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創巴仁波切:轉化煩惱的修心七要 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4要修持的大力 [第四要和精進波羅密]

   修心七要的第四要跟精進波羅密有關。精進的本意是不懈怠。當我們使用「懈怠」這個詞時,是指缺乏正念和法喜。當你的心和法融合,已經成為如法的行者時,你就已經生起精進心了。因此,要對治懈怠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你還沒生起精進心,就可能會有些困難。

   我們可以就培養歡喜和感恩心來討論精進。這就好像渡假旅行,你早上很有起床的動力,因為你期待有個美妙的體驗。精進就像你在渡假旅行時,起床的前一分锺,你相信自己將有一段快樂的時光,但同時你也必須盡情地玩。因此,精進是某種慶祝和喜悅,那是不會懈怠的。

   經典上說,沒有精進就完全無法在修行道上旅行。我們也說過,沒有持戒的雙腳,你無法走在修行道上——但即使有那雙腳,如果你沒有精進,還是無法踏出任何一步。精進的意思,包含推著自己一步又一步、一點又一點地往前走。當你走在修行道上,就確實跟修行道連結了。然而,你也會經驗到阻力。但是克服懈怠,停止沉溺於潛意識的妄語、妄念和各種情緒化想法,就可以克服阻力。   修心第四要談的是完成你一生的修持,從目前的生活處境一直到死亡為止。因此,我們在探討活著時和去世時,你能做什麼。接下來這兩句口訣指導你如何過生活。

 17.五力口訣

   五力能讓我們終生都在修菩薩行,分別是意志力、娴熟力、善種力、破斥力和願力。意志力

   第一是意志力。你決心維持世俗和勝義二重菩提心,行者應該永遠有維持菩提心的態度——此生、今年、此月、今日都在維持。意志力的意思是不浪費時間,也在強調你和修行是一體的。修行是強壯自己的方式,有時候當你早上起來時,尤其如果你昨晚熬夜或參加派對,會感到非常虛弱、有點恍惚不定。很可能你起來時還有宿醉,所以有罪惡感。你想知道昨晚有沒有失態、有沒有做荒唐的事,你想知道別人怎麼想,並且開始害怕他人可能已經失去對你的尊敬了,或是證實你的意志薄弱。你會東想西想,擔心不已。

  第一力是指你一張開眼睛看向窗外,你一醒來時就再次肯定自己堅強的意志力,以便繼續修持菩提心。當你晚上躺下來,回想一天的工作、問題、挫折、快樂和所有發生的好事壞事時,你也要這麼做。當你入睡時,你要以堅強的意志力思維:早上一醒來,就要以持久的精進心(也就是歡喜心),來維持修行。因此,你期待明天的來臨;你一早醒來時,會期待即將展開一天。

   意志力是對修行生起近乎愛戀的心。你想和你的愛人同眠;你十分向往,想和愛人一起醒來,你有感恩和歡喜心。因此,修行不會變成折磨或痛苦,或變成牢籠。反之,修行變成讓你振作的方法。修行可能需要某種程度的精進,要推自己一把,但你早已生起精進心了,所以你很高興早上要起來、晚上要睡覺。甚至連睡眠都變得有價值,所以你以良好的心態入睡。這裡談的是叫醒本善、阿賴耶的本性,並且明白自己處在正確的位置、修正確的法門。因此,意志力是有歡喜心的。

 娴熟力

   第二是娴熟力。因為你發展了堅強的意志力,一切都成為自然的進展。即使你偶爾忘失正念,即使你散亂或忘了覺察,情況本身將提醒你回去修行。在這娴熟的過程中,你潛意識的佛法覺察漸漸強於普通的閒談。不管你做什麼,不管是善、惡或無記,菩提心已變成你熟悉的根據地。因此,你漸漸習慣菩提心,持續不斷的證悟。

   可以把娴熟的過程比擬做戀愛。當某人提到你愛人的名字時,你會感到又苦又樂。愛人的名字和跟他有關的任何事,都會使你心頭一震。同理,當無我的觀念已經在你心中發展時,止觀自然會向佛法一照。你讓自己熟習佛法,換言之,你不再視佛法為外物,而是開始明白佛法是身內的思想、身內的話語和身內的活動。每當你打開酒瓶、開一罐可口可樂或倒一杯水時,不管你做的是什麼,都變成提醒。你擺脫不了它,它變成自然的情況。

   你學習以清明的心過活,這剛開始對許多人是很難的。然而,一旦你開始明白,清明的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就應該不會有問題了。當然,你偶爾想休息一下、你想逃走、放個假,不要總是那麼清明,你想做其它的事;然而,你基本的修行力量開始變得更強大,所以你的邪念或混亂就變成覺醒的正念、了悟和熟習。

 善種力

  第三是善種力。你一直非常向往成佛,所以不離開覺醒的狀態。這基本上是說,修行是不停歇的、是持續不斷的——你對自己的修行仍不滿意,所以不休息。你不覺得自己修得足夠了,也不覺得必須做其它事。

   此時,你對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執著可能會生起。你可能會開始想:「我有權利隨心所欲,而且我想潛入地獄之底。我愛這樣、我喜歡那樣!」你可能會有那種反應。但你應該把自己從地獄之底拉回到上面來——為了你自己。你應該明白,不能就這樣任憑恐懼作祟。此時,「善」是指你的身、語、意都盡力增長自己的菩提心。

 破斥力

   第四是破斥力,破斥你的自我。這是對生死輪回的厭惡。每當任何自我中心的念頭生起時,你應如此思維:「因為我如此執著自我,才會生死流轉、受無盡之苦。因為我執是痛苦的來源,如果我試圖維持自我,就不會有快樂。因此,我必須盡力降伏自我。」如果你想自我提醒,就應該這麼說。事實上,有時候自言自語是備受推崇的(但是當然要看你自言自語的內容是什麼)。這裡,我鼓勵你向自我這麼說:「你已經對我造成極大的煩惱,我不喜歡你。你讓我在下三道流轉、使我有一堆麻煩,我一點都不想和你打交道,我將摧毀你。這個『你』無論是誰,走開!我不喜歡你。」

   和自我說話、那樣破斥自己,是很有益的。洗澡時,那樣自言自語是有價値的;坐在馬桶上,那樣自言自語是很好的。開車時,那樣自我提醒是非常好的;你不必打開龐克搖滾樂,而是開始破斥自我和自言自語;如果有同伴在一旁,你可能會不好意思,但你仍然可以和自己說悄悄話,那是成為古怪、反常菩薩最好的方式。

願力

   第五是願力。行者每次下座前,應該發願:一、獨自救度一切有情眾生;二、不忘失二重菩提心,即使是在夢中;三、盡管在混亂中或出現障礙,都要應用菩提心。你已經有法喜的經驗,所以你不會覺得發願是個負擔。因此,你發的願越來越廣大。你想證悟、想去除無明,想在一切時、一切地服務所有的「如母眾生」。你願意成為巖石、橋梁或公路。你願意獻身於任何有價値的目標,以幫助其余眾生。這就像在受菩薩戒時所發的基本願,這也是使你變得非常柔軟的共法。如此一來,世界其余眾生就能借你這個修行基地來得到法喜。 18.和死亡為友  修心第四要的第二句口訣談的是未來的死亡。死亡的問題非常重要,了證苦和無常的眞理,是了解整個佛法的第一步。我們所有人遲早都會死去,有些人很快就要死了、有些人可能稍後才會,但那不是松懈的理由。

