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五十三面,第五行: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這是說的以一身現多身。這是哪一位同修?有一個問題,他這個問題問的是果報,這是哪一位同修?大致上說,他在一個刊物上看到的,這也是佛經裡面的一樁公案。說一個老比丘在念經,有一個小沙彌聽到就笑他,念經念的聲音不好聽,像狗叫一樣,他就諷刺他,說你念經像狗叫。老比丘告訴他,他說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你造的口業將來要受惡報。這個小沙彌忏悔了,忏悔之後還墮狗身,這是一樁事情。你們諸位在《法苑珠林》、《經律異相》裡面都可以看到這個公案。另外《彌陀經》裡面有一位憍梵波提,受天供養第一,翻成中國意思是牛呞尊者,他遭這個果報也是在多劫以前笑一個比丘念經像牛吃草一樣,所以得這個果報。這個同修的意思是說,世間有所謂不知者不罪。這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世間法裡面可以將功折罪,因果報應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將功折罪。所以善惡一定有報的,不能說我過去造的很多惡業,我現在統統作善業,我那個惡業就不報了,沒有這個道理,這在因果定律上是講不通的,所以說一定是有果報的,這個不知者不罪在佛法裡面是沒法子說的。因為不知,他犯了這個,也有罪,如果知道故犯,他的罪在阿鼻地獄,罪很重很重。這是不知,他也犯了,他的罪輕,他墮在畜生道,沒有墮地獄道。如果他知道是阿羅漢,存心去毀謗他,那他要墮拔舌地獄,不僅僅是畜生道,這一點我們要曉得。
因此惡世,五濁惡世,諸佛菩薩為什麼不以佛菩薩的身分示現,你們想想為什麼?眾生這樣苦難,佛菩薩為什麼不現身來度化我們?佛菩薩如果現身,眾生毀謗,一個個都墮地獄了,都得惡報,眾生沒福的時候佛菩薩不敢來,來了你造罪。眾生有福報的是什麼?他能夠尊敬人、能夠贊歎人,見到有一點好事、好人,他都衷心的贊歎,佛菩薩都加持了,為什麼?你贊歎你有福報,你培福。佛菩薩現不現身是在眾生,不在佛菩薩,佛菩薩可以說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現身不現身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曉得這樁事情,諸位就知道這個口業很容易造,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往往自己造的時候自己不曉得。諸佛菩薩不現身,是不以佛的身分出現,不以菩薩的身分出現,以我們凡夫的身分出現。在這個世間,也許你們在座的就有許多都是古佛、菩薩再來的,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他現的是個凡夫相,你罵他,當然也要造業,這個業輕;如果他示現是個佛菩薩的身分,阿羅漢的身分,你要罵他,這個罪過就重了。他以凡夫身分示現他是慈悲,不叫你造重業,意思就在此地。好,我們看今天這段經文。
『首』是我們身體裡面可以說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也可以做為一個人的總代表。底下這段經文講臂、講目,它都有用意的,以「首」做為總代表,以臂,臂是手臂,代表接引的意思,接引眾生,這個眼目代表智照。這是略舉三樁事來說明菩薩的神通德用。各以本數,這個本數,頭的本數是一個,手臂的本數是兩個,眼睛的本數也是兩個,所以說二臂、二目,這是本數。下面那是變現了,一直可以變現到八萬四千。『爍迦羅』是梵語,楞嚴神咒前面,「爍迦羅心無動轉」,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金剛堅固的意思,以金剛堅固之首,這是表法身不可破壞,究竟堅固。說八萬四千,這是代表這個意思,從一真法界生八萬四千智慧,對治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表這個意思,它是對治煩惱的。如果我們要說無量無邊煩惱,它此地就要以無量無邊首來對治無量無邊的煩惱,諸位要記住這個意思。佛經裡面常常把無量煩惱歸納為八萬四千,這是一個大數,所以八萬四千這個數字在經典裡面常常看見。
