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談的是前言,就是寫在前面的。首先就要介紹淨土法門。《無量壽經》的重要,是第一部經,而《無量壽經》是第一部經中九種之中最完善的一本。它之殊勝,就在於它特別提倡持名念佛;而這個經這麼殊勝,底下就說到它的道理,契理契機。在契機方面,上次下課之前談了一些,今天做一點補充。頭一個就是說,「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上根中的上根,依了這個法門,正好就可以全體承當,把這個法門全體承當起來。一般人是承當不起來的,能夠信、能夠修,但是不敢承當,不敢如實的這麼信,他所信的信得很淺。「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下根中的下根,也可以依止這個法門而得到度脫。所以說是契機,契大眾的根機,故這種法門是稀有的。
上次就說要舉個例子,現代的例子。這個事情發生在江蘇,是江蘇的一位人民代表,叫王勝宣。他自己的弟弟,是同父異母的弟弟,因為過去人家所謂三妻四妾,父親是一個,母親不是一個,這個過去就叫做姨太太,這個姨太太生的弟弟比他小。這位王居士是印光法師的一個弟子,老修行。他是個名醫,這一天,在他最盛的時期,一天收過一兩黃金。他人很好,他對於咱們四眾弟子施診,看病不花錢;你困難他施藥,你要吃的藥,送你藥,再需要的,他還可以給你點錢。所以王居士這方面很難得。跟我很熟,他自己說的,所以是真人真事。他的弟弟,姨太太所生,就嬌慣了一些,闊少爺,在外頭就是吃喝嫖賭、玩樂,也不是有什麼其他的更嚴重的罪惡,就是這些,不務正業。後來得了肺病,過去叫肺結核,沒法治了,病得要死。在臨死的時候,就叫他哥哥來,因為他知道哥哥信佛。他說不好了,我看見地獄相,我要入地獄了,非常恐慌。他哥哥就說,你這還不趕緊念佛!這個病人只有在他母親死的時候,家裡請了出家人來做佛事,大家念佛,這個時候他跟著念過佛,除此之外,平常沒有修行。也懂得一點點,現在看見地獄了,也知道有念佛法門,哥哥告訴他趕緊念佛,過去那個張善和,屠夫,看見地獄了,念佛就得度。他就念佛,很真誠的念了一小段時間之後告訴他哥哥,西方三聖來接引了。這就是現代的事情,跟我說話這個人說的時候,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不久,他弟弟之死也不是很久的事情。
《觀經》上說的,下品的十惡,五逆十惡,臨終看見地獄相了,碰見善知識講淨土法門,這個是用觀想觀不成了,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十聲就可以往生,這種情況也能得度。但是大家要知道,這種情況之念,念得比我們念得真。比方說看見下油鍋了,看見人就在那油鍋裡頭炸(就好像我們炸油餅似的在那炸),看著就輪到自己了,這個時候他念佛求救之心的懇切,他什麼都放下。你說這個時候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想到,我有兩萬塊錢存款在銀行,交給誰?都不想了。所以只要專誠,他專誠這十念就解決問題,這是真事。古代的事情有的年代久了,也可能覺得有些傳聞,可能失實。這個就等於當事人親自跟我說的,他是哥哥,他目睹其事,是他告訴他弟弟念佛的。這是一件事情。
契機,又說到符合時代。這個時代就是如此,科學發達,各方面的發達,什麼都在高速發展。我以前上課,咱們教室還沒有這個。一切都自動化,電子時代,什麼東西都是按旋鈕就解決問題。將來你要是沒有科學知識沒法生活,所以你掌握的知識要很多,你就很忙。而且社會上要求,現在要求大家對四化有貢獻,這些要求也使得你忙。因此像古時候那種修持,你要閉關多少年,在山林裡頭,什麼都不問,少數人是可以,多數都這樣就不行,就不符合時代,也不允許了。那怎麼辦?淨土法門可以。我就上次舉例,現在大家都抱怨,我們出家人沒法修行,成天就是抱著一個笤帚從早忙到晚。我說你掃一下念一句,是不是?這就是方法,古時候就有人這樣解決問題的。這個人很出名,是我的本家,姓黃,名字不傳了,是黃打鐵,打鐵,鐵匠。過去在作坊中的工人就等於是奴隸,從早打到晚,很累很累。他很窮,就在這打鐵匠當徒弟,出來就一直做這個,靠打鐵換一碗飯吃。
一天來了一個出家人,別人都不禮待他,他還是供養了他,出家人覺得他很難得,就跟他講講。他說我現在沒有別的想法,我這個太苦了,我只想出我這個苦。這出家人跟他講,你要想出苦,教你一個辦法,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給他講講道理,就說你現在就可以利用你這個工作就念,你燒鐵的時候利用打鐵,掄起榔頭打鐵(舊式的打鐵不像現在咱們首鋼這麼進步,自動化、機械化,那個時候就要燒爐子,就把塊鐵燒紅,燒紅了之後拉風箱,風箱就是扯來扯去,就往裡鼓風。把爐子燒熱,把鐵拿出來之後,就用那個鉗子夾住,拿那個大榔頭打。我在工學院當學生的時候,這種掄大榔頭打鐵我們都實習過,身體不好還掄不動,那個榔頭很重。我們實習一會,但是他們工人成天在那干,很辛苦的),就告訴他,你拉風箱拉一下念一句,你拿榔頭打鐵的時候,打一下念一句。他就念,這麼過了二、三個月,旁邊的人就笑話他(好像還有別的同事),「大家說你這個窮鬼,你倒霉,你活見鬼,你已經累得要死,你還加上念佛,你不會更累嗎?你算了吧。」他說不對,你們說得不對,他說我這幾十天下來,我覺得我一邊勞動一邊念的時候,我覺得爐子也不那麼熱,榔頭也不那麼重,我還要念,就這麼堅持念了三年。
一天跟他的妻子說,明天你給我換一身新洗的衣服,我要回家。從來沒聽說你有家,你還有家?他既然說了,就給他准備了一身。一清早自己稍微洗洗,換了一身新洗的衣服,又開始燒一塊鐵,拉風箱,還是這麼念,拉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鐵燒紅了,就拿出去打,打一下念一句。打完,這個鐵打成功了,成了器,這大小都合乎規格,他就把這個大錘頭一放(錘子的頭在地下,錘子把在上面),兩個手扶著這個錘頭柄,站在那兒,他說:叮叮當當(打鐵是叮叮當當,有的時候他要用小錘子給指一下方向,大錘子打,打出來,叮當叮當),久煉成鋼(煉來煉去就成鋼,不是鐵),太平將至(太平的時候就要到了,就是好時候,太平了),我往西方(什麼叫太平時?就這個時候,我到西方了)。他就不說話了,站在那兒,大家再去看,沒氣了,死了,所謂立亡,坐脫立亡,打完了鐵,坐脫立亡。他沒有好多什麼其他的知識,就是只一句名號。所以就是說,這個忙亂之中都是可以的。將來的社會恐怕發展也是趨向於高速度,所以就是這樣的法門才真能夠度眾生。
「因持名之法,最為方便。隨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哪兒都可以修,不要跑到山林去藏躲起來。「隨時可念,不勞閉關宴坐」,什麼時候都可以念,不需要一定要閉起關,要打起坐,盤坐起來,那麼去念。而且淨土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人既然在世間,就有些世法,一個廟裡頭,你要維持廟裡頭大家的生活,這裡就有好多世法。而且「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要離開佛法就行了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清朝的一個大佛教徒,一個大居士。不必要廢除了世法,你才能夠證佛法,居在這個世法之中就證了佛法。這個就是應機之妙。而且將來,後頭還要講,這個經是獨留於最後一百世,就表示這個經是符合社會的情況,符合大家的時機。
