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1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老法師:諸位網路學習的同學們,今天是二0一五年元旦,首先我在這裡祝福大家新年好。

  新的一年開始,雲南雞足山大士閣《淨土大經科注》學習班,他們是從上個月二十六號開始,到新年這個月二十五號,為期三十天,舉辦《淨土大經科注》學習班,男女眾有三十人左右,要我給大家講幾句話。這個學習班從去年開始一直到現在,內容很豐富,同學們都非常歡喜,確實大家學習有很多領悟體會到這個經中的義趣,很值得大家贊歎學習。這個經我們采用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為什麼要會集?在《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這本書裡頭,宏琳法師給我們做了非常詳細的開示,大家看了就明白。

  會集,在整個學習之中,無論是中國外國、世法佛法,用這個方法很普遍。佛教傳到中國,最初翻譯的時候就有所謂合經。合經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會集,幾種經合在一起重新整理,原譯不失去,寫一個新的本子,便利於當代人學習。這種方式是佛與祖師們所許可的。但是合經最好是不要改動原來經文裡面的文句,因為它不是翻譯。翻譯,翻譯的人可以用自己這個文字來翻。合經它不是翻譯,它是會集,會集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動原文。有沒有改動的?有,而且很多,宏琳法師給我們舉出很多例子,這些典籍都在《大藏經》搜集之中。可見得這個方式古人常用,沒有忌諱。但是後人有些批評,那是什麼?會集不當。確實有這些事情,像《無量壽經》在中國,宋朝時候王龍舒的會集本,他遺憾的那個時候這個世間只有五種原譯本。《無量壽經》在中國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有十二種不同的版本,非常可惜有七種失傳,所以現在《大藏經》裡面搜集的只有五種。

  這五種內容相差很大,所以古人判斷原來的梵文,梵文的原本決定不止一個,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梵文原本,所以才有這個現象。說明這部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這部經典,世尊當年在世,決定是多次宣說,不止講一次,講了好幾次。阿難結集,原封不動的就把它節錄出來,所以它的底本就很多。這麼多的本子內容不一樣,當然有會集的必要。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只采取了四種,還有一種唐譯《大寶積經》裡面這一分他沒看到,換句話說,不完整。所以才有第二個會集本,魏默深的。魏默深這個會集本,他確實五種本子他都見到了,會集的當然比王龍舒好,但是有遺憾,他改動五種原譯本裡面文字。這是個忌諱,你能改,別人也能改,傳到後世,大家改來改去,以後就不能讀了,所以這個是古人非常忌諱的一樁事情。都有,魏本也有改動,魏默深的譯本。另外還有個彭二林居士,彭際清,他有個節本,節本只用了一種本子,另外四種本子的文沒用,他不算會集。所以,連這三種,總共有八個本子。

  現在第九個本子,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因為過去有這麼多言論,所以夏老居士非常謹慎,會集成功之後,花了三年時間,又校了十次。細心校對,確確實實沒有改動原譯本裡面的一個字,全是原譯本的經文,可以說字字句句都是世尊所說的,這在會集本裡面是最負責任的,最小心、最謹慎的一次會集,非常難得!最後海賢老和尚也給我們作證,他拿著這本書照相,就是給我們證明這部經。宏琳法師給我們細心辨別清楚,為我們重新介紹,這個本子決定沒有問題,決定是真經,每個字都是世尊所說的,這一點非常難得。我們感覺得宏琳法師這十幾年的辛苦,為了這部經,最後得到海賢老和尚的證明,他來為我們表法。為什麼?因為這部經會影響世尊末法九千年,末法一萬年,已經過去一千年,今年好像是第二個一千年,去年四十一年,今年四十二年,我們就大的這個數字來說,那就是往後還有九千年。九千年,學佛真正能得到成就,就是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一個法門。別的法門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眾生的根性不一樣,眾生的業力不相同。我們現在的根性、業力,別的法門難,太難了。