第二句: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這個『母陀羅』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我們講手印,現在所謂叫手語,現在流行的手語,在我們佛法裡叫手印,它代表一個意思。譬如我們今天合掌,合掌就是手印。因為什麼?它代表有意思,它代表恭敬,代表一心,十這是散亂,合成一代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所以這個就是一種印手,合掌就是印手。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手臂可以做成種種姿態而表現許許多多的法門,不用言說,一舉手,使對方一看,一切意思都明了了。現在有手語學習,大家對這個印象一定會更深。佛法裡面,所謂是妙印之手,特別是在佛的果位上,因為佛佛道同,佛的相貌完全相同,佛又有許多。你到《萬佛名經》裡面去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有一萬二千多尊佛,相貌完全一樣,比那個雙胞胎還要像,你簡直就沒有辦法辨別。怎麼看法?就是看手印,手印上有差別。菩薩的相還能夠辨別得出來,因為就算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的相貌還有小小的差別,真是相隨心轉。手印也是代表方便,也代表解脫德。眾生在根身、境界上迷惑顛倒,所以才起無量無邊的煩惱,而將真如本性隨著業力在流轉,菩薩以母陀羅手臂來接引眾生,來體恤眾生,也就是說幫助這一切眾生斷煩惱,恢復他的本性,現手臂這麼多意思就在此地。
下面一句: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目』是眼睛,代表觀照的智慧,『清淨寶目』是表實相般若智慧。前面意思明白了,這個地方當然就不例外。這是說明眾生迷失本性,具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不曉得煩惱業果當體性空。怕的是你沒有觀照般若,換句話說,你沒有清淨眼目。再說到,誰的眼目不清淨?眼目絕不是指肉眼,肉眼沒有用處的,這個眼是指你的見性。不清淨了就是眼識,心心所的見分,那就不清淨。你用眼識,用心心所的見分,所以你才有無量無邊的塵勞煩惱。「清淨寶目」就是見性,前面十番顯見講的是見性。
你們同學有些學經的,我是叫你們作札記,你們要真正用功的話,我選的《楞嚴經》,這個《楞嚴經》我記,別的經我不記,你們這個不是學習,你們很不容易學得出來。既然是學經,什麼經都聽,什麼經都看,看經的時候寫札記,聽經的時候寫札記,練習寫札記。我學這個我就來聽,不學這個我就不來聽,我就不寫,這是錯誤的。我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會下學經,人人都要記。記了怎麼樣?記完之後,哪一個人學這個經的,我們把所記的都貢獻給他,都給他,叫他自己看一看,哪些地方,你看那個同學聽到了,我都沒聽到。這樣是彼此可以幫忙,所以叫同學,否則的話同學有什麼意思?同學在一起要互相切磋琢磨,要盡到同學的本分。你們現在搞的什麼?你們絕不同學,各人是各人的,不承認他是我的同學。為什麼?平素在修學上一點忙都不肯幫助。
這個札記,所以我鼓勵你們,你看高雄黃老太太,差不多將近七十歲的人,你看看她寫的筆記。她在我會下聽經,有的時候她沒有筆記,換句話說,她這一堂聽了白聽了,沒有一點心得,有的時候有一條、有二條,多的時候有五、六條。到第二天來聽經的時候她一定先拿給我看,她來的比別人早一點,她要把她記的札記送給我看,問問我有沒有記錯,那是她的心得。她聽了三年,沒有白聽,她寫的東西,雖然文章不好,文字不好,可是很簡單,很容易看。所以她這個書很流行,很受歡迎,特別是在美國,她寄到美國大概寄了一千多冊,好多地方問她要,出乎她意料之外的,真沒有想到她這個小冊子會很受國外那麼多人歡迎。因為一般人看經看注解很多,大篇文章,他厭煩,不願意看,像這樣一條一條很受歡迎。所以古書,像《菜根譚》之類的,很受歡迎,一條一條的,簡單、扼要,也很明白,事理都說得很具體,不費什麼力氣他就得到受用,這就是札記的好處。
所以希望你們要多多的努力,筆記是可以不必做,札記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幫助同學。我那時候在台中,台中的一些同學們對我非常好,主要就是我在這上幫助他。他們在學習講經的時候,老師講,我記幾條,記了之後我就給他,對他整理筆記、對他講經有很大的幫助。不從這裡下手,給諸位說,光陰都會虛度。所以聽了這些年,你有什麼心得?沒有東西。我在南部講三年,一個月只去一次,五天,黃老居士她居然出一本書。所以她來跟我說,她沒有白聽,她三年有收獲。
我們把底下這一段接著看下來。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這一段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平常講的所現的千手千眼,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佛菩薩造像的方面大家看到有千手觀音,這個畫像的確千手觀音能畫得出來,塑的像沒有辦法塑成千手,但是塑得很好的能夠塑到一百零八手,就是一百零八臂。諸位想想,假使你是觀世音菩薩,你長了四個手、長了六個手,你覺得方便不方便?如果你長一百零八手,我看行動很不方便,要長八萬四千手,那簡直動都動不得了,你還能辦什麼事情?