「故知此經不但是淨土群經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淨土這麼多經,這部《無量壽經》是綱要。一大藏教,三藏十二部,多少經,但是它指歸指到哪?以這個為歸宿。所以《華嚴》,八十一卷《華嚴》,最後普賢行願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但是如此,而且「實亦為此界他方(現在確實有天外人,世界上很多很多星球有人類的)、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都共同要依止這個方法,所以極為殊勝。所以這才(這說我自己)注解這個經,祈求上師三寶加被。
上面一段是「前言」,就說明作這個注解的一種想法。上頭是甲,底下是乙,乙是「概要」,概要就是相當於一個經的概論。這裡頭分了十項,一上來就是「教起因緣」。這個教,為什麼要起這個教?必定有它的因緣。所以這個是首先應當說明的。第二「本經體性」,我們要解釋這個經,先要明白這個經是以什麼為體性,它的體性是什麼,不然只是去研究了些事相,它的體性、本體是什麼不明白,這就很不深入。第三「一經宗趣」,它的宗旨、它的趣向是什麼?以什麼為宗旨,以什麼為趣向,這個也是我們要研究一部經首先應該要知道的。第四「方便力用」,它有什麼作用,方便的力用就是大家可以做得到的,很方便的,很能夠切實可以去證到的,這叫做方便。說了很多法門,你根本做不到,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做不到那就是沒用,得有方便的力用。第五「所被根器」,什麼根器合適。第六是屬於哪一藏、哪一教。第七是哪一部、哪一類。第八是這部經有多少翻譯、多少會集、多少刪校,還有多少注釋。第九是講本經的題目,這個在五重玄義是把它擱在第一項的,先講這個題目,這個經的名字是十分重要的。第十才是正解經文。所以一共是十類。這個就是等於一個綱要,我們要知道一部書,先要明白它的綱要,就好像一個網子、衣服似的,知道它的綱領,綱舉目張,你就自然而然有一個總的概念。不然這個不明白你去讀書,你就是枝枝節節的,自己覺得有一點好處,但是你不明白它的綱要、不明白它的宗趣、不明白它的體性,你理解得就非常粗淺。
接著就進入到正文,等於是概論性質,第一項講「教起因緣」。教起因緣又分兩部,第一部就是普通的一切經典起的因緣,一個單說《無量壽經》這個教興起的因緣,因為這才契合我們自己,我們要研究的是《無量壽經》。這一大教和淨土法門的興起,這個是我們先要討論的。下面就是這一段,「夫一切法不離因緣」,一切法都從因緣所生。「大教」,釋迦牟尼的這個佛教,興起於咱們世間就有無量的因緣,而這無量的因緣之中最主要的,唯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一件「大事因緣」。是大事情!不是一般的,有因、有緣。
什麼是大事因緣?馬上引《法華》的話來注解。《法華經》我們知道,《法華經》和《華嚴經》屬於圓教,這是佛經之中最圓融無礙、最高的、最妙的教。佛最初說《華嚴》,最後說《法華》。有一個譬喻,像太陽剛一出來,太陽的光先照在哪?先照在高山頂上。只有高山頂上,這種最高的根器,才能聽得懂《華嚴》,先講《華嚴》。等太陽落了,又照什麼地方?又只照到山頂上,山底下就看不見太陽。跟太陽一樣,日出是先照高山,日沒還是照到高山,說《華嚴》是照到高山,最後說到《法華》。說到《法華》的時候,四十幾年說法,很多人一直跟著釋迦牟尼,培養都成熟了,他這時才說《法華》,但是法華會上還有五千弟子退席。像今天咱們聽講,忽然有三分之一都出去,不聽了,那時說《法華》就是如此。佛說什麼?「退亦佳矣」,退出去也好。他聽不懂就是聽不懂,這也勉強不得的,圓教的法很難懂。藏通別圓,圓教就是《法華》和《華嚴》。
《法華》說的什麼?「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諸佛,十方的世尊,他們都是以唯一的一個大事因緣的緣故,而「出現於世」。他們為什麼在世間會出現?咱們這個時候出現了釋迦牟尼佛,過去出現了燃燈佛,過去還有很多很多佛,這一切佛出現於世是有一個大事因緣,不是一個普通的事。什麼是大事因緣?「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要把佛之所知、佛之所見來開示給眾生,使眾生得到悟解。佛用佛的知見來開導我們,來開發我們的本心,讓我們得到悟解,同於佛的知見,就為這樣一個大事因緣。這是日沒所照的高山,所說的話。
《華嚴》是日出所照的,佛一成佛先說《華嚴》,說了大家都不懂,佛就要想涅盤,後來就開始說小乘教。他說「如來、應供、等正覺」,佛的十號,這是簡稱,只說了幾個號,沒有全稱出來。如來、應供、明行足、善逝、世間解,這都簡略了,等正覺這是佛。「性起正法」,從本性所起的正法是不可思議的。為什麼這麼說?這樣的一個佛興起的正法,「非少因緣」,不是一個很少的因緣,而有佛出現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只」,阿僧只是個大得不得了、說不出來的數,無數的百千阿僧只因緣,那就是無量的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佛之成佛是無量的因緣來成佛,在這世間出現。「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但是實際上只為了一個大事因緣。大事因緣是什麼?「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唯欲就唯是,唯一就是願意眾生能夠開示佛知見故。所以咱們老請人說開示,開示兩個字就從這兒來,跟大家說說開示。所以佛就是讓眾生能夠開佛知見、悟佛知見。
再有,我把開示悟入四個字一塊說,大事因緣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開示就是佛方面的事情,佛把佛的知見開出來、表示出來,而眾生能夠悟,悟佛知見,而證悟佛的知見。這個就說得很清楚了,為什麼出現一大教?是為了這麼一個大事因緣。大家今天捨離了家庭,捨離了一切世間的這種享受,行作沙門,也是一件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應當是要能開自己佛的知見,悟佛的知見。只有這個,佛之出興就為了這麼一件事,我們要學佛也就是要學這件事,我們要繼承也就是要繼承這件事。《法華》是最後的垂教,佛是涅盤之前說的,說《法華》、說《涅盤》,《華嚴》是佛最初所說。自始至終,兩頭,中間也是如此,就唯一是為了這樣一個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就是願「一切眾生開明本心」。
