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相互借用
武則天和佛教有兩重關系,第一重是信仰關系,第二重是相互借用關系。
武則天一生中兩次當尼姑,第一次是在14歲之前,第二次是被迫。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次當尼姑和她父母的信仰有關。武則天的母親楊夫人是唐朝的奇女子,她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後裔,父親是隋朝宰相楊達,伯父是關王楊雄,隋文帝和隋炀帝這對父子都是佛教忠實信徒,受家族影響,因此楊夫人信仰佛教。而楊夫人把這樣的一種信仰傳給武則天,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武則天為什麼要借用佛教?因為她想當皇帝。唐朝一共有三大理論體系掌控人的思想,即儒家、道家、佛家。武則天想當皇帝,也必須從這三種之中選擇,但儒家從根本上反對女性參政,道家跟李唐皇室的淵源深厚,所以她可以選擇的思想體系只剩下佛教。
武則天利用佛教,是因為佛教有三點好處可以支持武則天。一、眾生平等理論,男女的區別不像儒家那麼強烈;二、佛教關懷的是人的心靈,因此控制的恰恰是人的思想;三、武則天有當尼姑的宗教背景。同樣,佛教在當時受道家擠壓,也需要在高層政治決策者之中,找到一個庇護人。所以,佛教幫武則天當上了皇帝,而佛教也因此找到了庇護人。
武則天和佛教結緣意味互利共贏
武則天和佛教結緣,使得佛教承認她是菩薩化身,對於武則天來講,意味著她找到了一個有力的理論武器,這個理論武器不僅可以幫她建立統治,還可以幫她穩定統治。
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曾把北宗的領袖神秀用轎子抬上皇宮大殿,然後親自跪拜。高僧義淨回國時,武則天親自迎接。無論是義淨還是神秀,都是當時重要的精神領袖,武則天通過一跪一迎,把佛教給抬起來,同時佛教也把她抬起來了。所以說,武則天跟佛教結緣,意味著她的合法性逐步升高,對佛教而言,意味著中國的佛教進入全面繁盛階段。
佛教繁盛當時有三個表現形式,首先是佛經大量地被翻譯出來,其次是全國寺院和僧人數量大增,第三是塑造大量佛像,洛陽龍門石窟的佛像就是那時所造。
如何從世俗與佛教角度評價武則天
從世俗的角度評價武則天,並非易事。武則天對唐朝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促進了唐朝社會的流動。她將全社會分成君、臣、民三個層次,君最高,臣第二,民第三。武則天通過科舉制讓官員流動起來,促進了人才的流動;對畝均制土地政策不滿而選擇逃逸的農民不抓不管,以不干預的政策促進了民的層次流動。官和民層次流動起來了,這是唐朝社會的真正活力所在。
武則天因為具體的用人措施和社會的流動受到了人們的肯定,但武則天還有惡評如潮的一面。首先是道德問題,即說武則天有四個男寵,且整天殺人。其次,指武則天用酷吏,還使用告密措施,使得人人自危,沒有保存貞觀之治最寶貴的遺產——君臣和諧、大臣和諧。
怎麼從佛教的角度理解武則天?第一,武則天的政策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希望,帶來了信心,這和佛教的力量在於給予人們精神鼓舞、讓人們在困難的時候能夠產生希望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武則天的科舉制,使得所有的男孩子都產生了一種做官的可能,她當皇帝的示范效應也促進了女性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信心和爭取男女平等的努力。第二,武則天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弘揚了佛法,她取得權力之後,支持天台宗和禅宗。天台宗倡導世間萬世萬物共生共補、和諧共幫,這是盛唐的很重要的表現;禅宗則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典范,是儒釋道三種思想混合提升的產物。無論是禅宗還是天台宗,它們至今都在發展和壯大。
有一句話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武則天和佛教關系是“人弘了道,道也弘了人”。雙方的互動促成了共贏,而且還產生了一個贏家——中國。因為有了武則天和佛教的互動,武則天才當上皇上,佛教也因此發揚光大,中國歷史才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