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降服嗔心的五種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人說:“我也知道發火、抱怨不好,可是事到臨頭就是控制不住。”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就不停地在緣著自己的身心串習“我執”,將身心的組合執著為“自我”;有了“自我”的感覺之後,就會不自覺地生起呵護自我的“我愛執”;在“我愛執”的驅使下,遇到凡是利益我的對境,就貪執;遇到凡是損害我的對境,就嗔恚;遇到既不利益也不損害我的對境,就漠不關心。所以,要想暫時減輕或去除貪嗔癡煩惱,就必須減輕或去除“我愛執”;要想究竟去除貪嗔癡,就必須通過修習“人無我”的空性法門去除“我執”,因為“我愛執”是建立在“我執”基礎上的。

下面介紹五種去除貪嗔癡的方法,供大家參考。其中,前三種方法可以去除“我愛執”,後兩種可以去除“我執”。

方法一:經常與自己對話,勸自己遇到不如意事時不要生氣。心理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經常自己與自己對話,是改變自己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好方法。例如,在思維嗔恚的不合理以及抱怨和指責所導致的危害之後,就默默地在心裡這樣勸說自己:從此之後,無論遇到如何危害自己的人和事,都要心平氣和,堅決不生氣、不抱怨、不指責,並且想像自己遭遇危害自己之事時能夠心平氣和。這樣的對話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即便在控制不住自己而生氣之後,我們也可以這樣勸自己:“下次遇到不如意之事,再也不可以這樣了。”這種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次數越多越好,內心越誠懇越好。

方法二:通過禅修的方法調整自己的習氣。禅修有很多種類和層次,比較常用的一種禅修就是心中保持著一種觀想,能持續多久就持續多久,一旦失去再重新開始。禅修是改變性格與身體健康的一種重要手段。一個愛生氣、脾氣不好的人,每天應該抽出一刻鐘或更多時間,在沒有人干擾的房間專心正坐:先思維一下發火的危害,然後發願自己從此之後,不再發火生氣,並認真觀想自己心平氣和、面帶微笑的樣子。這種“自己遇事心平氣和、面帶微笑”的想像,在腦海中越清晰越好,保持得越持久越好。如果腦海中的這種想像失去了,就再拉回來,心裡就這樣,一直想像著自己“遇事心平氣和、面帶微笑”的模樣。當座上的這種想像娴熟時,座下行走以及處理不復雜的日常事務時,也可以保持這種想像。這樣的禅修訓練,應該像演員表演一個角色之前,在導演的啟發下不斷醞釀情緒一樣。通過禅修的方法醞釀好的這種心態,在座下遇到不如意之事必然會發揮作用。如果每天都這樣觀想一次,堅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此人遇到不如意之事發火的習氣必然會得到有效控制,久久堅持,一定會變得柔和而悅意。

方法三:通過念佛的方法去除嗔恚的習氣。觀想自己身處極樂世界,坐在一朵莊嚴的蓮花之上,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西方極樂世界的所有聖眾,站在自己面前,自己一邊念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一邊真誠祈禱阿彌陀佛加持自己去除內心以嗔恚為主的所有惡習;然後觀想阿彌陀佛欣然接受自己的祈請,身放大光明,光明照透自己的身體,自己心中所有以嗔心為主的習氣蕩然無存,面對一切人和事,即便是不如意的,也能慈眼相看、慈顏面對。這樣久久訓練,自然會業障清淨,面相變得慈悲而莊嚴,遇事穩重而柔和,使得見者歡喜。

方法四:通過修持小乘的“人無我”空性而去除嗔恚。人之所以遇到不如意之事會生氣,就是因為覺得裡面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外面有真實的人與事。經論中說:如果“自我”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眾生保護自我的行為應該是有意義的;可是,“自我”只是眾生的一個錯覺而已,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就像龜毛兔角一樣子虛烏有。眾生覺得有一個“自我”存在,這種感覺在證悟了“人無我空性”的佛菩薩與阿羅漢看來,與精神病人覺得外面有一個鬼跟著自己一樣,沒有什麼本質性的差異。雖然“自我”並不存在,然而眾生卻為了保護這個並不存在的“自我”發了無數的嗔心,吃盡了各種苦頭,因此沒有證悟“自我”不存在的眾生,在佛菩薩眼裡是可憐的。如果能修持“人無我”空性,就能漸漸減弱“我執”,以致“我愛執”的根漸漸枯竭,於是即便遇到傷害自己的事情,內心根本不覺得有一個自我受到傷害。

如何修持“人無我”空性呢?應該反復閱讀相關經論,首先在道理上確信:“自我”確實只是自己的一個幻覺,本質上並不存在。一旦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應該在座上禅修,將自己的身心觀為幻覺,一旦體驗“身心無有”,就保持住這種體驗;一旦消失,就再次覺照觀察,找回這種體驗。就這樣不停地訓練,“自我”的幻覺就會漸漸去除。

方法五:通過修持大乘唯識的空性來去除嗔恚。《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首先要閱讀聽聞“萬法唯心所造”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身心以及外面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的幻覺,是自己做的一個夢,實際上並不存在。座上,自心安住於身心世界一無所有的體驗中而不動搖;座下日常生活中,遇人遇事要時時提醒自己:“這一切都是自心做的一個夢,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久久訓練,就能體會身心世界本自無有,一旦自心就這樣的真實體驗,非但嗔恚——一切恐懼、悲傷等輪回的痛苦都會消失殆盡,正如《心經》中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樣的訓練,不應該一曝十寒,偶爾為之。古人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初訓練時,不要因為發火的脾氣改變不明顯而氣餒,要堅持不懈地這樣訓練下去。要知道,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發火的習氣,在我們內心根深蒂固,一兩次這樣的訓練,猶如杯水車薪,難以根治發火的頑習。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之——遇事發火的習氣當初就是一點一滴、經年累月培養起來的,如今要培養不發火的習氣也必須一點一滴、經年累月地去培養。

這樣的訓練,最初開始的時候,為了以示慎重,應當在座上進行。等到漸漸熟練之後,我們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進行。例如,走路時,我們可以邊走邊想象自己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心平氣和、笑容可掬的模樣;乘車時、休息時、做家務事時,甚至上廁所時,我們都可以利用一切閒暇這樣來訓練。

荀子的《勸學》中說:“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這件事不可以停止,應該锲而不捨、持之以恆。就像藍草通過提煉可以得到比自身更青的青色、水通過冷凍可以得到比自身更寒冷的冰一樣,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提升自己。木匠將木頭按照墨線鋸直之後,就用石頭壓在上面,使其漸漸彎曲成一個圓,最後做成車輪。對於用原先筆直的木材做成的這些車輪,即使放在太陽底下曝曬,也不會恢復成原來筆直的樣子了,這是經常用力彎曲與壓迫的結果;同樣,我們的一個習氣得以改變,靠的也是堅持與锲而不捨。所以,木頭經木匠的墨線與鋸子修理之後就會變直,刀經過磨砺之後就會變得鋒利,與此類似,君子之人經常用聖賢的道理來反省並修正自己,內心的智慧就會洞明、外在的言行也就沒有過失了。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真相信因果就好了
下一篇:美容靓湯佳品七星五彩豆腐羹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