佛的知見,不是佛另外把一些道理給你灌進來,像錄音帶似的,說了,錄音帶給灌進去了,那有什麼價值?實際佛之知見是什麼?釋迦牟尼在臘八這天看見星星,頭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的知見。一切眾生都有佛的智慧和德相,你跟佛的智慧,跟釋迦牟尼、跟毗盧遮那是一樣的,不但智慧是一樣,你功德之相也是一樣的,這是佛的知見。就讓大家能夠明白這個、悟這個、證入這個,你要證入這個你就是釋迦牟尼。所以現在我們要去明白先要明白這個,枝枝節節的都是一些做幫助的,無量百千因緣都是唯為這一個大事因緣。開明本心就同佛知見,你跟佛的知見都一樣,因為這是眾生本具的,你本有的。佛給你開一開,你一下就豁然大悟,你同於佛的知見,你就是等成正覺,你也就成佛了。所以佛之度化眾生,佛的心願,這就是佛唯一大慈大悲的本願。
「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這說了,佛的大事因緣、淨土都是因為如此,本經的興起也是這樣。我們就舉例,《華嚴》、《法華》也說得很明白,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就很現成,「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谛語」。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是佛的知見,十念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凡夫就證到不退,這是佛的知見。上次不是說了嗎?非九界眾生自力所能信解,這樣殊勝的法門不是九界的眾生(包括了菩薩),他們自力所能夠相信、所能夠了解的。為什麼不能?這是佛的知見。所以我們就要知道,我們研究淨土法門,不能把它看成這是愚夫愚婦念的這樣普通的法。就是看到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這樣的利益,這樣殊勝的利益,這樣的安樂,離開這些五惡、五痛、五燒,而得的清淨圓滿的法樂,這樣的大事因緣,說誠谛語,告訴大家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可見淨土興起跟《華嚴》、《法華》都是一樣的大事因緣,都是大事因緣。
底下又引了《彌陀疏鈔》的話,《彌陀疏鈔》是蓮池大師的著作。這部著作,我們做為一個佛教徒,不管你是不是淨土宗,都應當熟讀,它和《彌陀要解》,這兩部書是咱們中國淨土宗之寶。蓮池大師是結合禅宗寫的,它這裡頭處處皈依自心,那是非常之透徹、非常之圓滿、非常之穩,《彌陀疏鈔》。《要解》是非常之簡要,非常之殊勝。所以印光大師,大家都知道,近代的大德,中國三大德之一,他稱贊《彌陀要解》,他說在所有注解之中以這部注解最殊勝,釋迦牟尼佛自己拿出筆來再寫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彌陀要解》。印光老法師他這個話也是很殊勝、很了不起的話,一般人也說不出來。對於這樣的一些書,我們讀書要善於讀書,不是說就是廣,讀很多很多書,能讀藏讀幾遍,都有功德,但是你要抓住一些最重要的精華,你在這個裡頭能夠得到法益。看來這個還是契合我們的機,契合時機。就好像現在把很多東西,什麼維生素都收斂成一個藥丸裡頭,你不要去吃那麼多菜,吃那麼多果子,吃那麼多糧食,才得到這些所需的營養品,一個藥丸就都夠了,精華的經論也是如此。
《彌陀疏鈔》講,「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一心,你一個念頭,你不是雜念,不是妄想紛飛,不是又是想這個、又是想那個。你清清淨淨就這樣一條心,老老實實在那持這個名號,這樣的結果就往生,往生你就不退。而且再說一句,以後我們要發揮,真正你發了心,你是有了信願,你再持名,你現生就不退。這你很難相信的話,等以後再發揮,今天來不及。所以他這個即得不退,應當是包括我所說的現生就不退,這個意思很多人是不大能懂得到的,以為往生之後才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為什麼能如此?就是直指你們每一個人(咱們都是凡夫,你還沒有證,總之是凡夫),你的本心,你已經究竟成佛,不然你怎麼就光念念就能不退?因為一切無量阿僧只的無量無邊功德你本來都具足,在你一念清淨的時候,你一切都放下,妄想執著都沒有,你的本來就顯現。所以這是一個直指。「若能谛信」,你能夠真實的信受,能夠相信,「何須遍歷三乘」,哪裡需要你把三乘的教都一點一點去經歷,一點一點去讀書,一點一點去練習?用不著。「久經多劫」,經過很多的時劫,那就千生萬生。你現在可以「不越一念,頓證菩提」,就在這一念之中,你就可以頓證菩提。「豈非大事」,這還不是大事是什麼事?所以蓮池大師也說明淨土往生就是大事,佛之出興於世就是為了這樣一個大事因緣,把佛的知見告訴大家,只要一心持名就可以不退,就可以頓證菩提,就是同佛知見,那還不是大事是什麼?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過去禅宗、淨土在國內是打了好幾百年的官司,總是說淨土宗淺,不行,而不知道淨土宗就是直指頓證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它還不是直指嗎?你要念佛是是心作佛,而是心就是佛,那不就直指你這個心是佛嗎?非得必須點著鼻子叫你法名,誰誰誰,你是佛,這就是禅宗最高的開示,那這裡有什麼兩樣?這給你捅出來,都給你證明了,是心是佛。「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咱們現在就是這個,就以這個念佛的心就入了佛的知見。不是說,大家以為在消極求往生、求自了,不能弘揚大法,不能廣度眾生,愚夫愚婦之所為,這都是過去因為沒有很好去研究,有一些錯誤的偏見。實在就是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就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以這樣一個心,你就入到佛的知見裡邊去了,還有比這更直接的嗎?所以,「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是由於這個大事因緣。至於教的興起因緣,前頭說過了。
