面,嗔心由此而生起;在極端自私的心態驅使之下,為了爭名奪利,人們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爾虞我詐,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的人,引起家庭、公司、社會間的種種糾紛與沖突,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使得一個大好的人間到處充滿了險惡、紛爭和不平,使得身處其中的人煩惱重重、痛苦不堪。
由此可知,修行的目的有二:一是對個人而言,求得心安;二是從個人生活的環境來說,就是為了遠離五濁惡世,生活於一個祥和的理想社會。由此觀之,修行之要有三個步驟:(1)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安心;(2)心安才能修定,心定才能修觀;(3)修觀才能見西方極樂國土。道交感應,即心即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這是《觀無量壽經》修行之法要。
《佛說1觀2無量壽佛3經4》
劉宋5、西域6、三藏法師7,羌良耶捨8譯
1. 講經緣起
佛陀說任何一種法都是因緣的。佛陀講述本經的因緣如下:佛陀時代,王捨城的國王頻婆裟羅深具善根,熱心護法。他晚年得子,取名叫阿阇世,疼愛異常。而阿阇世受提婆達多惡言煽動,把老國王關進了七重監獄,打算把他餓死,自己做國王。王後韋提希想盡各種辦法營救頻婆裟羅王,但被阿阇世知道後,也被囚禁了起來。韋提希被囚禁之後,悲愁痛苦,老國王命在旦夕,不孝之子阿阇世即將犯下了殺父篡位的彌天大罪。為了改變三人的命運,佛陀無問自說,為韋提希夫人和未來無量苦惱眾生講述殊勝的極樂淨土法門。
如是9我聞10,一時11,佛12在王捨城13耆阇崛山14中,與15大16比丘17眾,千二百五十人18俱19。菩薩20三萬二千21,文殊師利法王子22而為上首23。
本經是我親耳聽聞佛陀所講。一天,佛陀雲游途中,在王捨城耆阇崛山落腳,同行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三萬二千位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為上座。
[幽禁父王]爾時24,王捨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25,隨順26調達27惡友之教。收執28父王頻婆娑羅29,幽閉置於七重室內30,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當時,古印度摩揭陀國的首都王捨城有一位王子叫阿阇世,長大成人後,被封為太子,在惡友提婆達多不斷教唆、鼓惑與煽動之下,將父王頻婆娑羅囚禁起來,關在七重關卡的囚室內,禁止任何人前往探視,以此制衡群臣,妄圖弑父奪權。
[導讀]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家語》亦雲,“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諄諄告誡後主劉禅,“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交友之重要,與善友交,就能得到利益;與惡友交,就會有過失。阿阇世既然已封為太子,便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但他為什麼仍然如此喪心病狂,企圖殺父篡位?其主要原因就是聽從了惡友提婆達多之教唆。
[國太夫人密奉麸漿]國太夫人名韋提希31,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32蜜和33【麥+少】用塗其身,諸璎珞中34,盛葡萄漿35,密36以上37王。
(國王被擒後,太子沒有馬上殺掉父王,而是命人將他關押在七重關卡禁閉深囚的大牢中,並勒令宮廷上下不得接近囚室,不得探視,甚至不許送衣送食,准備將國王活活餓死。)國王的夫人名叫韋提希,她與國王相敬如賓,情深義重。看到國王被逆子關押,將會被餓死,心如刀割。於是她就將身體沐浴得干干淨淨,周身塗抹上由酥蜜和面調和而成的食品,並將葡萄汁暗藏在中空的璎珞中,在探視國王時,悄悄將那些食物送給國王。
[導讀]
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被鈔票迷住了;當你有兒女的時候,不要被兒女縛住。因為世間的一切事物和國王的權力、王後的榮華富貴一樣,如同天上的浮雲,虛幻不實,譬如說頻婆娑羅王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場宮廷政變,便立即成了階下囚,連普通人的權力都沒有;而母儀天下、享有特殊權力的王後,一旦丈夫成了階下囚,她連照顧自己丈夫的權力都沒有了。由此可見,世間的榮華富貴如同水月鏡花一樣虛幻不實,如同晨露、閃電一樣短暫。正如《金剛經》總結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爾時大王食【麥+少】飲漿38,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39,願興40慈悲,授41我八戒42。
國王吃完用酥蜜調制的面、喝光葡萄汁後,用水漱口。漱完口後,國王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向著佛陀居住地耆阇崛山遙對行禮。口中念道:“大目犍連啊,您是我最親密的朋友,希望您能發慈悲之心,為我傳授八關戒。”
[導讀]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此話說盡了為名利所困之人的無奈。只有當一個人生病躺在病床上時,才有時間思考人生的真實意義;同樣身為一國之尊的頻婆裟羅王,平時日理萬機,被幽禁後,倒是有充裕的時間靜心思考,並希望與好友大目犍連探討人生之真谛,以解釋他對人生的困惑。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如此思維,人生有逆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43世尊亦遣尊者44,富樓那45,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麥+少】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46
國王話音未落,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便如雄鷹飛起,轉眼間來到幽禁國王的囚室內,他給國王授八關戒,天天如此。同時,佛陀也派遣另一位長老富樓那尊者來給國王講解佛法。就這樣,經過三七二十一天,國王因有食物供給,並聽聞了佛法,面色日益紅潤祥和。
[導讀]
禅宗有一則相當出名的公案,就是達摩祖師傳法給神光慧可的故事。達摩祖師東來後,棲止在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當時年輕的慧可禅師為了求法,在雪地裡苦候到天明,並且還以斷臂的方式表示赤誠之心。達摩祖師知其意志堅定,即傳授心法。
達摩問:“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求又何在?”
慧可答道:“我心不安,乞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吾與汝安。”
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答道:“我已替你安了心。”
神光慧可到處找心而不可得,終於豁然大悟。其實世間的苦與樂,只在一念之間,即使貴為國王,若煩事不斷,危機四伏,整天疲於應付,吃得再好的國王也會變得心力交瘁;相反,頻婆裟羅王雖己成了階下囚,因得佛陀的指點,調整心態,不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坦然面對;無論發生什麼事件,也影響不了他的情緒。這種安之泰然的心態使頻婆裟羅王的身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健康。
[逆子欲害母]時阿阇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47存在48耶?時守門人白49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麥+少】蜜,璎珞盛漿,持50用上王;沙門51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52。
就在這時,太子詢問看守國王的守衛:“我父王現在還活著嗎?”守衛如實回禀:“大王有所不知,自國王被囚禁後,王後每天身上塗抹滿麸蜜,還用璎珞盛滿葡萄汁,送給國王食用。而且佛的弟子目犍連和富樓那長老也每天從空中飛來,給國王說法講經,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阻止。”
[導讀]
身外之物(如名利、美女)可以剝奪,而智慧、內心之安祥,是無形無相的,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和剝奪的。
時阿阇世聞此語已53,怒54其母曰:我母是賊55,與賊為伴56;沙門惡人,幻惑咒術57;令58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阿阇世聽了獄卒的回報,勃然大怒,不禁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怨恨。他咬牙切齒地破口大罵:“我母親不是個好人!與那壞東西是一伙的!目犍連等比丘更是大惡人,使用巫蠱幻術,令那討厭的國王這麼多天還不死!”說完,他手執利劍,怒氣沖沖地去找王後,准備將她處死。
[導讀]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不孝之子只因權欲薰心,便喪心病狂,竟然要加害親生母親,以達到自己罪惡的目的,實在令天下父母心寒!