   我想談談和死亡做朋友的概念。根據以自我為導向的文化傳統,死亡被看成是失敗和攻擊。神造萬物論的宗教,試圖教人們培養永恆的概念。但是佛的基本傳統,尤其是大乘,教我們死亡是深思熟慮的行動。因為我們已經出生了,必然會死去,那是非常明顯且合理的。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和死亡做朋友,知道如何坦然地死去。

   人通常想完全忽視死亡。如果你和某人說:「你明白你可能明天就會死嗎?」他會回答:「別傻了!我好得很。」那種態度是企圖避開自身根本丑陋的心態。但我們不需把死亡當成是最丑陋的情況;反之,它可以是把我們延續到來世的方法。這裡,我們把死亡看成一種邀請,死亡允許這個被視為珍寶、稱為身體的皮囊死去。我們刮胡子、沖澡、穿得相當漂亮(或有點漂亮),一般來說,我們試著把這個稱為身體的寵物照顧得非常好。這就像養小狗,我們不要寵物死去。但這個稱為身體的小寵物遲早「將會」離我們而去。

   因此,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我們可能非常健康,但即使我們不會因為健康不良而死,也可能因為意外而死。我們可能因病、因各種不治之症而死,而且有時候我們死得莫名其妙。雖然內外都沒有問題,但我們就是突然死去。我們一口氣吸不上來,就當場暴斃。因此,重點是讓自己完全熟悉死亡。

   你非常想活著,為此,你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你甚至不能安適地坐在蒲團上,因為你對死亡的恐懼是那麼強烈,以至於認為雙腳的血液循環可能會因為打坐而中斷。你非常害怕死去,所以任何向你而來的攻擊,甚至是手指頭上的小小裂痕,都意味著死亡。因此,這個往生法不只是在談死亡來臨時要如何死去,你還必須明白死亡永遠存在。

   有一位修大乘往生法的噶當上師,總是在睡覺前把他的水杯倒放在桌上。傳統上,那個意思是你將會不在家。你把杯子倒置,才不會髒掉。如此保持杯子的干淨,他人才能使用。重點是那位上師總是認為他當晚可能會死去,所以把杯子倒放。你或許認為那樣的處理方式相當古怪,但是當你向某人道晚安時,仍然應該三思一番,不知道明天會不會見到他。如果你把死亡視為災難,那就會有點可怕。但如果你親切地向某人道晚安,那會是離開生命、離開身體的好方法。那樣結束生命很幽默,帶著光榮和诙諧。你不需要充滿悔恨地死去,你可以快樂地死去。

   跟上一句口訣一樣,這句口訣也跟精進波羅密有關。精進是感到法喜,如果你這一生有盡力修行且正處於臨終階段,那麼若有人說:「看我這邊,要到達死亡的彼岸是很困難的,我可以幫你把電源拔掉嗎?」你應該已經學會能夠回答:「好,當然啰。」以及「祝你快樂。」接著電源拔掉了。

   畢竟,死亡不是那麼恐怖的,只是人們實在很難開口談論死亡。現在的人談論性或看色情電影都沒有問題,但是處理死亡就有困難。我們非常難以啟齒,死亡對我們是件大事,但我們從來沒有眞正想要思維死亡,我們忽視跟死亡有關的一切。人們比較喜歡慶祝生,而不是准備死、甚至慶祝死亡。

   用香巴拉的話來說,拒絕談論死亡跟所謂的落日哲學有關。落日的哲理,是完全阻止死亡的訊息。它跟如何打扮自己、美化身體,以變成行屍走肉有關。行屍走肉的概念有些矛盾,但是就落日的角度來看,這就有道理了。如果我們不想死,我們的屍體必須長壽,變成行屍走肉。

  這句口訣跟落日哲學或很多類似觀點不同,它告訴我們,重點是明白死亡是修行的重要部分,因為我們全都會死,而且無論如何,都會有談到死亡的一天。這句口訣是從修行的基本觀點來探討如何死亡。

   大乘的往生法是五力,所以我們又要談五力了。五力的修法非常簡單,而且剛剛才討論過,所以我們不須深入細談。就是直接把五力應用在往生法上。

   意志力是采取非常堅定的態度:「即使是在我死去的時候,我也將維持基本的無我狀態、基本的清明意識。」你應專注於二重菩提心,一再和自己說:「在臨終中陰、法性中陰和受生中陰的時候,願我不離二重菩提心。」

   娴熟力是修持正念和覺察,才不會因為死亡而驚恐。你應培養娴熟力,一再提醒自己二重菩提心。  善種力是不中斷對死亡的恐懼,並且克服對財物的執著。

   破斥力是了證這所謂的自我並非眞實存在。因此,你可以說:「我究竟在怕什麼呢?自我,走開!」認證一切問題都是源於自我、一切死亡都是因為自我,你就會逐漸厭惡自我並誓願克服它。

   願力是了證自己有極大的力量與願望,來持續修行和開放自己。因此,你死時心無懊悔。你已經完成所有可以完成的事了。諸事己辦,你已成為良好的修行人,也已完整地修持基本法門;你已明白止觀的意義,也明白菩提心的意義。如果可能的話,你應修持七支供養。但如果不能,你應思維:「願我生生世世都修持殊勝的菩提心。願我遇見教導菩提心的上師。三寶,請加持我圓滿那些發願。」