底下再單說《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因緣是什麼?又分了五項。《華嚴》、《法華》是圓教、是頓教,是稱性之教,是稱佛的本性的,不是權說。三乘教是權說,就是權巧的說,因為你們根機不夠,所以只好這麼說,你們才能明白。咱們現在摻和這個事,你現在中學生念物理學,電流等於什麼?等於電壓,是一個常數,用符號U表示,電阻用R表示,電流是用I表示。I等於什麼?U被R除。這就是權說,實際上沒有這個事,實際應該是微分。du它是被除數,被dr除,然後等於di。那個公式,歐姆定律就是權說。現在念權說,真實的告訴你你不懂。科學就是如此,我們舉了科學的例子。你只能懂到這兒,就告訴你,現在要把微分給你端出來你就沒辦法,這一關過不去。佛法也是如此,說《華嚴》大家不懂,所以說阿含部,講阿含部講了很多很多經典,多少阿含的。現在的成實宗、俱捨宗,這都屬於小乘。所以《成實論》、《俱捨論》是小乘的經論,都是權說。因為大家不能接受高的,只能接受這個。但這個也有好處,你知道電壓、電流、電阻三個的關系,電壓大電流就大,電阻大電流就小。這個關系還是很重要,雖然它不真實,但是它能讓你得到一個概念。所以先說小教,然後後來說始教,開始說大教,分小、始、終、頓、圓。《華嚴》說了不懂之後開始就說小、始,這個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不是讓大家成了阿羅漢,自了就算完了,但是開始要啟發他,要更發大心。法相、唯識就屬於這一類,還有那種空,那種性宗的空,共般若,不是不共般若,都屬於始教,開始了。終教,《大乘起信論》是終教,然後是頓教、圓教。所以說到圓教才是稱性之教。
「《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這兩部經以什麼為它的指歸,它到哪為止,哪裡算是它的家,歸宿?卻在這個《無量壽經》裡頭。我這個話是根據什麼?根據蕅益大師的話。蕅益大師稱贊《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是一本經,《阿彌陀經》有的時候稱為小本,《無量壽經》稱為大本,有的時候《阿彌陀經》稱為小經,《無量壽經》稱為大經,因為這兩個是一部經,但是有小有大。再把《華嚴》加進去,那就是《阿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是大本,同一部類,可以這麼說。蕅益大師說《阿彌陀經》,也就是《無量壽經》,「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絕待就是絕了對待。咱們都是對待法,都是有矛盾的,說是就有非,說生就有滅,都是相對的。但絕對就是絕待,沒有對待。所以《維摩诘經》說不二法門,因為二就是有對待,二,說不二,誰跟誰對待?不二法門。所以絕待的圓融,是不可思議。這都是《華嚴》跟《法華》。
「《華嚴》奧藏」,《華嚴》深奧的,它所含藏的,《華嚴》的奧藏,深密的,是我們的三藏法師,藏匿,藏就是藏匿,匯聚深奧的經文。「《法華》秘髓」,秘就是說最深、最精、最微妙,大家不能理解,所以稱之為秘。佛法沒有什麼保密的,但是這個道理大家聽了跟不聽一樣,就稱為秘。這是個秘藏。《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達摩祖師最後臨終讓幾個弟子各說自己的心得,說來說去,最後慧可大師他一句話不發,就站那屹立不動,「依位而立」,達摩就贊,「子得吾之髓」,你得了我的髓,髓就是得心要。「《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都不出於《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這是大德的話,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剛才印光大師稱贊了,蓮池大師大家公認是彌陀化身,這樣大德的話。很多人根本他不大注意,現在我們要好好的去注意,我們要好好的去領會。
本經是稱性極談,第一個原因,為什麼要說這個經?因為這個經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必須要說這個。日本一個大德叫道隱,他作了《無量壽經甄解》,這個書很深。這個書我有,可惜缺了三分之一,再找找不著了,在日本找也找不到。確實有他自己的見解。他說「五濁之世,造惡之時」,現在不是到了咱們說五濁惡世嗎?五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劫濁、命濁等等,都是濁。造惡,人人都在造惡,國內、國外都是一樣,惡人很多。像紐約到了夜裡頭,女孩子都不敢出門,一個人不敢上街。造惡的人太多,天下一樣。「聖道一種今時難修」,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聖道,現在人太惡、人太壞,現在很難修。完全按照過去二、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那個制度、那種修持方法,現在的人很困難了,根器不夠。而且「其難非一」,難處不只一點。「特此一門」,特獨有淨土這一門。「至圓極頓」,圓,它是至圓,到頭了;頓是極頓,最極、到極了,到頂巅了。
「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又因為這是很深、很殊勝,它又簡單、又容易、又直捷了當。你所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本心,所以念念喚醒自己,一句一句就是把自己喚醒。現在你是睡著了,作夢,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大家都在有為法裡頭,如夢如幻,作夢,整個是在作夢,現在就要把自己叫醒。你怎麼叫呢?像咱們打麻醉藥(麻醉藥打過頭都要死),再要恢復知覺就喊他名字,比方說我叫黃念祖,黃念祖、黃念祖,就叫醒了。現在咱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等於這個一樣,麻醉藥把你打昏過去了,現在你怎麼能醒過來?那就自己喚醒自己!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佛出世的正說,有許多各種的說,像權說,或者委曲的說。不得不委曲,因為大家只是這個水平,都說出來你聽不懂,只好給你說一種方法,你現在先去做就得好處,所以就委曲,不是正說。所以佛也說,佛的種種教它是可以有矛盾的,你看《大乘起信論》就得三大阿僧只劫成佛,到圓教就剎那可以成佛,這不就矛盾嗎?這個矛盾佛就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要依止了義的。佛已經替你做好了選擇,要看兩種之間哪個是了義教,哪個不是了義教,你要依止那個了義的教,不去依止那個不了義的教。現在學唯識的人攻擊淨土,就是不了義教攻擊了義教。它始教攻擊圓教,它成什麼?它不了義,攻擊了義的。