所以諸位這個地方要曉得,此地是表法的意思。八萬四千手是表什麼?前面跟諸位說過,是表從一真法界生八萬四千智慧對八萬四千煩惱,是從總體上講的,是這個意思。這個手是代表幫助人來做事的,這就表示什麼?這個人非常之能干,什麼都會做,什麼都做得比人好,千手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千眼也表這個意思,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他都能看到,他能夠有智慧之眼遍照十方。特別是在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苦,哪個地方有苦難的眾生他都看到,他都伸手,他都去幫助他。
我們要問問,我們現在很苦,我們有難,觀音菩薩看到我們沒有?我告訴你,看到了。幫助沒有?我告訴你,也幫助了。可是我沒覺得。你沒覺得是你不接受,幫助你,你不肯接受,那有什麼辦法?你肯接受你就得受用,你不肯接受不能怪佛菩薩沒照顧你。菩薩所示現的,或者是慈悲,或者是威猛,或者是定,或者是慧,沒有一定的法則,所謂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是『救護眾生』,幫助你破迷開悟,這是一個總目標,手段千千萬萬種。可惜眾生,眾生也有手、也有眼,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哪一個不是千手千眼?而是你自己迷失不知道,變成了六道凡夫的業用。業用是什麼?造業,眼、手都去造業去了。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佛菩薩不迷,所以他成就了妙用,無論是自行化他,都『得大自在』。首、眼、手臂都具有這四種差別,就是慈、威、定、慧,這也是從綱領上來說的。「救護眾生」,慈是護他的善根,威是救他的惡性。
今天好像劉居士沒有來,昨天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小孩不聽話,不好好的念書,把這個小孩罵了一頓,打了幾下,回頭想,心裡很難過,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怎麼可以罵佛、打佛?我對這個小孩將來還能不能管他?這都是聽經死在句下,沒懂得意思。他雖然是佛,佛是從哪裡講的?是從他本性上說的,他是佛,如果從相上講,他是凡夫,從性上講是平等的,生佛平等,從相上講不平等,你是他父母,他是你兒女,怎麼能平等?相上不平等,性上平等,相上不平等。到你見了性才平等,沒有見性就要講平等,那個天下就大亂了。你們想想,如果沒有見性講平等,這個世界成什麼世界?一個國家只有一個總統,憑什麼你做,我也可以做!大家都做了,這個國家不亂了嗎?一個家裡面戶長只有一個,你家裡有五、六個人,各個都要爭,那成什麼家?世間法就破壞了。
所以佛一再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你見了性才平等,成佛才平等,你有佛性是不錯,你本來是佛是不錯,本來是佛,你現在可不是佛,你現在迷惑顛倒。要不要教他?要教。可不可以責備他?可以。你們看《四十華嚴》,甘露火王,你去念那一章,我們講過了,那簡直是個魔王,看到人有過失就打、就罵,就把他殺掉。觀世音菩薩也有這一套,威裡面救其惡性,做錯了事情,懲罰你,把你送到地獄裡去受罪。但是諸位曉得,這是慈悲心,不放在那個環境裡面你這個惡性消不掉。所以一真法界裡面有沒有地獄?有地獄、有餓鬼、有畜生。一真法界裡頭為什麼還有這些?要消除那些眾生的惡性。慈是你有善根,獎勵你、獎勸你;你有惡性,得懲罰你;以定護眾生的昏散,昏沉、散亂;以慧救眾生的迷惑顛倒,這是菩薩教化眾生的在手段上講四大綱領。所以老師教學生恩威並濟,恩就是此地講的慈,威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威。一昧的慈,這不得了,變成什麼?溺愛,那這個學生一輩子被糟蹋掉了。做父母的也是恩威並濟,就跟唱戲一樣,兩個人總得要表現兩個不同的角色,父親要表現威嚴,母親就要表現慈愛,母親很威嚴,那父親就要表現慈愛。兩個人都威的話,這個小孩見到就害怕,對家庭起反感,教不出來;兩個人都慈悲的話,小孩溺愛,也教不出來。學校的老師也是如此,所以做訓導主任的一定要威,他不威學生就管不住,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怎麼能夠斷除?菩薩教化眾生與世出世間的教學沒有兩樣,世間教學有慈、有威,菩薩的教學,除了慈威之外,他有定、有慧,這種教學才圓滿。『得大自在』,意思就是說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切都能夠很如意,不要操心,不必作意,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示現的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都不是有心,自然的感應。眾生以善根來應,菩薩就現的慈,眾生以惡性來應,菩薩現的就是威,眾生心地散亂,見到菩薩是定,眾生是迷惑顛倒,見到菩薩是智慧,自自然然感應道交。