   此外,另一個方法也很有趣。勝義的往生法只是把心安住於勝義菩提心的本性,亦即阿賴耶本性,並以此方式度過呼吸困難的臨終階段,直到真正死去。

第5要
對治自我的修心
[第五要和禅定波羅密]
  修心的第五要跟禅定波羅密有關。基本上,禅定波羅密是指你可能已經開始對智慧產生狂熱了。因此,開始培養強大的覺察和正念。修禅定,亦即正念和覺察,可以比喻為保護你不被野獸的致命毒牙咬到。這些野獸跟我們經驗的煩惱有關。如果沒有修持禅定波羅密的正念和覺察,就無法保護自己免受攻擊,也沒有教導他人或解脫其它有情眾生的工具。禅定的觀念貫穿修心的第五要。
19.諸法皆可對治我執
  這裡的「法」,跟哲學名相「法爾如是」的法無關;這裡的法,只是「教法」的意思。我們可以說,所有教法基本上都是馴伏或蛻去自我的方式。馴伏自我的功課在心中有多麼鞏固,我們當下就會呈現多少眞實。一切已教的法都跟這個有關,沒有其它的法。尤其在佛法中,沒有其它的教法存在。
   在這旅程中,我們可以把行者放在秤子上,計量他誓願的輕重。那就像公正之秤——如果你的自我很重,就會往下沉;如果你的自我很輕,就會往上升。因上,摒棄個人的自我膨脹計劃及完成無我的開悟計劃,完全取決於你有多麼用力、多麼開放。
  不管是小乘還是大乘教法,都是一致的。它們的目的都只是克服自我,否則就完全沒有目標了。不管你讀到什麼佛經或論釋,它們都應該跟你的生命有關,你也應該了解它們是馴伏自我的方法。這也是神造萬物論和非神造萬物論的主要差異。神造萬物論的傳統傾向建立某種本體,好讓你踏出去,修自己所謂的菩薩行。但是非神造萬物論的佛教傳統談的是非有、無我,所以能夠實踐更廣大的菩薩行。
   小乘馴伏自我的方法,是應用止禅(正念)來穿透惛沉掉舉的心。止禅切穿自我的本質:「自我必須提供很多潛意識的妄語和妄念,來維持它自己。此外,觀禅(覺照)也讓我們看穿自我。觀照整個外境,把那種覺照帶入我們的基本修法,會讓我們變得較不自我中心,並且和周遭世界有更多的接觸,所以就比較不會以「我」和「我的」來論斷一切。
   在大乘,我們修持菩提心,開始明白菩薩行,我們關心的比較是溫馨和善巧,明白自己沒什麼好執著的,所以每回都可以布施。這種慈悲的基礎,是完全沒有領域的感覺、非我、無我;你有那個基礎,就會有慈悲;之後,更深一層的溫馨和柔順也會生起。「諸法皆是對治我執」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我執,那麼諸法都是一味的、所有教法都是一味的,那就是慈悲的基礎。
   為了要慈心對人,首先你必須無我,否則會變成自大狂,想光靠你的魅力、熱情或高傲來吸引他人。悲心是從空性或無我生起的,因為你沒什麼好執著的,你不修而修、無住生心、沒有個人的得失、沒有暗藏的動機;因此,可以說你所做的都是清凈的事業,所以是悲智雙運。如同在海灘上做日光浴:你一方面有海洋、天空等美麗的風景,另一方面還有陽光、熱度和海水向你而來。
   在小乘,自我的頭發被剪,胡子被刮掉;然而在大乘,自我甚至四肢被砍掉、不再有手腳,甚至切開自我的軀干。我們修持勝義菩提心,就把自我的心也拿走了,一切因而蕩然無存。然後,我們試著利用斷肢殘骸和大量血水,以菩薩道應用而不丟棄它們。我們不想拿一堆剩下的自我來污染世界,反而加以檢視和利用,以便帶它們入佛法之道。因此,不管生命中發生什麼事,都能拿來衡量你在修道上的進展,亦即以你能捨掉多少四肢、軀干和心臓來衡量。那就是為何這句口訣配合一句噶當派上師的格言:「蛻去的自我,是計量行者輕重的秤子。」如果你有較多的自我,你在那秤子上就會顯得比較重;如果你有較少的自我,就會比較輕。那就是在衡量你止和觀的功夫修到多深,以及已經克服了多少不正念。
 20.問心無愧
   在任保情況下都有兩種見證:他人對你的的觀點和你對自己的觀點。兩者之中,首要的是你對自己的觀照,你不應只是隨順他人對你的意見。這句口訣是修法,是永遠要對自己誠實。通常你在做某事時,會希望從世界得到某種回饋。對於自己做得多好,你有你的意見,也會得到他人的意見。你通常不會對別人說出你對自己的想法。你首先對某事有自己的看法,然後你開始擴大詢問他人的意見:「那樣可以嗎?你覺得我做得如何?」那是學生碰到老師時會提出的老問題。
   在許多情況中,人們對你的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你看起來萬事順遂、笑口常開,而且似乎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於是你得到很多稱贊;另一方面,你也可能得到很多批評,因為他們不清楚你的心到底在想什麼。這句口訣說在兩個見證中,你要著重實際、眞實的見證——那就是你的見證。
   你是唯一知道自己的人,是唯一從出生就和自己在一起的人。你在出生前,甚至還隨身提著自己業力的大行囊。你決定入某人的胎,在某人的肚子中受生,出生後仍然隨身提著你的行李,你有苦樂等一切感受。你是經驗孩提時期苦樂的人,也經歷了十幾歲時的苦與樂,正在經驗成年苦樂,或是正開始經歷中年時期的苦與樂,最後你將經驗老和死的苦與樂。你連一分鐘都沒有離開自己過,你太清楚自己了。因此,你是自己最好的審判者。你知道自己多麼不守規矩,知道自己如何試著要感性些,並且知道有時候你怎麼樣試著偷東西。
   通常「我」都在和「是」說話。「我是要做這個嗎?我是頑皮的嗎?如果我去做,也沒有人會知道。」只有自己知道,我們可以做了然後拍拍屁股走人。你總是和自己一起耍許多把戲或實行許多計劃,希望沒有人會眞的發現。如果你必須攤開這一切,會非常丟臉,你會覺得很不習慣。當然另一方面,你也可能試著當個大好人,讓別人都深受你和你的努力感動。你可能試著當個好男孩或好女孩,但如果你說出整個來龍去脈,沒有人會眞正相信你努力當個多好的人,大家會認為那只是個笑話。
   只有你眞正知道你自己。你每一刻都知道自己,你知道自己的做事方法:你刷牙、梳頭、洗澡、穿衣、與人說話和吃東西的方式(即使你不是很餓)。你正在做上述的事情時,「我」和「是」仍然繼續對每件事品頭論足,心裡隨時都在嘀嘀咕咕。因此,首要的見證者,或是主要的裁判,是你自己。審查修心如何進步的,其實是你。
   你最知道自己了,所以你應該一直觀照自己。這是基於信任你的智慧,而不是信任可能非常自私的自己本身。你知道你是誰、你在做什麼,這就是信任自己的智慧。你太清楚自己了,所以能拆穿任何騙局。如果某人恭賀或誇獎你,他們可能不知道你整個底細。因此,你應該回歸自己的批判,回到你對自己的感覺,還有你對他人和自己玩的把戲。那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從無我的觀點啟發自己。你只見證你在做什麼、見證和評估自己的修行功夫,而不是用容格或佛洛伊德的分析方式回顧整件事情。
 21.恆持歡喜心
   這句口訣的重點是永遠維持歡喜滿足的心,意思是每個惡緣都是好的,因為它激勵你修法。別人的惡緣也是好的,你應該分擔並承受它們,當作是別人修行的延續。所以你的修持也應該包含承受他人的痛苦,那種感覺其實是很好的。
   就我而言,我確實有歡喜心。當人們有歡喜心時,會心情極佳、快樂無比。學佛的人會想:「我轉信佛教了。」雖然我沒有在汽車保險桿上貼「耶稣拯救了我」的貼紙,但我在心中貼:「我很高興我的自我已經轉信佛教了,並且大家已經接受和明白我是佛教門徒、是慈悲的人了。」我總是感覺非常好、很有福報。有那種感覺,一定是因為我學佛修行而感到心志堅強,並且受到加持。事實上,我覺得如果心中沒有那種加持力,修習金剛乘就會碰到許多困難。我滿心感恩、滿心歡喜,所以這句口訣的意思是維持滿足和歡喜的心,盡管我們一生有種種小問題和困擾。
