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生西法師:大乘道的核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首先是自他平等。為什麼我們要修自他平等?因為整個大乘道的核心就是怎麼樣利益眾生。上師仁波切在講《現觀莊嚴論》或其他修法時多次提到:真正的大乘並不是我怎麼成佛,這不是真正的大乘思想,真正的大乘思想是怎麼樣利益眾生,以利益眾生為前提。那怎麼利益眾生呢?成佛是最好的利益眾生的方便,成佛是為利益眾生服務的。

有的時候我們把次序搞錯了,很容易落入誤區:“我要成佛,成佛是我的目標,為了成佛我要修菩提心。”看起來很相似,但是二者之間的差別很大。首先成佛是我的目標,為了成佛我要利益眾生,我要成佛的前面必須要修菩提心。如果不注意,會把菩提心的修法當成我要成佛的一個方便,是不是這樣呢?從某個角度來講也可以,但這不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精神。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我才去成佛的。利益眾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有人做慈善,或者平時給可憐的人一點小錢、幫助,都是利益眾生。但對眾生最大的終極利益是什麼?通過佛的智慧觀察,真正能夠利益眾生,就是把他們安置於佛地,這是最好的利益。如果想要把眾生安置在佛地,必須自己成佛,所以我是為了利益眾生才選擇成佛的。換個說法,如果不利益眾生的話,那成佛就沒有意義了。

但在我們學佛的時候,我們把自己成佛放在首位,為了成佛的緣故而利益眾生,那麼利益眾生就成了我成佛的方便,這有點微細的差別,這個微細的差別很容易把整個大乘終極的思想和方便搞顛倒混淆了。這行不行呢?也是可以的。因為隨著菩提心的修行,大乘資糧的積累,我們的思想與觀念也會慢慢發生轉變,當資糧累積到某種程度時,會出現上師給你講,終極的目的是利益眾生。但我們沒有必要走彎路,直接把終極目標定成是利益眾生,成佛是為利益眾生而服務的,這是大乘修行很重要的方面。

以上所講和頌詞本身有什麼關系呢?好像沒有關系,其實真正大乘的首要目標是要利益眾生,把眾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再看我們的心態,和大乘終極的思想並不相應。大乘的思想是把利益眾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弱的位置上。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把眾生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表現方式。

但是現在我們的心態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學佛之前,只考慮到自己的身體、財產與家庭;學習佛法之後,我的資糧、我的成就、我要成佛,還是以自我為中心。如果這個思想不轉變的話,那我們永遠和大乘的思想沒有辦法相應、接近。所以我們必須要靠近利益眾生的思想,必須要看現在我的思想是什麼——實際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什麼都是圍繞自我而轉。平時稍微觀察一下自己的思想、行為,就發現這個問題表現都非常明顯。只不過沒有學習前,好像每個人都是這樣,我們自己也沒覺得怎樣,但如果真正回過頭來看一看,的確我們種種發心與行為其實都圍繞著自我而轉。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個是以利他為中心,二者之間怎麼去相應呢?並不是把利他的思想拉低和我的心相應,這是不行的。必須要把我的心往上拉,拉到和眾生利益相應的高度,這就必須進行一系列的調整。

我們的心最終要像佛菩薩一樣,在內心生起一心一意利益眾生的意樂。現在我們與佛菩薩的意樂有很大差別,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如果想一步登天,讓相續中生起利他心是非常困難的。現在我們是什麼都圍繞自我而轉,而大乘的經典中說你必須要放棄自己的一切,然後一切都要圍繞眾生而轉,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作為一個大乘行者,經論中所講到的標准必須要達到,不達到就會覺得很痛苦。我們畢竟是信仰佛法,畢竟是想學大乘佛法的人,但一觀察自己的內心,離那個目標太遠了,所以有必要一步步地讓我們的心達到利他的狀態,第一步首先是自他平等。

為什麼現在我們做不到呢?因為自己和他人二者之間有很深的鴻溝。怎樣邁過或者填平這個鴻溝?就是現在我們要做的事情。最大的問題就是自他的分別太大:我是重要的,眾生不重要,所以第一步自他平等很重要。以前我們太過於偏頗,天平往往朝著自己的方面傾斜,全部事情自然而然的反應都是首先考慮我自己、我的家庭、我的陣營,現在我們要多考慮其他眾生的利益,這樣才有自他平等。首先把差別抹平,我自己想要的東西眾生也想要,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眾生也不想要。前面講過,離苦得樂的思想一切眾生都是相同的。

首先用自他平等的方式來達到第一步。通過觀修他人和自己都是一樣的,自他平等。我自己想要得到快樂,願眾生也得到;我自己想離苦,也願眾生能離苦。眾生的苦,由我代受;我的安樂,由眾生代受,修自他相換。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還有一個自輕他重,通過刻意觀修強化眾生的利益、地位之後,我們的心態就慢慢變化了,真正自然而然地想到眾生的利益是首要的。

現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肯定是考慮自己,那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就是一起心動念就會去考慮別人,裡面沒有任何造作的思想。現在我們發菩提心有造作的思想,為什麼有造作呢?哦,這是佛陀規定的,《入行論》也是這樣講的,如果我不這樣修就成不了佛,這就帶有一種勉強和造作。當然初級階段有些勉強與造作不是問題,也是會有的,要調整我們的心,剛開始畢竟需要勤作。通過逐漸深入修菩提心,我們的資糧逐漸累積,對大乘菩提心的思想原理越來越了知透徹後,自己的心就慢慢向眾生傾斜了,以前是封閉、狹隘的心胸,現在慢慢向他們開放,最後心胸廣闊到以眾生的利益為主。

菩薩的思維方式和我們完全不一樣,菩薩只要思維, 第一個考慮的就是眾生利益,裡面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學很多大乘的經論、思想、大德的傳記很多都是這樣的,成了標桿一樣,那我們怎樣靠近它呢?首先通過修自他平等。了知原理後反復觀修,不管怎麼困難都必須要刻意地觀修。通過觀修後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地位平等了,但平等還不夠,這只是第一步。這時候開始修自他相換,再修持自輕他重,通過一系列的修持後,就產生了真正的無勤作的菩提心。

大乘道、小乘道、資糧道的標准是什麼?小乘資糧道的標准是相續中生起無造作的無偽出離心,出離心是真實的;大乘的小資糧道的標准是內心產生無造作的菩提心,真實且沒有修飾的。什麼時候生起這種菩提心就進入了大乘的小資糧道,然後是修持中資糧道、大資糧道到加行道,最後就可以登地。

其實這方面是整個修心的過程,是怎樣把我們嚴重偏袒自方的心改正過來。現在我們對自己、家人、對自己有利的一方,不管他們有過失沒過失都認為是對的,然後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喜歡把利益給他們;然而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他方也有一種偏袒,不管有沒有功德,只要是和我對立的都是打壓的對象;還有一部分是中等的,毫無關系的平庸百姓,與我們無利無害,對這種人的態度是不聞不問。這些都必須要通過自他平等的修持方式,徹底地予以改觀。

《入行論》第131課輔導  生西法師傳講

 

上一篇:佛弟子張婕妤的真誠忏悔
下一篇:將50美元放到人行道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