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是“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的第二天,會場上洋溢著歡喜、包容、開放、自在的氣氛。今天的主題是“佛教與心靈教育”,在這樣的殿堂,研討這樣的主題,我想在座的和我一樣,非常歡喜。

讓我感到親切的是,從主會場這裡看去,我們教育學院的整個地形和建築,有點像拉薩的布達拉宮,只不過布達拉宮是紅色,而這裡的顏色略有不同。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現在世人都向往布達拉宮,藏族人、漢族人乃至歐美人,大家或徒步或騎單車,或用其他方式前往,去瞻仰布達拉宮,去欣賞藏地的雪山、鮮花、草原和牛羊,並陶醉其中。得自靜地的愉悅不同於鬧市,然而在我看來,這種愉悅是暫時的,只有深入西藏人的內心世界,才能感受到最美、最真實、最恆久的快樂。

藏地人的快樂之源

藏地人快樂的源泉,是大乘佛教的心靈教育。

在藏地生活成長這麼多年,讓我深深感到:人們對於外境的追求,其實解決不了內心深層的困惑,而要消除這些,只有借助佛法。以後有機會去西藏,我希望你們在領略那裡的山山水水、美麗風光的同時,也走進修行人的心靈殿堂,體驗那種快樂自在的境界。

不丹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你到了青藏高原,從人們的眼神、笑容乃至方方面面也能感受到:原來這裡跟不丹是一樣的。他們沒有過多的欲望和貪婪,生活也從不奢侈,一生平凡卻毫無憂慮地活著,這不是很快樂嗎?尤其是修行人,自古至今,平和與寧靜在他們心裡長久延續著。

可能藏地的年輕人已經不了解這種快樂了,和以往的老人不同,他們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越來越困惑,越來越浮躁,這是令我擔憂的地方。我遇到一位美國學者,他從事科研20多年,後來去了德國的馬普研究院 [1]。令我驚訝的是,他竟能說一口流利的藏語。一席暢談之余,我不禁感慨:他的藏語如此流利,可能我們很多藏族年輕人都比不了。

這位學者很關心藏傳佛教。他認為這一文化寶庫屬於西藏,更屬於全世界,如此心靈妙藥值得保護、值得探索。所以十多年來,他一方面常去藏地學藏語,一方面也去跟中央民族學院的老師、同學們溝通,並在長期研究之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當然,他只是其中的一位,國外還有很多科學家或者知識分子,對西藏的心靈教育正在產生濃厚興趣。了解到這點後,也讓我深感欣慰。

年輕人需要心靈教育

你們作為年輕一代,讓你一心追求內在的智慧,可能不太現實,多數人向往的還是外在的物質。我去過一些大學,看到的、了解的,也的確如此。然而,即便你要追求這些,我認為,心靈教育也不可或缺。

大學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新的方向,有矛盾,也有壓力。尤其在以獨生子女為主的人群中,不說將來的就業、工作,就是平常生活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困難。面對這些,一個人沒點勇氣,沒點心理素養,小小的挫折也成了大障礙,動不動就會想到自殺。

你們考上大學不容易,為什麼要輕生?而且還越來越多?就是心靈上的教育不夠。

因此,開這個研討會很有必要。尤其是在香港開,我很想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到:在如今,在這麼開放的大學裡,人們追求的並不都是外在的科技,相反,更加注重內在的倫理道德,更加注重心靈的教育。

今年7月的一則新聞中說,內地有12000多名學生報考香港的大學,但接收的只有363位,其中包括了很多省市的狀元。之所以內地學子向往這裡,向往國際教育,就是他們已經知道,在將來的世界中,任何知識都將與世界接軌,成為開放的知識,所以首先就把人生定位得高一點。當然,這種高度不是單單指外在,也指內在。

因此,在這樣的時節因緣上,大家一起來探討“佛教與心靈教育”,以求得調整內心的方法,我認為非常適宜。

我為各位講講藏傳佛教心靈教育中的四條主要通則:賢善人格、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

1、賢善人格

人格賢善很重要。不論你在校學習也好,今後工作也罷,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學問、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場。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我的上師是法王晉美彭措,他是生死自在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將一生奉獻給了一切生命。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偉大卓越的人物,在總結一生修行經驗時卻說:“無論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還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於世,就一定要有賢善的人格。”

賢善的人格,做人正直、厚道,有包容心,待人接物時能隨順別人,與人和睦相處,有顆真誠的利他心……這些都是。具有這樣的人格有什麼意義?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是相通的,任何成就都依賴於賢善人格。哪怕你擁有再高的學歷——碩士、博士、博士後,但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也很難達成自己的心願。

賢善的人格,往往體現在一些小小的行為上:

有一年,北京大學新生入校。有個學生大包小包地站在學校門口,他想去辦手續,但東西太多了,不方便走動。這時,他看見一位老人,便跑過去問:“您能不能幫我看包,我去辦一下手續?”老人點頭答應了。

這一去就是一個多小時。等他回到校門口,老人依然規規矩矩地為他守著包。他取了包,說句“謝謝”就走了。

開學典禮上,他再次見到了那位老人。此時他坐在主席台上,面前的標牌寫著: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一個人之所以令大眾景仰,因為他會默默秉持高尚的行為,平等地尊重每一個生命。

有了這種賢善人格,才有修行佛法的真實基礎。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人成,則佛成。”

2、出離心

出離心,是想脫離輪回、獲得解脫之心。

對你們來講,也許專業了一點,但這樣也好,就像有個同學講的:“佛法本身的涵義,總以太世俗的方式解釋,不一定與之切合。”因此,不妨把術語講出來。這樣的出離心,低一點來說,就是對財物、親人等不過分貪執。

要知道,無止境的貪婪只會帶來痛苦。一套房子不夠,兩套;一輛車子不夠,兩輛……急速膨脹的欲望,讓城市的道路越來越堵,人也越來越擠。更嚴重的是,按佛教觀點來說,還會引發水災,近年來各地水患頻頻跟人的貪欲有莫大關系。

因此,人不可過於貪婪。若以隨緣心對待一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這樣的人生非常自在。

弘一大師出家前叫李叔同,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和藝術家。雖然他的出家讓很多人深感詫異,但豐子恺卻理解自己的老師,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

對這三種層次,他認為,住在一層樓的人占絕大多數,能住進第三層樓,進而能享受靈魂生活、考慮生死並為長遠的來世作准備的人,是最少的。而弘一大師就是這樣的人。

從這裡看,出家人其實並不消極,世人若能借鑒他們的知足少欲——簡陋的小屋、樸素的生活,能借鑒“低貪”的理念,那麼砍伐森林、破壞自然的現象,必將大大減少,這對環保、對人類的和諧生存,不是最大的貢獻嗎?因此,這個出離心,即使你從淺的層次上理解,也有很大意義,這就是佛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認為:出家人是寄生蟲,不勞而獲。

這種想法自古就有。佛經裡有一則故事:一天,佛陀外出化緣,有一個正在耕種的農民看見了他。農民對佛說:“我是農民,靠種莊稼過活,但是你呢?你天天無所事事,在人前乞討,這合理嗎?”

佛陀告訴他說:“你這樣勞作很好,但我也並非無所事事。你種莊稼,是在外面的田地上播種,以後你會收獲果實;而我對人說法,是在人們的心田上播下善法種子,他日後會獲得解脫之果。”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佛教中的偉大上師們,雖然不像世人一樣在物質上忙忙碌碌,但他們在心靈方面提供的教育,遠遠超過了農工商及一般官員的貢獻。他們將彌足珍貴的佛教思想傳播在人間,啟發我們的善心,也驅除我們心靈上的痛苦。

所以,是真正的出離心,讓出家人甘心於簡單的衣食住行。因為在他們看來,名聲、財富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毫無實義;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解脫輪回的束縛,利益一切眾生。

總之,出離心主要對治貪心。如果不能對治這顆貪婪之心,想讓世界有一種和平氣氛,是不可能的。

我為各位講講藏傳佛教心靈教育中的四條主要通則:賢善人格、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

1、賢善人格

人格賢善很重要。不論你在校學習也好,今後工作也罷,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學問、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場。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我的上師是法王晉美彭措,他是生死自在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將一生奉獻給了一切生命。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偉大卓越的人物,在總結一生修行經驗時卻說:“無論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還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於世,就一定要有賢善的人格。”

賢善的人格,做人正直、厚道,有包容心,待人接物時能隨順別人,與人和睦相處,有顆真誠的利他心……這些都是。具有這樣的人格有什麼意義?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是相通的,任何成就都依賴於賢善人格。哪怕你擁有再高的學歷——碩士、博士、博士後,但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也很難達成自己的心願。

賢善的人格,往往體現在一些小小的行為上:

有一年,北京大學新生入校。有個學生大包小包地站在學校門口,他想去辦手續,但東西太多了,不方便走動。這時,他看見一位老人,便跑過去問:“您能不能幫我看包,我去辦一下手續?”老人點頭答應了。

這一去就是一個多小時。等他回到校門口,老人依然規規矩矩地為他守著包。他取了包,說句“謝謝”就走了。

開學典禮上,他再次見到了那位老人。此時他坐在主席台上,面前的標牌寫著: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一個人之所以令大眾景仰,因為他會默默秉持高尚的行為,平等地尊重每一個生命。

有了這種賢善人格,才有修行佛法的真實基礎。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人成,則佛成。”