  這句口訣和前一句(「能不愧對自己」)是相連的。如果你在猶太基督宗教傳統的教規中長大,就只是以罪惡感來觀照自己。但佛教並非那樣,我們的邏輯中並沒有承認、了解或是呈現類似原罪的概念。從我們的觀點來看,你基本上不是有罪的,你的不守規矩不見得被視為你的問題(盡管外在可能如此表現)。你根本上不是有罪的,暫時的不規矩只是來自暫時的問題。因此,這句口訣緊接著說:「恆持歡喜心修行。」心是歡喜的,因為你不須為任何不幸的情況或突然的好轉感到吃驚;反之,你可以一直維持歡喜心。
   首先,你已經在修行道上,所以能維持歡喜心。你確實在修行,當多數眾生不知該怎麼提升自己時,你至少有點頭緒,這眞是太好了。如果你踏入布魯克林區或加爾各達市的某些地區,就會明白修行是不可思議的。一般而言,人根本不會想到修行這回事。修行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有人想過要修行,就應該感到無比的興奮和美妙。
   從這個觀點來看,每當你沮喪、覺得環境不足以讓你振奮、或覺得沒有得到修行所需的那種回饋時,你也會生起歡喜心。意思是不管雨天、暴風天、晴天、大熱天或寒天,不管你是饑餓、口渴、飽腹還是重病,都可以維持歡喜心。我不必多做解釋,總之,有個基本的歡喜心能喚醒你。
   歡喜心的力量很強。我們可以說,這句口訣旨在確實地一心系念大乘修法。你可能會生氣某人干的好事,生氣他把燙手山芋丟給了你,並且破壞了整個環境。但是在這裡,你不怪罪此人,你怪自己。怪自己是快樂的事情。你開始以非常歡喜的心面對整件事情,所以你正在超越「唉,真糟糕」、正在脫離布魯克林(這是隱喻),你可以那麼做,那是可能的。
   這種歡喜心很有能量,是在佛性、如來藏中建立的。它建立在責怪自己且超越哀歎的行者所生起的基本慈悲上,例如: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姜貢康著大師、密勒日巴尊者和馬爾巴大師等。因此,我們也做得到。歡喜心是建立在眞實情況上的。
   如果有人給你一巴掌並且說:「你眞討厭。」你應該感恩他這麼說出來。事實上,你可以極有尊嚴地回答:「謝謝你的關心。」這麼一來,他的煩惱就被你接受了,就跟施受法差不多。這麼做的犧牲很大。如果你認為這虛幻到荒唐的地步,你是對的。就某方面而言,這整件事的確虛幻得很荒唐。但如果沒有人開始創造和諧的氣氛,我們就無法發展健全的世界。總得有人播下種子,好讓這片土地變得健全。
 22.不離菩提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各種情形必須處理,甚至是在沒有意識到的狀態;但我們並不特別擔心我們的存在,而是比較關心自己的煩惱和生活。我們一處於非常緊張不安的狀態,就不會覺察;但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立刻覺察。傳統上,我們把生起的任何煩惱都當成是向佛菩薩大聲求救、求加持或是祈禱。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在神造萬物論的傳統中,每次突然發生什麼事情,此時我們會說:「天哪,你看看。」或發出神佛菩薩的名號。傳統上,那是提醒你要覺察了。但現在,我們不把它當成提醒,我們只是以最可鄙的方式來指天發誓呼求而己。
  這句口訣的意思,是明白每當有尋常或不尋常的情況發生時——滾水溢出來了,牛排烤成木炭了,或是我們突然腳一滑且手一松——應該立即記得覺察。姜貢康著大師的論釋講到一匹受過良好訓練且強壯的馬失了足,但是又立刻站穩腳步。佛經上談到菩薩的行動就像是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他在滑溜溜的地面上滑了一下,但是在滑倒的過程中,他利用滑倒產生的力量而恢復平衡。我猜滑雪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利用下滑的力量而讓自己在雪地滑行,此時你突然心一專,抓到了重心。
   因此,每當你突然瞥見自己忘失正念,或因而突然一驚,你就可以借著忘失正念的恐懼而提起正念。為此,你需要有出離心。這不是自大的修行過程,不是認為你不可思議地強大有力,並且隨時都會提起正念。而是當有東西打到你時(這是不正念的結果),那種不正念突然會自動提醒你。因此,可以說你確實回到軌道上,能夠掌控你的生活。
  我們開始明白,盡管妄念紛飛,我們還是可以修行的。很抱歉我以前很霸道,讓我舉個例子:「我總是十分傷心、心裡感到很沮喪,我什滿寺的好上師和行政人員會把我推到黑暗的角落。當我更懊悔、更傷心、更無助時(但那是小心翼翼的無助、刻意的無助),我總是想到我的根本上師姜貢康著,並且一邊哭泣。他離開什滿寺之後,我還是繼續想他,而他也確實幫助我、讓我振作起來。我總是試著以金剛乘的方式表達我的恭敬心;我會跟所有的侍者說:「出去!我現在不需要喝茶休息,我要看書。」然後我會躺回去哭個三十分锺或四十五分锺。然後有人就會跳起來,我的侍者變得非常擔心,以為我生病還是怎麼樣了。我會說:「叫他們回去。走開,不要再給我茶了。」
   但有時候,我發覺那種方法不是很有效,發現介紹金剛乘恭敬心的時候未到,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基本修持。於是我發展新的策略,與這句口訣完全一致。只要有任何問題或煩惱,我就會在拜訪姜貢康著上師時告訴他。當我回來時,就開始用新的方法。每當出現什麼煩惱或問題,或甚至發生好事或舉辦慶典時,亦即只要有任何事情發生,我就只是反觀自心,並且憶念上師、修行道和修法。我開始能夠感到自己在覺察,立刻、直接的覺察。這種覺察不見得是因為憶念姜貢康著;只是因為你妄念紛飛,而妄念紛飛的過程把你帶回正念覺察。那就是這句口訣的意思。比如你擅長騎馬,你可能一邊騎一邊妄想,但不會從馬上摔下來。換言之,即使你正在打妄想,但如果打妄想的過程能把你帶回來,就表示你修行有成了。
   這個意思是你已經受過訓練了,所以你繼續修行不會有任何問題。當樂緣或苦緣打擊時,你不會成為它們的奴隸,你已經學會如何立刻修施受法或菩提心,所以完全不受極樂和極苦的支配。當你碰到某個情況,那個情況會影響你的情緒和心境,但就是因為那種震動,情況才會突然變成你的覺察和正念。它向你而來,你比較不需要刻意努力迎向它。你不須努力保護、了解或警覺。這不表示你應該放棄修行。以為正念覺察會一直向你而來。你當然需要修持基本的止和觀,也要完全警覺。但那種警覺可以是你的根本心境,跟禅定波羅密有關。
   我們在第五要的討論是相當直接的。重點是不要讓自己被煩惱的毒牙弄傷了。方法是明白「諸法皆是對治我執」,也就是馴伏自我。那是計算修行者輕重的秤。「能不愧對自己」的意思,是你對自己做得如何的判斷才是最重要的。「恆持歡喜心修行」的意思是歡喜的感覺,因為你沒有落入極端苦行,你可以經驗到歡喜心,尤其當極惡或極樂的境界來臨時。修行有成的表征,是即使散亂也能修行。
   如果你修持上述的某些方法,我確信,在這個世紀成就數以千計的佛菩薩,不會有任何問題。

