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主持翻譯百萬經典佛教中國化第一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編者按:道安法師是中國佛教的真正奠基者、開拓者,又是當時最有影響的佛教弘法者和組織者,而且也是兩晉之際佛教界的中心人物,他上承佛圖澄大師,下啟慧遠大師,對奠定晉代佛教興盛的基礎發揮重要作用,對佛教的發展也具有長遠的影響,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座劃時代的裡程碑。他一生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對印度西域佛教全方位中國化起著舉足輕重的奠基作用。翻開佛教史籍,隨意摘錄幾條:第一,編注經典,搜集譯經,整理經錄。道安大師一生,先後注解諸多佛經,後又撰成《綜理眾經目錄》,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目錄,開創譯經史著目錄先例,也為後代撰寫《經錄》提供范例。第二,推重戒律,確立僧規,統一僧姓。道安大師認為,在佛教戒定慧三學之中,戒是基礎,是修學佛法的基本保證,因此盡心翻譯戒本以外,還為僧團法會制定規范。他又提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倡議中國僧人統一姓“釋”,其後獲《增一阿含經》全本,經中有“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第三,主持譯經,完善譯論。道安大師總結以往佛典翻譯歷史教訓,認為將佛典翻譯成漢語,始終存在“文”“質”兩種風格,兩派各有得失,總結翻譯有“五失本”“三不易”,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第四,道安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倡導彌勒淨土信仰,為後世淨土信仰開展樹立了典范。總之,道安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高僧。

開創經錄統一僧姓,中國佛教的奠基者。

  道安大師,是東晉時代傑出的高僧,生於東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圓寂於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說年七十二),出生於常山扶柳縣(今河北省冀州境)。由於世亂,早喪父母,從小就受外兄孔氏撫養,七歲開始讀書,十五歲時,對於五經文義已經相當通達,轉而學習佛法,十八歲出家(此據《名僧傳抄》之說,《高僧傳》等作“年十二出家”)。因為北方戰亂,南下襄陽,居十五載。後入長安,居七載後圓寂。因出生時手臂多長一塊皮肉,時人即稱之為“印手菩薩”。

  道安大師著述、譯經很多,對佛教貢獻很大。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遠法師、慧持法師等名僧皆出其門下。

  自漢以來,佛學有兩大系,一為禅法,一為般若,道安大師是二系佛學之集大成者。

  道安大師提倡“本無”(即性空)之學,為般若學六家之一。他重視般若學,一生研講此系經典最力;重視戒律,搜求戒本,確立戒規,主張僧侶以“釋”為姓,為後世所遵行;又很注意禅法,對安世高所譯禅籍注釋甚多。由於他綜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學,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學思想以較完整的面目呈現於世,因此被視為漢晉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安大師是當時譯經的主持者,在他的監譯下,譯出了《四阿含》《阿毗昙》等經共百余萬言。他對以前的譯本作了校訂和整理工作,並編出目錄,他提出的翻譯文體問題和“五失本”、“三不易”翻譯原則,對後世影響頗大。他博學多識,以才辯文學著稱,文章為當世文人所重。

  道安大師的修行生涯充滿傳奇色彩,他先依止佛圖澄大師修禅而有成就,後又棲心般若,以大乘空性為所宗,雖然生年早於僧肇大師,而不及於早年通閱《肇論》完整之般若綱要,只是游心於“心無宗”的般若見地,但依於禅觀證達無為而“開物成務”,使天下皆忘我而化育萬物。他並不推崇禅修之後的超自然神力,而是認明禅乃通達無我之路經。他的主張其實就是相對質樸的“二無我同時修”,而由先修人無我而透脫二無我,是由先遮能知的“但無能知即遮知”,與印度月稱論師“但遮所知即遮知”的原理,相輔相成而又並行不悖。雖然同樣起行於“安那般那”,但與否認大乘的後世“安那般那”內觀學人的路線完全相反。

  道安大師的禅觀理念雖然受到佛圖澄大師的影響,認為安般禅觀達至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焦不能傷其慮,甚至生發種種神變,但這些絕非禅觀的真正目的。禅觀真正目的乃在於契入“本無”,無為而開物成務,開物方能天下皆忘我,無物始可無事而不適。也即是說,要依禅觀修靜,達成人我盡空,而獲此成就的同時,法無我空同時呈現,即依安般禅觀證獲二種無我。以心物渾然的修行成就,非但超越個人精神及一切自然力量中的奇跡,乃至周乎萬行而無礙、統乎萬方而不留。顯然,這不僅是小乘禅觀的目標,而是以般若為宗,將《般若經》中的第一義谛圓滿徹證於世俗谛中,不離世俗,現證勝義,依安般禅挽合般若,是道安大師迥然有別於小乘禅觀之處。

  他在《安般注序》中說:“安般者,出入也,道之所寄……德之所寓……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階差者,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級別者,忘之又忘之,以至於無欲也。無為,故無形而不因;無欲,故無事而不適。無形而不因,故能開物;無事而不適,故能成務。成務者,即萬有而自彼;開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彼我雙廢者,守於唯守也,故《修行經》以斯二法而成寂。得斯寂者,舉足而大千震,揮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鐵圍飛,微噓而須彌舞,斯皆乘四禅之妙止、御六息之大辯者也。夫執寂以御有,策本以動末,有何難也?”

  拿現代的語言理解,也就是說:“安那般那,即入息出息,是道之所寄、德之所寓。故安般寄出入息而成意守,四禅寓於形骸而達心定。安般的六個階差,應損之又損,以達至無為之地;禅定的四個級別,當忘之又忘,以至於無欲之境。無為,故無物不以其為因;無欲,故無事不可順適。無形而不因,故能化育萬物;無事而不適,故能成就諸事。成務,即萬物而自成;開物,使天下皆忘我。物我雙忘,唯一心守意,故《道地修行經》以安般、四禅二法而得寂滅。得此寂滅,一舉足則大千震動,一揮手則日月可攀,猛然吹氣則鐵圍飛散,微微吐息則須彌動搖。這都是乘四禅之妙止而駕馭六氣之大變。持空寂來駕馭萬有,執根本以動枝末,又有何難?”


 

上一篇:淨空法師:你這一生沒有白來,修的是如來正法
下一篇:星雲大師:快樂的源泉與修煉方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