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現在小孩學得很多,這種多才多藝保持不了長時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生不能接受,學生不聽話,把他開除掉,這是教育的失敗;成功的教育是能把愚變成智慧,把不肖變成賢慧,這個叫教育的成功。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老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不在對方,在自己。學生學不好是我沒把他教好,不是他不好,他本來是佛。像這些概念在西方教育裡頭沒有。

  怎麼個教法?《三字經》上說,「教之道,貴以專」。現在完全是相悖的,現在你看從小孩,幼稚園就學好多個項目。做父母的不懂,以為我小孩學得很多,多才多藝。他不知道,這種多才多藝保持不了長時間,不會長時間,年齡隨著長了它隨著就消失了,不能保持。為什麼?從外面學來的。社會日新月異,花樣愈多,永遠學不盡,永遠學不完。而且怎麼?都是皮毛,你沒有深入,沒有深度、沒有廣度。應該怎麼樣?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大家都疏忽了。一門深入,像種樹一樣,好好栽培它的根本,到它長大之後,枝葉就遍布,開花結果。照顧好根本,根本是一。你要把這個樹倒過來,先就叫它千枝萬葉,根本沒有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怎麼能活下去!

  你看中國教童蒙,把最高的、我們期望的究竟的果德,在教科書上第一句就給你寫上,告訴小孩我們一生追求什麼,我們要什麼?要本善。《大學》上講得很清楚,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方法,方法就是讀誦、背誦,不求解義。你沒有開悟,你所求的、解的那個意思都是你自己的妄想、妄念,不是聖賢人的。為什麼?聖賢人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意思?他是從自性裡頭自然流出來的,沒有通過思考。通過思考他就落在第七識,落在第六識,落在第六識的分別,落在第七識的執著,那是什麼?那是六道眾生的智慧。實在講不能說智慧,知識,六道輪回眾生的知識,不是智慧。智慧,原理是真正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而現起來的。有沒有這個例子?有,第一個例子釋迦牟尼佛。

  你細細去觀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才開始教學,教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跟誰學的?什麼人教他《華嚴》?什麼人教他《法華》?什麼人教他《般若》?沒人教。怎麼能說得出來?所有經論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只要見性了,別人一問自然流出來,沒有經過思考。經過思考不是智慧,智慧沒思考,經過思考就是通過心意識;不經過思考,不要經過心意識,直接從自性裡頭流出來。他講完了,你問他,你講的什麼?不知道。徹悟的境界我們不知道,大悟、小悟的境界我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曾經經歷過。解答完了,聽眾皆大歡喜,再問你,叫你再講一遍,講不出來了。講經教學的人都有這個經驗,他在講經之前備課,預備了很多,費了很多時間。可能這堂課從頭到尾講下來,預備的東西沒用上,不知道怎麼講出來的,自己也感覺得很滿意。於是我們就真的明白了,字字句句有無量義,你怎麼學?不學,到時候它就冒出來,學了反而產生障礙,只有這一個科目冒出來,其他的冒不出來。

  所以,中國教學的理論,一門深入。深入是什麼?就是讀誦。要不要講意思?不能講,講了,一個意思,它有無量義,你講哪一個?應用的時候,講一個,對症下藥。你們看《論語》,夫子講孝、講仁,每個學生問他,講的都不一樣,那就是無量義。契機,夫子對甲講的契他的機,對乙講契乙的機,應機說法。夫子有沒有想過?沒有考慮,自然流出來的。所以佛經沒有意思,叫無量義;有意思,死在一門。所以這經的注解,自古至今幾十種之多。早年我在台中學《楞嚴》,我查《楞嚴經》參考資料,將近一百種。我們學經要不要參考這個東西?一參考變成知識,你所學的《楞嚴經》是古大德各家的見解,學這個東西全是常識,能不能應機?不能應機,現在人得的病,跟著作人那個時代不一樣。所以這些參考資料不能看。實在放不下,老師告訴我們,選一種,一門深入。最好的,你如果真正聽話的,就不要看,不要看是什麼?讀誦,讀誦是修定,目的在此地。

  定能開智慧,開智慧就是開悟,所謂其義自見,豁然這個經的意思全出來了,叫悟處。講經的時候,看看下面坐的大眾,那是什麼?觀機,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種種說法它就契聽眾的機。換一個場合,講法就不一樣了,不是自己預備的,不是我想怎樣,不是的,全部都是自然流露,自己不操一點心。自己要去想,就落在分別、執著裡頭,根本不要想。那個備課是什麼?備課是修自己修定,修戒定慧,縱然用古大德注疏也是修戒定慧。臨場的時候自然流露,真誠心,利益一切眾生心,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給他做個增上緣而已,他所體會領略的是他自性智慧往外露。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三十一集)  2014/4/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31

 

上一篇:好人品的八個要素
下一篇:淨空法師:為什麼要學習海賢老和尚的光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