第6要
修心誡
【第六要和智慧波羅密】
  跟修心第六要有關的是智慧波羅密。第六要的口訣旨在磨利你的智慧,以便斬斷自己的無明煩惱。那就是智慧劍的意思。智慧被認為是砍斷我執的劍。在大乘的修法中,砍斷我執的方式基本上跟觀禅相同,也就是覺知外在世界和你的生命。覺知跟你整個生命有關,尤其是下座後的經驗。
   不管生活中發生什麼事,都要以智慧觀照;智慧能打破習氣,斬除煩惱種子。想應用那種強大的正念和覺照,就要在菩薩道上培養正定。有了止和觀的幫助,你就學會把自己當成大乘行者來修持,亦即處於慈悲、開放和溫柔的狀態。
   另一方面,你也處於無我的狀態。你不執著,不住於跟自我有關的一切。這時,修心法本教導的修行開始充滿你的生活、開始顯露出來。你了證沒有「我」為觀修的對象,所以也沒有「我是」來延伸自己的存在。因此,你能夠自他交換。首先,你變得能夠犧牲自己而能克服障礙;之後,你就可以和世界其余眾生結緣了。如此一來,你便學會了利用智慧劍來處理修行道上碰到的任何境界。
 23.不二戒、不狂放、修忍辱
   這句口訣總述了以三乘的三原則來修持佛法的方式。它旨在同時保持三乘的修法:小乘的止觀、大乘的慈悲和金剛乘的狂放智慧。
   我們可能舉止瘋狂,這個方式在任何宗教傳統皆無根據。漠視其它傳統的尊嚴,把建立在這種宗教傳統上的整個社會結構都破壞掉——那是不應該發生的——我們其實能脫離這些無明的行動。以自己的安適和愉悅作為修行基礎,是最危險的事。我們把每個環節都扣上了:論點想出來了、要引用的文句也按時摘錄出來了、文法和用字也選好了——但是什麼都准備好之後,我們卻不願放棄自我。我們可以依靠某種根據地,而且不想放棄最神聖和私密的所有物。如此一來,問題產生了;我們沒有確實且正確地走在修行道上。法本上說不應該在快樂的基礎上曲解法義,在這裡是指視萬法為眞。
  我們也說這三個基本原則是:(一)守二戒;(二)不狂放;(三)修忍辱。
  第一是完全遵守皈依戒和菩薩戒。這點是相當清楚的教法。
  第二是不狂放。當你開始修心時,要明白你完全不該為自己著想;因此,你試著以自我犧牲的方式來行事。但是你表現無我的企圖經常會變成愛現。你讓自己被抓去關、或釘在十字架上。你無私的表現是因為你的信念(在這裡是「所謂的」信念),但你的行動仍是基於你「想」當個正派人士。你可能一時興起而做出什麼,或是變得非常瘋狂,投入各種無私但是愛現的行動中,如:長時間絕食,或以修菩薩行為名躺在街上。我們許多美國朋友就曾經做過那些事。然而,我們應該視那種方法為純粹愛現,而不是菩薩行的成就。
   第三是修忍辱。通常我們對忍辱有很多誤解。也就是說,你可以寬待自己的朋友,卻不能容忍你的敵人;你對試圖栽培你的人或門徒可以有耐心,但是對非門徒卻氣急敗壞。那種極端其實是一種對個人的狂熱、是你對自己的崇拜,這不是那麼好的想法。事實上,這一點都不好。
   你因為有智慧,明白自己是多麼努力要有成就,修心和修施受法小有成就之後,你可能會開始覺得向外發展和成為領袖或英雄的時候到了。但是你要觀照到那個念頭,這也是修行的基本重點。這跟智慧波羅密有關:「因為你開始區辨出你是誰、你是什麼和你在做什麼,所以你一直觀照所有的念頭。」
24.安住本位
   一般而言,我們的心總是想先保護自己的領土。我們想保存自己的根據地,其它之後再處理。這句口訣的重點是反轉那樣的心態,才可以確實先想到他人,之後再想到自己。這非常簡單和直接。你通常練習溫柔地對待自己,冷硬地對待他人。如果外面有什麼你想要的東西,你會差遣別人去幫你拿,而不是自己出去拿。因此,這句口訣對治你向他人頤指氣使的企圖心。你也貪圖輕松,例如:你不洗碗,希望別人會洗。轉變你的心態,意指整個反轉你的心——你不叫別人做,而是自己做。
  口訣說「安住本位」,這有放松的意味。意思是馴伏你的基本生命、完全馴伏你的心,才不會一直在意驅使他人,反而會找機會責怪自己。
  我們是在談轉變珍愛自己的心。你不珍愛自己,而是珍愛他人,然後你放輕松就好。就這樣,非常不花腦筋。
 25.不言是非
   因為傲慢和瞋心,你比較喜歡談論他人的缺陷以提高自己。這句口訣的重點,是「不」以他人的缺陷或殘肢為樂。「殘肢」就字面上的意思,指人的心理或生理狀態:盲、啞或遲鈍,是指一個人可能具有的各種生理缺陷。這似乎是基督宗教早已設立的一般倫理觀:「不該因為一個人的生理缺陷而譴責他,要視每個人為人。」無論如何,一般人不會那麼做。
  這句口訣不是說要以嚴格的道德來看待事情,只是要明白:「如果一個人在處理生活方面的困難,我們不必大加評論而把事情誇大。我們可以只是和那個人的問題同行。如果有人大驚小怪、誇張他所碰到的境界或人物,不要認為他顯露丑陋的一面。那只是他響應事情的一般方式,他一直是這樣的。」
 26.不思他過
   這句口訣的「想他人之過」,是指責備他人的小過錯或挑他們的小毛病。一般我們有如下的問題:「當某人給我們帶來壞處或是冒犯我們時,我們一直唠叨那件事。我們想對付他,想確信那個人的問題會遭到攻擊目無法改善。例如:你在施受法上下了苦功,所以你生起了極大的傲慢心,覺得你經歷了一番寒徹骨,而這番努力讓你成為有價值的人。因此,當你碰到某人成就不如你時,你就是想讓他自覺形穢。」這句口訣的意思非常簡單——不要那麼做。
   我不認為這句口訣和前一句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基本上是在講同樣的事。兩句口訣都非常簡單和直接。所有口訣都是修行道上迎面而來的提醒標志(這裡不是特別在說交通號志,而是提醒)。每次你碰到某個提醒標志時,全部的口訣就變得更有意義了。
27.清浄煩惱
   你應該先對治你最大的障礙,不管是瞋、貪、慢,還是忌妒等。你不應該只是說:「我先再多坐一會兒,那個等一下再處理。」淨除最大的煩惱,是指處理你最顯著的經驗或問題。好比你不只要處理雞的排洩物,還要處理雞本身。
   如果哲學上、形而上、詩意上、藝術上或技術上的障礙跟我們的煩惱有關,應該先把那些障礙提出來,而不是最後才正視它們。當我們碰到障礙時,我們應該對治它。所有的法門都應該用來馴服障礙,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該試圖得到什麼結果。因此,重點是淨除和對治生起的重大煩惱,不要視它們為不重要的東西。我們只是直接了當地對治心中生起的任何重大煩惱或問題。
 28.斷卻果求
   這句口訣的意思:「你不應該奢求用修行來變成世界最偉大的人,尤其你可能因為修心而迫不及待地要成為更好的人。」你可能希望崇拜你的門徒或朋友,更常邀請你去小俱樂部或聚會。重點是你必須放棄任何這樣的可能性,否則會變成自大狂。換言之,你要收弟子還太早了。
   這句口訣的意思,不是做幫人消災解難等小聰明之事,以求靈光乍現或有所成就。你可能因為一場演講而一夕成名,或已成為有能力解除他人煩惱的心理學家,或是寫了幾本書的大文豪,或是灌了幾張專輯的名音樂家。這些成就多多少少是基於你念念分明地處在當下。但你想的是以你的方式征服世界,不管那個企圖心有多麼微細、多不光明,都要斷卻它們。
   你耍同樣的把戲,希望證得開悟。你已經采用專業的手法,成為專業人士,所以你可能以同樣的方式修行,認為你確實可以誘騙心中的佛性,偷偷證得開悟。那個問題就是這句口訣所指的。姜貢康著大師論釋說:「對此生之幸福、快樂、名聲、智慧或來世光榮解脫的任何希求,都可以視作問題。」
 29.捨我執之毒