2、出離心

出離心,是想脫離輪回、獲得解脫之心。

對你們來講,也許專業了一點,但這樣也好,就像有個同學講的:“佛法本身的涵義,總以太世俗的方式解釋,不一定與之切合。”因此,不妨把術語講出來。這樣的出離心,低一點來說,就是對財物、親人等不過分貪執。

要知道,無止境的貪婪只會帶來痛苦。一套房子不夠,兩套;一輛車子不夠,兩輛……急速膨脹的欲望,讓城市的道路越來越堵,人也越來越擠。更嚴重的是,按佛教觀點來說,還會引發水災,近年來各地水患頻頻跟人的貪欲有莫大關系。

因此,人不可過於貪婪。若以隨緣心對待一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這樣的人生非常自在。

弘一大師出家前叫李叔同,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和藝術家。雖然他的出家讓很多人深感詫異,但豐子恺卻理解自己的老師,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

對這三種層次,他認為,住在一層樓的人占絕大多數,能住進第三層樓,進而能享受靈魂生活、考慮生死並為長遠的來世作准備的人,是最少的。而弘一大師就是這樣的人。

從這裡看,出家人其實並不消極,世人若能借鑒他們的知足少欲——簡陋的小屋、樸素的生活,能借鑒“低貪”的理念,那麼砍伐森林、破壞自然的現象,必將大大減少,這對環保、對人類的和諧生存,不是最大的貢獻嗎?因此,這個出離心,即使你從淺的層次上理解,也有很大意義,這就是佛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認為:出家人是寄生蟲,不勞而獲。

這種想法自古就有。佛經裡有一則故事:一天,佛陀外出化緣,有一個正在耕種的農民看見了他。農民對佛說:“我是農民,靠種莊稼過活,但是你呢?你天天無所事事,在人前乞討,這合理嗎?”

佛陀告訴他說:“你這樣勞作很好,但我也並非無所事事。你種莊稼,是在外面的田地上播種,以後你會收獲果實;而我對人說法,是在人們的心田上播下善法種子,他日後會獲得解脫之果。”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佛教中的偉大上師們,雖然不像世人一樣在物質上忙忙碌碌,但他們在心靈方面提供的教育,遠遠超過了農工商及一般官員的貢獻。他們將彌足珍貴的佛教思想傳播在人間,啟發我們的善心,也驅除我們心靈上的痛苦。

所以,是真正的出離心,讓出家人甘心於簡單的衣食住行。因為在他們看來,名聲、財富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毫無實義;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解脫輪回的束縛,利益一切眾生。

總之,出離心主要對治貪心。如果不能對治這顆貪婪之心,想讓世界有一種和平氣氛,是不可能的。

4、無二慧

剛才大家一起念了《心經》,昨天很多學者也再三引用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裡面所表達的就是無二慧,或者叫無我智慧。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四條心靈通則

這個無我智慧,即使不從解脫上講,生活中稍微懂一點也有相當大的利益。很多人是被執著捆縛了,被捆縛以後,不大的事情也總是感到憂慮、顧忌或不平,這樣的人生只有痛苦,沒有快樂。

如果我們想過得從容一點,最好學學空性,像《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般若攝頌》、《大般若經》,這些經論應該學。學的時候要深入,只會背一兩個詞句可能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在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所有教法中,無二慧是最深的智慧,憑借它可以斷除一切煩惱愚癡,所以一般人是說不出來的。“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不比我們差,他比我們聰明多了。”這是潘宗光教授昨天說的,我認為,這是對知識分子很中肯的提醒。

潘教授是一位化學家,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多年,引導著3萬多人。作為一名從事教育事業的科學工作者,他是在多年觀察之後皈依佛門的。

科學家信佛不會是盲目信仰。當佛陀在2500多年前將真理留在人間後,千千萬萬的科學家對此作過了解,了解中他們發現,他們的所有研究和思索,不過是對這一真理作了印證,沒有駁斥的能力。他們也注意到,和他們不同的是,佛教歷代心靈大師們是在思索之上,更以親身修證領受了佛陀的教義。

而在大師們所領受的真理中,最核心的就是無二慧。獲得無二慧有兩條途徑:一是在潛心聞思、研究之後,一心修行;二是在正確指導下參禅或修持竅訣。

無二慧對治癡心,也就是無明,能將最細微的所知障遣除。當然這需要長期修行。如果有機會、有興趣,你們可以到藏傳寺院作些系統了解,甚至親自去聞思修。有了聞思修,最終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議、超越一切的境界,那是真正的灑脫與自在。

(節選自第二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主題演講;2012年8月3日上午,香港教育學院)

 

上一篇:聖嚴法師:怎麼理解佛教加持的神秘力量?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以佛法對治精神疾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