  黃念祖老居士晚年,我們見面很多次,變成老朋友。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真難,學禅沒有大徹大悟的,沒有聽說哪個參禅的開悟;得定的有,像虛雲老和尚他們得禅定(得定),沒開悟。學密成就的,他說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我們見面那個時候,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你就曉得多難,六十年只有六個人。念佛往生淨土的多了,比比皆是。所以肯定世尊大教,往後九千年真正成就就靠這一門。如果這一門要被忽略了,以後念佛都跟佛結一個法緣,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佛法無論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是以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脫離六道輪回為成就。過去我跟李老師十年,在他會下十年,老師告訴我,我們這個時代要想真正永遠脫離六道輪回,只有求生極樂世界這一條路。他往生的前一天告訴身邊的同學,他說「世界亂了,佛菩薩、神仙下凡也無可奈何」;他說「你們只有一條生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最後留下這句話,第二天就往生了,同學們打電話告訴我這樁事情。

  我們還想不想留在六道?六道實在太辛苦了,有慈悲心的同學不少,我們不怕苦難,我們要留在這裡度苦難眾生,像地藏王一樣。這個念頭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可是你有沒有能力?有這個願,沒有這個能力,你度不了眾生,這是事實。有願,要有行,要有證,你才真正能幫得上忙。這個法門真能成就嗎?沒有想到來佛三聖給我們做了證明。三個人第一個往生的,海賢老和尚的母親,八十六歲,走得多自在!走之前還親自包餃子,家人團聚,吃完之後告訴大家,我走了,真就走了,讓她的女兒、侄女看到她自在往生。所以她的女兒帶著她的小孩出家了,因為看到真的,不是假的。他母親一定要回家去,就是度她女兒。這一表演看的時候,這是真的,所以就都出家了。在家居士,女居士,不認識字,一句佛號念到底。還就這個方法能明心見性,能修成正果,這就不容易!她這一表演讓我們想到,過去這一、二個世紀,清末到現在,念佛人當中念到理一心不亂的人有沒有?肯定有,決定不只海賢、海慶兩個。

  還有一個你們看到的,老德和尚。這個和尚的行蹤有點像彌勒菩薩一樣,每天到處化緣,往生自在。走了兩年,往生兩年之後,有人在武漢遇到他(他不知道,不知道老德往生了),看到老德在街上走,就問他,你怎麼在這裡?化緣!跟我一起回去好不好?我過幾天再回去。他們回到家去,把這個事情跟大家一宣揚,老德死兩年了,哪有這種事情?那幾個人說真的,我們真的看到他,不是假的。老德念佛的功夫,至少也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等於阿羅漢,理一心不亂,法身菩薩。我們知道淨土宗可以到這個地位,能成就!所以海賢、海慶,海慶至少也是事一心不亂,海賢肯定是理一心不亂,他自己透了信息,說到「我什麼都知道」,只是不肯說。什麼都知道,如果自己沒有證到理一心,說這個話就是大妄語。大妄語的果報在阿鼻地獄,怎麼能往生?我跟諸位曾經報告多少次,這不是今天第一次,他老人家成就,他的禀賦好,我們一般講天性好,他具足老實、聽話、真干。這三條是學佛,無論你學哪個宗派、學哪個法門,成功必須要有的條件,只要這個人老實、聽話、真干,沒有不成就的。特別是在淨土宗,因為淨土宗簡單,淨土往生成就的條件,只要具足信、願、一心持名,他們三個做到了。

  在過去我常常提醒大家的,在香港的事情,倓虛法師講經、講開示,常常用這個來提醒大家。谛閒老和尚有個徒弟鍋漏匠,跟倓虛法師是平輩,倓虛是谛閒老和尚的學生,那是谛老的徒弟,他們師兄弟。不認識字,剃頭剃度之後,老和尚只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告訴他一直念下去。他老實、聽話、真干,三年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站著走的。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給他辦後事。站著往生,不稀奇,常有;往生之後還站三天,只有他一個人。用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聯想到,海賢老和尚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阿彌陀佛就給你送信來了),應該是三年。海賢老和尚三年得功夫成片,再加個三年,頂多五年,能得事一心不亂;得事一心不亂,有個三、五年,就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跟惠能大師同一個境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留在世間,留到一百一十二歲,這麼長的時間,這是什麼?這是阿彌陀佛囑咐他的。他自己說過,他好幾次,不是一次,要求阿彌陀佛帶他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沒帶他去,贊歎他,你修得很好,希望你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年做一個好樣子,就是表法,給學佛的人做個好樣子,特別是給念佛的人做最好的榜樣。他慢慢在等,等到去年,今天算是前年了,前年一月,今天算是他往生二年,等到他看到這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這就是宏琳法師編的,看到這本書,佛就接他往生。果然不錯,他看到這本書,拿著這個書照相,三天之後他走了,走得非常潇灑。他是晚上走的,白天還干了一天活,在他們寺院的大菜園,從早到晚整地、拔草、澆水,干了一天,晚上走了。這真是給我們表演,「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樣認真負責。在之前大概一個月,各地方去看看,是跟大家辭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他這個光碟,我把它比喻作《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總結。《無量壽經》所說的點點滴滴,他統統落實了,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我們要知道,是我們學習的。他能有這麼大的成就,我們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做不到的關鍵就是你沒放下,你沒看破,他看破了。怎麼證明他看破?他老人家常常勸人,「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這是看破。確確實實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都放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我只取老實念佛這一門,其他的統統放下。這一門成功,門門都通,所以他說我什麼都知道。念到理一心不亂就什麼都知道,說明他到這個境界。這個給我們證明好!讓我們對淨宗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萬緣放下,老老實實念這一句佛號,決定往生淨土。信心十足,法喜充滿。

