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賢法師:如果人人出家人類會滅絕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果人人出家人類會滅絕嗎?(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古人雲,“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清朝的順治皇帝曾有詩贊僧雲“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出家僧眾為人間種福田、做出世之導師,肩負著宣傳道義、感化人心、度化眾生的終極責任。因此倓虛法師說“和尚是世界的大軸”。


  佛教並不要求人人出家


  三世諸佛皆以出家身而成佛,佛子成佛之際必然人人出家,故人人皆宜有出家之志願。雖然出家為僧功德無量,但佛教並不要求人人都出家。為什麼?


  首先,人們的因緣、善根各不相同,出家的因緣不會在同一時間成熟。何況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想要具足出家的因緣難上加難。當出家的善業尚未成熟時,人們是不會同時出家的。


  但幸好,佛教並不認為只有出家才能修行,在家人也可以修行、可以了生脫死。比如佛陀在世時就有維摩诘大士等居士示現在家成就的例子。


  再次,根據佛教教義和制度,出家應是佛教徒中少數人的事,佛教對出家的條件要求很高。趙樸初老先生曾在《佛教常識問答》中介紹:


  第一、出家的動機要求真純——即確是為求解脫、決心捨棄世間貪愛而出家修道。


  第二、出家後要求對教理及行持都夠標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應當自動還俗;如果犯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則應當擯斥在僧伽之外。


  第三、出家有許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許、要年滿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肢體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不是逃避刑法債累等等。


  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齡滿十年的僧侶十人以上介紹、證明和會議通過;捨戒還俗則很容易,只須告知一個人便行。


  佛陀時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經成為風氣。佛教有弟子四眾,出家男女二眾稱為僧人或僧侶,在家男女二眾稱為居士或白衣。出家二眾負責住持佛法,在家二眾負責護持佛法。自古以來,佛教在家修行的居士都比出家人多。


  弘一法師指出,“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佛教並不要求人人出家。很多佛教經典特別是大乘經典如《維摩诘經》《優婆塞戒經》,都稱贊在家學佛。


  衣食之福不因修行而減少:嗜欲深者天機則淺,有為太過必反失之


  這裡談到了關於大眾修行的問題。有人擔心,“如果人人都去修行,會不會太過分消極、把自己的職責都放棄了呢?”人們往往不甘於無所作為,而對於“有為”的“主動”充滿依賴,因此對修行者不事名利的態度心存質疑——你不去參與競爭、不去參與社會努力,誰來創造財富?誰來創造食糧?這些問題總是擺在面前。


  其實,雖然勞動是財富和食糧的來源之一,但競爭和貪欲卻是人類的福報減少的直接原因。一邊減少一邊競爭,這是惡性的循環,競爭不是生產的原地,無貪才是真正的福田。


  其實,衣食之爭起於嗔盜之念,《增一阿含經》第34卷雲:


  “比丘當知:是時,水滅地復還生,地上自然有地肥,極為香美,勝於甘露。欲知彼地肥氣味,猶如甜蒲桃酒。……光陰天子來下世間,見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嘗著口中而取食之。是時天子食地肥多者,轉無威神,又無光明,身體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復能飛……


  各個相視顏色,彼時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娛樂……是時地肥自然入地,後轉生粳米,極為鮮淨,亦無皮表,極為香好,令人肥白,朝收暮生,暮收朝生……


  彼人報曰:‘吾以取二日食糧’此人聞已,復生此念:‘我當儲四日食糧’……彼人聞已,便生此念:‘吾當辦八日食糧’。即辦八日食儲,爾時彼粳米更不復生……


  是時,彼眾生自藏粳米,便盜他粳米,彼諸見盜粳米,語彼人曰:‘汝何故取吾粳米?今捨汝罪,後莫更犯!’……復自生念:‘我今可藏此己粳米,當盜他粳米。’……是時,物主實時手拳相加……”


  守培法師在《佛教是生產之原地,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一文中說:


  “人間初成時,遍淨天人,天福已盡,下生人間。彼時人間無男女相,皆從變化而生。經過許多年,欲心漸起,男女相生,乃有胎生之人。


  可知吾人之胎生,是中途之變相,非本來如是也。如是世間男女欲情,正是眾苦之本。眾生離苦,即無男女相故。不明此理者,以欲為樂,所以常在苦趣也。


  吾佛出家,不妻不子,歸本還原,離苦得樂,何不善之有耶?”


