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誰在六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每當觀看電視節目中關於生死輪回的故事,許多人總在好奇死後世界的同時,也會渴望了解生命的問題,為何來到人間,下輩子會不會變成畜生?會不會升天或下地獄?其實,我們在輪回中輪轉的情形,打個比方,就像不斷轉換電視的頻道,只有關掉電源,才有徹底跳脫的可能。

  佛教認為在輾轉生死的輪回中,我們會隨著過去生的業力,而流轉於六道中。所謂的六道又稱為六趣,是眾生死後依其業力而趣往的世界,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與地獄道,前三者多植善因而有善果,稱為三善道;後三者多植惡因而有惡果,稱為三惡道。佛經中也有將修羅道歸為神鬼,只稱五道的說法。

  不再以苦為樂

  若從苦樂的程度來看六道,由苦到樂的順次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與天道。一般人都會害怕自己墮入地獄道或餓鬼道中,飽受各種讓人心驚膽跳的刑罰報應,或渴望能夠成為無憂無慮的天人享受福報。對這種一般人的普遍想法,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明白指出,雖然人都是喜歡安樂而討厭痛苦,害怕墮落惡道而希望死後升天,但是轉生到哪一道,並不是我們心裡空想就能如願,因為決定的因素在於我們所行的是善業或是惡業。

  《華嚴經》卷三十五便詳細的說明六道的個別宿業因緣,若過去生行善業者,會依照善業的強弱程度,而得到人道、天道、聲聞、緣覺、菩薩與佛果;反之若行惡業,則依照惡業的程度,惡性重大者墮入地獄,其次為畜生,再弱則為餓鬼。因此歷代祖師莫不提醒人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其實只要身在六道中,都要受到隨著業力生死輪回的痛苦,並無永恆不變的快樂可言。據曾在中華佛學研究所研讀唯識學的如覺法師指出,雖然天道的福報最大,但是生活富貴,反而容易耽溺在感官享受中,感受不到輪回的痛苦,以致福報享盡後,就只能隨著業力轉生他趣;而三惡道則因飽受各種身心痛苦,苦到難以生起善念,而沒有辦法轉惡業為善業,更是解脫無期。

  如覺法師表示,人道眾生雖然也受輪回之苦,論生活享樂比不上天人,痛苦則不如地獄,而這種半苦半樂的狀況卻最適合修行,最能發起離苦的出離心。但是想要離苦得樂不再流轉生死,還要先“以苦為師”,而非“以苦為樂”。

  學佛已十多年而生活優渥的陳美智也表示,如果不是遭逢病苦,就很難對諸行無常、人身難得有深刻的體會。每次的病苦經驗,都仿佛在告訴她要慎念無常、切勿懈怠,這是她精進修行的動力之一。常熱心做義工的她愉悅的表示,若不把握能種福田的機緣,一旦福報享盡可就來不及了。

  這也正如同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所說的要“修天不生天”。印順導師並指“在這六道中,生來死去,就是生天也還是要墮落的。學佛的最後目標,是超出這輪回,解脫生死,成為大自由的聖者。”

  六道輪回的原因

  而想要超出六道輪回,就不能不了解輪回的根本原因。如覺法師直接指出,輪回的根本就在於強烈的我執,因為貪愛有我,所以不斷造作業力,也不斷被業力牽引而輪回其中無法超脫。

  對於生命的來源,佛法是以“緣起觀”來看待,並指出有情眾生是依循著十二因緣的流轉而形成生命不斷的輪回與循環。這十二因緣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構成。

  而十二因緣如何造成生命的輪回,則可將十二因緣分成惑、業、苦三部分來理解。“惑”也就是煩惱,在十二因緣中指的是無明、愛、取三支;而由於這些根本煩惱,所以造作業,亦即十二因緣中的行與有;因著這些業的造作,就會產生果報,包括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處、觸、受與生、老死等苦果。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一書中也對惑、業、苦有深刻的描述。惑是煩惱,業是身口意三業;眾生因惑業而產生苦果,因著苦果而起煩惱造業,然後繼續招感苦果,而無始無終不停地流轉。不過,也因為十二因緣是相繼而來,前後互相為因的,所以只要能截斷其中一項,便能終止輪回,這也是我們修行的著力點。

  而只是認知六道輪回的原因是不夠的,還要以修行來斷除與六道相應的貪嗔癡習氣,才能夠出離輪回。如覺法師特別指出,習氣會驅使我們不斷的起心動念造作業力,也會控制我們使人無法自主,如不懂得運用方法改變習氣,那種染著不但一世一世跟隨我們,且會隨著輪回而日益加重。

