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13-1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13)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宣化上人主講      

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此名修行失於方便”:這個名字就是修行失於方便。他不明白這個方便法門,所以就生出這種執著。

生出這種執著時,“悟則無咎”:如果明白,就沒有問題了。“非為聖證”:這不是聖證啊!

現在你們聽到經典這個道理,切記不要亂打妄想,不要說自己又要死了,或者又沒有什麼了,你常常這樣想,就會招這種魔的。這個世界這種魔很多很多的,所以不要打妄想!不要隨便亂講話!你亂講、你一打這個妄想,就有這種魔來侵犯你。那時候,魔到你身上,你就受不了了!你那時候就不自由了,你想不死都不可以。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你以為你憂愁,憂愁也有魔的,為什麼你憂愁啊?你若開佛眼了,你看這個人沒發脾氣的時候,沒有鬼;一發脾氣,這鬼就來幫著他發脾氣了,說:“發大一點、發大一點! Make more trouble(多惹點麻煩!)”就從後邊來幫助你發脾氣。你不相信?這個我講的是真話。你要是不信呢,就慢慢試試看!“入其心腑”:到他身上了。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我不是講過那個王孝子嗎?就是我以前講的常仁大師。

王孝子在墳上守孝,有一次他在定中,看見他一個外甥,被土匪捉去了。捉去,這個土匪就要槍斃他外甥——要用槍打死他外甥。他在定中,相離十五裡路,那個土匪一開槍打的時候,他在定中,這麼用手往外一搪,這個槍就沒有打上他的外甥,他外甥就跑了!

可是在默默中,也是有一個要命鬼,這個土匪為什麼把他外甥綁去?就是預備要命的,默默中有個要命鬼,有這種因果。那麼現在沒有打死他外甥,這個命沒有要去,所以要命鬼就找王孝子去了。可是也拿王孝子沒有辦法,這鬼怎麼樣啊?就找他弟弟王二爺,這鬼附到王二爺身上了,王二爺就自己拿著一把大刀,到墳上去找王孝子,就要把這第二的弟弟殺了。

到了墳上,很奇怪的,這個鬼拿著刀這麼比著,要砍王二爺的頭,但是拿刀的手落不下來。王孝子這個時候就一味念《金剛經》,他那時候也不講話了。

正在這個時候呢,就是誰呢?就是我的師父(常智大師),那時候他還沒出家呢,他心裡就著急忙慌得不得了,覺得像不知有什麼事,心裡不安寧了。“啊!是不是孝子墳上有事情了?”於是他就跑到墳上去,一看,果然王二爺拿著刀自己要殺頭。王孝子就寫幾個字說,“你去買一點燒紙(中國人給死人燒的紙),我給他念經超度,這裡頭有一個鬼,想怎麼樣怎麼樣 ……”那麼王孝子就念經超度他,以後才沒有事。

所以,這就是這種魔。不過這鬼因為是想要命,不是修行有這種魔。但也可以說是修行有這種魔,就是因為王孝子修行多管閒事,就招來這種魔要殺他的兄弟。鬼殺王孝子殺不了,因為他有定力,也不打妄想,那麼沒有辦法他,鬼就找他的弟弟去。

所以自割其肉,“欣其捨壽”:就歡喜死。“或常憂愁”:或者就常常憂愁得不得了。所以你聽見這一段文,你不應該常常有一種的不高興,不應該有的時候就哭了,也不應該有憂愁心。

 “走入山林”:憂愁、憂愁,就怎麼樣?這個魔到你身上,一半有魔的力量,一半有你自己的力量。這個魔是藉著這股氣的,如果你思想正了,就沒有事了;你思想若不正,跟著他轉,說憂愁你就憂愁,越憂愁越憂愁……就跑到山裡頭去,“不耐見人”:不見人。

“失於正受”:沒有正受了。“當從淪墜”:將來這種人也會墮地獄的。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處清淨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處清淨中”:在這個清淨定中,“心安隱(穩)後”:心非常地安穩,沒有一切的雜念了,正在這個時候,受陰又發生作用了。“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忽然間就有無限的,沒有限量那麼多的歡喜生出來。“心中歡悅”:心裡不知道樂到什麼程度去了,樂到極點。“不能自止”:想停止這個快樂,也停止不了。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此名輕安”:這是一種輕安的境界。“無慧自禁”:他沒有智慧禁止自己這種快樂。

