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父親在房前的場地上栽了一株棗樹,又在屋後庭院裡裁了一棵棗樹。兩棵棗樹同一年開花結果,秋天到了,樹上掛滿了紅的和青的棗子。 長在庭院裡的那棵棗樹因為有了圍牆的保護,才沒遭村裡小孩的騷擾:屋前的那棵棗樹,卻逃不過被抽打的厄運。那些貧嘴的小孩禁不住紅棗的誘惑,又畏懼棗刺,便趁機舉起竹竿猛抽枝條,抽得紅棗跌落,棗枝亂顫。望著地下一大片一火片的棗葉,甚是淒涼。過不了多長時間,屋前邯棵棗樹上的青棗所剩無幾,刺葉幾乎落盡,整棵棗樹也似乎奄奄一息,而後院的那棵棗樹卻紅棗盈枝,一搖,遍地都是紅果。
第二年春天,門前的那株棗樹又抽出了新芽,我真的為它還活著而慶幸。兩棵棗樹又都開了花,然後結了果。我仔細地觀察過這兩棵棗樹,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門前那棵遭抽打的棗樹結的棗子竟然比庭院後未被抽打的那棵棗樹多一倍。父親告訴我這樣一個生活經驗:棗樹有一怪脾氣,越是抽打它的枝條,來年結果越多。 用竹竿抽打棗枝是緣於其枝頭結滿了誘人的紅棗,不結果是可以免除竹竿一年一度的抽打的。
生活中優秀的人也如是,正因為優秀才招來嫉妒、躊躇,甚至干莫名的打擊、壓制。真正的優秀者就像一株棗樹,任憑外界的抽打,依然在來年的枝頭結滿紅紅的香甜的果子。 大凡處於順境之中,那種潛在的能力可能永遠處於一種壓抑狀態,而身處逆境或許更能勃發出自己的生的活力。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用它們的方式展現著生命的哲學。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就能接收到來自大自然的智慧……
讓棗樹多結果的啟示
來源:許昌日報 作者:宋炳黎
我省新鄭的大棗很有名氣。筆者一次與朋友驅車前往鄭州市,在途經新鄭境內時,被一片棗林所吸引,下車觀看,發現幾乎所有的棗樹根部都很粗,還有許多疤痕。這是怎麼回事?便向當地一位老農請教。老農的回答令人稱奇——原來是人剁樹形成的。他說,這種棗樹有個怪脾氣,越剁結果越多。果農為了棗樹第二年多結果,在棗子收獲後的秋天就會帶上一把刀,當然斧頭也行,來到棗林,挨個兒地剁,當然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剁成圈,那樣會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剁過以後再施肥,於是第二年每棵棗樹都碩果累累。由於年年挨剁,剁過的地方結疤,如此反復,幾年過後,棗樹根部被剁的地方就變得越來越粗了。
真是奇怪!是什麼道理?老農回答說不知道,但這是事實。難道棗樹也和人一樣,遭受一點兒逆境更利於成材?
由此筆者想到了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現在有些獨生子女是在父母的全方位呵護下長大的,使他們在遇到許多事情時不知道如何應對。媒體曾報道,一名大學生得了感冒後,不知道去醫院,卻千裡迢迢回家找父母;有些大學生竟在公眾場合用奶瓶喝飲料,以“裝小”而得意;還有的學生心理脆弱,經不起一點兒挫折,動不動就出走,甚至自殺。
當然,這不能全怪孩子,做家長的難道就沒有責任嗎?包辦孩子該做的事情,不讓孩子受到任何挫折,表面上看孩子無憂無慮、幸福甜美,殊不知,在這無微不至的關懷中,孩子就會失去了自主、自立和自理的能力。
其實,傷痛、挫折、失意乃至失敗是人生旅途的一部分,不經過千錘百煉是培養不出人才的。古人雲:“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我國歷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最近媒體廣泛報道的,被省委書記徐光春譽為“當代孝子”的張尚昀身處逆境而自強不息的事跡,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家長關心孩子學習,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孩子提供更加優越的條件,當然沒錯,問題是不能包攬一切。要知道,溫室的花朵好看,可它經不起風雨。願我們的家長該放手時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干好“分內”的事。孩子在人生的實踐中受到一點兒挫折、遭一點兒逆境沒什麼可怕,反而更利於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