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當然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開始修六度的時候,那麼這樣子對我們的今生、來生,有什麼樣的好處呢?我們來看看,由菩提心所引生的兩種利益:第一個世間的利益;第二個出世間的利益。我們先看第一個世間的利益。好,請合掌:
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
那麼我們今天發了一種成佛的願力,那麼這種願力發了以後,去修習六波羅蜜,那麼這樣子對我們來生,有六種的利益:
第一個富貴攝故。就是菩薩透過布施,會使令我們未來的因緣資財豐富,生活的這種資具跟財富非常的豐盛,叫做富貴攝故;
第二個大生攝故。那麼這透過持戒,使令我們成就尊貴的種姓,我們會生長在一種尊貴的家族,受到別人的尊重、贊歎;
第三種是大朋大屬。這個“朋”,就是很多的朋友、很多的親屬,因為這個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修無诤三昧,跟別人都保持一個和合無诤、避免對立,所以他就修忍辱的關系,所以得到很多朋友眷屬的幫助;
第四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菩薩的因地的精進,他在未來的生涯當中,能夠成就廣大的佛法的事業,因為他絕不放棄;
那麼“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菩薩因地的時候,由菩提心來攝持禅定的緣故,他來生的因緣,他的煩惱輕薄。那麼他對這種各式各樣的這種妄想,也特別的輕薄,不是說沒有,因為他還是凡夫嘛,但是他因為經常修習這個專注的“止”,經常有這種定課,功課的攝持,心中有這個法的攝持,他的妄想輕薄;
最後一個“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菩薩因為在因地的時候廣學多聞,所以他對這個工巧、還有這個聲明,還有很多的因明的邏輯,這種善巧方便,他也是有他的一定的攝持。
那麼這個地方的世間利益,當然世間的福德力,它共於凡夫、共於外道的。但是菩薩的地方,菩薩的福德力跟外道凡夫不太一樣的地方,我們前面說過,你發了菩提心在修習善法的時候,因為你是有願力,所以你的心就像大地一樣,大地它能夠不斷的生長草木。它這個草木,你看一個草木,你把這個花,把它剪掉放在花瓶當中,它不可能生長,它只有不斷的凋零;但是你把這個花,你把它種在大地當中,它得到泥土的這個陽光礦物質的滋潤,它不斷的增長廣大,那說明什麼事呢?你發了菩提心去做善法,你未來得果報的時候,是特別的堅固,不可破壞。
你看我們世間人很多人有福報,但是有些人的福報是很脆弱的:他小時候很有福報、長大有福報,但是中年以後他的財富被破壞,他的尊貴的種姓被破壞了;但是有些人的福報,他小時候福報很大、長大福報也很大、晚年的福報也還是很大,乃至於生生世世的福報都很大,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是發願去做這件事情的。
諸位,諸法因緣生,佛教的結果,跟你的過程有很密切的關系。兩個人同樣把一件事情做了,但是你用什麼心態去做,這件事情是非常關鍵。如果你今天做了善法,是一時的感動,你看到這個人很可憐,刺激你的慈悲心,你去幫助他了,這是一種概念。那麼由外境的刺激,當然你是針對性的,這個人一定跟你有緣,跟你是特別親厚,所以你的所緣境不可能普遍;第二個你的心不是很堅定,你是在某種情況才生起布施的心。但是菩薩發的菩提心不是,他是形成一種強大的願望,他隨時准備修習善法,只要因緣具足他就表現出來了,所以他心中醞釀已久,就像大地一樣,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他特別堅固。
舉兩個例子,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有兩個福報是很堅固,在家居士的代表,就是須達長者。須達長者他不但把他的錢財,用黃金鋪地買下了花園,他還親自的監工。整個精捨快蓋完的時候,他們家的錢花到連吃飯的米都買不起了,他沒辦法了,他把他們家唯一的裝米的那個筒子拿去換了少許的米煮成粥。要吃的時候,由於這個佛陀跟阿羅漢弟子的現前,他又把所有的粥全部供養出來,那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佛陀給他咒願:說你從今以後,罪滅福生,永恆富饒。也就是說須達長者經過佛陀的咒願,說這個人他雖然只是個初果,他離成佛還有很漫長的路,但是他的生命當中,他一旦得果報,不管是在天上、在人間,他絕對沒有貧窮這件事情出現,不可能。因為他的福報已經有根了,他那個福報力,已經在他的生命當中生根了。我們的福報沒有根,所以也是有時候有福報有時候沒福報,那完全看業力來主導。
所以須達長者,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他在修善法的時候,他是由願力來推動的。他來行布施,他的重點不在布施,他認為這是他的願望,他只是在實踐他的願望。他是怎麼樣呢?法法消歸他的願望——“萬行一心”。
諸位,你用善念來修善法,這是一種因緣,那是一時的感動;你今天修善法是在實踐你的理想,那又是一種因緣。你只是在實踐你的理想,沒有任何理由,那麼你得果報的時候不可思議。因為你是在因地的時候,你用善根來修善,不是用善念,這是一個福報的代表,須達長者,他的福報是生生世世的相續下去。
第二個我們來看看佛陀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他本來是八王子,他出家以後所有財富都捨掉了。但他捨掉財富,並沒有捨掉他的善根福報,他跟同參道友去托缽的時候,如果今天沒有托到東西,托到空缽回來,他的缽只要往空中一拋,這個虛空裡面的缽回來的時候,裡面全部是蜂蜜,他可以把那個多余的蜂蜜分給其他人,如果不夠再拋一次,這個福報到這種這種份上,你看,隨心自在!這種人修福報都不是一般的心態,不是一般的善念,他們都是形成一種強大的願望,這種的福報已經形成善根了。就是說這種善業已經在心中生根了,所以他這個福報力,是一種相續的力量,自然相續。佛陀說他不管白天晚上,他那個福德力不斷的增長廣大。
所以你要不發菩提心,你是非常吃虧,因為你修善法的時候你沒有根,就像這個樹沒有根,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你把它花完的時候 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痕跡都沒有留下來了,它不能產生一種輾轉相續的力量。
諸位,你在研究唯識的業果這一塊,記得一個原則:凡是善業一定要讓它生根;凡是罪業絕對不能讓它生根,不能有生根,變成惡根,就糟了,就是相續的關系。業力只有一個原則:相續跟不相續。罪業,你要把它的相續的觀念把它切斷;善念,你要讓它不斷的在心中不斷的運轉,就像機器一樣讓它run,不斷的運轉。那麼你要讓善念不斷的運轉,你只有一種情況,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發願,你沒有其它的情況能夠讓善念運轉。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就是說,我們雖然打很多妄想,但是你只要許下你的誓願,你只要絕不放棄,你就可以把善的因緣在心中運轉起來形成強大的善根。所以我們在發菩提心、修習六善法的時候形成了六種善根:富貴的善根、大生的善根、大朋大屬,乃至於善巧方便,這種六度的善根,而且你是盡未來際的受用,這是第一個,當然這個是世間的福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