形,這是現形,既然如此,下面說咒也可以以此類推,當然也具足這四種教學的綱領,實在這是教學的手段,手段當中的綱領。所以現身、說咒都不可思議。也許有人要問,這段經文裡所說的大意,與前面三十二應有什麼差別?前面經文我們念過的,三十二應,諸位要曉得,他是或隨所求,或者是應同類而與說法。這個地方所講的是不拘類求,比前面境界更要廣大。這個三十二應是你對觀世音菩薩有求,他來應,這個地方,沒有求,他也來應,這才顯示出真正的大慈大悲。有求來應,還不算大慈大悲,不求他也應,這叫真正大慈大悲。同類的話,我們學佛的人,我們有求他,我們有苦難,佛菩薩照顧,那個不學佛的人,毀謗佛教的人,他有困難,菩薩還是感應道交,這叫真正慈悲。所以說不拘種類,也不一定要他求不求。觀音菩薩如是,哪一尊佛菩薩亦不如是?沒有兩樣。
我們看底下一段: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妙形說咒,這種能力之出處,就是說他這種德能的來處,這第一句裡頭告訴我們,是以『聞思脫出六塵』。我們想想,我們今天的聞思不出六塵,六塵好像是個界限,好像是個范圍,把我們的根性范圍住了。這個地方諸位要特別記住,這個「聞」字就是講的聞性,聞性是理體,你看《華嚴經》、《圓覺經》上,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從聞性上說的。六根根性,我們跟諸佛一點差別都沒有,的確是佛,決定沒有懷疑。可是現在怎麼樣?你現在不會用聞性,而你一天到晚所用的是從聞性變化出來。你現在把能變給忘掉了,雖然有,一天到晚放光動地,有,你不曉得,你統統用心意識,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你本來是佛,你現在淪落為凡夫,這是目前我們所處的這個境界。「思」這個字就要緊了,這個思是什麼?是代表功夫,三慧,聞思修三慧,它不用聞來做代表,因為前面這個聞代表著聞性。如果說由我聞聞,當然也能講得通,但是怕大家會含混了,搞不清楚了,所以三慧裡頭用思。這就是功夫,就是前面所講入流亡所的功夫。
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三慧是從三學裡面發生出來的,換句話說,你沒有戒、沒有定,你就沒有慧,沒有慧哪裡有聞思修?聞思修是三慧,就是那個戒定慧的慧,那個慧裡面有聞慧、有思慧、有修慧,所以才叫三慧。三學是小乘人主修的項目,三慧是大乘菩薩主修的項目,所以大乘修學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這個境界,真性與你這個功夫完全相應,融合成為一體,所謂是理智一如,這才能「脫出六塵」。為什麼?六塵的塵性是空寂的、是虛妄的,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它才能夠超越。如果它是真實,這個六塵要是真實的,諸位想想,那他怎麼能超越?我們今天沒有辦法打破這個虛妄,而佛法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得太清楚了。而我們怎麼樣?還是迷惑顛倒。所以想想佛菩薩這種教學,救護眾生,這種恩德真是天高地厚,沒有法子形容。
我們孔老夫子教學,這是世間聖人,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都捨棄了,不教了。為什麼?太笨了,冥頑不靈,所謂是孺子不可教也,算了,你喜歡旁聽就來旁聽,不教你,沒法子教。可是佛菩薩怎麼樣?再笨再笨還是要教,你一生不開悟他還是教,這真是了不起。世出世間聖人你要說是哪個地方不同?這個地方就不同。世間聖人,人家教你幾遍教不會,算了,不教了,佛菩薩沒有,永遠示現不疲不厭,時時在那裡等待,在那裡期望你開悟,這個方法你不能開悟,再用那個方法,所以是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希望你開悟。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不開悟?換句話說,我們對佛不信,這個話是真的,你信佛哪有不開悟的?你不信佛,所以才不開悟。不信佛的人怎麼樣?他相信自己,所以你這一生別想開悟了,信自己的知見,不信佛的教訓。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不能信你自己的意思。為什麼?因為你自己的意思全盤都是錯誤的,以你自己的意思去修學那就壞了。到你證了阿羅漢之後,你可以相信自己。為什麼?阿羅漢正覺了,阿羅漢以前都是邪知邪見,到阿羅漢,這個知見才算正。為什麼要這樣說法?阿羅漢無我了,我執破了,三果聖人我執還沒破,煩惱障還沒斷盡,所以知見不正。我們到幾時把這個我給忘掉?