  淨宗同學我們在一塊研究,這個學習班是研究討論我們的心得、我們的見地、我們的感想,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堅定自己的信心,幫助別人斷疑生信,功德無量。大家要我給講幾句話,我就講到此地,我們下面再進行今天的課程。

  學生:無量壽經科注學習心得報告。師父上人尊鑒,慚愧下愚弟子誠敬頂禮尊前,弟子今日匯報之題目為,「傳統『小學』為傳統文化學習之根基」。

  其一、總述篇

  甲一、弁言(分三)

  乙一、修學遵次第

  蓋聞日月守常,晝夜交替而為日;四時有序,春秋更迭而成年。根深干壯,木繁茂而花芳;德建學立,人祥瑞而壽長。是知萬物皆有其次序,其本末先後,不容差之尺寸,不然,毫厘之失或致千裡之謬,敢不慎乎。《中庸》:「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即此之謂也。《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夫滴水而石穿,積土以成山,皆由小及大,由弱及強,不容躐等,此古今不易之理也。若次第乖違,先後凌亂、本末顛倒、終始不明,則雖存修學之心,而不得治學之效也。

  乙二、治學求方法

  吾聞之孟夫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是知萬事鹹有其法則,不由其道,莫達其的。故知修學傳統文化,固重發心,然徒有發心,不得方法、次第,猶不善水而拯人於河,非但人不能救,即己亦且溺矣。既有發心,復有方法、次第,譬若猛虎之添勁翼,非但稱霸於山,亦能揚威於天也。是故,欲修學傳統文化、繼絕學開太平者,當具志在聖賢之大志,存濟世利人之悲心,立堅定長遠之弘願,養誠敬謙卑之善念,此為急務。而後,當究心於傳統文化具體學習之方法、詳加體察修學之次第,方能成就而不空所願也。

  乙三、小學為根基

  《三字經》曰:「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言為學之人,不能躐等而學,必有初學之課程也。初學之課程即為小學,小學修學結束,然後方可學四書等經史典籍。是知傳統文化之根基為小學,此法自西漢已然,代代相傳,莫不皆然,以迄於今。有清一代,漢學大盛,三百年間學術廣大精深,超於前代,何以故?以其極其重視小學研究也。清人治學以考據、義理、詞章相結合,學風質樸務實,故稱之為「樸學」。期間,湧現諸多博學大家,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惠棟、錢大昕、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俞樾、孫诒讓、章炳麟等,皆小學功底扎實全面,故能有此大成也。當是之時,經史子等得以全面總結,著作豐富,如惠棟之《周易述》、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注疏》、馬瑞辰之《毛詩傳箋通釋》、孫诒讓之《周禮正義》、劉寶楠之《論語正義》、段玉裁之《說文解字注》、郝懿行之《爾雅義疏》、王念孫之《廣雅疏證》等,多為經典巨作也。本固而後邦寧,源深而後流長,觀有清一代之成就可知也。是故有志學人,當重視小學之學習,於此應勤而行之,不可漠然視之也。

  甲二、總述小學(分三)

  乙一、小學之名義(分四)

  丙一、學問門(文字、音韻、訓诂之學)