「一代所說歸此經」,這贊歎到極點了,佛一代所說的都歸到這部《無量壽經》,「如眾水歸於大海」,像天下一切水都往海裡歸。中國的三條江,珠江、黃河、揚子江,都流到海裡去。所以一切經最後都要流到極樂世界,去往生彌陀大願之海。「由此言之」,這麼來說,「百萬阿僧只因緣以起《華嚴》之典」,《華嚴》之典不是佛說的,是百萬阿僧只的因緣。「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法華》是這麼說的。「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兩部經也就是為本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作序,由序,作前面的引言、緒論,引歸到《無量壽經》。這話是這個意思,日本大德的話的意思,我就是講他的話。
所以我們也需要,你要能知道,我倒並不是說大家都一定贊同,但是它就是百花齊放。種種的這種都應當有所了解,然後根據個人自己多生的宿慧和根器,選擇一門去精修。法法都是導歸圓頓,都是極殊勝的,但是不修總是不行。你說食數寶,只能會說,今天有什麼好吃的,人家有寶貝你給人數一數,你數得很清楚,多少綠寶石,多少紅寶石,多少金鋼鑽,多少珍珠,帳目一點也不錯,與你無關,都不是你的。所以我們就是要注重修。《甄解》所謂這一段話,它就是說《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就是《無量壽經》的一個導引。那本經呢?「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所指出的歸宿之處。佛說了一大藏教,是拿這部《無量壽經》做為還家的歸宿。「《華嚴》經末」,《華嚴》最後一卷,「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把《普賢行願品》也列入淨土五經之一,這就是證明。《華嚴》講了那麼多,那麼多玄妙,講了八十卷,最後還是「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就歸到這兒,這就是一個證明。
「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這檀香,沒有一片不香的。「法法圓頓,本無高下」。《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眾生垢重障深」,心中的污垢很重,障礙很深,心也很粗,智慧也很淺。「饑遇王膳,而不能餐」,你是餓了,餓了碰見國王擺了宴席就在你這,你就不敢吃,不敢去動筷子。別的法雖然是好,你不敢動,這個你沒法吃,雖有你沒法吃,所有這個教,所有這個經,都要破相。像法相,最後是唯識觀,很殊勝,一切都唯識所現,一切都唯識你不就平等了嗎?你不就解脫了嗎?但是在實踐上你這麼去用、這麼去觀,平常的時候是可以,但是如果真正問題一來就不行了,在這緊要關頭用不上。
「本經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這是個易行之道,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這個地方也稍微說一下,有的人對於這個又有所誤解。有人一聽說,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它既然是容易,那就不需要費力,我就輕輕松松的,成天我看我的電視,我打我的撲克,念幾句,我就易行道,這樣就不行,這個根本就表示你沒有願力。這個易行道是和其他的法門相比,你參禅、持咒、修密、教觀、打坐種種,和這些種種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相比,沒有一個比這個更容易得到成就的、得到解脫的,所以稱之為易行道。不等於說你放逸、懈怠也能達到目的,那麼容易,那不行。所以我常說極樂世界這個大學要求的考分最低,你有個二、三百分就可以考取,但你交白卷總是考不取,就是這樣。好的學校要五百分,一般好學校都要五百幾十分,四百分以上也才有希望,極樂世界二百分就行。所以你也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得做種種功德,修出世三福。要比那個考五百幾十分的、考六百分的就容易多了。而且這個學校去了之後沒有降級、沒有開除、沒有留班,出來個個都畢業,個個是博士,個個是愛因斯坦,都成佛,這個是它的特殊之處。這個易行道要這麼體會,和其他的相比這個最容易,沒有更容易的,這個都不行,那就說別的更不行了。但是這個,如果不是一番真實發心、真實修持,照樣還是虛度一生。
「《大勢至圓通章》」,這是在《楞嚴經》裡頭,它是主張淨念相繼裡頭就可以得到自得心開。「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淨念相繼是什麼?就是我很清淨的念,不是又想到這個、又想到那個,心裡沒有別的,別的放下,別的放下可是我這一句佛號沒有放,這叫淨念相繼。沒有忘了,我一句接著一句,就這個,不是很容易嗎?就自然得到心開。但是剛才我說這是很容易,就是跟別的方法比較起來是很容易,真正要去做,做了之後就知道,還是不是很容易,還要很發心、很祈禱佛力加被,才能做得到。往往是你一念佛之後反而妄念紛飛,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也不是容易事。能做到淨念相繼,一定自得心開。念到淨念相繼,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的事,但是也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得到,就是這樣。「即凡夫心,開佛知見」。咱們凡夫的心很惡濁、很粗淺、很愚癡,而這樣一個心就能夠開出佛的知見。就跟釋迦牟尼這樣的大智慧,一切法,人天導師,法中之王、聖中之聖,跟他的知見就相同了。所以禅宗的三關齊破見與佛齊,你三關都破的人,你的見跟佛就齊等了。所以就是說,咱們這個父母所生之身,即身是可以做到的,禅宗比我們就難。
「至於根器淺者」,他就不能說還希望心開,開始入佛知見,跟佛一樣,可以做為人天的祖師,如何如何,這個就不行。但如果能夠「至心信樂」,至心的相信,至心的歡喜,所以佛經後頭「皆大歡喜」,你聞到法之後你應該生起歡喜心。我的老師(就是夏老師)聽到淨土法門之後,他就在房子裡呵呵呵的笑,一個人笑,笑了一、二天,他就說這回我可真有辦法了,我能出去這個六道輪回了,歡喜。聽見這個淨土法門,你至心的相信,相信這個法,你就可以樂,你就有辦法了,樂,願意去。「願生彼國,乃至十念」,你只要念到十念,臨命終時就蒙著佛的攝受,佛來攝受你,不是你有這個水平。所以淨土還有一個特殊的,底下要講,是他力法門,仗他力。因為在臨終是最困難的時候,最不容易修行的時候,你完全靠自力仍然是做不到的。但是這淨土法門,只要你真正是信願持名,在你臨終的時候,佛就現在你的身前,就以佛的這個威力,三昧力、神通力加持你,使你也入三昧、入神通,心就不亂,而能夠清淨念佛,隨佛往生。所以這個淨土法門,它最特殊在這,稱為他力門、果教派,從果上起修,不是單純利用自力。禅宗就是單純利用自力,自己的力量開悟;當然開悟之後,有的時候你還不能斷除後有,還要轉世。所以往往禅宗開悟之後,像蓮池、蕅益,都是開悟的人,永明大師,都是開悟的人,都歸到念佛。所以如果你參禅開悟,你不弘揚淨土修淨土,有這麼一句話,「管保老兄欠悟債」,你的悟還悟得不夠。因為參禅之後你還不見得就能夠,有的祖師,你看看那個蘇東坡,前生都是開悟的人,他第二生變成蘇東坡。所以哪怕就是你能信樂、你能念,「蒙佛攝受,便生極樂」。生極樂,等到「花開見佛」,聽佛說法,你就悟了無生法忍。「奇妙疾捷」,這個是最奇特、最微妙、最快、最直捷,「莫過於是」,沒有再超過這個的了。「一切眾生由此得度」,一切眾生都因此而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佛這才稱了他的本心。佛為什麼要成佛?佛為了要救度眾生,要救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怎麼才可以得度?這樣才能夠得度。所以十方諸佛這個心願就稱心如意了。