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勉勵諸位同修,提供一點參考的意見,我們二六時中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著想,久而久之,這個我縱然不能說斷,一定淡得很多,我執就輕了,我執輕煩惱就輕,智慧就增長。起心動念都為自己著想,這個麻煩大了,這個是你決定不能開悟,一定你會把佛法的意思曲解。為什麼?你私心太重了。我們起心動念為一個團體來設想,諸位曉得,你這個心量開了一點點,大了一點點,以一個道場著想,大一點點;為我們一個台灣省來著想,又大一點點;為我們國家來設想,又大一點點;總而言之,沒有范圍。如果你的念頭不生則已,一生都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你跟佛就沒有兩樣。大乘破執著的辦法比小乘實在是高明得太多了,他就是心量大。如果我們能夠常常現起這樣的心量,這一生破我執就有可能。念佛人要破我執就證事一心不亂,破法執證理一心不亂。這個地方是講六塵,六塵是法,破除六塵,這是破法執。
『如聲度垣,不能為礙』,這兩句是比喻,「垣」是垣牆,就是圍牆,雖然有圍牆,可是圍牆攔不住聲音,你在牆裡面叫一聲,牆外面人能聽得到,這個音聲可以度過垣牆的,垣牆不能障礙音聲,這是比喻。菩薩所修的是耳根圓通,耳根所對的,六塵裡頭這是聲塵,怎麼會脫出六塵?諸位要曉得,一根超越,一塵可以能夠突破,其余的五塵都解脫了,正是所謂一根還源,六根解脫。這樁事情大乘經論裡面常常說到,我們執著塵才有根。所以根從哪來的?根是因為執著塵而入的。那不執著呢?不執著就是脫,脫離了。脫離塵無根可得,所以這個根也不是真的,也是虛妄的。禅家所謂「迥脫根塵」,迥是遠的意思,遠遠的擺脫掉根與塵,這個時候靈光獨耀,真如本性裡面的智慧光明就透出來了,這個是真正受用不盡。這一句說出菩薩有這種能力之所以然,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他要不說出我們不相信,他說出我們相信,真有道理。同時也暗示我們,這種能力你自己也具足,你不是沒有,問題在哪裡?因為你自己不能脫根、脫塵,所以你雖有這種能力,你這種能力只是潛伏在而已,不能起作用。
底下這是起作用,『故我妙能』,「能」上再加一個「妙」,這個字要注意,眾生有能,不妙,沒有妙,這個妙字在此地就是屬於自在的意思,非有非無、非色非空,這才妙!『現一一形』,說到這個地方,前面也曾經有人問過,我還聽到國外有法師說過,菩薩示現這麼多身,這一個身是不是有一個神識?他現許多身,是不是他一個人變成很多神識?諸位想想,如果他能變成很多神識,很多神識都是他,那將來他成很多佛,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你把妙這個字疏忽了,妙不是跟你說非有非無嗎?一身就是多身,多身就是一身,一多不二叫做妙。一不是多,多不是一,那妙在哪裡?那就不妙了。
凡夫看到這個事,聽到這麼說,就迷惑了。他怎麼迷的?他迷在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他迷在此地。人家這一個字已經叫他清楚了,他有沒有心意識?他沒有心意識,法執破了,轉八識成四智,還有什麼心意識?為一切眾生現形說咒,這是從四智菩提變現出心意識為他受用。這個變現不是有心的,而我們怎麼想法?這個變現一定是有心的,這個搞錯了。經文裡常常用比喻說,《楞嚴經》上就用月亮做比喻,真月、二月、水中之月,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嗎?哪個地方有水,水就現月影子,你們想想那水裡是不是有月亮?是這個月亮的分身嗎?是不是它的分身?這個月亮是不是就是那個月亮?你這不叫迷惑顛倒嗎?為什麼?此地根本就沒有月。諸佛菩薩應化無邊就像這個樣子,所謂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現一一形」,無量無邊的身形。諸位還要記住一點,千萬不要誤會,觀世音菩薩是個女的,穿的白色衣服的,你認定了,人家畫的白衣觀音像,你看了,認定了那才是觀音菩薩,要不是那個像就都不是的,那你就搞錯了。那不能叫一一形,只能現一形,只能這個樣子,怎麼能叫一一形?怎麼能叫多形?古人畫觀世音菩薩像畫五百種像,男女老幼,還有做國王的,還有做大臣的,也有做乞丐的,也有相貌很好看的,也有相貌很難看的,那是真的,你從什麼地方能認得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認得。