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意義在於教人透過現象看本質,去除虛妄,給人以完整的智慧,從而使人擺脫各方面的煩惱和痛苦。”
許均華博士是一個“幽默、睿智、博學”之人,觀其《路上》、《琴言》、《雲起》三本雅作,如入蘭室,澄澈清明。 很多記者采訪完他,多評價為:和善,有大愛,有責任感,觀點犀利,一針見血,高屋建瓴,對金融業充滿熱愛與感情。
其摯友這樣評價他:“一不貪,二不害人,是他做人的兩條原則,他認為行為規范在宗教上是戒律,在塵世間就是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
儒商、道商與佛商
許均華愛讀佛經,說話也有些佛教味道。談起他與佛教的相識,他表示記不清有多少年了,只說一切都是“機緣巧合”,“就像你在書店看到一本書,沉浸其中,愛不釋手,就像遇到性情相投的朋友。”他如此解釋自己與佛教的緣分。
作為一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金融家,許均華當然也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國內外其他宗教,但他認為人與宗教結緣都是因為緣分,宗教不存在好壞高下之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緣分,無論哪種宗教,只是名片和標簽不同而已,其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人抑惡揚善或棄惡從善,離苦得樂,轉凡為聖,轉識成慧。”
“仁者愛人”、“道法自然”、“慈悲喜捨”,許均華對於儒、道、釋三教教義都有自己的理解。
某些商人總喜歡在自己的頭上扣一頂“某某商”的帽子,這些帽子,有的是別人給戴的,有的則是自己封的。在許均華眼裡,只有真正按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或教理經商的人才可稱得上儒商、道商和佛商。
“儒商就是‘仁’字當先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仁者愛人。” 許均華對某些商人(包括一些已被冠上“儒商”頭銜的商人)的所作所為不以為然,“以犧牲下一代而賺取錢財的商人如毒奶粉制造商等,不可謂‘儒商’;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他人虧損基礎之上的商人也不可謂‘儒商’”。
“道商就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從事商業活動的人,是順勢而為的人,道法自然。經濟活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能被頭腦冷靜的人所認識的。許多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折戟的商人,都是逆經濟規律而動的人,只能謂之莽夫。”
佛家與商業行為沾邊的教理就是“慈悲喜捨”四個字。何謂“慈”?就是慈憫眾生,希望世間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何謂“悲”?就是深切同情、憐憫眾生,願意承擔世間所有眾生的苦難;何謂“喜”?就是“隨喜”,看到世間眾生得到了快樂,會心生歡喜;何謂“捨”?就是捨棄怨親等分別,拿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求回報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眾生。
“佛商,就是在從事商業活動的同時能給別人帶來利益的人,至少是不犧牲別人利益的人,就是看到別人賺錢自己更開心的人,看到別人賺錢不生嫉妒心和嗔恚心的人。”許均華說。
克己修心方能淡然處之
近些年不斷有金融精英蘧然早逝。強勢外表下的金融界精英們有著難以掩飾的疲憊和脆弱,快節奏、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使這一衣著光鮮、薪酬豐厚、具有特殊行業優越地位的群體心力交瘁,心腦血管疾病成了他們生命的最大威脅。
“佛教是解決人生大事的”,許均華語氣嚴肅又胸次慨然。人的一生,生活、工作、學習、事業、財富、情感,方方面面的各種煩惱和痛苦層出不窮。有些人對此不以為意,有些人則將其當成一種包袱,惶惶不可終日。人五髒六腑的疾病,75%以上都和心理因素和不良情緒有關。
解決之道在哪裡?很多人都在想辦法,有人把自己關起來,有人去喝酒,有人去放縱自己,也有人喜歡找人來做思想工作。但這些都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除非從根本上認識這些問題進而加以解決,否則問題永遠都在,是繞不過去的。
“如果沒有找到解決辦法,人的情緒就會受到擠壓甚至可能會得抑郁症,還有人為此失去生命。金融界的部分從業者可能更需淡定,因為賺錢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賺錢是一輩子的事情。農民春天播育,秋天才能收獲;企業從建廠房到生產產品,再到賣掉產品最終回款,也需要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許均華說。
“宗教的意義在於教人透過現象看本質,去除虛妄,給人以完整的智慧,從而使人擺脫各方面的煩惱和痛苦。”
許均華認為,人不應該因為主觀上敬畏而戒惡,而需從客觀上自覺地去采取行動,有意識地淨化、修持心靈,讓心地坦蕩無私、純潔光明。
許均華喜訪佛教古剎,他稱之為洗心革面的“淨心之旅”:“我每到一間佛殿,每看到一尊佛像,我都在對照我所知道的以及寺院裡張掛的有關佛教的大道檢查自己。每一次對照檢查,我誠惶誠恐。我發現自己每天在身、口、意方面造業不止,有些甚至是明知故犯,無異於放縱。”言語之間,其克己修身之嚴苛與虔敬躍然眼前。
欲度人 先自度
“佛不只是掛在口上,還住在心中,體現在行動中。” 許均華剛開始把佛學當作一種知識來學習,現在已經變成一種自覺的修為。
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表露著佛祖的捨身忘我、慈愛悲憫精神,這便是真正的修行。
關於實現自度度人的智慧,許均華總結了六字箴言:“學本事,做善事”。
“學本事”是對一個人提高自身素質的要求。“一個人掉進河裡,想去救人,先要自己學會游泳的本領。”在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裡,投資者其實就相當於茫茫大海中的泅渡者,渴盼一種真知灼見對其予以牽引。許均華認為,一個人只有成為金融行業內可靠的專家,才能真正對投資者負起責任。對於該行業基本的歷史、理論、法律法規、政策、業務模式、盈利模式、風險點,行業裡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人物、機構,以及行業未來的發展等,專家都應該了然於胸,同時,應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我希望行業專家都能夠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裡的社會責任感是指,術業有專攻,說話有分寸,不能僅為滿足自己一時的虛名和投資者的獵奇心理就嘩眾取寵、口無遮攔,從而使投資者蒙受損失。”
佛教強調“因果相序”,種善因得善果,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生滅無常,又相續不斷,如同流水。“做任何事情,‘起心動念’很重要。我舉個例子,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產業成為全民關注熱點和未來經濟增長點,各方勢力都想在其中撈一把金。其實很多企業做養老主觀上是考慮自己要賺錢,這是本末倒置的,怎麼會有好結果呢?真正關心老年人的企業,會實實在在地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打造舒適的養老環境,提供優質服務,讓老年人享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既舒適又無後顧之憂,在這一服務過程中,老年人體驗和感受很好,反而願意支付更高的回報。這種主觀為他人、客觀為自己的模式才能可持續發展。”許均華說。
金融事關廣大投資者,事關大眾,許均華的願望是:每一位金融從業人員,都對金融心存敬畏,修好心,起好念,種好因。“因為金融不是拿自己的錢在玩,玩的都是客戶和投資者的錢,必須拿一個鐵籠子把個人的貪心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