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頂禮破戒僧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偶爾看到宗薩仁波切的一句教言,很有感觸:頂禮三寶,頂禮具戒僧人,頂禮破戒僧人,頂禮形象僧人。

破戒僧人為什麼值得頂禮?

因為破戒也好受戒也好,只是外相,而內在的那個,從來都是清淨的,和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我們頂禮的,是內在的那個,不是表面的這個。

這就是《法華經》裡常不輕菩薩的境界。這位菩薩力行禮拜恭敬,甚至遠遠地看到四眾,都要走過去施禮贊歎。四眾中那心不潔淨、嗔恨心重的人,不但對此不屑一顧,而且破口大罵:“你這個無智比丘來自何方?口中自言‘我不輕視你們’,還來給我們授記,說我們將來成佛,我們用不著你這種虛妄的授記。”像這樣被呵斥辱罵,這位比丘也不生嗔恚,仍然一如既往,長年累月地如此修行。有時嗔怒的眾人還用木棒打他,用瓦石投他,他在躲避時仍然高聲說:“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將來都要成佛。”

事實上,常不輕菩薩是直接透過表象看到本質,他頂禮的是本質——所有眾生,難道當下不就是佛嗎?!而我們凡夫,都是被表面所惑,然後生出貪嗔癡來。

《楞嚴經》裡有句話: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因為外相是有大小、高低、美丑、好壞、持戒破戒,凡夫眾生被外相所惑,在其中觀大觀小、觀高觀低、觀好觀壞、觀持戒破戒,於是產生各種情緒出來。這都是失於本心為物所轉啊。人的第六識就是用來分別的,我們就被它控制了。看見持戒修行好的,我們就贊歎就仰慕;看見破戒的,我們就厭惡就鄙夷,還自以為自己正見具足,豈不知早已掉入分別我執的泥淖。

慧律法師開示過:“什麼叫真正持戒,一、不敬持戒;二、不輕毀戒。這樣心保持如如不動的人,才是真正持佛的戒律。廣欽老和尚講那一句話最了不起,他說:你根本就不要管別人在演什麼戲,好好的管住這一顆你自己的心。”

凡夫眾生的最大煩惱就是識心分別,分別正是來自第六意識,不分別就是超越第六意識。

捨識用根,就是捨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意識的執著,用根,就是回歸真心。

真心裡邊沒有分別,分別是妄心的典型作用。妄心才觀大觀小。真心不動,乃圓明道場。

我的感想是:頂禮破戒僧人,比頂禮持戒僧人,還難,也更能看出自己是否是真修行。因為從中能看出自己是被相所惑,還是參透本質。是分別心太重,還是直取真心。

想起學誠法師博客上的一句話:如果上級能力比自己強,講的道理比自己高明,那服從就比較容易,但這還只是世間的狀態而已,因為世俗人也能做到這點。如果上級的能力比自己差,講的道理根本就不是道理,他下的命令,自己還能服從,那就是真正修行的狀態了。

看到一點不公平的事,就看不慣,就抱怨,就憤世嫉俗,是最沒福報的人。而智慧的人,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會心平氣和。

今早聽老法師講法:一些老修行人,最大的習氣是傲慢,認為我有修行,你們不行,你們不如我,貢高我慢,目中無人啊,對那個沒有修行不持戒的人,經常批評啊,這都是習氣現前,不是真修行。六祖大師講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一天到晚見到世間的過失,他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見《六祖壇經》)

所以,應該好好記住一句話:再看誰不順眼,看誰不好好守戒就輕視,就看不起,那只能證明自己的傲慢心又起來了。

傲慢的人總以為自己有資本。有錢就以錢來看不起沒錢的,有勢的就以官位來看不起低賤的,有漂亮臉蛋兒的,就以形象來看不起面相丑陋的,總之,他們的一貫姿態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盛氣凌人,因為他們有資本。其實,自己修行好、持戒好,就看不起修行不好的、破戒的人,內心的作意其實和前邊那些人完全一樣啊,是另一種形式的仗勢欺人和以強凌弱。如此自負,當然也就會使人反感。去年在**寺,我不就是總是這種心態嗎,對某些人總是看不慣看不起,於是最後自己也被看不慣看不起——因果就這麼不爽。

《增一阿含》:復次,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今持戒,此余比丘不持戒行。』己身與彼無有增減,彼依此戒,不自貢高,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智慧不起煩惱,慈悲沒有敵人”。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不會有傲慢心和嫉妒心。如果還有看不慣的事,說明你沒有智慧,或者說你的智慧還不夠圓滿;如果還有看不起的人,說明你沒有慈悲,或者說你的慈悲還沒有到位。一定要好好地觀察觀察自己啊!

如果我們知道一個道理:你是什麼樣的,就看到什麼樣的世界。我們就不再因為看到不好的事,而生氣了。

想想蘇東坡和佛印禅師牛糞的公案吧。有位佛友說到什麼是空時,他說:“當你敞開心量包容接受所有的一切人時,不管是喜歡的,不喜歡的;樂於接納所有的事時,不管是逆你的,順你的 ·······某一時刻,你的心空了,這時你會忽然發現,所以的障礙都來自自己的內心!”

允許別人與自己不同,就是佛法所說的“放下”。

宗薩欽哲仁波切博客上這樣一個對話,《南方人物周刊》記者問仁波切:請問您與孩子們在一起和與成年人在一起感覺有什麼不同嗎?人成年後最可能的損失是什麼?怎麼避免?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批判”的那種能力。很悲傷,成年人失去了這個能力。事實上,在禅定的教授裡,需要我們達到那種境界,不批判的境界。因為當你不批判的時候,你是最開心、最快樂的。一切都只是玩具、游戲,只是一種展現。我們可能失去了那個能力。

附:

有一次,唐太宗問玄奘大師:“我想供僧,但聽說許多僧人無有修行,應當如何?”大師開示說:“昆山有玉,但是混雜泥沙;麗水產金,豈能沒有瓦礫?土木雕成的羅漢,敬奉就能培福;銅鐵鑄成的佛像,毀壞則會造罪。泥龍雖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須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須恭敬凡僧。”唐太宗聽後恍然大悟說:“我從今以後即使見到小沙彌,也應如同見佛一般。”

 

上一篇:看看您是來自哪一道
下一篇:好吃到讓你欲罷不能6道豆腐時尚新吃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