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修行人可以分為三類:下士、中士與上士。下士是將自己獲得來世的人天安樂作為終極目標而修行的人,中士是將自己獲得出離輪回的安樂作為終極目標而修行的人,上士是將一切眾生獲得出離輪回的安樂作為終極目標而修行的人。這三士的終極目標並非相互矛盾,而是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也就是說,中士為了實現自己的終極目標,必須圓滿下士的終極目標;而上士為了實現自己的終極目標,必須圓滿下士和中士的目標。這是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對修行人的分類。
有人疑問:為何不將獲得現世的安樂也作為下士的追求目標呢?難道我們不該追求現世的安樂嗎?答案是這樣的:不是不該追求現世的安樂,追求今世的安樂當然是合理的,但是,不能作為終極目標。如果一種現世的安樂會讓來世痛苦,這種安樂就應該被捨棄,就像今天的一種安樂如果會讓明天痛苦,那麼為了明天活得更好,也應當捨棄今天的這種安樂。例如,殺生吃肉,雖然現世獲得了一點吃肉的安樂,但是來世會短命多病,償還命債,這種用現世微小的安樂換得來世大苦的行為實際上是愚昧的,應該捨棄。如果只說為了今世的安樂而追求,就會不顧來世,做出用今世小樂換來世大苦的蠢事。相反,如果將來世的安樂作為追求目標,就能最佳地調整今世,利用今世,這會迫使我們放棄那些今世苦來世也苦、今世小樂來世大苦的事情,轉而去做今世樂來世樂、今世小苦來世大樂的事情。
從下士的終極目標來說,抱怨是今世苦來世也苦的事情,忍受不如意的外境而不抱怨,是今世小苦來世大樂的事情;感恩不如意的外境,將不如意的外境看作是提升自己的良師益友,這是今世樂來世也樂的事情。
抱怨心生起的當下,自己的心立即就會感受不悅意;隨著抱怨的進行,內在的怨恨會越變越大,讓心感受灼痛。抱怨心如果一刻鐘不停息,心就會在苦水中浸泡一刻鐘;兩刻鐘不停息,就會在苦水中浸泡兩刻鐘;直到抱怨心停息的時候,心才會得到安寧。這是抱怨對當下的危害。
抱怨生起的時候,自己的心就會專注於事情的負面,並被負面情緒所浸染,失去了冷靜觀察事情來龍去脈的機會,觀察不到引發不悅意之事的真正原因,也觀察不到解決問題之道,在這種情況下,人不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往往會干出很多傻事。例如,某新聞報道中說,某男在飯館吃飯,要求服務員開空調遭拒,因而抱怨,因抱怨而發生口角,因口角而大打出手,最後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這就是因抱怨而喪失理智的例子。
抱怨會吸引更多的抱怨,使自己養成愛抱怨的習慣,並吸引更多的讓人去抱怨的事情降臨。一旦人被抱怨的情緒浸染,要想走出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種抱怨的習氣會帶到來世,使得自己不停地抱怨下去。
抱怨會使那些抱怨的事情成為真實,並且無法改變。因為抱怨的時候,內心在所抱怨之事之上不停地投注能量。開始抱怨的時候,所抱怨之事可能只是捕風捉影,但隨著內心投注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件事就可能就會變成無可挽回的現實。大覺世尊佛陀告訴我們,外境只是自心做的一個夢,毫無真實性可言,內心有什麼種子,外境就現什麼。內心不斷關注所抱怨的事,就是在內心投注能量培植種子,不關注就不會投注任何能量,因而種子不會形成。
所以,從上面的道理來看,抱怨確實是今世苦來世也苦的事情,應當堅決斷除。
將自己獲得出離輪回安樂作為終極目標的中士修行人也不應該抱怨,因為要出離輪回就必須積累福德智慧兩種資糧,而抱怨則會摧毀福德資糧。例如,抱怨會大大地損害自己的福德,使自己無法修成禅定,沒有成就禅定,就根本不可能出離輪回;抱怨也會損害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沉溺“自我真實存在”的迷亂感覺之中,無法修成“人無我”空性。
將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輪回苦海作為終極目標的上士,也即大乘修行人,就更不應該抱怨了。因為大乘修行人都是在內心發了“成佛度眾生”的真實誓言,已請諸佛菩薩作證,自己承諾從現在起乃至盡未來際,利益一切種類的有情。受了這樣的誓言之後,自己的相續立即轉成菩薩的相續,從此之後,一切思想、言語、行動都依此菩提心而發起,而嗔恨他人便違背了自己所受的誓言。《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教導我們這樣思惟:“我是菩薩,應當利益眾生,我若不能忍辱,就不叫菩薩,應叫惡人。”
如何以菩提心為所依,修學安忍、不抱怨呢?《菩薩地》中教誡了“攝受想、親善想、無常想、苦想”四種思維方法來修學安忍。
1、攝受想。所謂攝受想,就是要為眾生的苦樂負責,不能將自己置身於眾生的局外。菩薩應當這樣思維:“我最初為了饒益一切種類的有情而發菩提心,立誓將盡虛空界所有種類的有情,都作為自己的親人。從此之後,我應日日夜夜為他們成辦世出世間的利益。我本來發願要利益有情,現在不該因為不能容忍怨害,而對他作無利益之事。”這樣思維,便可滅除原先認為有情是他人、與己無關的想法。依靠這樣的“攝受想”,不管怨敵如何加害,菩薩都能安忍,不動嗔心。
2、親善想。所謂親善想,就是思維在輪回的長河中,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師長等,他們在做自己親人時,對自己恩德極大。例如,他們做我父母時,將自己捨不得吃的食物先給我吃,自己捨不得穿的衣服先給我穿,為了我的幸福和安樂吃盡苦頭,甚至造下了沉重的惡業。思惟此理之後須明白,一切怨敵無不是親人。內心若能肯定、深信這一點,安忍就會生起。
3、無常想。所謂無常想,就是思維三界有情,他們的身體、心念、所作所為以及是非成敗等一切法,剎那不住,轉眼成空,對於這樣的剎那不住之法,執為實有,已屬愚癡,更何況去嗔恨呢?三界有情自身,無一不處在無常壞滅之中,不害自死,輪回的種種盛事,不毀自滅,對於如此被無常籠罩的可憐有情,為何還要雪上加霜地去仇恨呢?
4、苦想。所謂苦想,就是思維輪回中眾生所受的種種痛苦。總的來說,沒有去除迷亂的一切有情有“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跟隨。苦苦,就是各種不如意的事情。壞苦,就是有情喜歡的各種如意之事,因為這些如意之事終有結束的時候,結束時會令人感受相應的痛苦。例如,沒有做過官的人就不會有失去官位的痛苦,而一旦有了升官的喜悅,將來就必定要承受失去官位的痛苦;享受了年輕時漂亮的喜悅,將來就必定要承受衰落變丑的痛苦;這個快樂必然以痛苦而結束的規律對處在無常壞滅中的有情無一例外。行苦,就是變化遷流之苦,雖然目前沒有什麼痛苦,但隨著時間的演變,痛苦遲早會到來。此外,在人間,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這八種苦。有情本來就被各種苦所伴隨,我應該想法設法將有情從各種痛苦中解救出來,而不應該對損害我的有情生起怨恨心。
總之,無論是下士、中士還是上士修行人,都不應該生起嗔心或抱怨。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