  小學之名義,歷代說解紛纭,漢儒以文字之學為小學,因其為教導初入學之童蒙學習之功課,故稱小學。小之含義厥有二端,一者言其為修學之基礎,故稱小;二者,言學者為年幼之童蒙,故稱小。《漢書.藝文志》引劉歆《七略》曰:「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說文》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段玉裁注:「《大戴禮.保傅篇》曰: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捨,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盧景宣注曰:外捨,小學,謂虎門師保之學也。大學,王宮之東者。束發,謂成童。白虎通曰: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是也。玉裁按:食貨志曰,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白虎通曰: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

  《說文解字敘》曰:「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六書者,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也,此之六書,即文字之學也。童蒙習學文字之書,於周則太史籀著《史籀篇》,逮秦漢,丞相李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而後有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秦漢之間,童蒙識字課業,不外乎此。然諸書除《急就章》外,後代皆不傳。而後,復有《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等童蒙經典,廣為流傳。以上諸書,其主要功用為識字,兼顧義理、詞章、歷史等,每句或三字,或四字,或五字。字數少者,以便於童蒙誦習故也。

  丙二、德行門(灑掃、應對、進退之學)

  宋儒常以灑掃、應對、進退為小學,而德行屬焉。朱子《童蒙須知》言之詳且精,先列衣服冠履,次列言語步趨,次列灑掃涓潔,次列讀書寫文字,次列雜細事宜,可謂盡善盡美也。清儒陳宏謀按語曰:「蒙養從入之門,則必自易知而易從者始。故朱子既嘗編次小學。尤擇其切於日用,便於耳提面命者。著為童蒙須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則,一事一宜,雖至纖至悉,皆以閒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異日進修上達之階,即此而在矣。」又有《五種遺規》,詳陳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理,灑掃、應對、進退之事,其言博而詳、深而精,可備研修。《大戴禮.保傅篇》曰:「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捨,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段玉裁為博學通儒,明通音韻,兒時曾讀朱子《小學》,嘗言:「小學宜舉全體,文字僅其一端。灑掃、應對、進退,未嘗不可謂之小學。」小藝即文字學也,以學問之基礎而言;小節即灑掃、應對、進退也,以德行之基礎而言。大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也,大節即修學聖賢之大學之道也。

  德行一門,師父上人開出扎四根之功課,即《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囊括身口意三業之造作,含因果、倫理道德、大乘佛法教育,周備全盡,圓融無礙,制心於此,必有所成也。若學問,可按部就班,依次修學,逐漸增進,以期完善。至若德行,則落實於持戒,於此四根應終身奉行,終身扎根。萬不可認為我已學過而束之高閣,亦不可認為我已扎根多年,根基完備,而輕忽不顧。應知,吾人無量劫來,煩惱習氣深重,心念易放而難收,幾年修學豈能敵萬劫重習。倘若輕忽,不以戒律收攝,必致身心無所束縛,而起惑造業也。縱使功夫得力,亦屬蟄伏煩惱,並非斷除煩惱,當永續扎根,恭謹保持,直至往生西方,而後可保不退也。是故,但在世間,則須時時扎根,刻刻觀照,不可須臾離也。

  丙三、其他所學

  《周禮.保氏》曰:「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漢儒所謂六藝與《周禮.保氏》有異,保氏以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漢儒以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為六藝。書數之學,宜於童蒙,至若射(射箭)御(駕車),則非童子所習,必待體力強壯而後可學。《漢書食貨志》曰:「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六甲者,王先謙補注引顧炎武曰:「六甲者,四時六十甲子之類。」又引周壽昌曰:「猶言學數干支也。」蓋六甲即天文歷法之學也。五方者,臣瓒注曰:「辨五方之名也。」蓋即地理學也。夫數學、天文歷法、地理,非童蒙所急學,故可置而不論,後世多以德行、學問而言,今言其要而已。

  丙四、結論

  綜上所述,是知小學,必兼德行、學問二門而後其義始全。吾輩學人,必始而德學兼修,以趨君子之域;繼而德學兼備,以齊賢善之境;終而德學全盡,以達聖人之邦。現世修己治人,而後成己成人,報盡以念佛求生西方,入極樂蓮邦,圓滿菩提也。後世學者,不可執德而廢學,更不可執學而廢德。要之,德行為體,學問為用,互為其根,互為促進,行之久久,必能大成矣也。

  乙二、小學之分科(分三)

