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如同呼吸空氣般,像是必需品影響我們的生活、生命。如何讓必需品延續我們的生命,而非駕馭我們的生活?
在生活中,學習說話
記得小學五年級,某日下課回家,一進門便見母親滿臉怒色,氣沖沖地說道:“小孩有耳沒嘴(台語),誰叫你去傳說某某人吵架。”當時滿頭霧水的自己,才意識到自己闖禍了。因為聽到大人談話,知道同學的伯父母吵架,無心地向同學提起,沒想到同學回家後大概也跟自己一樣,無心地向父母提起,結果自己就成了肇事者。那次經驗學會了說話要有揀擇,揀擇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就學時,某日回家,同班同學問起自己住那兒?“好遠,為什麼不住校?”一待同學說完,立刻回答:“你自己怎麼不去住?”語畢,只見那位同學加快腳步,先行離去。同行另一位同學笑著告訴自己:“你怎麼那麼直?”那次經驗學會了說話要懂得婉轉。從此,書桌前貼了張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謹言慎行勿傷人,虛懷若谷勿自誇。”
畢業前,平日幽默風趣的國文老師,有天義憤填膺地告訴我們:“不要相信報紙所言。”原來某事件主角是老師的鄰居,而報導所言不符合事實,老師從此不看報紙。那次,見識到說話的影響力。
一言一語,不離因果
工作後,某日和同事參訪承天禅寺,無意間看到《佛教聖眾》一書,讀到墓魄太子公案。太子出生十三年來從不講話,國王錯信妖言欲將太子丟棄深山,後來真相大白。原來太子過去生曾為國王名須念,正法治國,有天宴請遠來的各國國王,廚師為了准備各類佳肴美食,前去禀告國王要殺牛羊等六畜,須念國王原本仁慈不殺生,為了款待嘉賓,點頭說好,結果死後墜入地獄六萬年,飽受煎煮剝裂苦報。由於過去生事,記憶猶新,墓魄太子畏懼地獄痛苦,為了徹底斷絕口業是非,出生後便不開口說話。墓魄太子一言之失的因果業報,讓自己體會到說話不只是這一生對自己的言語負責任而已,更有未來世的果報。
出家後,聽聞城東老母公案時,訝異竟然有人不想聽佛陀開示?佛陀幾次想度城東老母,無奈城東老母就是不願意聽。佛陀入定觀察,羅目侯羅與城東老母有善因緣,故派羅目侯羅前去度化她。所謂“佛度有緣人”,原來說話與因緣有著巧妙的關系。
常說“正語”自利利他
成長過程的經驗,教會自己說話是要練習的。一路走來慢慢練習,時時提醒自己。雖然常說錯話,話不圓融,卻一步一步用心學習。從不懂得分辨、揀擇,到練習說話要經過大腦思惟。從別人提醒的不知不覺,到話說出口才後悔的後知後覺。從毫無意識說話的影響力,到了解說話的因果業報。從不清楚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到體會說話與人際間的因緣關系。因為因緣不好而未能好好說話,又因未能好好說話,致使因緣雪上加霜。更遑論態度要負責,言詞要婉轉,內容要揀擇了。如此惡性循環,始終無法達到良性溝通。
當今人與人的溝通問題,及社會的種種亂象,皆與說話脫不了關系。言語如利劍能刺傷人。又儒家亦言:“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說話影響的層面,小至個人,大至國家,乃至世界。說話如同呼吸空氣般,像是必需品影響我們的生活、生命。如何讓必需品改善我們的生命,而非駕馭我們的生活?多數的我們願意學習,尋求各種管道改善說話技巧,或是看書或是參加訓練班,皆是希望將話說的好,促進溝通、拓展人際關系。但是說話除了技巧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說話。
佛法中的八正道闡示了正知見、正思惟與正語的因果關系。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正確的思惟,思惟不偏頗,才能清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及如何說才能言詞達意,而所說的話又不會犯口過,避免惡報。正語自利利他,不會誤導大眾,還能利益大眾,廣結善緣。因此,說話和我們的知見、心念息息相關。簡言之,起心動念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總樞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要我們願意用“心”說話,觀照說話的這念心,“已生善念令增長”,則所說的話必是善語;“已生惡念令速滅”,則所說的話絕不是惡語。如此用“心”說話,必當惡緣化解善緣結,消弭人我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