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風幡不動”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宗的要典《壇經》(《行由第一》通行本)記載著一段故事:“時有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這個故事還見於禅宗其他撰述,今不俱引。以上的記載是否歷史事實,暫不討論。我們現在只就其所述義理而議論。

明明我們看到風吹幡動,有人卻說它不動,其道理何在?我們很難斷言《壇經》撰者的本意究竟如何,但可由其它經論試作窺測。

事物不動的提法並非創始於《壇經》,佛教原來的經、論常有這樣的議論。《大般若經·贊大乘品》:“以一切法若動若住不可得故。”《摩诃般若經·遍學品》開頭就廣說諸法之不動。《成實論·四大相品》:“問曰,無有動相,諸法念念滅故,不至余處。以至余地,故名曰動,至、去、動是一義故。”《成實論·業相品》:“問曰,有為法念念滅故,不應有動。”《俱捨論·分別業品》:“諸有為法才得自體,從此無間必滅歸無。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余方,故不可言動名身表。”《成唯識論》卷一:“若言是動,亦非實有。才生即滅,無動義故。”《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三:“作用動轉,約第一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設。”

由以上所引,我們可以知道:一、通過“剎那生滅”的道理可以理解何以說不動。二、說不動是就“第一義”亦即“勝義谛”而言,非就世俗谛。也就是說所謂不動不是就常識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當然可以說動。《壇經》說不動,是就勝義谛而立論。

為了討論這個問題,不妨略為提一下一般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即佛教對於“自性”的看法異於其它哲學流派的地方。在古代印度有些哲學別派主張諸法有自性(《壇經》也多次提到自性,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與此含義不同,識者易解),亦即事物的本體是不變的、永恆的存在。

如《瑜伽師地論》卷六:“於諸行剎那生滅流轉不如實知。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佛教則認為諸法從因緣生,亦即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些條件和合而成的,而這些條件是變動不居的。佛教哲學一般還認為,事物才形成就消滅,並無短暫的停留,所謂“無住”或“剎那生滅”。

剎那有多長呢?有不同的說法,就應用來說,大約可分三類:

一、泛指最短的時間;

二、時間長度單位,如《俱捨論·分別世品》及《西域記》卷二,由剎那記起乃至時、日、月、年;

三、指最短的、無限短的時間,可說是時間上的幾何點。與我們所討論的問題關系密切的應該是第三類。

所謂剎那生滅是才生即滅(有人主張滅不待緣),其間並無任何短暫“住”的狀態。因此自無始以來直到而今其中的剎那數量與一秒鐘所含的剎那數量是相等的,即都是∞(無限大)。大凡一個東西由甲處移至乙處,移動之後還是那件東西才說得上動。而就勝義來說,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比如被風從東方飄到西方的那個幡,到西方後原來在東方的那個幡早已消失,從東方到西方中間有無數個新幡產生、舊幡消失。從微觀角度來看,這是必然的。風也是如此,如果把風看成是物質性的那就更容易理解。因此,我們如果從常識邁進一步,《壇經》這段話或許不難接受。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曾舉出四種真實: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在某些佛教信仰者從某個角度看來,或者以為說風幡動是“虛妄分別”、“遍計所執”。但若以《真實義品》所說四種真實來衡量,說風幡動是第一種真實,如《俱捨論·分別業品》說“風界動性”,《五蘊論》說“雲何風界?謂輕等動性”。看起來這類話,是下學術性的界說,實際上是就世間所許而立論。

說風幡不動是第二種真實。認真說來,曾使“一眾駭然”的風幡不動說也不過是比常識提高一步,還沒達到佛教不共義理的高度。風幡不動道理也很淺近,略加解釋即可明了。

若問兩種根本不同的說法如何,可以說都是真實,那是因為承認某些不究竟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就夠了,甚至有好處。若是即物以窮其理,日常認為如此如彼的常常並不確實,甚至科學上的定律也是如此,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甚至是有必要承認其為真實。現在也有對不同的學說我們同時都加以承認的,雖然承認的態度從本質上講有所區別。

比如我們學習馬列主義哲學時,認為物質本身會運動。可是我們的物理學課本還照錄牛頓運動二定律,其中第一定律是“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別的物體的作用,這個物體就保持自己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事實上牛頓有關力學的第一定律已經進入神學的領域,因為這條定律暗示“第一次推動”,若是沒有上帝的支持,第一定律就站不住腳。

但是現在不但承認,還要學習牛頓的定律,原因很簡單,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在一定范圍的科學研究中,還能起很大的作用,常識與本質的認識常常是相對而言,有時其界限不易劃分。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行最初也只是少數科學家的假說,而現在已成為多數人的常識。說風幡不動也許現在一般人還不接受,可是這種說法有轉變為常識的可能。

“風幡不動”不過是簡單地指明一個客觀事實,它使我們知道不能過分相信自己的主觀,不要以自己的主觀為衡量一切的尺度。並且可以知道,知識不停止於常識。

但是,“風幡不動”這種提法仍然可以再作討論。

第一,風幡雖是無常,但有其相續性。《莊嚴論》說,常有三種:一、本常,二、不斷常,三、相續常。雖然只有第一種是真正的常,其他二種卻也並不是斷,而且依然可以起作用。所以《成實論·無住品》說:“諸業與風雖念念滅,亦能動物。”風幡雖是有為法,但在一定時間內還是相續的,幡從東方飄到西方時並未變成茶壺或其它什麼東西。佛家說“聲是無常”,理由是“所作性故”。音聲確實是“所作”,並非單一的、不可分的、不需條件的事物。

但是,有的“外道”不承認,他們認為如果聲音真的無常,那麼出君之口的聲音與入我之耳的聲音便不是一回事,那咱們就無法交流意見,進行對話。你說的話當我聽到時已經走樣,就無法了解你的想法。我說你聽,也是如此,這樣的爭執就很難得出結論,最後也只好各尊所聞,各行所學。

再者,說風幡不動,事實上仍然是“心動”,因為這種主張也仍然是由於意識的分別,甚至是更強、更復雜的分別而產生。雖說是第一義,仍然是有相安立。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二谛章》說:“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又說:“安立之中,有能有所,心境異故。”《法苑義林章》還依《瑜伽師地論》說世俗谛與勝義谛各有四重。風幡動與風幡不動各屬於哪一種我們現在不去作那種繁瑣的分析。

作者:張建木

 

上一篇:濟群法師:戒律的十大利益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誰真正懂得自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