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為什麼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舜王那種對父母的愛慕之情、孝敬之心,跟他小時候沒有兩樣。你看小的時候一、兩歲,兩、三歲,犯錯了,父母打小孩,那個小孩怎麼樣?抱著父母抱得愈緊,那是天性,父子有親。而大舜已經成年了,當父母對他不好的時候,他會跑到空地上哭泣,覺得都是我做得不好,那種心情跟嬰兒的赤子之心完全一樣。所以,大舜幫我們演出了「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當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面歡喜還是很難接受?假如覺得好像怪怪的,吞不下去,這個時候要冷靜,我們的孝心不夠。我們再來細細的來理解這句話,每一句經文、每一個道理都有信、解、行、證四個過程。這句話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我們相不相信它是對的?這個很重要,你不相信就沒有辦法理解。我們來理解看看。

  父母是不是聖人?不是。有沒有可能做錯事?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為什麼說無不是之父母?這意思就是我們為人子女不把父母的過失放在心上。因為父母不是聖人,當看到父母有過失的時候,非常憂慮、緊張,深怕父母會墮落、會做錯,所以是那種時時刻刻要導正父母的過失,成全父母、成就父母的心境。當我們能體會到這分心,要做《弟子規》那一句「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會做得非常的自在。「谏不入,悅復谏,號泣隨,撻無怨」,現在父母跟我們講話有一點沖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火都快壓不住了,能做到號泣隨,撻無怨嗎?我們能做到或沒做到,都直接影響我們的人生,也影響我們的後代。諸位老師,當我們脾氣快壓不住的時候,後代就開始消失了,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種氣氛?當我們能伏得住,後代的福分就一點一滴在積累,是一體不可分的。當人真正了解,跟父母、跟後代是一體的,他的行為自然就會檢點、就會謹慎。

  「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我們看到闵子骞,他也做到無不是之父母,闵子骞的後代也曾經到過我們中心一起交流。我們看到闵子骞是什麼樣的心境?他不見父母過失,他時時想著如何讓家裡更好,後母對他的虐待他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剛好有一天他駕著馬車,帶他的父親出去,駕著車,因為那天天氣太寒冷了,他的後母是用蘆花幫他做棉襖,根本不暖,看起來是很蓬但是不保暖。然後又在前面駕車,所以整個冷風飕飕,他就受不了發抖。他的父親看他穿那麼多衣服還發抖,假如讓人家看了,說這個母親沒有好好照顧他,虐待了他,你不是讓你的後母受到人家的誤會?所以父親就有點生氣了,你穿那麼多還發抖,就拿著鞭子抽了他一下。結果抽在他的身體上面,把衣服給打破了,這個時候蘆花飛出來,父親在當下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兒子被虐待,趕回家裡當場就要把他後母給休了。

  諸位老師們,假如你是闵子骞,您當下的心情如何?長期被後母虐待,我們會不會站在那裡說,你也有今天,蒼天有眼!我們的心態就已經決定了自己跟後代的未來。你看闵子骞當下那種至孝,感動了天地,感動了多少的人!因為他時時只把父母、把兄弟放在心上,孝悌達到極點了。所以夫子也非常贊歎闵子骞,夫子常常透過學生很好的行為樹立榜樣。在《論語》裡面,孔夫子贊歎闵子骞,說到人們絕對沒有辦法離間闵子骞的家庭,因為他們孝悌已經做到極點。這段話我們要反過來思考,我們的家庭有沒有可能因為讒言,而造成家裡面之間的隔閡甚至是沖突?會不會?會。那我們就要把孝悌演到極點就不會,所以夫子贊歎沒有人能夠去離間闵子骞的家庭。我們聽到這裡會不會覺得那個進讒言的人很可惡?會不會?進讒言是緣,行有不得要反求諸己,人家為什麼讒言進不了闵子骞的家?為什麼進得了我們的家?