  夫文字必有其形,有形而必有其音,有音而必有其義,必合形音義三者,文字之學始全。許慎《說文解字》之體例,凡說解文字,每一字必先列其形,次釋其義,後述其音。簡言之,小學即文字學,詳言之,即文字聲音訓诂之學也。

  丙一、文字學

  凡字皆有形音義,於字形則為文字學,以《說文解字》為主,又有《玉篇》、《字林》等書及諸家著作,可參而學之。

  丙二、音韻學

  於字音則為音韻學,以《廣韻》為主,又有《詩經》、《離騷》之韻文,歷代韻書,可參而學之。

  丙三、訓诂學

  於字義則為訓诂學,訓诂以《爾雅》為主,又有《釋名》、《廣雅》、《小爾雅》、《經籍纂诂》、《故訓匯纂》等書及群經注疏可做參考。文字學分為三科,各有所主,而又相互系連,學者不可偏執一端,必三者兼具,方可謂為通小學者也。

  乙三、小學之功效

  鳥依翅而可飛,人賴腳而能行,國學賴小學而後能通也。唐韓愈曰:「凡作文章宜略識字。」略識字即指小學而言。晚清張之洞作《書目答問》,擇古代重要典籍善本,皆提要鉤玄,以示學者治學之大概。於小學類書籍之後論曰:「(右小學)此類各書,為讀一切經史子集之鈴鍵。」

  民國章太炎先生雲:「今日諸君欲知國學,則不得不先知語言文字。此語言文字之學,古稱小學。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又曰:「研究國學,無論讀古書,或治文學、哲學,通小學都是一件緊要的事。」

  近代語言文字學家黃侃先生曰:「中國語言文字之學,皆稱小學。為各種學問之預備,捨此則一無可通。小學之於群籍,由經史以至詞曲,皆不能離之。是知通小學,不惟可以讀古書,復可以校古書也。」

  觀以上學者之言,可知小學之效用宏矣,其文字音韻訓诂之具體功用,有待後文論述,此不贅言。

  甲三、結論

  夫不識字形,則睹字如視亂石,茫然不知其狀為何,況乎經文。不明字音,則觀字如看天書,恍然不知如何讀念,況乎記誦。不知字義,則見字如觀圖畫,渺然不知其所指,況乎義理。三者皆不明,欲通傳統文化,譬如無舟楫而渡海,缺腿腳而遠行,以誠敬之下愚,亦知其不能,況於賢良乎。是故,若通小學,不惟可讀古書,且可解古書;不惟可解古書,且可以講說、實行也;不惟能行能解,且可通文言,作文章,進而可校勘整理古書,以利當代後世也。若不通小學,非但不能校勘、整理古書,不能通文言、講解,且不能理解;不惟不能理解,且不能讀誦也,讀且不能,況乎其他。是故,不通小學,縱勤奮若蘇秦,好學如顏回,惜時如金玉,歷時數十年,亦難於成就,以其缺乏根基,不得方法次第故也。有志之者,當深思之也。

  弟子德薄學淺,障深業重,凡所匯報,定有訛誤,不免缺漏,恭請師父上人及諸老師批評指正。慚愧下愚弟子誠敬叩呈。

  老法師:誠敬這篇報告,我希望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留意,他說得很清楚,條理層次分明。我們真正要成就學問,必須要從扎根做起。這些年來,我們最憂慮的就是這樁事情,復興傳統文化從哪裡開始?傳統文化是什麼?是《四庫全書》、《四庫荟要》。我們這個地方收藏著有一部,現在變成精裝本,字縮小了,這麼厚的精裝本兩千冊,《全書》一千五百冊,《荟要》五百冊。這一套書是乾隆時候下令編輯的,將中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這些典籍,做了一次審查、整理,是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內容非常豐富,是老祖宗留給人類的瑰寶。

  內容講什麼?簡單、主要的來說,講修身。我們的思想、言行如何得其正,中國這些典籍就是規矩,就是方圓。我們能夠遵守,就是正思惟、正語、正業,八正道上的。如果偏離,就是邪知邪見、惡言邪行。這對個人修身養性,治家,服務於社會,所謂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今天講的就是國際關系,外交。跟諸國相處,如何能夠做到世界和平?那就是平。平什麼?平等。這個社會上不同的種族,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不同的文化也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不同的宗教也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一切沖突都能化解,世界的社會秩序安定和諧,叫平天下。天下是指整個地球,整個地球上的人都能得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地球就變成太平盛世了。