  南普陀學院教務主任法藏法師表示,習氣不是經由思維而來,而是一種透過不斷而重復的錯誤認知、行為累積而來,最後形成不自覺的身口意的直接反應,例如抽煙的習氣,就是因為天天抽、天天熏習而養成的直接行為。

  一旦養成某種習氣,要破除改變就很困難了。因此法藏法師認為事先預防是更重要的,有習氣表示心力不足,因此平時就要以修行的力量,培養足夠的心力來排除不良的誘惑,例如以持戒守護身口意,或經常拜佛、念佛、做義工,藉以調伏我們不羁的心性。此外,應時時接觸正確的法義,以正確的知見,保護自己不受習性左右,且保持警醒。

  對於此,如覺法師也有類似的建議,他點出“未生惡法令它不生,已生善法令它增長”的原則。首先從調整身口意行為開始練習,可從自己最明顯的缺點加以改進,例如個性吝啬的人便要常練習布施,常兩舌多話的人,要練習不見人是非,不要總是想挑別人的毛病。

  而當外在行為逐漸改變之後,就要對治自己的微細念頭,例如心生嗔火時,注意力不是放在那引起嗔心的對象,而是注意自己的嗔念,思維何以自己會起嗔心?並在習氣生起時,以“恆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自勉,以期減輕習氣。

  在努力去除不良習氣的同時,也要以佛法終極的“空”義,建立正確的觀念,如同永嘉玄覺禅師所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如覺法師指出,其實六道輪回本來是沒有的,都是因為眾生的執著有我,而在六道中妄生妄死,他並提醒道:“若知一念一輪回,其實起心動念皆在生死中。”亦即我們的生命本由四大、五蘊假合而生,皆在因緣生滅中,既然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我,應該就沒有在六道中來去的“我”可言。

  天堂地獄都在自心中

  大多數人對於佛教的六道思想,多只認定是一種佛教的思想理論,頂多認為是死後的去向,卻不知日常生活也用得上。研究佛學多年,著有《揭開的秘密》一書的美國心理學博士華特.安德遜(Walt Anderson),則認為可將六道輪回,當做日常修行的指南。我們在一天當中,有時像善妒的阿修羅,有時彷如受本能驅策的動物,就這樣不斷由此道轉入彼道,卻幾乎無法覺察出自己的愚昧。若以六道輪回的觀念做為正念修行的工具,則可幫助我們認識與對治生活情境的種種煩惱。

  《般泥洹經》說:“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也。”聖嚴法師在禅修指導中,向來強調以修行調整心念的重要。法師指出,人能成人、成阿修羅、成菩薩、成佛,也能下地獄道、畜生道,主要端看我們當下一念趨向於哪一道,那一念就在哪一道;如果煩惱痛苦,當下就在人間地獄中苦不堪言。

  這樣的經驗在一般人的生活其實也不難體會到,尤其是遇到極大的挫折、磨難,能感受因心念而流轉六道的痛苦,以及轉變心念的重要。因為一場意外車禍全身癱瘓的宮曉麗,曾經嗔恨世道不公而一心只想尋死;但是現在的她卻是位哪裡需要她就去哪裡的快樂義工,主要的原因便在於她的心念轉變。她表示,活在嗔怨中,會讓人宛如活在地獄中,所以她不再抱怨命運,反而將病痛當做菩薩出給她的功課,坦然接受病苦,並更積極發揮有限的生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

  然而永遠保持清明的正念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心念往往容易受外境影響,忽與天道相應、忽與畜生相契,難以把持。地藏菩薩在過去生時,因為看見他的母親墮落地獄受盡苦難,而發願要度化所有的六道眾生,直到全部眾生都成佛後,他才要證得正覺。也因為地藏菩薩能時時提起正念,所以即使化現為六道眾生中的任何一道,並陷於種種苦境中,也不因此而影響他的精進願力。

  聖嚴法師在《修行在紅塵》一書也指出,心隨境轉是凡夫,若境隨心轉則是聖賢。能以菩薩心看眾生,眾生都是菩薩;以清淨心體驗世界,世界便成佛國淨土,就如《維摩诘經》所說的:“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雖然今生要立即涅槃解脫很難,但若能在與六道習氣相應的當下,馬上覺察並提起正念,也能得到一念解脫;最終做到祖師所說的:“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




 

上一篇:各國領袖果報錄
下一篇:5種食物不宜與菠菜同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