[臣谏止]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59,為王作禮60,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61》說:劫初62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63此殺逆64之事,65污剎利66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67。我等不宜復住於此。
[阇王驚懼]時二大臣說此語竟68,以手按劍,郤69行而退。
當時,朝中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大臣,名叫月光,見狀便與另一位忠臣耆婆(是國王的另一個兒子,是阿阇世的弟)一起,極力阻止太子,向大王行禮並勸解道:“大王,臣等聽婆羅門經典說:自有史以來,貪謀國家王位,弑父奪權的惡王有一萬八千之多,但還從未聽說過有傷天害理去殺害自己母親的。大王如果執意要做此天理不容的迕逆之事,實與四姓以外的賤民無異,是對高貴的剎帝利王族的玷污,臣等既不忍心看到這樣的人倫慘劇,故不能再呆在這裡了。說完此話後,二位大臣以手按劍,倒退著下殿就要走出去。
時阿阇世,驚怖惶懼70,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71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72王聞此語,忏悔求救73,即便捨74劍,止不害母。敕75語內宮76,閉置77深宮,不令復出。
阿阇世王見狀,驚恐萬分,轉身問耆婆:“你也不再為我服務了嗎?”耆婆亦勸阻太子:“殿下,請慎重行事,千萬不可殺害你母後啊!”阿阇世王聽後,心生悔意,隨即扔掉手中的劍,斷了殺害母親的念頭。但仍下令將王後幽閉在深宮中,禁止她出來。
[導讀]
《孟子》雲:“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當遇到象夏桀這樣暴虐無道的昏君時,為人臣子,為了名利,不敢勸阻昏君的惡行,是可悲的;迎合昏庸的執政者,引他去干壞事,更可恨。阿阇世王子雖然因皇冠的誘惑而喪失理智,差點做出十惡不赦之事來,但幸好有賢臣及時點醒,才避免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因此俗話說得好,聽人勸,得一半。
[慈母求佛救渡]時韋提希,被幽閉78已,愁79憂憔悴80,遙向耆阇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81之時,恆82遣阿難來慰83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84雨淚85,遙向佛禮。
王後韋提希被幽禁後,終日郁郁寡歡,日漸憔悴,她遙對著耆阇崛向佛行禮,請求道:“如來世尊啊!從前,您經常派您的弟子阿難來安慰開解我。我現在愁苦難耐,世尊啊,您威高德重,我不敢奢望能見到您,但願您能派遣您的弟子目犍連和阿難來與我相見。”韋提希說完,痛哭流涕,淚如雨下,遠遠地向著佛陀所在的方向行禮。
[導讀]
有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森林中一棵樹倒了下來,那兒不會有人聽到,那麼能說它發出聲響了嗎?”同樣如此,當一個受苦受難的人向我們求救時,如果我們不用心去傾聽他/她的故事,痛苦的求救聲能得到善意的回饋嗎?佛陀深知,幫助身在苦難中人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傾聽,處身設地同情和理解王後的苦惱,才能找出最有效的辦法幫助她。
[佛知往赴]未舉86頭頃87,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88即敕大目犍連及以89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阇崛山沒90,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91,坐百寶蓮華,目連侍92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93,在虛空中,普94雨95天華96,持97用供養。98
在韋提希低頭行禮的剎那間,釋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中就已知道了韋提希心中所想的事。他馬上命令目犍連和阿難從空中飛來,佛自己則一下從耆阇崛山中消失,出現在王宮。這時韋提希行完禮剛一抬頭,便看到坐在百寶蓮花中,法身呈紫金色的釋迦牟尼佛,大目犍連隨侍在左側,阿難隨侍在右側,帝釋天、大梵天以及四天王等世間護法則在空中護衛,天空中飛花如雨,以供養釋迦牟尼佛。
[導讀]
一天,趙州從谂禅師正在床上休息,趙王來訪,禅師並未起床,而是坐在床上接待他。趙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趙州禅師更加尊重。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送禮品給他,趙州禅師一聽卻馬上下床到門外相迎。事後弟子們不解,就問趙州禅師道:“前天趙王來時,你不下床;這次趙王的部下來時,你為什麼反而下床到門外相迎呢?”趙州禅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別,上等人來訪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中等人來訪時,我下床到客堂裡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去迎接他。”
趙州禅師的待客之道,體現出禅師對不同根機之人以最適當的方式接引眾生。同理,,頻婆裟羅王請法時,佛陀派弟子們前往,而韋提希夫人求救時,佛陀不僅派弟子們先來探望韋提希王後,而且最後自己親自來傾聽她悲慘的故事,主要有兩個原因:(1)頻婆裟羅王大根機,派弟子們前往說法即可,而韋提希王後願求生淨土,只有佛陀親自出面才能達到目的。(2)頻婆裟羅王請法時,若佛陀親自去,阿阇世王子可能誤以為佛陀協助頻婆裟羅王謀政,怨嫌必重,甚致導致滅法,罪不可解。
[求佛說無憂之法]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璎珞,99舉身投地,號泣100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101,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102?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103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104濁惡105世也。此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106盈滿107,多不善聚。108願我未來109不聞惡聲110,不見惡人,111今向世尊,五體投地112,求哀忏悔113,[正請往生因]唯願佛力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王後見到釋迦佛的一刻,悲喜盈懷,無暇容緩,扭斷項璎,持用獻佛,五體投地向佛跪拜,哭著對佛說:“慈悲的佛啊!我前世是造了甚麼罪孽,今世竟然生出這樣惡毒的兒子?佛啊,您又是因為甚麼樣的因緣,今世與提婆達多這樣的惡人成了親戚?我懇求您,為我詳細地解說那沒有憂愁和煩惱的地方,我盼望著能往生到那樣的地方,不再眷戀這充滿痛苦的塵世。在這個骯髒的塵世中,地獄、惡鬼、畜生充斥,心地不善之人比比皆是。但願我轉生到的未來之世,再也聽不到邪惡之聲,見不到邪惡之人。我在這裡向您行五體投地的大禮,請您哀憐我,寬恕我。唯願如同太陽光一樣的佛法智慧,引導我觀想清淨的去處。”
[導讀]
假如沒有黑夜,我們便看不到天上閃亮的星辰。同理,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兩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無法拿東西,,若反過掌來用手心,則雙手萬能。,因此,即便是曾經一度使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磨難,也不會是完全沒有價值。它可以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對身處逆境的人來說,若因面對自己的逆境而能淨心反思,了知人生之真谛,調整心情,以平常心去應付危機,自己所處的逆境反而會轉化為有利的營養和前進的動力,進而成為成功的新起點。從這種意義上講。困境未嘗不是一件大好事。
[如來放光,現十方淨土]爾時,世尊放眉間光114,其光金色,遍照十方115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116十方諸佛淨妙117國土118,皆於119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120;復有國土,純是蓮華121;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122;復有國土,如玻璃鏡123;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124可觀,令韋提希見。
