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小的時候,三歲以前行為能力都是比較缺乏的,以至於很可能母親耗了幾個小時,做出來很營養的食物,孩子粗魯,一不經意的就把食物給打翻。幾個小時的苦心,我們的父母沒有任何的埋怨,趕快收拾好又去做這道菜。因為他們的心上對我們沒有嫌棄,只有愛護跟成就。而當在夜晚的時候,父母可能怕我們尿床,半夜還得叫我們起來上廁所。以至於怕我們著涼,他們在天氣變化比較大的春秋之際,都要蓋著比較薄的被子,等半夜凍醒了,趕快起身把我們的被子再蓋好,父母才安心再去睡覺。在我們整個成長的記憶當中,在許多半夢半醒的夜裡,父親那只大手拉起棉被。以至於在我們發燒的夜晚,不知道多少次,父母的手放在我們的額頭,深怕我們繼續發燒。而當我們退燒了,我們都可以直接感覺到,父母摸著我們額頭的那一刻,似乎松了一口氣了。
我們很多朋友,當過父母的人,孩子生病嚴重的時候,他們都會很不由自主的對天立誓,假如可以的話,請把孩子的病痛降到我的身上來。而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所要花費的這些生活費用,以至於所有求學的費用,對於父母來講都是非常重的負擔。而我們在父母的臉上,都不曾看到他們覺得辛苦,他們的心裡只想著,只要能讓孩子更好,再苦再累他們都願意。我記得我的爺爺,他有好幾個兄弟姊妹,因為我們是在漁村,生活也比較困苦,我父親有五個兄弟姊妹。後來小學畢業了,我的這些叔公們,他們就想著讓孩子早點來幫忙,家裡的負擔就輕了。只有我的爺爺,因為他自己沒有念過書,感受到沒念書的這些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所以爺爺就非常堅持要讓五個孩子都念書,他縱使再苦,他也咬緊牙關撐過去。因為爺爺的一個堅持,讓我父親他們那一輩大學畢業,還有博士畢業,都能夠獲得這樣的學歷。變成我們家族在自己的故鄉,就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家庭情況,爺爺的一個堅持影響著子孫後代的命運。我們從這裡可以感覺得到,我們跟後代是一體不可分的。
其實我們跟祖宗也是一體不可分的,這個孝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老,代表上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子,代表下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祖宗跟子孫跟我們是融在一體。當我們聽到全世界的古文明,現在只剩下一個中華民族,這絕對不是偶然的。我們讀到《易經》當中講出了人生的真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為什麼只有我們這個民族綿延幾千年不衰?就像《了凡四訓》當中說到的,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孫傳承、保護下去。當我們讀懂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我們了解到今天這個家族還能繼續綿延下來,是因為我們的祖宗陰德庇蔭了我們,我們的感恩心,對父母、對祖宗感恩的心自然就起來。同樣的我們也將是我們子孫的祖宗,這句話對上、對下真明白了,我們對子孫的責任心也提起來了,我們現在一言一行,甚至於起心動念,都應該給後代子孫當好的榜樣,這是真正對得起祖宗,也是真正對子孫的慈愛。
我們剛剛講到,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所有的花費,都是父母辛苦工作的心血。當我們念書的時候比較少機會回到家裡,每次我們打著長途電話給父母講到:爸爸、媽媽,過幾天我回家一趟。父母聽了以後非常高興,一個月沒有見到孩子了,家裡的氛圍像是辦喜事一樣。當天要回去,母親起個大早,去買我們最喜歡吃的食物煮給我們吃。把時間都算得很好,我們剛好進來,都可以吃熱騰騰的飯菜。記得那個時候在吃,因為出門在外,飯菜沒有媽媽的味道,一回到家都是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吃著吃著突然回過神來,看到媽媽站在一旁面帶微笑:媽,你怎麼不吃?媽媽笑著對我們說,我不餓,你先吃。媽媽看我們吃得這麼歡喜,她覺得很安慰,都忘記自己肚子餓了。
曾經有個大學生也是打電話給母親,後來回家當天,媽媽知道他最喜歡吃水餃,就趕快包水餃,算好時間剛好可以下水餃。包好以後突然想到一件事,忘了在水餃料裡面放鹽,可是水餃都包好了,這個時候媽媽有點苦惱,怎麼辦?突然靈光一現,有愛心的時候,時時都能想出好方法來,媽媽去藥房買了一支針筒。針筒很細,然後就打好食鹽水,用針筒在每個水餃很仔細的把食鹽水給打進去,總算松一口氣了,這個水餃可以吃了。孩子一進門熱騰騰的水餃出來,孩子也是如入無人之境,一直在那裡吃水餃。突然跟媽媽說,「媽,你也吃一點,怎麼都光我吃?」媽媽說你先吃,我不餓,突然就笑著對兒子說,「兒子,你媽媽老了,記性不好了,剛剛包水餃都包好了,才想到忘了放鹽。幸好想了個好方法,用針筒把食鹽水打進去,你看味道還不錯!」孩子點點頭繼續吃水餃,當孩子繼續吃下個水餃,突然含在嘴裡咬不下去了,腦海裡浮現母親非常細心、非常有耐心的,把食鹽水打到水餃裡的情境,這雖然是個很小的動作,卻包含著母親無私的愛在裡面。母親對我們的愛,往往都是在生活的這些最細微的地方,表現得最徹底。這個孩子看到了這樣的景象,眼淚掉下來了。