   如果修持無我變成另一個建立自我的方式(以放棄自我來打造自我),就如吃毒食一般,那樣修持是不會有效果的。事實上,它不會讓你的心永遠覺醒,而是給了你死亡,因為你執著自我。因此,如果你靜坐、下座後修持或修其它任何法門的理由是增強自我,就會像是吃毒食。想著:「如果我好好打坐、嚴格守戒、精進無比,我就會成為最好的禅修者。」這是有毒的心態。
   這是非常強有力的口訣。它的意思是不管我們怎麼修,如果都執著要有所得,就如同在吃毒食物。那種心態稱為「修行的唯物主義」,就是自贊毀他,並且想破除他人的錯誤或邪思,因為我們在上帝這一邊。這種毒食物可能看來賞心悅目,但是當我們開始要大快朵頤時,卻發出陣陣惡臭。
 30.莫成惡緣
  這句口訣的直譯是「不要始終如一」,但它的意思是比較像是「不要那麼善良和忠實、那麼憨直」。也就是說,一般人對於自己跟敵和友之間的關系,以及自己欠了多少人情債會有了解。這全都一筆筆銘記在心。同理,當有人把痛苦加諸於你時,你也會耿耿於懷、歷久不忘、懷恨在心。你最終還是想反擊,因為你念念不忘他十幾二十年前對你的侮辱。
   這句口訣有另一個有趣的诠釋。我們先以値得信賴的朋友作為比喻。有些人是可以信賴的,是傳統的朋友,或許你可以說是老式的情誼。當你和那樣的人做朋友,他們永遠記得這段友誼,而且你們之間的信任會持續良久。在這個例子中,你「應該」永遠記得你們之間的緣份。但如果有人惡劣對待你,或是你和某人起沖突,你不應該一直對他心懷怨恨。這裡的重點是你「不」應該永遠記得他人和你結的惡緣。這句口訣有點令人困惑,但重點是完全放棄久藏於心的對立。
   通常我們做什麼事都是一報還一報。當我們碰到什麼好事,例如:有人帶給我們一瓶香槟,我們總是想回報他的好意,例如:邀請他們共進晚餐,或是誇幾句好話。壞事情發生時,我們也是一報還一報。我們慢慢地由此建立了社會關系。
   當某人要傷害我們,我們通常會等待,直到他確實攻擊我們、對我們不好。我們會和那個人開打筆戰,然後就樹立敵人。那種方法不適當;正確方法是要立刻和他做朋友,而不是等著挨打。你不是等著某人造下惡業或肯定他對你的瞋恨是對的,而是立刻、直接和他溝通。因此,你是直接溝通,而不是等著應用戰略。這就是論釋所說的,也是我們現階段要修持的。
 31.不犯惡口
   你想借著誹謗來歸咎他人。不管你裹著的糖衣和冰淇淋有多麼賞心悅目,你心底還是想把別人壓下去、想報復他們。誹謗他人,是基於炫耀自己的美德。你認為,你的美德只有在他人矮一截、美德不如你時,才得以彰顯。在研讀佛法和實際修持上,他都會發生這種情形。你因為修行功夫較好而說:「某人修止的功夫不如我。」或「某人知道的佛學名相比我少。」根本上,這些都是在說:「那個人很笨,我比他優秀。」我認為這句口訣非常直接。
 32.不伺機報復
   直接從藏文翻譯這句口訣,就是「不埋伏」,亦即不等待某人跌倒好攻擊他。你正等著那個人落入你期望的陷阱或問題,你要他們碰到那種不幸,而且希望那災難的發生能讓你發動攻擊。
   如果你和某人意見不合,你通常不會立刻攻擊他,因為你不想處於弱勢;反之,你等著他潰敗,然後攻擊他。有時候,你假裝是他的顧問,並且在那種偽裝下攻擊他,指出他是如何悲慘。你會說:「我一直在等著要跟你說,現在你一敗塗地,我要藉這機會跟你說你的狀況不是很好,我的情況比你好多了。」那是一種投機主義,是土匪的做法,也就是伺機報復的意思,這種情況相當常見。
33.不暗裡傷人
   不要把你不滿、痛苦和悲慘的感覺歸咎他人,也不要耍權力。不管你擁有什麼權力:家庭權力、文學權力或政治權力,都不要施加於他人。
   這句口訣的意思,同時是不要羞辱他人。整個菩薩心的重點,是鼓舞他人繼續在道上修行。你希望在修行道上的進展遠快於他人,可以有各種互動方式。你有方法延遲他人修行腳步,以便遙遙領先。但是在這句口訣中,你不這麼做,而是反方向來修——你跟隨其後。
 34.不推诿卸責
   「那不是我的錯,那全是你的錯,那總是你的錯。」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但是有問題。一個人必須親身地、誠實地和眞誠地想想自己的問題。如果沒有「你」引發事情,就完全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因為你存在,問題也會存在。我們不要轉移那個重擔到他人之上。
   這就像公牛有能力負重,母牛比較沒辦法。因此,這句口訣的重點是你不把自己的重擔移到較弱的人身上。把公牛的重擔移到母牛上,意思是任何事都不想獨自處理。你不想承擔任何責任,你把它們丟給秘書、朋友或任何你可以使喚的人。在英文中,我們說這是「推卸責任」。那麼做不好,因為我們理當減少混亂和整個娑婆世界的重擔。我們理當減少行政問題,並且試著解決事情。我們可以請他人當助手,但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給他們。所以不要把公牛的重擔移到母牛上,也就是別推诿卸責。
 35.不爭先邀名
   當行者開始培養對法的了解和體會時,有時候會落入一種賽馬的心態。他們相互比賽:誰能了解大手印的最高意義、密續的最大意義、勝義菩提心的最高概念,或是誰已經了解任何深密的教法。這種行者在意的,是誰能把大禮拜做得比較快,誰打坐得比較好,誰吃得比較好,誰能把這個和那個做得比較好。他們總是想和他賽跑。但如果純粹把修行當成賽跑,我們就有問題了。修行已經變成游戲,而不是實際的修持,而且行者心中沒有善念和溫柔的種子。因此,你不應該把修行當成是領先其它同修的方法。這句口訣的重點,是不要想借著修行來得到名聲、榮譽或殊榮。
 36.不另有所圖
   另有所圖的意思:「因為認為你無論如何都會得到最好的,所以你也可以自願承擔最糟的,那是很不光明的想法。」你在跟老師、學生打交道,或處理生活情境時,你都可以另有所圖。你可以假裝一片善意、總是接受責備,而你始終都明白你會得到最好的。我認為這句口訣相當直接。
   另有所圖是一種修行的唯物主義。你暗藏的動機是永遠利益自己。例如:為了得到好果報,你可能會暫時為某事接受責備,或是你非常精進地修施受法,以便從中得到什麼好處,或想保護自己免於生病。這句口訣的修法,是放掉那種從修行中尋找個人利益的心態,不管是立即或長遠的好果報。
37.調伏身心
  這句口訣,是指一般人容易執著痛苦,並且一生抱怨個不停。我們不應該把原本令人喜悅的事情變成痛苦。
   這時,你可能在馴伏自我方面已經達到某種程度了。你可能已經修成自他交換的施受法,並且感受到眞實的成就。但同時,你因為這一切而變得非常自大,使你的成就開始變成惡念,因為你認為可以賣弄一番。如此一來,法就變成了非法。
   雖然你的成就可能是如法的,而且你也確實有很好的體驗,但如果你認為那是證明自己和建立自我的方式,就不是很好了。
38.勿貪築己樂
   這句口訣相當直接:「你希望他人受苦,好讓你從中獲利。」這裡有個非常簡單的比喻:「如果僧團中有一僧人往生,你可能會繼承他的蒲團,或如果你是金剛乘行者,你可能會繼承他的金剛鈴和杵。」我們可以舉出無數的情況來闡述這個邏輯,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
   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雖然某人遭遇不幸可能會使我們得利,但我們不應該如此期望,或想因而得到什麼。建立在痛苦之上的快樂是假的,而且最終只會導致沮喪。