就在這時,釋迦雙眉之間放射金光,盡照東南西北的無數無量的世界,然後,金光又折返回來,罩定在佛頂上,化作一座像須彌山一樣的金台。十方的淨妙佛國,便全都在這個金台中顯現出來。有些佛國是由七寶組成,有些全部由蓮花構成,有的如自在天王的天宮,還有的像水晶鏡子一樣晶瑩剔透。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國淨土,如上述的那種種奇異都從中顯現,憑肉眼便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讓韋提希夫人一一親眼得見。
[導讀]
生命是由無數的正負面刺激構成,我們會在心裡對這些刺激作解釋,有時是有意識的,但多半是無意識的,解釋的角度便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喜惡以及生命的果實。佛陀教導韋提希王後的快樂之道是學會從正面的角度看待事物,轉換一下看待世事的心態,她突然發覺,原來生命可以如此美好,充滿喜悅的色澤。如此思維,當下就是極樂淨土。正如《維摩诘經》雲:“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唯其心淨,則佛土淨。”
[頻婆蒙光,獲證道果]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125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126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127,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當時韋提希秉告佛陀說:世尊!諸佛淨土,清淨光明。我現在生喜歡心,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懇請世尊,教我應該如何去思惟,求佛教我往生西方的修法。佛陀聽後,面帶微笑,口中放出五色光芒,每一個光芒都照往頻婆娑羅王的頭頂。當時的大王,雖關在幽暗的地方,但能觀照之心沒有障礙,遙遙的看見世尊,立即五體投地禮拜佛陀。頻婆娑羅王一經佛光普照,自然修成阿那含果。
[導讀]
阿阇世王若不逢惡友提婆達多,未必會有殺父圖王之念;無此極惡之心,斷不會作此五逆之事。頻婆娑羅王若不是其子忤逆之行為,便不可能有牢獄之災;若無此災,未必會有時間靜心反思,就不可能得到佛力加持,很快就證得聖果。由此觀之,阿阇世王之忤逆是頻婆娑羅王出世證果之助緣。由此看來,福者,禍之所倚;禍者,福之所伏。佛教之不二法門,是恆古不變之定律。
[寓意]
居裡夫人一生兩次獲得過諾貝爾獎,得過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名譽頭銜117個。當她獲得第一次諾貝爾獎之後,毅然將100多個榮譽稱號統統辭掉,專心研究,終於又榮獲第二次諾貝爾獎。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作客,忽然看見其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的一枚金質獎章,大驚道:“居裡夫人,現在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裡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己,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居裡夫人這種把名利看成是玩具態度,確實道出人間的一個真谛,名利如浮雲,虛幻不實。然而對一個利祿薰心的人來說,往往把權力看成是真實不虛的,至高無上的。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就會不擇手段,甚至冒著殺父殺母的罵名也在所不惜去獲得它。當阿阇世王子獲得王位後,覺得也不過如此,同時失去父母的痛苦時刻折磨著他。在佛陀的點化之下,終於悔悟,但為時已晚,失去的親人不能復生。一念悔悟升起,成了阿阇世國王生命的轉折點。他棄惡從善,最終也成了一代賢名的國君。
1.淨土法門是佛無問自說的殊勝法門。
2.粗心初念,是名為覺;細心分別,是名為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為覺,後聲細微名為觀。
3.無量壽佛的光明和壽命都是無限量的。
4.經,梵語修多羅,譯為契經。契有二義,一、上契諸佛之理;二、下契眾生之機。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佛金口所說的法稱為經。
5.劉宋,劉裕受晉禅,國號宋,都建康(今江蘇江寧)。有今揚子江、珠江兩流域各省。凡八主,五十九年,後禅位於南齊。
6.西域指敦煌以西諸國。
7.“三藏”指經、律、論三藏而深通三藏之法、教化眾生的法師稱為三藏法師。
8.僵良耶捨,譯者。僧傳雲,僵良耶捨,此雲時稱,西域人。性剛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尤工禅思。宋元嘉初,達於京邑。文帝深加歎異,敕止鐘山道林精捨。僧含請譯此經,並觀藥王藥土經。含即筆受。後游岷蜀,還卒江陵。春秋六十。
9.如,稱理;是,離非。決定可信,故雲如是。
10.我聞,阿難親從佛聞。
11.一時,西土此方,年月日時,歷數不同,流布他方,人難曉,故說一時。
12.佛,覺;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諸菩薩,故名大覺。
13.王捨城,中印度摩伽陀國首都。頻婆娑羅王自上茅城之舊都,遷居於此。城周圍有五山圍繞。靈鹫即五山之一。
14.耆阇崛,靈鹫,諸聖仙靈依之而住。又名鹫頭,峰形似鹫。或眾鹫所棲,因以為名。
15.與,共、和。
16.摩诃,大。大義有三,謂大、多、勝。天王大人所敬,故言大—德量大故。遍解內外經書,名曰多—識解多故。
17.比丘,有三義,乞士、怖魔、破惡。果號阿羅漢,亦有三義,應供、殺賊、無生。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和合無诤,羯磨說戒,能辦一切滅惡生善之事,故名為眾。
18.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屬弟子。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目連、身子共二百五十。都是事火外道,苦修多年,仍無所證;一見如來,便登聖果。感佛恩深,故常隨侍。
19.俱,聚在一處。大比丘等,同聞之眾有二:一、聲聞眾;二、菩薩眾。若論志願,則菩薩為先;今取威儀,故聲聞居首。
20.菩薩,覺有情,廣覺一切有情故。
21.三萬二千上首眷屬之眾。
22.文殊師利,妙德,亦雲妙首,又雲妙吉祥。《智度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菩薩為育於法王佛陀之家,故稱法王子。而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則以其在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王子。《法華文句》說,“經稱文殊為法王子,有二義: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為菩薩眾首。”
23.大眾之首為首,智德獨尊,故為上首。
24.爾時,佛正在王城說法時。
25.阿阇世,未生怨。頻娑昔於毗富羅山,游行獵鹿,周遍無得,唯見一仙,生嗔惡心,怒其逐去,刺左右殺之。其仙臨終,誓言為子,還以心口而害於汝。故阿阇世胎時已對父王起怨恨。
26.隨順,信他之教,從他之意。
27.調達,即提婆達多,譯為天熱;生時,諸天心皆熱惱,知彼出世,必破三寶故。(亦名天授)是斛飯王子,佛之堂弟,阿難親兄。
28.收執,軟禁。
29.頻婆娑羅,此雲模實,亦名影堅。皆為形體充實,從身立名。亦有翻為顏貌端正。
30.幽閉在七重室內。
31.韋提希,頻婆娑羅王之後,阿阇世之母也。韋提希,此翻思惟。
32.酥,酪屬。以牛羊乳為之。
33.和,拿兩種東西,攙在一起。
34.璎珞,用珠和玉,穿成了像煉條那樣的裝飾品,掛在頸項上的。璎珞中空,可盛果漿。
35.葡萄汁。
36.潛入深室,故雲密。
37.上,獻上。
38.吃干的東西,叫食;吃濕的東西,叫飲。
39.目犍連神通最大,在釋迦牟尼佛許多弟子裡頭,推他神通第一。並且他出家的年數,也很長久了,所以稱他大目犍連。目犍連出家前和國王是親戚,可以稱親;出家後都是以佛為師,故稱友。所以國王說大目犍連是我親友。國王很希望大目犍連大發慈悲心,教我八種戒法。
40.興,發。
41.教旁人學習一種法門,叫授。
42.八戒,即八關齋戒。《十善戒經》,“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YIN;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坐高廣大床;七者、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不著香薰衣;八者、不過中食。”