  所謂“嗜欲深者天機淺”,這裡揭示了人類福報減少的真正原因,不是由於人們都去修行、無所作為了,而是因為貪盈逐物、有為太過,有為太過必反失之。它背後隱藏著一條惡性循環的線索:因為有爭斗、貪欲之心,所以福報越來越少;福報越少就越要去爭、去貪。先是“地肥”不出現了,後來“粳米”也不出現了,這些並不是修行造成的,而是“主動”、“有為太過”惹的禍。


  貪嗔之心越重,人類福報就越少。隨著離上古時期越來越遠,世道人心也越發澆薄,因此人類社會的福報也在逐漸減少、種種問題集中迸發出來,這些現象佛陀在世時就已做過預言。在現時代,恐怕還是踏實修行、慎終追遠,才能遠離禍亂、長養福田。


  人人出家人類不會滅絕:假使眾生欲心都盡,必同極樂世界蓮花化生


  於是又有人問,“如果人人都無欲無求,依佛教去修行,這人類世界豈不要滅絕和荒蕪了?”這種憂慮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雖然佛教並不要求人人出家,但即便真的出現了人人出家的情況,世界也不會滅絕。

 

  這種擔心實際上把我們的心和世界、環境和生命割裂開來,作出了彼此無關的論斷。但事實上,我們的心和世界是緊密相連、相觀待而生的,正報和依報也是相互觀待而存在的。當正報發生轉變時,依報也自然會隨之轉變。


  如果人人都出家修行,整個世界當下就會發生改變;而不會是人人都發起了皈依三寶、弘法利生、同證菩提的大願,並付之以出家的大丈夫行,但這個世界的其他方面卻不發生任何改變。因此,如果人人出家修行,我們的世界必然會因人們內心的積極感通而成為一個更加清淨美好、安詳太平的美麗新世界。


  守培法師在《佛教是生產之原地,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一文中說:


  “假使世界眾生,全體發心出家,世界人種,亦不至於斷滅。佛說眾生,有十二種生法不同,非止胎生而已。假使世界眾生欲心都盡,則必同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極樂世界,即不耕不織,不妻不子之世界。其國眾生,無量無邊,恆河沙數之多,可證世人不妻,不得絕滅人種也。


  縱然世界眾生,亦不受一切化生,乃至十二類皆不生,至於不生不滅之地,則世界轉為常寂光土,正是吾人本地風光,則恐不易到此,何須以不生為憂也?”


  《大寶積經》摩诃迦葉會(卷89)雲:


  “迦葉,時四天下一切眾生,無有一人住在家者,以淨信心,離於欲火,悉得出家,彼諸眾生,既出家已,不須種植,其地自然生諸粳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


  這是守培法師開示及《大寶積經》對“僧眾不耕不織、不妻不子,依佛教而行,則有滅絕人界之患”問題作答的重要鐵證。因此,我們無需擔心人人出家世界會滅絕,相反,人人出家修行,若非具足大福報,恐是不能實現的,這才是娑婆世界真正求之不得的美好境界!


  人們對“有為”的“主動”充滿了依賴,然而,“以有空性故,一切法得成”,“有大道才有一切”。如果沒有“道”,無論怎麼求名利、求天下,總難稱心如願。而且嗜欲越深,天機越淺,離道越遠,煩惱越全面。不少口頭信佛人,口頭信仰,而內心就是不接受佛法的價值觀,奮力於世間執著,十分可惜!而若人能心存出離之志,雖身不能剃染,但卻能“以出世的襟懷,做入世的事業”,人間淨土,自然會快快到來,也便永無“若人人出家,世界人種是否會滅絕”的疑慮了。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末法時期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淨土的人沒救
下一篇:念經喚醒靈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