我們感覺得到,我們成長的這一幕、一幕,都是父母對我們至真無私的愛,以至於我們走入婚姻。我的姊姊出嫁,在迎娶的禮儀過程當中,其中最後是姊夫帶著姊姊,一起跪拜我的父母,我是家裡的獨子,所以我在一旁觀禮。而當姊夫跟姊姊雙膝跪下去的時候,瞬間我父親的眼淚掉下來。父親當時內心的感受,就好像一道光一樣,也射入了我的心底,我的淚水是跟父親同時掉下來。深刻感覺到一個父親,在女兒整個成長過程當中,點點滴滴的愛心,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擔心孩子的健康,擔心孩子長得不夠高,擔心孩子求學過程當中遇到心理的障礙,擔心孩子沒有大學畢業以後心裡會自卑,多少的用心在其中。今天好不容易把她拉拔得這麼大,也找了個好的人家,自己心裡有這麼一點點欣慰、安慰。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不是說結了婚以後,好像就輕松了。而那分愛更會延伸到對我們的另一半,以至於我們下一代的身上。在那一刻我們期許自己,絕對不能再說一句讓父母難受的話,不能再做讓父母擔心的事情。我們回報父母的恩德都來不及了,怎麼忍心再讓父母擔憂!
我們有位長輩,她之前得過癌症,她的母親八十多歲了,對她非常的掛念。老人家一生行善,所以很清楚自己時間到了,當面臨生死的時候,她的母親對著女兒說到,「媽媽最希望的,就是我離開以後,把你的病一起帶走」。母親對孩子的這種至愛,那個力量是無窮的,後來她母親走了以後,這個對她的愛成為她內心源源不絕的動力。這個長輩現在癌症也已經好了,在中心也是盡心盡力的照顧我們這些晚輩,然後透過課程弘揚孝道。而當我們真正打從心裡感覺到,父母對我們的愛,這個孝就能像古聖先賢他們一樣,就覺得一天不去孝養父母,好像這一天是空過了。
我們看到漢朝韓伯俞先生,他成長過程當中母親責罰他,他都是畢恭畢敬的接受處罰。我們從這裡看到《弟子規》上說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順的內心就是今天我們犯錯了,讓父母還責罵我們,於心不忍。因為當父母擔憂了,責罵我們,他的內心是很難受的。不忍心父母難受,在接受父母責罰的過程當中,都很恭敬,希望父母的氣趕快降下來,這是順背後孝子的存心。那個承是父母教訓完之後,當下要把父母給我們的教誨,終身不可以忘記,後不再造,後不再犯同樣的過失,這才是承的心境。韓伯俞先生在被父母責罰的時候,非常恭敬,打完以後都還等著母親的氣消下去了,臉上比較放松、比較和藹,他才放心的離開。當他成人了,有一次犯了錯,母親又責罰他的時候,他突然放聲大哭。母親覺得很納悶,從小處罰你,你沒有一次哭過,但是為什麼現在都長那麼大了,反而這次母親打你,你哭了?孩子接著說到,因為母親以前打我,我都覺得很痛,但是這次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所以我心裡想到:不知道還有多少歲月,能夠侍奉母親您老人家,我想到這裡內心很感傷,不禁流下淚來。
確實所有的孝子都生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當我們的父母年老了,當他們系鞋帶不方便的時候,我們要想起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彎下腰來,不知道幫我們系過多少次鞋帶。當我們在桌上學著如何吃飯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嘗試過了多少次,總把飯菜掉在地上,父母也從來沒有責罵過我們,只是非常有耐性的來教導我們。而當現在父母老了,很可能手的力量不夠了,這個時候我們絕對不嫌棄我們的父母,我們主動的在生活當中,幫父母挾菜、幫父母料理這些生活的細節。這分至孝呈現出來的時候,沒有多久那個菜、那個鞋帶,就是我們的孩子去幫他的爺爺奶奶做了。
而當我們扶著奶奶、扶著爺爺、扶著父母,一起走路的時候,很可能我們會覺得老人家走得很慢。其實當我們靜下心來,我們可以跟老人家合成一體,他們那個時候的心境,就跟我們的心沒有差別了。這個時候我們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會覺得很踏實,都會覺得幫到了我們的老人;我們不會走得太快,讓老人家覺得很心慌。我們也回想起,在我們學走路的過程當中,我們不知道多少次的跌倒,父母也沒有任何的嫌棄,趕緊扶我們起來,讓我們走上更寬廣的人生。父母犧牲他們的青春,踏出我們美好的前程,我們要知恩報恩,飲水思源。
2007年淨宗弘法大會—飲水思源知恩報恩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7/12/14 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二廳 檔名:52-24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