43.鷹隼,一種最凶猛,最會飛的鳥,兩張翅膀張開來,有二尺五寸長;嘴是完全曲的,背上的羽毛,是灰黑色的,肚下是白的。隼【音筍】是鷹一類裡頭最小的一種鳥。佛常常說,在我眾多的許多弟子中,得到神足通,能夠飛到十方國土的,目犍連第一。目犍連天天如鷹隼一樣很快飛到阿阇世關禁國王的地方,替王授八戒法。
44.尊者,年長、德高、受大家尊重。
45.富樓那,滿慈子,從父母得名。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善能開誘,故特遣之。
46.悅,快樂。父王因食聞法,多日不死,此正明夫人多時奉食,以除饑渴;二聖又以戒法內資,善開王意。食能延命,戒法養神。失苦亡憂,致使顏容和悅。
47.猶,尚,還。
48.存在,沒有死。
49.白,下面的人向位尊年長的人說話。
50.持,拿。
51.沙門,出家人,意為息,有停止惡念、安息煩惱之意。
52.制,管制,制止。兩位大阿羅漢,具足神通,空中來往,為王說法,而皇後是主人,我們沒有方法禁止他們。
53.已,完畢。
54.怒,憤怒,發怒。
55.賊,此處並不是說偷東西的人,而是罵人的話。阿阇世把國王關禁在七重深的房屋內,勒令宮廷上下不許探視,以此徹底斷絕國王的食品,使國王早點餓死,他可以早日奪取王位。現在聽到守門人說,皇後拿食品供給國王,使得國王還沒有餓死,無法奪取王位,自然發火,開口罵他親生的母親是賊。
56.伴,同伴,一伙。
57.幻,像變戲法那樣的一種法術。惑,迷惑人心。念了咒,就會生出種種變化的法術來,所以叫咒術。
58.令,使得。
59.耆婆是國王的另一個兒子,是阿阇世的弟。他的母親,名叫奈女。據說耆婆生時,一手持藥囊,一手把針筒,昔誓為醫,治疾存活,成為王捨城名醫。
60.這裡所說的王,就是阿阇世。作禮,行禮。
61.毗陀,明智。明,明白事理;智,產生智慧。毗陀論經是婆羅門教一部講修淨行的經書。
62.劫初,這個世界剛剛形成之時。
63.為,做。
64.逆,叛逆,忤逆。
65.污,玷污,被不.淨的東西污染。
66.剎利,統治者,印度四大姓中第二種姓。
67.四種姓中,婆羅門、剎帝利最尊貴;毗捨、首陀次之。旃陀羅是種性之外社會地位最低下的賤民男性之通稱,以掃街、屠殺為業。
68.竟,畢。
69.卻,倒退。
70.驚怖,嚇;惶懼,怕。阇王驚懼,賢臣去國,社稷必危。
71.為,輔佐。這個“為”字,也要在右角上邊加一圈,讀做位字音。為我,為我所用、幫助我。
72.慎,慎重;莫,不要。慎莫,千萬不要。
73.忏悔,悔過。忏即斷後。
74.捨,放下。
75.國王對臣子發布的命令,叫敕。凡是上對下吩咐的話,都可以稱敕的。
76.內宮,王宮裡頭侍候國王、王後的地方。
77.閉,關禁;置,安放。
78.凡是關禁人的地方,大半都不很明亮的,故稱幽閉。
79.愁,不快活、不放心。
80.憔悴,面貌干枯不滋潤。
81.昔,從前。
82.恆,常常。
83.慰,安慰。
84.但有眼淚,沒有哭的聲音,叫泣。
85.雨淚,淚水多到像雨那樣。
86.舉,抬起來。
87.頃,頃刻,時間很短。
88.知其心念,即他心智;乘空出沒,即如意通。
89.以,本來是拿的意思;這裡只好說是帶。
90.沒,消失,隱下去。
91.金有四種,一青金;二黃金;三赤全;四紫金。紫金也叫紫磨金,是金裡頭最好的一種金。
92.侍,伺候。
93.釋,即帝釋,或釋提桓因,此翻能天主,為三十三天主。梵,即梵天,或大梵天王,色界十八天中的第三天天主。護世,即四天王等世間護法。
94.普,周遍。
95.雨,像雨那樣從天上落下來。
96.天華,天上的華。
97.持,拿。
98.見佛有四殊勝:一、身色;二、蓮座;三、左右侍從;四、諸天供養。
99.被囚日久,不期遇佛,悲喜盈懷,無暇容緩,扭斷項璎,持用獻佛。
100.號,大聲叫喊。號泣,一邊叫喊,一邊哭。
101.宿,宿世,就是前世。指韋提希前世何罪之因,生此惡逆之子?昔於定光佛時,耶若達欲嫁女,有年老梵志須摩提,求為女婿,聰明而貌配;時釋迦為摩納童子,顏貌姝好,就珍寶仙人學習既成,從遠方來,遇見摩提論議,摩提言屈,耶若歡喜,以女妻之,摩提忿極,誓願當來生生惱害。摩提,調達是。女者,瞿夷是。
102.眷屬,本家;或是親戚。指佛陀前世何罪之因,今世與提婆為親戚?
103.為我詳詳細細地解說無憂無惱之處—淨土。
104.閻浮,樹。;提,洲。閻浮樹為樹林中最大的樹,閻浮提洲以樹得名。《起世經》說,須彌山東的弗婆提洲、山西的瞿陀尼洲、山南的閻浮提洲、山北則有郁單越洲。四大洲上各住有人;而閻浮提洲所居住的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人類。因此印度人通常把印度稱為南閻浮提。
105.濁,污穢不清淨,指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為十惡,殺、盜、YIN、妄言、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
106.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地獄之苦排第一;餓鬼次之;畜生第三。若據濁惡,實該六道;特舉三塗苦果,以彰可厭。
107.遍於大千,故雲盈滿。
108.五濁三界,五逆十惡,人心不古,故雲盈滿多不善。
109.未來,下一世。
110.惡聲,惡口。
111.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自然無惡人。
112.五體,即左足、右足、左手、右手和頭。投地,五體都伏在地上。
113.忏悔,悔過。忏即斷後,以後永遠不再造惡業;悔是恥前,忏除從前已經造的惡業。
114.世尊眉間有白毫相,長一丈五尺,八角式,周圓五寸,外有八稜,白如珂雪,中空如筒,從中發光。凡是放光,都是為了要利益眾生。這次放光,現淨土,使韋提希生信。白毫右旋宛轉,表從中道流出諸法。眉間,表中道;光,表智。初散後聚,亦表攝多歸一。
115.十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
116.光台高聳,喻若須彌。須彌,妙高,由金、銀、琉璃、玻璃四種寶貝合成。須彌山,是各種山裡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
117.淨,清淨。妙,又奇、又好。
118.國土,有清淨、垢穢之分別。我們處於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已去世,彌勒佛還尚未出世,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其實已成為穢土。
119.於,在。
120.七寶合成,表尊貴。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七種寶。砗磲,如同白玉,有一條一條的紋路,像車輪滾過後留下的溝渠,故稱砗磲。赤珠,紅色的珠。
121.蓮華,表潔淨。
122.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天,也叫他化自在天。如自在天宮,表快樂自在的地方。
123.如玻璃鏡,表其土明瑩如鏡。
124.嚴,莊嚴清淨。顯,顯明沒有垢穢,只有清白。其實所有極樂國土,都具備以上所描述的清淨之相,十方諸國都俱備,無處不好。我之求生,但生一處。既蒙世尊慈悲示現令觀,無非使我自擇。我今願生阿彌陀佛國。
125.散心量度名思惟,約慧言:一心系念名正受,約定言。初修方便,作意觀緣,名思惟;觀想既成,任運妙契,名正受。如地觀雲,“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思惟也。“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即正受也。准知思惟、正受,皆屬觀法,淺深有異。又復前雲,“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即知韋提唯請觀耳。以上是韋提希求請往生所修觀法。
126.《觀佛相海經》雲,“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從口而出。”光照頻婆娑羅王頂,佛力加被,令增道果。蒙光見佛,深悟無常,發智斷惑,遂證聲聞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
127.觀念之心,能照了諸法,曰心眼。障,阻礙遮隔。
《觀無量壽經》導讀
淨 因
1. 講經緣起
2. 修三福
人往往因為身處逆境才有機會反思,反思則是修行之始,而任何一種修行無不是從持戒開始,因為因戒生定,因定修觀。所以《觀無量壽經》以修三福為修觀之前提修條件。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1阿彌陀佛,去此不遠,2汝當系念,3谛觀彼國淨業成者4。我今為汝廣說眾譬,5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6,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當時世尊告訴韋提希,你可知曉,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離王捨城並不遙遠。你應當心中時常掛念阿彌陀佛,還要詳詳細細、切切實實的觀想阿彌陀佛極樂國中因修淨業而往生的無數成就者。我今天會為你用各種譬喻詳細講述,也好讓未來世一切凡夫俗子,若有願修此(淨業)者,能夠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修三福]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7,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8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9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10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11