“悟則無咎”:如果你覺悟了,明白了,這也沒有什麼問題。“非為聖證”:這不是證聖果的一種表現。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假設你說:“噢!我這回入了歡喜地啰!我這就是歡喜地菩薩了。”“則有一分”:就有一分什麼?“好喜樂魔”:這種好歡喜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見到人就哈哈大笑。“於衢(音:瞿)路傍”:於通衢大路的旁邊,“自歌自舞”:自己又唱歌,好像現在的邪皮(嬉皮)一樣,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作種種的音樂,自歌自舞。“自謂已得”:自己說自己已得“無礙解脫”:無礙解脫了。“失於正受,當從淪墜”:這個也是失去正定正受這種正知正見了,失去正知正見這個理智,將來也會墮地獄的。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說自己已經什麼都夠了,什麼都滿足了,已經證果,已經開悟了,已經成佛了。

“忽有無端”:忽然有這麼一種無端,“大我慢起”:這個我慢非常之大,我慢就生起來了。我慢,就是傲慢,對人人都看不起,誰他也看不起,看一切人都不如他了。“如是乃至,慢與過慢”:慢,就是驕慢;過慢,太過這種慢。“及慢過慢”:哦!這個慢可就厲害了,驕慢中的驕慢,驕傲中的驕傲,再沒有比他這麼驕傲的了。“或增上慢”:增上慢,慢上再增加慢。“或卑劣慢”:或他自己覺得誰都比他卑劣,所以就看不起一切人,這都是種種的慢。“一時俱發”:這個就是驕傲、貢高我慢一時都發生出來了。

“心中尚輕”:他心中的這種慢,慢到什麼程度上呢?不但對人驕傲、傲慢,對佛他都驕傲,都傲慢了。所以尚輕“十方如來”:他對十方的如來,都看不起;十方的如來,他認為都不如他了。你說這慢得多厲害!非常地厲害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何況下位這些個聲聞緣覺呢!他更看不起了,“嘿!你不過是個小乘的羅漢嘛,你有什麼了不起的!”自己認為他比誰都高了,比佛都高了,可惜他沒起出一個其他的名稱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14)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宣化上人主講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此名見勝”:這個是偶爾的,在受陰裡頭生出這種見勝,就特別有一種見。“無慧自救”:這個人沒有智慧自己救自己。

“悟則無咎”:如果他明白這是一種錯誤,也就不發生作用了。所謂覺了,就不迷;你迷的時候,就不覺。你一覺啊,就好像有智慧劍,把這個迷就破了。“非為聖證”:這不是證聖果的一種表現。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氎(疊毛合為一字)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假設你說這是一種好的境界,”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就有一種大我慢魔,這個魔是非常我慢的。“入其心腑”:到他身上來了。“不禮塔廟”:他見著佛,也不拜;見著塔,也不拜;到廟上,他也不叩頭,也不頂禮。“摧毀經像”:他把經拿出去燒了、摧毀,佛像也把它打碎了。本來你毀滅了經和像,這都犯入地獄的罪。那麼他說這都是假的。

“謂檀越言”:他也有他的徒弟,就告訴他的徒弟。檀,就是布施;越,就是超越。這是用布施來供養三寶,在佛教就叫做檀越。他也有他的檀越、信徙,他就對這些個信徒就說了,“此是金銅”:說這個佛像是金子造的,或者是銅造的,“或是土木”:或者是土造的,或者是用木頭造的。

“經是樹葉”:這個經是樹葉子寫出來的,“或是氎華”:或者用一種什麼絹子寫出來的,你恭敬它干什麼啊?你拜它做什麼啊?它也是一個無知無識的。

 “肉身真常”:我這個肉身是一個真的。“不自恭敬”:你不恭敬我,“卻崇土木”:你卻去崇拜這個土和木頭,那有什麼用啊?那偶像嘛!你拜它有什麼用啊?你拜它,莫不如拜我啰!就這麼叫人拜他。“實為顛倒”:你拜這個偶像,這個木頭,它有什麼知覺?你拜它?這太顛倒了。

