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的出現是數學史上一大創造。O這個無中生有的家伙,一直被人們稱為阿拉伯數字,其實,它的誕生地卻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響。
大乘空宗流行於公元三至六世紀的古代印度。恰正是在它流行後期,在印度產生了新的整數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規定出十個數字的符號。以前計算到十數時空位加一點。用“·”表示,這時發明了“O”來代替。
“O”的梵文名稱為Sunya,漢語音譯為“舜若”,意譯為“空”。O乘以任何一個數,都使這個數變成O。大乘空宗由印度龍樹及其弟子提婆所創立,強調“一切皆空”。O的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這一命題所留下的痕跡。O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也是解析幾何中笛卡兒坐標軸上的原點。沒有O也就沒有原點,也就沒有了坐標系,幾何學大廈就會分崩離析。這種認識,同樣有可能受了大乘空宗的啟發。
大乘空宗的“空”,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是原點,是佛教認識萬世萬物的根本出發點。 大乘空宗認為,無論是正面的天堂還是反面的地獄,不管是天神或是魔鬼,都不免入相,脫離不了輪回之苦。天神享盡福報,照樣會墮入畜生道或餓鬼道,也有可能走向自己對立面而成為魔。
大乘佛教說“空”道“有”,都強調不可執著。這種說法與O的特殊在數學上表述,在哲學上有其相同之處。公元七世紀中葉,印度的記數法開始向西方傳播,公元八世紀末傳入阿拉伯國家。印度數字經阿拉伯人改進後傳入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或印度——阿拉伯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