佛陀說:“凡是希望往生淨土的人,先要修習三種善業:一、要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心懷慈悲,不殺害生靈;二、要律已以嚴,心有所歸,不犯殺、盜、YIN、妄、酒五戒,另外還得在行、住、坐、臥四方面,不失尊嚴和儀態;三、要深信因果,立志救度苦難眾生,發願往生阿彌陀佛之極樂國土。這些都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修得淨土的真正原因。”
[導讀]
三福是世福、戒福和行福,又叫作“三種善業”。
(1)世福是世俗善根,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故名世俗善;(2)戒福是持戒之善根。戒中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其中或有具受與不具受,或有具持與不具持,但能回向盡得往生;(3)行福出世間之善根。發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勸有緣,捨惡持心,回生淨土。所以,修此三善福是修觀的前提條件。
[佛說稀有之法]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12善思念之13:如來今者,為未來世14一切眾生,為煩惱賊15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16韋提希,快問此事。
佛陀告訴韋提希:你知道嗎?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及現在,三世諸佛淨業的正因。佛陀告訴阿難及韋提希:你們要仔細的聽,要好好的思考,如來今天要為未來世的一切眾生,被煩惱賊所危害的人,講述修清淨業的方法。善哉啊!韋提希,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門,若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趕快問。
[別囑阿難持宣]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17,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18
阿難!你應該牢牢記住如來今天為教韋提希和未來世的一切眾生所傳授的觀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並到各處去為芸芸眾生宣講,讓眾生了知,因佛力加持故,可以看見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如同鏡子中照見自己的相那樣清晰。因明明了了見到阿彌陀佛國土的極妙樂事,心生歡喜,立即就能把智慧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體上。
[韋提希見土之由]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19,心想羸劣20,未得天眼21,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22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23雲何24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陀告訴韋提希:因你是凡夫,心力不足,天眼未開,所以不能遠觀。(本來你不可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佛因為要鼓勵你修淨業,以期將來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諸佛以特殊的方便法門,使得你能夠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景象。當時韋提希秉告佛陀說:世尊!如果我今天,因佛力加持,親眼見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假若佛陀滅度後,愚昧眾生,邪惡不善,為五苦所逼迫。那麼,這批人如何才能得見阿彌陀佛極樂的淨土呢?
[導讀]
韋提希夫人因佛力加持得見淨土之殊勝,悲心頓生,代未來受苦眾生向佛請教往生極樂世界之法門。由此可見,韋提希並非小根之人。
3. 十六觀
修十六觀是本經修行之核心,所以本經有時也叫作《十六觀經》。佛陀遵循對機說法、循序漸進的原則修十六觀。淨土觀門,要在專一,故須指定一方,而西方讓人們聯想想起西方極樂世界,落日使人聯想起美好事物,故觀日落西方,自然成為十六觀的第一觀。而落日時天水相連,由落自然過渡到觀水(第二觀),觀水成冰,見冰為地(第三觀)。再由極樂淨土琉璃大地,觀想到大地上的樹(第四觀)、池(第五觀)和樓閣(第六觀),構成極樂國土莊嚴,因以上六觀稱為觀依報。
第七觀華座觀之歸屬,古代祖師有不同意見。依慧遠,華座觀屬依報,依吉藏,華座觀屬正報。我個人認為華座觀是由觀依報向觀正報之過度,引導修觀者由莊嚴的極樂淨土上的華座,聯想到座位上阿彌陀佛像(第八觀),再由佛像觀想相好光明的阿彌陀佛真身(第九觀),然後自然聯想到佛兩則的侍立觀音(第十觀)和大勢至兩位大菩薩(第十一觀)。第十二普觀是觀想自己身臨其境,往生西方淨土之境界。第十三雜想觀所觀之佛,又變成人們所熟悉的一丈六的佛像,對以上淨土聖眾加上總結。所以這一觀想又是過度,把人們由西方極樂世界拉回到人間來。由此可見,由第八像想觀到第十三雜想觀是觀想極樂淨土的正報——觀想淨土聖眾。
從第十四上輩觀到第十六下輩觀又由極樂淨土回到人間,觀想凡夫修觀為因,往生淨土為果,故此三觀稱為觀因,而前十二觀(由第二水想觀到第十三觀)稱為觀果(見表一)。
表一:十六觀之分類
觀想分類 觀想分類 十六觀 注
1、日想觀 由現實世界過度到西方極樂淨土
觀依報 2、水想觀 3、地想觀 觀淨土所依境界
4、寶樹觀 5、寶池觀 觀琉璃大地上樹、
6、寶樓觀 池和樓之莊嚴
觀果 7、華座觀 由觀依報過度到觀正報
8、像想觀 9、真身觀 觀佛果觀
10、觀音觀 11、勢至觀 菩薩
觀正報 12、普觀 自往生觀
13、雜想觀 由觀極樂淨土過度到現實世界
觀因 14、上輩觀 15、中輩觀
16、下輩觀
3.1. 依報觀
十六觀中前六觀屬依報觀,它們是:一、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樓觀(總觀)。其中,前一觀半(日觀及水觀前半)是連接現實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橋梁,所以稱作觀方便。後四觀半(水觀後半、地觀,樹觀、池觀和總觀)是極樂淨土的依報。
3.1.1. 日想觀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25系念一處,想於西方。26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27,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28。正坐西向29,[示觀相]谛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30,專想不移,31見日欲沒32,狀如懸鼓。33[勸常觀]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34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佛陀告訴韋提希:“你和其他眾生一樣,應先集中意念於一處,觀想於西方。如何觀想呢?凡是作觀想的人,一切眾生,只要不是天生失明的人,都能看見日落西山的景象。看到太陽要落下去的時候,應生起正念,面向西方坐定,做到心無二用地專注夕陽沉落的地方,專心想念這個太陽,不要讓這個顆心有機會移到別處去。此時就能見到太陽要落下去時候的形狀,像懸掛在空中的一面銅鼓。看見日落的形狀後,要做到不管是閉眼或是張眼,也能夠了然於心,就是第一觀的日想觀,又叫初觀。
[導讀]