 “其深信者”:深信他的那些信徒,“從其毀碎”:也跟著他,把佛像也毀壞啰,把經也燒了,“埋棄地中”:或者把它埋到地裡邊。

“疑誤眾生”:他這樣的行為,令眾生對佛法不生信仰,而生出一種疑,所以就耽誤眾生,“入無間獄”:入無間地獄了。“失於正受,當從淪墜”:這個人將來一定墮無間地獄的。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又者在這個色陰已消,受陰明白的時候,“於精明中”:在他這個明白之中,更加精細明白,“圓悟精理”:圓悟,這時候他所明白的理就都很精微了,“得大隨順”:他也得到大的隨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在他的心裡頭,突然間生出來無量輕安的境界。“己言成聖”:說自己已經成了佛了,“得大自在”:得到最大的這種快樂、自在。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這個名字就因為開了一點智慧,得到一種輕安、清淨的境界而已,並不算什麼不得了的境界。

“悟則無咎”:你要是明了了,就沒有過錯,沒有問題了。“非為聖證”:你不要以為這樣的境界,就是證了聖人實證的果位,不是的。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假設你有這種輕安的境界,你就以為自己是證聖果了,做這樣的想法,“則有一分”:就有一種“好輕清魔”:這種魔,他也有這種輕安的境界,也很清高的。“入其心腑”:就到他身上來了,“自謂滿足”:自己說他現在什麼都滿足了,“更不求進”: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了。他也不需要成佛,已經成佛了嘛;他也不用度眾生,眾生已經度了,他把眾生都度完了!所應該成的這佛,他也成了;所應該度的眾生,他也度了。所以,他更不求向前進步了。

“此等多作”:這一等的修行人,多做“無聞比丘”:像前邊所講的那個沒有智慧的無聞比丘,他以四禅就做為四果了。

“疑誤眾生”:這一種的人,令眾生不知道正路,把眾生都誤了,都不認識佛法了。“墮阿鼻獄”:這種的人將來要墮阿鼻地獄的,要墮無間地獄的,為什麼呢?“失於正受”:他這個正定正受都失去了,所以“當從淪墜”:就應該墮落無間地獄去。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此名定心沉沒。失於照應。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又彼定中”:在這個修行的定裡邊,“諸善男子”:這一種的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在他這個時候,本來似明白,又沒有真明白,在這個明悟之中,“得虛明性”:他得這種虛妄的明性,而不是實在的。

“其中忽然”:在這個虛妄的明性裡邊,就忽然生出變化來了,變化什麼呢?“歸向永滅”:他說人死了,是永遠都沒有的了,永遠都是滅的了。“撥無因果”:所以講因講果這是不對的,沒有因果的,人死就沒有了,就滅了,這哪有因果呢?所以就撥無因果。

 “一向入空”:他就什麼都是空的了,造罪也是空的,作福也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了。“空心現前”:他在這個時候,越想他自己這個見解越對,“啊!是空的了,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死了就完了,啊!這一切皆空。”“乃至心生”:在這個時候,他心裡就生出一種“長斷滅解”:人死了就斷滅了、沒有了。

這一段文說“悟則無咎,非為聖證”,這兒大約遺漏了兩句,一定是當初抄寫的時候,遺漏了,那麼這兒可以加上“此名定心沉沒,失於照應”:這個定心沒有了。沒有定心,所以他自己生出這種空想,失去照應了。

“悟則無咎”:如果明白了,就沒有過錯,“非為聖證”:這可不是證到聖果的一種境界。

【 佛陀正法本意大回向文 】

南無佛陀釋迦牟尼授記師燃燈古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诃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诃薩。

至誠頂禮一切見聞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心開意解走向解脫成就佛果。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尊法,

一切賢聖僧摩诃薩,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诃薩

願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未覺悟的眾生、無論僧俗、男女、任何種族

種種有情六道眾生見聞聽聞心聞者

共同慚愧累世因貪嗔癡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誠慚愧後不更做

至誠祈願盡虛空法界一切正覺

慈悲威力加持萬源苦眾清淨自性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上一篇: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下一篇:悟道法師:我們念佛要保持一定的時間,就像燒開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