「又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真實之法、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沒有,不是權說,不是權巧方便,當然也沒有什麼委曲,所以叫做正說。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說這個經?就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又乃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如來稱他自己如來的佛性,把這個法門全盤給托出來了,「毫無保留」,都給我們了。上次不是說,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全給咱們,就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在咱們這個地球上所得的法,全給我們了,所以說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這是《無量壽經》的話。這個話是佛說的,一切含靈(有靈性的)都是因為這個經而度脫。大家要注意,因為這個經而度脫!所以在稱性中是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所以就解釋一下我們這個小標題,這是什麼?這是稱性極談。如來要稱他的本心,要廣度眾生,有這樣一個微妙法門,所以就是要說《無量壽經》。說這樣一個法門,大家都因此而得度,佛方才稱他的本心。
第二,「三根普被,聖凡齊收」。三根普被,《華嚴》、《法華》等等是圓教,它是要接上上根。當時說《華嚴》的時候,大智慧像捨利弗,大神通如目犍連,他們都跟瞎子、聾子一樣,所以有很多殊勝的事他們是不見不聞,如聾如盲。你看小乘的極果,也就是大阿羅漢,他還無所知,所以比這個再低一些的就更不行了。「故雲下根絕分」,下根的人在這就沒辦法了,它就不能夠救度下根的人,下根絕分。「至於小始諸教」,開始說的權說,說的是如何去證阿羅漢,如何去修持,始教,開始,講法相,講這一切,只接一些「權小之機」,接一些小乘的根器,接一些權教的根器,不是實教。「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你這個教很淺,他的根機很深,他就不滿意,他不想學。所以它就是下面的合適,上頭又不合適,也不應機。
但是就只有本經這個持名法門是「聖凡齊收」,聖也收,凡也收。剛才不是舉例了嗎?王勝宣老大夫,那個人大代表,他弟弟看著要入地獄了都收。上次講的夏老師那個老鼠,跟著念佛。下根都是如此,齊收。「徹上」,文殊、普賢。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頭他有四句,「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普賢菩薩求往生,這四句,只有這麼講,沒有別的講。文殊是大智慧,現在參禅的人你們還能超過文殊嗎?文殊大智慧。他是變了五言,還是一樣的話,「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就是把七言變了五言,一樣的話。所以咱們釋迦牟尼,也是毗盧遮那,左右兩位,文殊、普賢,他們都願意往生。
而且在《無量壽經》裡頭,這在後面了,佛跟彌勒菩薩說,所以彌勒菩薩也是當機,將來彌勒成佛也還要弘揚《無量壽經》。因為這個經先是阿難當機,後來都是彌勒菩薩當機,都是對彌勒菩薩說的話,囑咐給彌勒。「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這個世界有七百二十個億,這麼多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供養過無數的佛,「植眾德本」,種植了種種德的根本,「當生彼國」。所以這七百二十億個菩薩,就是在現在咱們這個世界,佛就是預告彌勒,有七百二十億個菩薩,已經做了種種的功德,他當生彼國,他要生到極樂世界去。這不都是上根嗎?已經植眾德本,供養無數的佛。
「徹下」,有五逆十惡,我還舉了這個例子。「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各種都收,「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是一種聖藥,什麼病都能治,「能愈萬病」。「故本經雲」,本經有這句話,「值斯經者」,碰到這個經的,就是碰到《無量壽經》的,「隨意所願」,隨你的心意,你願什麼、想什麼,都可以得到度脫、得到解決。所以這個就是要說這個經是為什麼?要普被三根。
底下再特別說一下,對我們凡夫來說,這個經是聖凡齊收,可是對我們凡夫的恩就更深了。咱們凡夫碰到末法,咱們福慧更淺薄,垢障也更重,如果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門就更是沒有辦法,所以對我們就更重要。有這樣一個方便法門,就只靠你信願持名,真信、發願(願意生彼國,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之後來實現自己度生的大願)、就念名號,這三樣事,所謂信願行,你就可以功超累劫,別人要花多少多少劫才能圓滿的功德,你就可以超過他們。一往生到極樂世界,「迳登不退」,一往生就是不退,再也不會退了,只有進步,沒有退步。
若沒有這樣的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這個生死業海茫茫無盡無邊,咱們凡夫,而且不是老在進步,大家要知道,修行人是進一退九,這個世界是退緣多。大家將來可以看同班多少人,十年之後你們再檢查檢查,能夠保持個個都是進步嗎?很難,它就是退緣多。也不是他現在就有了這種心想退,他遇見這種因緣的牽引,使得他不知不覺就退了,最可怕就是在此。不是說一個美國的老和尚活得都很好,因緣很好,他看沒有幫手,回國就找兩個年輕的和尚跟他到美國去,可以幫助他,將來可以繼燈,把這個燈接下去。但是到了美國你如果不會開汽車,不會說英文,那就沒有用,你先要學這兩件事。等到這兩件事學好了之後,這兩個年輕的和尚都不是和尚了。退緣很多很多,所以沒有這個法門難極了。