  所以任何事情的發生,絕對不要怪別人,真正的原因一定在我們自己身上。人能這樣去觀照,很多人生的境界能夠化險為夷,不然最後一定是不可收拾。情緒用事,互相責怪,天翻地覆。所以有句話提到,「讒不自來,因疑而來;間不自入,乘隙而入」。讒言不是自己來的,因為我們親友之間不夠信任,因疑而來;間不自入,離間也不是無中生有,它是乘著之間有隔閡、有嫌隙了,乘隙而入。真正能時時反思自己,他能化危機為轉機。闵子骞看到父親這麼盛怒之下要把後母給趕走,趕快跪下來哀求父親說,父親,你不能趕後母走,「母在一子寒」,母親在,只有我一子寒冷;「母去三子單」,母親去了,連我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你看那一段言語,對他的後母、對他的兩個弟弟有多深的感觸!一個孩子都能處處為我、為我的孩子著想,我居然還這樣對待他!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整個家就變得很和睦,他的家道也到現在也很興旺。

  所以無不是之父母,因為我們學了,舉一要反多少?反一切。天下無不是之兄弟,還有沒有?天下無不是之,君臣關系需不需要這樣的心態?需要。領導人也不是聖人,他還是會有錯誤,但是我們把同事、把領導人的錯誤放在心上,根本就沒有辦法真誠的交流、真誠的合作了。我們在人生的道路當中,先問自己對不對?別人對不對暫且不要去計較,自己先做對了,但往往我們把意念都放在自己先做好,就能正己化人。可能有人又說了,我到最後我都做得很好了,他還不變怎麼辦?你看我們都很擔心以後。說實在的,當領導他自己都不改過,而你不斷提升你的德行,你都是這麼盡忠職守,到時候這麼好的員工他留不住。

  人真的沒有好的福分,不可能會有很好的下屬,到時候你就會調到更好的人底下去。調不到很好的人要怎麼樣?反求諸己。你看《論語》裡面有段話提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一個好的領導,君子,很容易跟他合作,但不容易取悅於他,因為他比較不喜歡被谄媚巴結,易事而難說。難悅還得要取悅於領導,這種事情做起來累不累?從大家的反應,我都知道大家過去生都是正直的讀書人,都不干這種事情。像我叫我去稱贊講那些不實在的話,我都講不出來,難怪換那麼多老板。後來遇到楊老師正人君子,我們不用花在這些上面,一心一意好好的干活,工作最重要。所以易事,因為他們都是為人民、為大眾著想。「說之不以道」,他不會喜悅的,「及其使人也」,他真正要用人的時候,「器之」,他會看你的真正的本事,所以你不用跟他拍馬屁。這是君子。小人「難事而易說」,你很難跟他共事,因為他怪東怪西,事情做錯了都怪底下的人,很難跟他配合。難事而很容易你給他講幾句好話,他就高興的半死。「及其使人也」,他用人的時候「求備焉」,都會怪別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好。

  那我們到底要跟君子還是跟小人?君子。對!所以今天我們在工作當中遇到沒有德行的長官,你也不要很難受,你就盡你的本分就對了。你說這樣我就不能升官了,那我們還是貪。但這樣的人他做不穩的、做不久的。當你老實的在你的本分上,你就有很多的正機會出來,真正遇到好的領導就會重用我們了。所以諸位老師們,要沉得住氣,烏雲不會常常密布,總有一天會怎麼樣?烏雲還是會散掉的。當我們假如處在社會風氣比較不盡人意的時候,我們應該期許自己是扭轉這個不好社會風氣的一股強的力量。我們看到縱使是夏桀、商纣這樣的暴君,他們的臣子還是盡忠的在勸誡他們,所以一個人要盡臣道,不管他侍奉哪樣的君主,其實還是沒有障礙的。這種心境在《孝經》裡面提到,「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時時是想著如何讓領導、讓國家社會更好,是這個心境。