為甚麼選擇觀日落作為第一觀呢?原因有六:(1)經中一再講到,觀照的目的是要了解“苦、空、無常、無我”之佛教的深刻道理。日落表示一天的終止,又象征人生之終止。故古人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感歎,表示人到晚年,如同日落,為時不多,進而思考到生命不過在呼吸間,一口氣換不過來便同死人。若人常存生命危在旦夕的想法,則可去除妄想執?,以及人我是非之念,當下便覺海闊天空,輕松自在;(2)一天中其他時間,太陽的光太強,易傷眼睛,只有日落時的太陽不傷眼睛,很柔和,容易起觀,令人遐思;(3)落日西方,自然讓人聯想起西方極樂世界;(4)日落一刻的景觀美麗無比,有助於人們觀想美好事物。佛陀教人觀想美好事物是淨化心靈的最好方法。如觀想極樂國土之莊嚴美妙,使人們發願往生;(5)落日之光芒容易使人連想佛之相好光明。如善導大師講:“令眾生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相,內外照曜,超過此日百千萬倍,行者等若不識彼境光相者,即看此日輪光明之相。”(6)落日時天水相連,由落日自然過渡到觀水(第二觀),故觀日落西方,自然成為十六觀的第一觀。
3.1.2. 水想觀
次作水想,見水澄35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水想,見水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36地,內外映徹37,下有金剛38,七寶金幢39,擎40琉璃地。41其幢八方八楞42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43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44
佛陀說:“因觀落日而看到夕陽消失於天水相連之處,故從落日而觀想到水。集中意念,觀想在西方日落之處有一望無際的大水,水色清淨明亮,看得清晰,意念專一。起水想觀。然後一邊觀想清澈的水,使其心專注在水上面不散亂,然後把水轉成冰,再把照起來透明的冰轉成琉璃,最後把琉璃轉成琉璃地。若觀想成功,就能夠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琉璃大地,內外透明清徹。琉璃大地是由七種寶貝做成的八角形的金剛幢支撐。每一面都是百寶組成,每顆寶珠顏色缤紛,放出千萬道光芒,璀璨耀目;每一道光芒又有八萬四千種顏色,映照在琉璃大地上,猶如千億日光照耀,令人無法辨清其中有多少不同的光明。
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45間錯,46以七寶界47,分齊分明48。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49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50。樓閣千萬,百寶合成。[華幢樂器]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風樂說法]八種清風,從光明出,51鼓此樂器,52演說53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琉璃大地邊界以黃金繩交叉纏繞,以七寶合成的繩子作為界線,整齊分明。每一個寶物中,射出五百種不同顏色的光芒,其光芒如盛開的鮮花,又如天空的星月,懸掛在虛空中,千萬道霞光在空中匯集成一座光明台。樓閣有千萬個,都是百寶所合成。在台的兩邊,各有百億個華幢、數不盡的樂器,莊嚴?琉璃大地;在百寶光明中生出八種清風,吹奏各種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妙音。這就是水想觀,名為第二觀。
[導讀]
由日想觀自然過度到水想觀,轉水成冰,轉冰成琉璃,轉琉璃成琉璃地,令人容易聯想起西方極樂世界的琉璃大地,從而進入第三地觀。水觀的另外一個功能是教導人們學習水的隨緣自在、圓融無礙之理。唐代善靜禅師要去參訪,師父問他:“四面是山,你往哪兒去?”善靜禅師答:“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那礙野雲飛?”流水無論遇到任何阻礙,都能順其自然,穿過茂密的竹林,繞過阻擋它的石頭,涓涓不息,終為江河,滔滔不絕,勇往直前,直奔大海。修水想觀,就是要求我們向流水學習,無論面對任何逆境,都能做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充分運用已有的條件,謹慎、積極去克服困難。
3.1.3. 地想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54,恆憶55此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56若得三昧57,見彼國地,了了分明,58不可具說59。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第二觀水想觀想成功之時,對每一個細節都要一一觀想,明明了了,一直做到不論是閉眼還是睜眼,都不會令觀想散失。除了吃飯的時候,無時無刻不在觀想淨土地面各種莊嚴。如此觀想者,也僅僅是粗見極樂國土而已。隨?觀想的深入,觀想者若已得三昧正定,此時觀想極樂國土,就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達至妙不可言境界,與初觀時的感受大不相同。這就是地想,名為第三觀。
[重囑轉教]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破障]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60[除疑]捨身61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62[顯正]作是觀者,名為正觀;63[簡邪]若他觀者,名為邪觀。64
佛陀告訴阿難:你記住我的話,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有想要脫離苦難的人,說此觀地法。若修行的人能觀想看見極樂國土,即能除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時,一定能往生極樂,心中沒有任何懷疑。修行者若是能夠如上所說那樣觀想,叫做正觀。若不如此觀想,就叫做邪觀。
[導讀]
日、水為現實世界人們所熟知之事物,正常的思維就可以了知。而西方極樂世界的琉璃大地無人見過,已進入幻境,無法想像,只能心觀。所以佛陀以世間常見之物—日、水為觀想之開始,觀落日定方位(西方),由水聯想到冰;再由冰聯想到極樂世界的琉璃大地,這就是第三觀—地想觀。由此可見,地想觀是連接現實世界和極樂世界之橋梁。我們的心通過正確的觀想,就可以通達極樂世界了。
另外,大地乃生命之源,使萬物欣欣向榮、生生不息。因此,人們習慣把腳下賴以生存的大地深情地稱作“母親”。觀察大地,就是要我們自強不息,不斷學習創新,充滿自信,追求卓越。大地能包容萬物,無論人類扔給她多亂的物件、多骯髒垃圾,她都毫無怨言地接受。觀察大地,就是要我們以廣闊的胸懷承受委屈和打擊,具備堅持不懈的毅力,容天下難容之事。大地一望無際,幅員廣闊,山河壯美,觀察大地,就是要我們像大地那樣坦蕩正直,以光明磊落的心胸待人接物,隨緣化物,則人生到處都充滿了真、善、美。
3.1.4. 寶樹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教令遍觀]觀寶樹者,一一觀之。65作七重行樹想66。一一樹高八千由旬67。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68[華葉寶光]一一華葉,作異69寶色。70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綠真珠光;71珊瑚72琥珀73一切眾寶以為映飾。74[珠網彌覆]妙真珠網彌覆75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76一一網間77,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78
佛陀告訴阿難和韋提希:地想成功後,接?就應觀想(琉璃大地上的)寶樹。大地上長出以七寶合成的寶樹。修行者觀寶樹時,必須要一棵一棵的逐一觀想。極樂國土琉璃地上,周匝皆有寶樹行列,行行皆有七重。每一棵樹高有八千由旬,每一棵寶樹,都有七寶枝葉華果,所有樹都是如此,沒有不具足的。每一片華葉,都會散發出奇異珍寶的顏色:琉璃色出金色光,玻璃色出紅色光,瑪瑙色出砗磲光,砗磲色出真珠綠光。而且珊瑚琥珀,各種寶物相互輝映。用奇妙的真珠結成的寶網覆蓋在樹上。每一棵樹上都有七重珠網;一重一重珠網的中間,有五百億座妙華宮殿,每座宮殿都像梵天王的王宮那樣的美麗莊嚴。
諸天童子79,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80以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81,猶如82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83明。眾寶間錯,色中上者。84[華果莊嚴]此諸寶樹,行行相當85,葉葉相次86。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示量]一一樹葉,縱廣正等87二十五由旬。[明色]其葉千色。有百種畫,88如天璎珞。