「大悲慈父,兩土導師」,極樂世界的導師、娑婆世界的導師,就「開此淨土法門」。顯出這個世界的苦,顯出極樂的樂,來激揚我們這些個沉迷的眾生。這個地方是「大火聚」,是大火坑,剛才說這兩個和尚好好的,本來是好事,去幫助老和尚,沒想到這一去被環境所轉,是個大火聚。「彼清涼池」,那個地方都不退,沒有退緣,極樂世界是沒有退轉,都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要按中文翻譯就是不退轉。「刀山在後」,這個世界是種種苦痛,退了之後要受報的,不是好玩的。退就是墮,退了之後就要墮,墮就是墮落,墮落刀山劍樹就在我們背後。極樂世界是寶蓮花池在我們的前面。「於是自然生起勝願」,我們就願意「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既然有了信願,再加上持這個名號,就可以得度。
一生到彼國之後能「見佛聞法」,就是從「有念而入無念」,到了無生法忍,悟入無生,從有念而進入到無念。「因往生而契無生」,因為往生而悟了無生法,「頓悟此心,本來平等」。這是說的一般的情況,真正出格的人,在這個世界念佛,也可以悟無生法忍。韋提希夫人就是悟無生法忍,《觀經》。晉朝還有一個人,他很窮,生活很苦,他就念佛,專誠的念,閉關念,佛就現前,佛給他說法,他就悟了無生法忍,成了菩薩。但這個沒人知道,他後來再從晉朝到清朝,中間還轉來過多少次也沒人知道,到了清朝在乩壇上他把這事說出來了。所以只要真念,不是說非得死後才能夠成,特殊的根器,像很多祖師,悟證都很深的。
「海東」,這是朝鮮,元曉法師,朝鮮的法師,他說「四十八願,先為凡夫」,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首先是為了凡夫,為了救度凡夫,「兼為三乘聖人」。這是他的提法,首先是著眼在我們凡夫身上,要救度我們,同時也為了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的聖人。可見淨土宗之妙就妙在首先是為了我們凡夫,使我們凡夫度脫生死苦海。實際正是如此,大家就是從凡夫的心開始修,你能遇著一個殊勝的法,這一生就成辦,那就非常殊勝。
第三,「他力妙法,善護行人」。不光是靠自力,而且靠他力。所以《彌陀要解》它說,首先要信願行,要信,信它指出六點。信事、信理,信它的本體,這個理體,真如實相,這是信理;信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這是事,往生這都是事,不光是信理,還要信事。要信自、信他,要信自心具足一切,自心妙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皆是我心之所流現,信自;同時也還要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那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大家可以在那往生,可以聞法、可以得度,還要信他,要信自、要信他。要信因、要信果,除了一般的因果之外,要相信你念佛為因,信願持名為因,決定得到往生成佛之果。六信。還要信他。有的人學了些理論,懂得禅宗之後,一聽見說是他,他總是說你這是心外取法,不知道自他不二。所以華藏世界,那麼多佛世界,都是事。只有一個無為無相,偏到空這一邊,那就不是深的般若,那是淺的般若。
所以他力妙法,「其他法門,全憑自力,末世修行,多諸障難」。大家正在讀《楞嚴》,我給你們說,《楞嚴》有五十種陰魔,一念之差就入陰魔。現在說奇異功能,那比《楞嚴經》所說的魔的境界差多了,那個魔的魔通厲害多了。所以現在我們就要有正知見,不能被這種奇異的事迷失了我們的方向,我們還是依咱們這個正法。《楞嚴經》就講,說你們就是要去打坐,你們要離開了楞嚴咒,要避免這個魔事就沒有可能的。所以不能念咒,你也應當禅堂上寫了這個咒,身上帶著這個咒。為什麼大家上殿有時要念楞嚴咒,念大悲咒、十小咒?這就是他力,護持你,不要被這個非人得到便利。非人確實有,也不是迷信。魔也確實是有,有的是心魔,有的是實際有個魔,他就是要作障礙。你相信有沒有你自己?你相信有你自己就有魔。你要說我是空,無我,根本沒有魔。就是這樣。我這麼一說,他說你執著。你要這麼說的話,你就是這個,你無我,平等,你可以去廁所中吃大便,跟你吃最好的美食是平等,你這才能說平等。不然是壞的不吃,我專要吃好的,可是講起來都要平等,那是假的。你要講這些都是空的,那你自己要空下來。所以就是說他力很重要。
還有許多境界,「不作聖心,名善境界」,打坐什麼都是如此。大家現在要學止觀,這是天台裡頭,你們老師教你們,這往往有些殊勝的境界出來。你不作聖心,不作聖心這方面的這種體會,這是個好境界,你打坐之後出現的好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你覺得在我這是特殊了,我這是高明了,或者是什麼什麼,這就是反而受到邪,反而退步了。「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所以其余的法稱為難行道,很難。
「但念佛法門同於密法」,淨土法門是密教顯說,它同於密法,「是他力門」,是果教派。咱們發心念佛,就靠彌陀的本願,彌陀發了四十八願,有念佛的人,十念必生,他就要護持,這個魔就不能干擾。《十往生經》裡頭說,「佛言」,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就包括咱們現在人都在內,誰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念四個字也行,阿彌陀佛也行,「願往生者」,你願意往生,「彼佛」,就是阿彌陀佛,即從極樂世界派二十五個菩薩擁護你這個人。不管你是行、是坐、是住、是臥,乃至於白天、黑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不讓他們來下手,讓他們得到方便,惡鬼、惡神都不能干犯你,因為他力護持。《首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大勢至菩薩,「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勢至,大勢就是力,力量的力,勢力。大勢至菩薩,大勢,登峰造極。大勢至菩薩他就在咱們這個世界,攝受念佛的人歸於淨土。所以《淨修捷要》裡頭說,這是夏老師的著作,「《淨修捷要》雲: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現在就住在咱們這個世界;雖然在極樂世界,也在這個世界,「作大利樂」,給大家做一種很大的利益和安樂。「於念佛人,攝取不捨」,對於念佛的人,他是在那攝受、加持,不捨棄的。「令離三途」,讓他,還不光是不讓魔干擾,攝受他什麼?讓他離開三惡道,讓他得到無上的力量,得到往生。
