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有人說,學佛要放下欲望,那做人還有什麼意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淨土法門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150集 2014年12月22日 講於 香港


  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學佛從哪裡下手?中國佛法是大乘教,他老人家告訴我的,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六度前五度是“放下”,最後“般若度”是“看破”。

  那麼先“看破”還是先“放下”?各人根性不相同,因緣不相同,沒有一定,應該是大多數的人們,先從“放下”下手。所以“六波羅蜜”的排列,前五度擺在前面“放下”(五度都是“放下”),“布施”這底下有放下悭貪,“持戒”放下破戒,“忍辱”放下嗔恚,“精進”是放下懈怠,“禅定”是放下散亂。最後“般若”是智慧,放下愚癡這是“看破”。

  念老這個地方這個提示得很好,菩薩修學的六門功課,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學佛放不下,就不能成就。所以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六門功課是證涅盤的正因。修學大乘,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這是佛陀教菩薩修學的六門功課,大小乘經典都說。大乘,幾乎沒有一部經上不講六波羅蜜的,布施對治悭貪。

  這六門課修到什麼時候圓滿?“悭”是吝啬,“貪”是貪求,什麼時候我們沒有吝啬的概念、沒有貪求的欲望,“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

  “六度”所對治的這六種全都是染污,染污我們自己的真心。在本經上就是“清淨、平等”,有悭貪就不清淨了,心是浮動的就不平等了。

  佛法的修學,求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希望得到的是什麼,這個自己一定要非常清楚。總的來說,用佛經的術語,佛法修學的目的就是“成佛”。

  成佛是什麼意思?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行、究竟的相好。這是大乘菩薩修學終極的目標。用什麼方法?大乘經上說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類。六大類展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種,這六大類。所以每一條裡面所含的境界是沒有邊際的,無量無邊。

  眾生對於一切法都貪戀、都希求,分別執著,這就把“本來是佛”變成了六道眾生,在佛的眼目當中“可憐憫者”。每一個眾生,原本跟一切諸佛一樣、跟阿彌陀佛沒有差別,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無始劫來迷了,迷是愚癡。自性本有的無量智慧,這一迷之後,智慧變成了煩惱,變成無量煩惱。

  佛現在教給我們要把這個東西放下,首先把你的欲望,對物質上的享受、願望,精神享受的願望統統放下。

  有人說,這是人生的享受,放下了,做人還有什麼意思?凡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夫他所認識的快樂,我們用一般名詞來解釋,都是一些刺激,真正的樂他沒有享受到。好像現在這個世間年輕人很多吸毒,你問他為什麼吸毒?快樂、麻醉,打嗎啡,是這個樂。這個樂付出的代價是生命,極其痛苦,哪裡是樂?!

  佛法裡面有沒有樂?有!連世間法凡是隨順性德的有樂,《論語》頭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就是喜悅、就是快樂。這個樂從哪裡來的?學、學了之後把它落實、“習”就是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快樂!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不亦說乎”,這種快樂不是外面的刺激,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


 

上一篇:淨空法師:學佛人,不要求人天福報,一定要把它牢牢記住!
下一篇:印光大師:家庭和睦之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