第7要恆守修心教法[第七要和下座後的修持]   修心准則的要旨,是如何在每日生活中繼續前進。這個主題探討如何待人處世,以及下座後如何落實修行。39.眾善奉行   這是指永遠對他人有溫柔心和幫助的意願,那是菩薩戒的根本。不管你在做什麼,坐、行、食、飮或甚至睡眠,你都應該一直采取利益所有眾生的心態。40.諸惡莫作   當你正處於逆境時,如:重病、惡名、打官司、經濟或家庭危機、煩惱增加或抗拒修行時,你應該為同受此苦的所有眾生培養悲心,而且應該發願修施受法來承擔他們的痛苦。  我們的一切錯誤都需要改正,一切惡緣都需要克服。每當我們否定修行或不想再修行等逆境或問題發生時,就要克服它們。換言之,如果你碰到順境時就修行得好,但你碰到逆境時就把修行忘得一乾二淨,那是不對的;反之,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你都要繼續修行。   諸惡莫作的意思,是用力踩煩惱。每當你不想修行時,就用力壓制它,然後修行。每當有任何讓你不想修行的逆境發生時,就用力踩它。在這句口訣中,你刻意地、立即地、非常猛烈地壓制煩惱。41.日夜思過  這句口訣的重點,是以二重菩提心來開始和結束一天。一早起來,你應該要記起菩提心,決心憶持不忘;在一天結束時,你應該檢視你做了什麼。如果你沒忘了二重菩提心,就應該歡喜,並且發誓明天也要決心憶持不忘;如果你忘記了菩提心,就應該發誓明天要再次生起。   這句口訣非常簡單,指的是你生命被兩個誓願包圍住:以他人為重要修持二重菩提心。你早上起來,亦即一醒來,要開始一天的活動時,答應自己要修持二重菩提心,並且要對待自己和他人溫柔。你答應不歸咎世界和其它眾生,並且承受他們的痛苦。當你睡眠時,也要這麼做。如此一來,你的睡眠和隔天都會受到那個誓願的影響。這句口訣相當有效。42.貧富不移   不管面臨的是順境還是逆境,不管碰到什麼情況,你都不應該動搖,要持續安忍和修行。不管你是處於極樂還是極苦之中,都應該安忍。你應該視極苦為過去業力的果報,所以不需要悔恨。反之,你只應該試著淨除業障。極樂也是過去業力的果報,所以沒有理由沉溺其中。你應該把任何財富用來布施做善事,並且決心以個人的權威和勢力來行善。  當學生碰到干擾或問題時,常失去觀照能力,並且試圖在法上尋找代罪羔羊。例如他們因為自己的修行功夫不好而生起各種借口:「修法的環境不對、同參道友不:對、道場的組織不對,各種抱怨開始出現。」他們甚至再度躲入不如法的圈子中,回到他們受肯定之處。這句口訣的意思是要修和持,所以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你仍安住在法上。重點是要安忍,要慢慢來,也要忍耐。43.持守二戒  你應該持守你所受的戒,特別是皈依戒和菩薩戒。你應維持正信佛教徒遵守的正命,此外,還要修持殊勝的修心法門。修心法門,應該成為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對密續行者來說,這句口訣的意思是在此生和來世,你都應該持守三乘戒律,包括共三昧耶(一切法門)和別三昧耶(修心)。你應永遠持守那個誓約,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44.斷除三難  這三個困難跟我們如何對治煩惱有關。第一難是明白在哪個情況下我們被自己的情緒煩惱給耍了。你必須觀看、了解那個詭計,這很難做到。第二難是驅散或淨除我們的情緒。第三難是砍斷情緒的相續。換言之,剛開始要認出你的煩惱是很困難的;之後,要制服它們很困難;第三,要切穿它們也非常困難。那就是三難。  當煩惱生起時,你必須先認出它是煩惱。之後,你必須應用技巧或對治法來制服它。因為煩惱基本上是由自私、過於重視自己而來,所以對治法是你必須切穿自我。最後,你必須決心不跟隨煩惱,或不被它所吸引。這就是立斷煩惱的意思。  這裡總共有六類。三個困難:(一)難覺煩惱;(二)難制煩惱;(三)難斷煩惱。   你應該:一、認出煩惱;二、試圖制伏煩惱;三、發誓永遠不再創造煩惱。  煩惱時,要生起菩薩心或任何菩薩大願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口訣說在三難中修行。但如果你願意練習修心法門,你的心就會完全受到訓練,並且熏習菩薩的思維方式。修心的西藏文是「lojong」,事實上,它的字面意思是「熏習」:「lo」是心的意思,「jong」是清除或訓練的意思。重點是要熏習自己,你才不會忘失那盤石似的本性、佛性、菩提心或如來藏。45.良師、身心如法、因緣俱足  「因」,是指促使你成為如法行者或菩薩的原因,共有三項:(一)遇良師;(二)身和心如法修持;(三)俱足修法的食住。你應試著維持那三個情況,並且歡喜自己有如此機緣。   取第一主因是明白好上師的必要性,因為他確實讓你進入狀況。   取第二主因是明白自心應該馴伏。例如:你的心可能投入一場商業交易、教學計劃、著書計劃,或為自以為的重大經驗,你可能有各種生涯規劃。那在姜貢康著大師論釋修心口訣的時代並非那麼顯著,但是今日我們有更多的選擇。你可能以為變成偉大的佛教徒、大菩薩、大作家、名娼妓或是一級棒的推銷員,就可以獲得大豐收。但是那種心態、企圖心,並沒有那麼好。反之,你必須到達你的心說出「我想全心修行」的程度。   到第三主因是明白修法是可能的,因為你有順緣,你對你的生命一直采取開放的心態,並且已經擁有某種經濟能力。你衣、食、住無缺,並且能夠支持你修行。   因此,你應該修到這三個主因:一、親近良師;二、修心;三、建立修行的經濟基礎。 46.恆守修心教法   第一要務是不退失對善知識的恭敬心,你對善知識尊敬、奉獻和感恩的心都不應該減少;第二是不退失對修心法門的歡喜心,你對於得到如此教法的感恩不應該減少;第三是不該退失你持守的大小乘戒律,你的持守不應該減少。  這句口訣是嚴謹的。修持大乘法門時,提起基本力量是非常必要的。我們不只是自由自在、什麼都不管的人,我們的心態也是有基本力量、基本能量的。 47.身、口、意三門時時行善   你應該全心且完整地修持心法門。你的身、口、意都應該不捨離修心法門。48.沒有分別心   修心法門包括每個人和每件事。重點是在修持時,要徹底、無分別,完全不排除任何生起的念頭。 49.對敵人修慈悲心   永遠要修行最困難的事。如果你不立刻開始,困境一生起就很難克服它了。 50.不但求順境   雖然外緣可能千差萬別,但你的修持不應該依賴順緣。不管你是生病還是健康、有錢或是貧窮、名聲遠播或是惡名昭彰,你都應該修心。方法很簡單:「順境呼出去,逆境吸進來。」 51.今生如實修行   這句是指今生。你已浪費了許多前世,並且來世可能沒有機會修行。但是現在,你聽聞過佛法,你要修行。因此,你應該修持要點,不再浪費更多時間。   要點有三:一、他人的利益重於自己;二、修持上師所傳之法重於研究;三、修持菩提心重於任何其它法門。 52.勿顚倒夢想   修行時,你可能會有六種曲解或顚倒:忍顚倒、欲顚倒、樂顚倒、悲顚倒、首務顚倒和喜顚倒。對生活的一切皆能忍受,卻不能安忍在修法上,就是忍顚倒;培養對世間樂和財富的欲望,卻不增長善法欲,是欲顚倒;因財富和娛樂而高興,卻不因為修心佛法而快樂,就是樂顚倒;悲憫為了修法而飽受艱苦的人,卻對作惡者漠不關心和不生悲心,就是悲顚倒;因為自利之心,勤做利己之事卻不修法,是首務顚倒;當敵人受苦時你幸災樂禍,卻不因善行和解脫生死而法喜充滿,是喜顚倒。你應完全停止這六種顚倒。 53.堅固不動搖  你不應該動搖精勤修行的心。如果你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就不會對法生起確信之心。因此,不要想太多,一心專注於修心法門就好。54.應全心修持  全心信任你自己和你的修法。就只是修持修心法門,一心不亂。55.觀察煩惱本身,直到根除   觀察自心就好。只要觀和察,就會解脫煩惱和我執,然後你就可以修心了。 56.莫自怨自憐   不要為自己感到難過。如果他人成功或繼承一百萬,不要浪費時間打負面的妄想,因為那不是你。 57.行隨喜贊歎  如果他人得到贊美而你沒有,不要嫉妒。58.不輕易表現喜怒  朋友成功了,不要輕易露出嫉妒的樣子。如果熟人的新領帶或新衣是你喜歡的,不可以任性地在他面前指出東西的缺點,如果說:「那是很好看沒錯,但上面有個污點。」那只會惹毛他,而且對於他或你的修行都沒有幫助。 59.不求他人贊賞   不要期待他人誇贊你或向你舉杯敬酒,不要指望自己的善行或道行得到稱贊。   

