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善人尚且往生,何況惡人」之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這個題目聽起來,如果不加解釋,不加後面的法語,就容易被誤解。我們來看這後面的法句:

彌陀本願不為以自力可離生死、有方便之善人而發;乃哀愍極重惡人、無他方便輩而發。然菩薩賢聖亦付之而欲求往生,凡夫善人亦歸此而願得往生,何況罪惡凡夫,尤應憑此他力也。不可錯領解而住邪見。

彌陀本願者:「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應善加體會,詳明此理。

阿彌陀佛的本願,不是為了那些靠自力可以離開生死輪回的人(就是聖賢的根機);第二是「有方便之善人」,就是指那些雖然還不能馬上離開生死輪回,但是他可以修行定散二善,可以暫時得到人天的果報,有這個方便,不至於馬上沉沒在三惡道裡邊,這叫「有方便之善人」。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哀愍「極重惡人,無他方便」,不要說是自力離生死輪回,連人天善法的方便都沒有。阿彌陀佛哀愍這樣的人,所以在第十八願裡講「十方眾生」,然後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會造五逆謗法的眾生。

雖然如此,菩薩、聖賢他們也要搭這個便車,他們也會沾一個便宜;凡夫善人,他們也知道在這裡邊討一個便宜。所以,「菩薩聖賢亦付之而欲求往生」,付這個彌陀本願;「凡夫善人亦歸此彌陀本願而願得往生」。

我們這些造罪凡夫,是阿彌陀佛本來發願的對象,那我們更要憑阿彌陀佛的誓願,凡夫惡人,更要憑他力去往生。不可能說本來為我們准備的誓願、他力的名號,結果被那些邊客得到利益了,結果我們這些正客沒有得到利益──就像請客一樣,我們是正客,結果我們沒吃到飯,邊客吃到了,我們自己往後面縮,不去吃飯,不去參加這個宴席,那就錯誤了。

「何況罪惡凡夫,尤應憑此他力也」:連聖賢,有辦法自己出離生死輪回;連善人,有方便,不至沉沒三惡苦道,他們尚且還要靠他力去往生,何況我們造惡凡夫,無他方便,直落地獄──三惡火坑之底,那更要靠他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叫「善人尚且往生,何況惡人」,如果完整地表達:善人尚且還要憑彌陀本願去往生,何況惡人,更要憑彌陀本願去往生。

最近,報紙新聞都在報導發大水,全國大概影響到二十多個省、幾千萬人。我在想:發大水的時候,大水一片,汪汪的水澤,中間有一座小島,有些人在上面;大水中間還有一座小瓦房,房頂上也坐了幾個人,暫時還沒有倒,還沒有沉下去;還有一些人,掉到水裡邊,正在那裡掙扎,馬上就要有沒頂之災了,有這三類人。

這個時候,有一艘大船過來。不管什麼人,見了大船都開始呼救,島上的人在喊:「哎!過來!我在島上,過來!」屋頂上的人也在喊:「這裡有人哪,快來救我!」那水裡的人呢?水裡的人更要喊了:「先救我啊,我就要死了,他們還在屋頂上,還在島上,行動自由,來去方便,我就要死了,快來救我啊!」

島上的人,就代表聖賢,他們已經離開生死輪回,在小島上,雖然還沒有達到涅盤之都(好比在城市當中,購物方便,可以搭出租車,燈火通明),但是他沒有大水淹沒的危險,已經不用擔心三界的苦惱了;在小房頂上漂著的人,就好像修人天善法的人,他還在水面上,不至於落在三惡道的大水當中;在水中掙扎的人呢,就是「極重惡人,無他方便」,不要說在小島上面,連一根樹枝、一根木棍也抓不住,連屋頂也登不上,這個叫「極重惡人,無他方便」,看著看著就要墮落三惡道。連那些坐在屋頂上的人,甚至岸上的人都在喊:「大船快來救我!」那我們這些在水裡淹得要死的人,你不是更要喊救命啊!「哎呀!不行!不行!他可能救他們去的,不是救我的……」如果這樣理解,就是錯誤理解了。錯誤理解,我們就失去往生了;如果自己這樣錯誤理解,還教人家說:「哎呀!阿彌陀佛本願大船是救那個島上人的,是救那個屋頂上還沒沉沒的人的,不救你這個快淹死的。」如果這樣講的話,就住於邪見,自害害他。所以說,「不可錯誤領解而住於邪見」。

「彌陀本願者,『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就像剛才講的比喻一樣,有人開船來,本來就是救度淹得快死的人,附帶地把島上的也好、房子上的也好,通通救上來。因為船大,都可以坐。但是,你們是附帶的,他是第一個,先把他救起來。如果船小,對不起,你們等一等,我第二趟再來救你,先救他們。肯定是這樣子的。所以,這是一個比較。

「應善加體會,詳明此理」。

 

上一篇:天眼看穿你的為人和行為
下一篇:慧淨上人:一人有福,牽帶全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