眾多童子在宮殿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種種快樂。每一個童子身上都掛著用五百億顆稀世珠寶做成的璎珞,每一顆摩尼寶珠之光可映照到百由旬那麼遠,就好像和合了百億的日月光芒,不可言說。各種寶物互相交錯,其發出的光芒相互輝映,非比尋常。這許多的寶樹,每一行都差不多大,每一片樹葉栉比鱗次。在葉子之間,開出各種奇妙的花朵,葉子中間自然結有七寶果實。每一片樹葉,長寬約有二十五由旬。其葉子有上千種顏色,有百種圖案,如同天上的璎珞,美麗非凡。
[明華色]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89如旋90火輪,宛轉葉間。91[明果實]湧92生諸果,如帝釋瓶。93有大光明,化成幢幡94無量寶蓋95。是寶蓋中,映96現97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98;十方佛國99,亦於中現。[總示觀法]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100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樹上各種奇妙之花,其顏色是閰浮檀金色,其形狀就像旋轉的火輪,奇妙之花在葉子中間旋轉,猶如風車。在各個的葉子間,生出各種果實,如帝釋的寶瓶,有大光明,可化成幢幡及無量的寶蓋;在寶蓋當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也在其中顯現。看見此樹後,不但要一棵一棵觀想,還應當按順序一一的觀想每一棵樹的莖、枝、葉、華、果,讓每一個部位都分明清楚的顯現。此稱為樹想,名為第四觀。
3.1.5. 寶池觀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101[明水色]一一池水,七寶所成。102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103。分為十四支。104一一支,作七寶妙色。[渠成]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105金剛以為底沙106。[池中蓮花]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107。
觀想極樂世界的寶樹成功後,接著下來應觀想池水。極樂國土有無數的八功德水池,每一個池水都由七寶合成。因池中七寶水從如意珠王而生,其質柔軟,流落池中,常常盈滿,分作十四支流。每一個分支,都有七寶妙色,黃金為溝渠,渠底是五彩綜合色的金剛沙;每一池水中,有六十億個七寶蓮花,每一個蓮花,有十二由旬大小。
[水流華間出聲演法]其摩尼水108,流注華間,尋樹上下。109[水聲演法]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110。復有贊歎諸佛相好者。[明珠王出光,化禽演法也]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111,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112名第五觀。113
池中摩尼水灌注花間,又沿著樹而上下自由流動,猶如懸瀑飛泉,嘩嘩作響,發出美妙的聲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波羅密妙法,更有贊歎諸佛相好光明的。而其中的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的光明,那些光芒化為百寶色的鳥,白鶴、孔雀等百鳥鳴叫之聲,輕柔而幽雅,時常發出稱贊念佛、念法、念僧之音。這就是八功德水觀想,名為第五觀。
[導讀]
佛經說,佛得稀有名句文身,若約了義,佛無言說,眾生自識所變,如聞佛說,而各生解。故人們常說,佛以一音說法,眾生各隨所解。如往生淨土之人皆來自不同的地方,語言各異,泉鳥水聲說法,隨聽者之識而轉,梵天聞為梵音,閻浮聞為世語。
3.1.6. 總觀想(寶樓觀)
[別觀寶樓閣]眾寶國土,一一界上,114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115。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116此眾音117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118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利益]若見此者,[滅罪]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生西]命終119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在眾寶所成的國土上有無數八寶池,每一個池岸上有五百億寶樓,在樓閣中,有無數諸天女,演奏著天伎樂;又有樂器,空懸在虛空中,就好像天寶幢,不鼓自鳴,在此眾多的音聲中,都會演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觀想成就後,就可稱為略見極樂世界的寶樹、寶地、寶池,此稱為總觀想,名為第六觀。若看見此第六觀者,除去無量億劫極重的惡業,命終之後,一定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作他觀者,名為邪觀。
[導讀]
第三寶樹觀、第四寶地觀和第五寶池觀成就之後,第六觀重點是觀想極樂國土的樓閣和聲塵,最終將極樂國土的各種依報莊嚴一起觀想,故名為總想觀。
【未完待續】
【注釋】
1.不,否
2.《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理應很遠.但本文說淨土不遠,理由有:一、佛威力,《楞嚴》說,“天眼觀大千,如觀掌果,況佛眼乎?譬如登高視下,一目萬裡。”所謂登泰山而小天下也。二、三昧力,心神無礙,遐方異域,舉念即至。所謂心念疾於風也。三、佛力攝故,以佛力故,令修觀者欲見即見。正如後文雲,“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十疑論》說,“劣夫從輪王,一晝夜行四天下。”佛告韋提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此不遠,不難往生;只要系念阿彌陀佛,谛觀彼極樂國土。”
3.系念,系念於一處而不思他處。
4.谛,詳細切實。谛觀彼國,勸觀依報。淨業成者,勸觀正報。謂佛菩薩及與三品往生人等,名業成者。
5.譬,譬喻。
6.在生死輪回中,迷迷惑惑,轉來轉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覺得苦惱,不曉得修佛法的俗人,叫凡夫。佛為利益現在未來眾生而說淨土法門。
7.長,尊長、有道德之人。
8.受,心裡領受。持,如手持物,緊把不放;歸依三寶,時刻銘記心頭。
9.在家五戒、八戒,出家十戒、具足戒,故雲眾戒;受持無缺,故雲具足。威儀是關於行、住、坐、臥的法則,屬輕細戒。若能持,言行便會鄭重不輕浮,令人生恭敬心,故稱威儀。
10.勸進,勸導旁人上進。行者,修行者。
11.三世果德,藉此而成,故曰正因。
12.谛聽,生聞慧.
13.思,修慧。
14.為未來,像法、末法時期。
15.煩惱能損慧命、傷法身,故煩惱賊。
16.佛陀廣開往生淨土之業,所以歎之。
17.未來眾生:一、生不值佛,二、濁惡轉盛,三、苦逼益深。
18.應時,立刻;得,證;無生,若領悟到極樂淨土從心而現,萬法皆不生不滅,達本無法,故叫無生。忍,安住。無生法忍,就是把智慧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體上。
19.凡夫,娑婆世界上的俗人。
20.疲軟;劣,衰弱。
21.眼有五種:(1)凡夫的眼,叫肉眼;(2)天人眼,叫天眼;(3)聲聞緣覺的眼,叫慧眼;(4)菩薩的眼,叫法眼;(5)佛的眼,叫佛眼。
22.異方便,特別奇妙的方法,如佛陀教導韋提希從日想觀和水想觀做起,自然聯想起極樂國土之奇妙,發願往生.
23.五苦:(1)諸天苦;(2)人道苦;(3)畜生苦;(4)餓鬼苦;(5)地獄苦.
24.雲何,如何。
25.專心,把心思專門用在一處,不夾雜別種心念在裡頭。
26.淨土觀門,要在專一,故須指定一方,以為投心之處。故放光現土,厥意在茲。
27.盲,瞎眼,生下地來眼睛已經瞎了的,叫生盲。
28.生起觀想。
29.正坐,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禅法。古高僧因受面西觀想西方極樂淨土之故,打坐時背不朝西。
30.堅住,將心牢牢地專注日落處。
31.心境相應,凝然不動,為定體。
32.沒,消失,落下去。
33.懸,掛起來。日沒近地,雲散光收,瑩如鼓面,懸住空中。
34.了,清楚。想成相起,念念相續,任運不忘。
35.澄,清、使水過濾變清。
36.琉璃,一種青色的寶。
37.映,照;徹,透;映徹,照起來透明。
38.金剛,堅固鋒利,所以能擎寶地。
39.幢,柱,以其明淨瑩徹,俨似空筒,名之曰幢。通常情況下,一支很高的木柱,外面用各種的絲或綢來包起來,放在佛的面前,用來引導眾生,制妖降魔。
40.擎,擎起來、撐起來。
41.金剛七寶金幢,撐起琉璃地。
42.楞與稜通,角。物之有稜角曰楞。
43.幢形為八角式,八面八楞,其狀如塔,均以百寶所成。
44.寶中有珠,珠珠有光,光光有明,明明有色,色有八萬四千,照映琉璃寶地,如百千萬億之赫日麗天。行者觀中心眼,尚不可具見,況常眼耶!