  再來,「天下無不是之朋友」,還有沒有?《中庸》裡面講「誠者,物之終始」,所有事物要有很好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真誠。當我們見人過失放在心上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有真誠?就不容易,所以無不是之朋友。還有沒有?夫妻,夫妻為什麼每次都是敬陪末座,值得我們思考。大家要了解修行的道路當中,要從最難的地方克下去,不然叫玩弄聖教、消遣聖教。有沒有道理?你看你們都不敢承認了!我們以前聽師公講不要玩弄佛法、不要消遣佛法,怎麼才能不玩弄、不消遣?從自己最難的地方下手,這才是真正不玩弄。現在內心裡面想,我們最難面對的是哪個人?一看到他脾氣就壓不住,從他開始,我們用真誠感動他,好不好?還是不要強人所難,還是水到渠成好了。

  剛剛有聽到有老師說夫君,我們看「醫道」,有沒有看到他太太怎麼稱呼他?夫君。這兩個字喊下去先生都茫酥酥,有沒有?所以言語很重要,言語是表達內心的那種誠意,還有那種尊重,所以這個很關鍵。請問我們都怎麼稱呼先生、太太?還在別人面前說,「我們家那個老頭、我們家那個老太婆」,這樣的稱呼傳出去之後,對方好不好受?不好受。人往往在言語當中,內心、情緒都有障礙,比方「你爸、你媽」,聽起來舒不舒服?很不舒服。夫妻是一體,這樣的稱呼假如被公公婆婆聽到了好不好受?很不好受。在東北都說咱爸,咱就是咱們。咱爸、咱媽,那個聽了多舒服。媳婦叫著婆婆,媽、爸,叫久了就很親了。這個我很有經驗,我是說我叫我姊:姊!「好啦!好啦!」什麼事都幫我辦了。所以不要小看這個稱呼。

  現在要找到十幾歲、二十幾歲兄弟姊妹很和樂的家庭容不容易?你看他們都怎麼稱呼彼此?喂!直呼他的名字。我們自己叫自己的姊姊,你姊叫什麼名字?我們把姊姊的名字念一遍,起雞皮疙瘩,不舒服,覺得對姊姊不恭敬。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人家問我們父母、問我們長輩的名字,念出來都覺得不夠尊重。所以這個稱呼,像楊老師他們夫妻,稱呼對方的父母都是稱爸、媽,稱呼自己的父母說我爸、我媽,這樣就比較容易分辨清楚。但是稱呼對方的父母都一定是稱呼爸、媽媽。供大家參考。

  還有沒有?「天下無不是之子女」。對,我們不忘初心,當初把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那種至誠的愛心希望他好,縱使他現在的行為有些偏頗,我們還是不忘那顆初心。子女,還有所有我們生命當中的親朋好友,我們都應該用這種心境去面對他們。在整個歷史當中,我們深入去研究、體會,真正有這個心境的家族,他的後代都很興旺。在明朝有個讀書人叫做吳子恬,他的太太孫氏,姓孫。他的後母,他的母親比較早逝,父親娶了後母,又生了一個弟弟。後母都虐待他,他心裡很難受,我都已經娶太太了,還這麼不尊重我。所以吳子恬就很想去找後母理論一番。要不要去?不要。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裡是包容、付出的地方,所以他的太太阻止他,不可以這個樣子。「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倫常之間只要沖突、不和諧了,倫常乖舛,這個家庭可能很危險了,立見消亡。所以,「妻賢夫禍少」,一個妻子很賢德,男人不可能說一生當中很多事都看得很清楚,都沒有判斷錯,這時候妻子賢德就能夠逢凶化吉,阻止他這麼做。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欲知後事如何?對不起,時間都掌控不好,又要硬拗,我們下一節課再來談這個,能讓我們對這一句「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很深的感悟的故事。

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07/7/10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237-0009

 

上一篇:創古仁波切:修行的八種心障
下一篇:衍慈法師:何謂專修?何謂雜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