  在中國古代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資訊,所以我們生活的圈都沒有離開中國的版圖,把中國這個版圖就稱之為天下。古人講天下就是中國全國,現在我們講這個天下是全世界,整個地球。這一套東西還得了!這個裡面從修身到平天下的智慧、方法、經驗、效果,全在裡頭!我們講寶,佛家講經典是法寶,中國這一套《四庫全書》,法寶當中的法寶,在全人類找不到第二套。所以英國湯恩比博士對這個非常贊歎。他一生研究文化史,他把全世界的文化分成二十多種,以後濃縮成十幾種,到最後他把它歸納為五種,五大類,中國算是東亞文明。這五種大文明,以東亞文明第一。東亞文明的思惟不是個人主義,不是一家一國,中國古人很少說國,開口都是說天下,胸懷大,能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文化是和諧的,是平等的,是能幫助別人的,謙虛、忍辱,沒有傲慢,沒有占有的念頭,這個太難得了。他一生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跟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核武把它結束的。他對於核武憂心忡忡,因為沒有這個東西,人類戰爭,不可能消滅整個人類,會是有限的;這個東西發明之後,他覺得這是嚴重大事,第三次戰爭要爆發,那是人類愚蠢到極處,集體自殺。核武戰爭沒有勝負,整個世界同歸於盡,人類沒有了,所有的生物都沒有了,他說這是最可怕的。他的晚年,八十歲到八十五歲,他八十五歲過世,過世那一年是一九七五年。我第一次離開台灣,在國外講經,第一站就是香港,一九七七年,他往生後兩年。一生著作非常豐富,他的講演刊登在雜志、報紙很多,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贊歎到極處。

  他把我們現代這個社會看成中國古時候的春秋戰國,整個社會動亂不安。戰國那個時代沒有核武,這一次的戰爭是有核武,還有生化。所以他慈悲到極處,如何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他從中國歷史得到啟示,要消滅國際上的戰爭,最好全世界統一成一個國家,就像春秋時代,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成一個國家,國際戰爭就沒有了。他說唯有這個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誰來統一?中國人統一。東亞文化,中國是主,還有三個衛星國家,這三個衛星國家是韓國、日本、越南。為什麼?春秋那個時候,這三個國家的人就跟中國發生關系了,他們到中國來學習,以後派學生到中國來留學。所以這三個國家完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中國文化在這個地區裡產生很大的效果。所以他說這三個國家要跟中國和睦,變成一體,你們組成一個聯盟,就能夠影響全世界。說得正確,說得真好!中國將來統一全世界,不是用武力,是用文化,也就是中國文化裡頭所說的(那是性德,不是人類的發明、發現,不是,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倫理的文化,道德的文化,因果的文化,聖賢的文化,這個東西能夠讓全世界的人都學習,這個世界問題解決了。

  晚年,在八十歲到八十五歲,慈悲到極處,我們看見真正是菩薩,不斷在全世界各地方講演宣傳。在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不太遠,一九七0年代我在台灣各處講經,一九七七年到香港來講了四個月,講《楞嚴經》。我們非常受感動,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想,如何能將他的書,將他對於東方,就是亞洲,東亞這些文明的談話,他提的文字,最好能夠把它搜集起來合成一本書。我們就都能看到,能夠幫助我們中國人恢復民族自信心,幫助外國人真正認識中國,很重要!我是天天想,真的老祖宗有德,有兩位日本人把這個工作做出來了,寫成一本書,《湯恩比的中國觀》。我們這印了很多,日文寫的,那是原本;以後我們又發現了三個中文的翻譯本,二個是以前翻譯的,最後這一本是我們台灣同修最近翻譯出來的,三個譯本。聶教授看到了非常歡喜,他說他要把這三個本子,把它融合成像會集一樣,融合成一本。好,難得!這個東西在中國可以開這一門課,對國外更有這個必要。