《阿彌陀經》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聽到《阿彌陀經》,聽到《無量壽經》,來受持這個經,依法奉行,「及聞諸佛名者」,聞阿彌陀佛名,還有很多佛名,這些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你就受到一切佛的護念。還有,念佛的人有一由旬光。一由旬是古代的天子行軍的時候,這一天的路程。所以有的時候是四十裡,有的時候是六十裡,有的時候說它是八十裡,那個不可以有標准,行軍可以快一點、慢一點。但這個裡也不很標准,裡有大有小,大致這個數。我們就取它最小的,咱們取它最小的,免得誇大,四十裡,我們用最小的。其實是說這個由旬,一由旬的光明,念佛的人你是放一由旬的光。所以有的人現在說我有奇異功能,看見誰有點什麼光或者什麼的,奇異得不得了,不知道佛說念佛的人他有四十裡的光。實際上就是說一個地方,比如大家都在念佛、修法、上殿,不是只是自己得到好處,是這一方都得到好處;其實還不只這一方,整個地球都得到好處;其實還不只地球,整個宇宙都得到好處。所以為什麼出家人要受到供養,這也是受供養的一個理由。
「由上可見,念佛的人」,有阿彌陀佛所派的二十五位菩薩來保護,又有大勢至菩薩等等來攝受,又受到一切佛的護念。所以就能夠「遠離魔障」,沒有魔,沒有困難,沒有這些個難,可以安穩的修持。「仗他力故」,因為有他力的加持。所以大家現在想學密,密特點也是用了他力。但是現在密宗裡頭冒牌的人,假冒的人太多了,你很難得到一個真正的師父,所以那也很麻煩。你師父就是魔你就壞了,掉過來干擾你。還是淨土法門穩當,所以稱為易行道。「或以談他力為著相」,有的人說你靠他力是著相,「應知他力,亦是自心」,要知道他力就是自心。「自他不二」,自跟他不是兩個,「自他宛然」,雖然不是兩個,又有自有他,有自有他,又不是兩個。這個道理比較難懂,我這說個譬喻,上次那個佛性咱們打了一個比方,就像那個磁它有磁性。所以古代發明了指南針,黃帝就打敗了蚩尤。它為什麼是指南針?它因為地心是磁,你一個鐵的針它就受到磁的吸引,它方向就一定了。其實你不管是指南、是指北,咱們現在這是南北,這個針它一會兒變成這個方向,不是這個方向一定是這個方向,這個方向一定你就可以知道,就把它標出來。一個方向定了都定了,就因為這個磁的吸力。
磁性是什麼?這磁的作用就大極了,發電機就是有磁,然後有導線,你讓導線在磁裡頭轉,導線就生電,這發電機,電就來了,咱們燈就亮了。所以很多很多的設備要靠電,電就這麼來的。靠磁,在磁場裡頭有個運動的導體就出電。倒過來,我們把這個導體,我們沒有動的原動力,但是我們在磁場裡頭,我們把這個導體通上電,它就要運動。所以咱們電動的這些車子,這許多機械,電動的機械,就是這個道理,有磁場,你一給它通電它就動,成為原動力,叫電動機。就是利用磁,磁有這麼大的作用。一個電動,一個發電。這個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了。靠電而能動的都是電動,這是利用磁。靠發電,這種大的電力是靠發電機,不管水利發電、什麼發電,都是靠磁場裡頭運動出來的。但是磁是什麼?你把那個鐵砸成粉末,比粉末還小,你也找不出一個什麼東西叫做磁。它就是在鐵的裡頭,它所有的電子所運動的軌道都一致,就表現出磁性,就是磁。所以磁性,你不能說磁沒有,要是沒有的話怎麼會發電,怎麼會電動?你不能說沒有。你要說有,拿來我看看,誰能把磁找出來?誰也找不著,誰也拿不出來,誰也分離不出來,不可得。
所謂空和有,拿這個打比方。所以我們的佛性決定是有,但是你說是在哪個細胞裡頭,在哪個血管裡頭,都不是,覓心了不可得。無,你說是無,它是有;說是有,它是無。所以咱們眾生的這種見解,你就想不明白。這是佛性的情況。自他不二呢?這是一個大的磁鐵,我這是一根針,我們都知道一根針跑來就要被它吸上,都有這個經驗,被這個吸鐵石吸住。吸鐵石就是能吸鐵,不然怎麼叫吸鐵石?為什麼能吸鐵?因為鐵它也有磁性,它就是亂,裡頭分子都是亂動的。在這個大磁石的磁場之下,它這個電子慢慢的,它的路也就都走順了,都走順了它就顯出磁場的情況。磁場是不同的極就相吸,南極、北極就相吸,北極和北極相排斥。咱們畫一些磁力線,可以用鐵粉畫一些磁力線,我們物理都念過。這個磁力線畫出來,從這一極到這一極,從這一極到這一極,是兩個形成一個磁場,一個磁力線。這個就是作用,磁場就是這個磁場,從鐵粉的線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是共同的,是它的,也不是它的,兩個之間共同的,磁場是一個。它那裡頭是粉筆,我這也是粉筆,也是一個。所以說自他不二,有什麼兩樣?你也是這個,我也是這個,而且磁場是一個,就說自他不二。怎麼又自他宛然?這明明是兩個東西。這是一個大磁鐵,我這是個磁針,而且我本來沒有顯磁性,因為它的作用,我的電子的路都走得一致了,我的磁性顯出來了。就好像眾生,因為佛的教化,我的妄想也沒有了,我心裡也淨了,我也跟佛心一樣了,這不就自他宛然嗎?所以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這樣來理解才是一個正的理解。不然只承認自,而不承認他,只承認理,不承認事,只看到這些事,而不知道理,而不認識自,你對於這個事相,迷於事相而不知本來。
這個法門就「因他力而顯自心」,由於佛的這種加被,你去念,而後念得你自得心開,顯了自心。「從有念以入無念」,你從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始,念來念去,你就念而無念,在念的時候就離開了我們這些個念,只有這一句清清淨淨的阿彌陀佛,就離念。這就是本法的深妙之處。所以《彌陀要解》說,「此之法門」,這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在於了解,了還不僅是了解,這個了字很深。這個事你能不能辦成功,這個事你能了嗎?了得了嗎?能了,就是解決的意思。所以這個了還不單是了解的意思,還有解決的意思。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能夠深刻的認識,他就是自。「若諱言他佛」,你不肯說,承認都是我自心,你不肯說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禅宗人有這個問題,這個就是「他見未忘」,你還有他見,所以不肯說他佛;要沒有他見,說他佛有什麼關系?「若偏重自佛」,只承認我自佛,我自己本佛,阿彌陀佛也是我自心本具,往生也就不必了,這樣就是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你不但有我見,而且是你顛倒的我見。所以這個法,自和他,這個地方,我們第三點就是說這個是他力法門,得到佛的護持,所以這就穩當。同時又把他和自的關系做了一個敘述。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居士主講 (第三集) 1991 檔名:51-0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