45.廁,軋在裡頭;雜廁,夾夾雜雜的軋在裡頭。
46.錯,雜亂;間錯,交叉纏繞.琉璃大地邊界以黃金繩交叉纏繞。
47.界,邊界.琉璃地上的繩以七寶合成。
48.每一份都很整齊、分明。
49.每一寶中發出五百色光,如盛開的鮮花.
50.連舉兩喻,以彰光相。光是假色,華與星月,俱是實色。今以實色以喻假色,以顯淨土寶光能假能實。所以寶光懸於空中,變成光明寶台;台中現出百寶樓閣,自然合成。
51.清風有八種,此風不從八方而來,乃由寶光而出。華幢樂器,四面圍繞,八風一出,華樂齊鳴,演唱妙法,以警眾人。
52.鼓,敲
53.苦、空、無常、無我為四法印。
54.若在食起觀想,有不尊敬之嫌疑,故“除食時”.食時有三,(1)早晨是天上人食的時候,(2)午時是佛食的時候,過了午時,佛就不食了,(3)傍晚是畜生食的時候,(4)夜間是鬼神食的時候。
55.恆,常常.
56.初次觀想,只能粗略觀見極樂國。
57.三昧,三摩地、正定、正持;正,不偏不邪;定,不散不亂。
58.隨著觀想之深入,得三昧正定,無須故意觀,任運契合,就能楚清楚楚地見到極樂國。如人學射,初生後熟,發無不中。
59.言語道斷,不可言說,唯證方知,故雲不可具說。
60.八十億劫,或雲無量劫,或雲五萬,或雲五十億劫,隨宜不定,非常人能想像。
61.捨身,捨棄肉身.
62.若觀想琉璃地成功,決定往生。據說唐高僧大行,於泰山結庵修淨業。未三七日,見琉璃地,心眼洞明。後來生病,又見琉璃地。於是說,“吾無觀想,寶地復現,豈於安養無緣哉!即日終於所居。”
63.正觀,正當的觀想.
64.與正觀不相應為他觀。不正當的觀想為邪觀。
65.樹相多種,所以要一一觀想。
66.極樂國土琉璃地上,周匝皆有寶樹行列;行行皆有七重。不上不下,整整齊齊,故稱七重行樹.
67.由旬,印度驿亭之度量單位,一般以四十裡為一由旬。
68.無不具足,枝葉華果,一一備具。
69.異,不同、稀奇。
70.枝葉華果是七寶所成,本有七種色相;其所出之光,則轉變他色,故曰作異寶色。
71.琉璃碧色出黃光,玻璃青色出紅光,瑪瑙赤色出白光,砗磲白色出綠光。
72.珊瑚,是一種寶,出在大海裡頭的,形狀像沒有葉的小樹,丫枝很多的,顏色大半都是紅的(珊瑚以白為多,但以紅的為上品).
73.琥珀,出在印度洋各個海島裡頭的。
74.一切眾寶以為映飾,華葉由二寶、三寶,乃至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砗磲)以為映飾。
75.彌,周遍。覆,蓋在上邊。
76.每樹七層,每層一重,其形如塔。
77.間,中間。
78.網間宮殿,如色界十八層天中第三層天的天主大梵天王居住處。
79.童子,二歲以上、八歲以下男孩子的總名。
80.釋迦毗楞伽,能勝;摩尼,寶珠之名,意為離垢,亦雲如意。釋迦毗楞伽摩尼即為能勝世間一切珍寶之寶珠之意。
81.一百個由旬,是四千裡路。
82.猶如,譬如。
83.具,完全。
84.色中上者,異於尋常。
85.相當,相對。
86.相次,有次序。
87.縱,直;廣,橫;等,一樣。
88.百種畫,即葉上痕脈。
89.閻浮樹果水汁,流入樹下河中,點物成金,河中石頭變成金,其色赤黃,兼帶紫焰,故稱閻浮檀金色。
90.旋,旋轉。
91.其華旋轉,猶如風車。
92.湧,湧。
93.瓶,瓶;帝釋瓶,帝釋天之寶瓶。所須萬物,自然湧出,故名德瓶。
94.縛在木竿上一幅很長的綢叫幡;在幢的木竿上,掛一幅幡,就叫幢幡。
95.寶蓋,類似傘。
96.映,映照出來。
97.現,顯現出來。
98.示生,唱滅,說法度生,皆名佛事。
99.佛國,佛所教化的國土。
100.樹干叫莖;樹枝叫莖。恐觀想混亂,佛陀教從樹的莖、枝、葉、華、果五種次第觀想。
101.極樂國土有無數的八功德水池.
102.池水由七寶合成。
103.摩尼寶珠為眾寶之王,故稱如意珠王。每一池心,各有珠王;池中七寶水從如意珠王而生,流落池中,常時盈滿。
104.如意珠王流出的水,分作十四支流。
105.雜色,五彩綜合色。
106.渠底為金剛沙,故渠水上下明徹。
107.十二由旬為四百八十裡。據《佛說阿彌陀佛經》,小的蓮花大如車輪。
108.從如意珠生出之水,故雲摩尼水,非常清潔。
109.尋,循,有依順、跟隨之意.池水灌注花間,又尋樹而下,猶如懸瀑飛泉,嘩嘩作響,演說妙谛。
110.波羅,彼岸;蜜,到;波羅蜜,從苦惱的此岸到安樂彼岸。六波羅蜜,即六度。
111.白鶴孔雀等百鳥和之,悲切而輕雅,贊歎三寶。
112.功德,妙用;八功德即此水有八種妙用,一、輕德,水能上能下。經雲,“尋樹上下,流注華間”;二、清德,普通的水觸沙泥即濁,淨土之水清潔自如;三、冷德,普通的水遇曝則熱,淨土之水涼冷自若;四、軟德,普通的水體質強硬,往往沖壞塘堤;淨土之水體質柔軟,能益余物;五、美德,普通的水淡而濁味,淨土之水甘而清美;六、香德,普通的水全無氣息,淨土之水撲鼻芬香;七、飲者無厭德,普通的水多飲生厭,淨土之水飲者調適;八、無患德,淨土之水飲多生病,病飲增劇;淨土之水調神開慧,增道損生。故稱八功德水。
113.演說有三:(1)四念處;(2)六度;(3)贊佛相好。
114.由《佛說阿彌陀佛經》所說“四邊階道”和“上有樓閣等”可見,界上即池岸上。
115.作,吹的吹、彈的彈、敲的敲。伎,技,是一種伎藝;天伎樂,是天上一種很好聽的音樂,都是天女在那裡吹彈演奏。
116.樂器如懸於半空中的天幢,不奏自鳴。
117.眾音,指天樂空樂二種音。
118.粗見,看見極樂世界大概的景觀。大略觀想極樂世界的樹、地、池,所以說是總觀想。
119.命終,壽命完盡,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