  也是在這些年來,我們發現了《群書治要》,大量流通。馬來西亞把它重新編輯,這重新編輯是因為首相,兩位首相,老首相馬哈迪,現任首相納吉,我們都是好朋友,希望我能趕快把它翻成英語,他們可以看。這個分量大,五十萬字,不是容易完成的。所以我就想個方法,《360》,在全書裡頭選三百六十小段來給他們做參考,選出來之後,隨時就把它翻成英語提供給他。他們看到歡喜,真歡喜!告訴我,這是真實智慧。你看三千年前人寫的,現在管用,三千年後這個世界上還管用,這叫真實智慧。我們《360》,我的想法分成十本,全書就翻完了。現在第二冊英語的譯本出來了,現在正在編第三冊。慢慢大家編熟了,進度就快一點,我相信五、六年之間,全書可以翻成,這本書就是中國文化的精華篇。有這本書,就可以讓整個世界,大家一起學習五千年前人類老祖宗留下來真實智慧的瑰寶。我們要重視它,要把它發揚光大。

  在這個時候,我就想到文字學重要。我天天在想,心想事成,就來了這幾位老師,他們專門研究文字學的,來看我。我看到了非常歡喜,有人教了!我知道這個東西好,知道這些東西,但是沒學過。我十歲離開家鄉,離開農村,住到城市裡面去了,福建建瓯。第二年七七事變,日本人侵略中國,爆發戰爭。我們跟著學校逃難,流亡學生,居無定所。那個時候生活非常艱難,書找不到,沒有書,找不到課本。真正懂得文字學的人是愈來愈少,只有章太炎先生,這我們所熟悉的,他的幾個學生,人數不多,逃難,各居一方。那個時候沒有交通,沒有資訊,我從福建,完全走路,通過江西,通過湖南、廣西,到貴州。完全走路,一天平均走八十裡路,八十裡就是四十公裡,一個星期休息一天。所以上一次雞足山一些同學,他們走路到香港來,走了七十天。我說這個滋味我知道,我們小時候走過,比這個路還要長。所以知道重要,沒有機會學習。現在我們社會安定,國家也提倡,有這幾位老師,你們同學們認真來學習,這是根。

  根,中國傳統文化的根,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學問,學問的根就是小學。中國古時候講的小學,就是認識中國字。兒童的讀物,因緣生居士他編了一本書,《傳統文化根之根》,根本的根本,十六種,都是從前私塾教學的課本。這個東西管用,現在還管用,永遠管用,以認識字為主,這個裡頭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有歷史、有地理。我們希望,我們慢慢的把這十六種,還有相關的,我還知道一些,把它搜集起來做成有聲書。因為往後老師沒有了,需要量太大了,誰去教?用這些光碟去教。我們送給國家,由國家教育部去審定,認為可行的話,希望將來國家電視台裡面有一個教育頻道,有個漢學教育頻道每天來播放。小孩常常耳濡目染,養成習慣,他就有底子。再要正式入漢學,或者漢字學校去學習,很快他就懂得。這個東西不難,二、三年根基就扎好了。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傳統文化的復興,幫助我們國家安定和諧,幫助全世界化解沖突,促進世界的和平。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這一門功課,決定不能疏忽。

  我們香港漢學院,今天我跟劉先生說過,我們希望將來辦一個小學。辦個小學是什麼?從小孩子培養扎根,這是教育,將來他們做漢學的師資。全中國各級學校都需要人,希望慢慢的師資再發揚、再推廣,有大量這方面的師資,對國家、對全世界做出最好的貢獻,最偉大的貢獻。這個真正是菩薩事業,真正是繼絕學、開太平。所以這篇報告,我們讀了很受感動。我在過去,在馬來西亞有一篇講演,題目是傳統文化怎麼個學法,我提出的理念跟這是一樣的,他比我說得更詳細。那篇講演是對馬來西亞華校校長老師們講的,我記得那一天參加這次活動的有四、五百人,起了一點作用。好,我們往下看,看底下這一篇。

(應報告人要求,刪除報告文字,南無阿彌陀佛!)


  老法師:我們聽了T居士的報告,也看到了他這一篇的文字,很難得。他能夠下定決心,回頭是岸,一定會有成就。不但有成就,而且是無量功德。這話怎麼說?在今天的社會,跟他環境遭遇相同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他能回頭,肯定會影響一些人,這就是他的功德。