現這個身形是形的利益,叫你看見,眼根看見菩薩你有所感受,你有所領悟,得這個利益。誦咒是音聲。諸位說咒是咒語,你要把這個咒單單看成咒語那就又錯了。這個咒怎麼講法?咒叫做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記住這兩句,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換句話說,這個語言叫你一聽會開悟。說這一句話,這一句話的意思很多,能夠觸類旁通,境界廣大,義理甚深,這就叫咒。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都是咒,諸位要懂這個意思,這時才是咒力不可思議。你看哪一部經不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無論是大乘經、小乘經,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給我們所說的,統統都可以叫做咒。所以這個地方的咒是廣義,不是狹義的。如果你弄錯了,只是對鬼神的言語那叫咒,對你說的言語就不叫咒!再說得明白一點,凡是有啟發性的言語都叫咒,就是這個言語裡面給你有啟示的,你聽懂了就覺悟了,曉得這個裡頭有意思;你聽不懂,聽不懂算了,也不勉強你。如果佛是真有言說,為什麼佛在《金剛經》裡頭又否定,說他沒有說一個字,誰要說佛說法叫謗佛?像這些地方我們總得要去多想想,句句都有啟發性的,叫我們去體會、去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的大道理。
『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其形」就是現身,以身形來幫助他。說咒,這是語言來教導他,都是教他離苦得樂,目的都是如此,都是教他破迷開悟,覺悟了就沒有恐怖了,迷惑顛倒的時候才有恐怖。譬如說,眾生都怕死,眾生都怕饑餓,都怕凍著了,怕名聞利養失去了,都怕這些。為什麼?因為你迷,你不曉得。如果你要是真正覺悟了,道理真明白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曉得了,你不怕饑餓了,也不怕凍著了,不怕失去名聞利養。為什麼?曉得這是命裡注定的,有的決定有,誰都拿不去,沒有的,動什麼歪腦筋也求不到,你所求得來的是你命裡有的,這不叫冤枉求的!明白生死這個道理了,根本沒有生死,只是這個業報有報盡的時候,並沒有生死,這個業報盡了,繼續底下一個業報又現前了,身有生滅,你自己是不生不滅,對於死亡也不恐怖了,真正離開了。貪生怕死的人死很危險,為什麼?他有恐懼,他迷惑顛倒,手忙腳亂,往往會誤入歧途,墮在惡道去了。如果他不怕死,他對生死根本無所謂,他一點也不慌不忙、不驚不怖,給諸位說,這樣的人他的來生決定生到好的地方。為什麼?他可以自由選擇,他不亂。這個就是講,一個是有智慧,一個是迷惑顛倒。觀世音菩薩現形說法,說咒就是說法,誦一一咒就是說法,是以法布施給一切眾生,所以說是「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施就是布施。三種布施裡面,不說財布施、不說法布施,特別說無畏布施,因為無畏布施裡面包括了財布施與法布施。你們想想,法布施裡頭不包括財與無畏,財布施裡頭不能包括法與無畏,唯有無畏布施裡頭包括財法兩種布施。
底下這一句,『是故十方微塵國土』,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所以他教學經歷的范圍是「十方微塵國土」,這個國土是佛的國土,就是大千世界。有多少?微塵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不但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尊稱他老人家為『施無畏者』,布施我們無畏者,十方微塵國土一切眾生都稱他為「施無畏者」,他這個稱號是名實相符。為什麼?的確是施於眾生無畏者,名符其實,我們世間話所謂說實至名歸。菩薩這個名是這麼得來的,不是別人恭維的,也不是他自己標榜的,他確確實實這個事情做到了,做圓滿了,大家這樣稱他,這是我們稱為他救苦救難,意思就在此地。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資料恭摘: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十五集) 檔名:07-006-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