  從小養成的習氣很難斷,我們看到,到六、七十歲老毛病還常常發。勸不得,勸就變仇人了。怎麼樣幫助?要在恆順眾生,隨喜當中去修功德。你不順他,他不能接受;接受的時候,就是你展示你的智慧的時候。不是用感情,完全用智慧,讓他慢慢的發現到,他確實需要你幫助。我們有個最好的例子,胡小林居士,在初學佛的時候,對他的父母也是不能忍受。最後知道父母把他當成日本鬼子,一聽說他,日本鬼子來了,家裡趕快把酒、肉統統收起來,不能讓他看見,看見他要罵人的。以後胡小林終於覺悟了,一切恆順父母,他喜歡的,都要滿足他。他發現父母親態度完全改了,這個孩子太好了,問他:你怎麼變的,變得這麼好?他說:我學佛了。佛法有這麼好!他在同伴當中宣傳佛法,我兒子學了佛,態度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學佛的兒子真孝順、真照顧。你看他就無形當中,讓他的父親在他同輩裡頭去宣揚佛教、贊歎佛教,這是功德。所以今天社會普遍是這個樣子,覺悟的人不多,覺悟的人要做出覺悟的好榜樣,這就是佛法講的後得智。根本智是清淨心,後得智是清淨心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這些問題做出適當的反應,讓對方生起恭敬心,不但沒有怨恨,生起感謝的心。

  至親如父子,把內心裡頭那個父子有親那種親愛喚起來。這種親愛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從妄心(名利心)裡頭生的,是真心。中國古人講人性本善,那是真理。佛經裡面所說的,佛常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都是講真話。我們自己不知道,迷失了自性,迷的時間太久了,無量劫就開始迷了。但是在出生那個短暫時間,流露出來的是自性,就是中國五倫上的第一句,父子有親。父親對嬰兒的愛,嬰兒對父母的愛,完全表露出來。時間不長,大概一百天。小孩沒有受染污,你看小孩的眼神、動作,對他的父母真常畢露,顯露出來;做父母的對這個嬰孩,才出世不到一百天,你看他的關心、照顧,真正周到。這個一百天之內,父母的心裡頭就是兒子,就是小孩。都是真心,父母是用真心,小孩用真心,就這個時候看到。到他認識父母,認生了,他就被染污了。不認生的時候,沒有被染污,認生就被染污了,父母抱他歡喜,別人抱他拒絕。三個月之內,誰抱他都歡喜,他不認生,所以在這裡看出人性本善。時間長了,他就染污,染污變成什麼?習性。慢慢習性養成習慣,習性當家做主,真性不見了。

  這個時間提早了,在古時候,我們那個年代,特別是鄉下人,這個天真要保存到什麼時候,大概是十年(十歲),十歲都天真,不懂事,那個日子是快樂,懂事之後就有煩躁了。如果從小沒有學過扎根的教育,我們父母,父親在外面工作,一年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回來,其他的時間都不在家;母親雖然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但是這些做人的道理從小都教,她都懂得、都會,所以對於教小孩她很有一套,從小就學得規規矩矩,不敢犯錯誤。所以《弟子規》怎麼教的?父母做出榜樣來給小孩看的,小孩天天看父母對他的父母就學會孝順。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做的,是父母做給小孩看的,小孩是這麼學會的。什麼時候?三歲之前,他天天看,自然就會了,他就懂得孝順父母,看到父母孝順他的父母,他學會了。到七、八歲上學的時候,那個時候是私塾,私塾先生對於教小朋友倫理道德這些教材,讓小朋友讀,小朋友能夠理解,簡簡單單講給他聽。慢慢他就曉得,這樣做是應該的,這樣做是祖宗世世代代傳下來的,他對於日常生活必須遵守的,他有信心。

  現在沒有了,現在跟誰學?跟電視學。稍稍長大了,學電腦、網路,那裡面教什麼?殺盜淫妄,全是負面的,這個社會還能好嗎?從前國家對於意識形態非常重視,負面的東西決定不能流通,那犯罪的,重罪,判重刑的。現在沒有了,完全開放,這還得了嗎?這個東西就能夠毀滅一個國家、毀滅一個民族,太可怕了。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網路、電視這些東西,可以毀滅地球。真的,不是假的。因為人失去理智,失去理智,手上拿著能夠毀滅世界的武器,多可怕。正常的人他不會干,他們能干得出來。所以湯恩比的憂慮是有道理的。他的很多想法、看法,確確實實對世界、對國家、對社會是有利益的,我們要多多替他宣揚,讓一些人省悟過來。省悟過來的人愈多,世界愈安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一四集)  2015/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14

 

上一篇:聖度母所傳殊勝加倍咒的功德和修持方法!
下一篇:淨空法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9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