結頌
五濁惡世現起時,
此法轉彼為覺道。
口傳教授甘露華,
金洲大師所傳承。
往昔修業已喚醒,
至誠之心驅使我,
不顧災苦與誹謗,
受得伏我執口傳,
即使今死亦無悔。
 (這兩首偈頌,是《修心七要根本法本》的作者切喀瓦格西所作的結論。)

附錄:[菩薩律儀四十六輕戒](略)

詞匯表
 alaya 阿賴耶:無分別的根本心地。
alaya-vijnana 阿賴耶識:從阿賴耶基礎地生起的第八阿賴耶識,是分別或二元的微細種子開始發芽的地方。因此,它是輪回的根源。
amrita 甘露:用在金剛乘修法中的甘露水。更廣泛的意思是心靈甘露。也指教法的甚深菁華。
Avalokiteshvara 觀世音菩薩:慈悲的菩薩。
bardo 中陰:一般用來指死後和生前的中間狀態。
basic goodness 本善:最基本心的無條件良善。阿賴耶的本善。
bodhi 菩提或覺醒:菩提道是從無明中覺醒的方法。
bodhichitta 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悲智雙運,是覺心的本質。世俗菩提心是瞥見勝義菩提心而生起的溫柔心,啟發一個人為了利他而修行。
bodhisattva 菩薩或覺有情:菩薩已經完全克服無明,並且奉獻生命和所有行動,以覺悟或解脫一切有情眾生。
bodhisattva path 菩薩道:大乘的另一名相。
bodhisattva vow 菩薩戒:一個人受菩薩戒,以顯示自己的願菩提心,以及奉獻生命利他的行菩提心。
buddhadharma 佛法:見「法」。
dark ages (five) 五濁惡世:分別是(1)劫濁:當壽命變短時。(2)見濁:破壞佛法的邪見增盛時。(3)煩惱濁:當煩惱變得更堅固時。(4)眾生濁:當眾生變得無法馴伏和難以轉信佛法時。(5)命濁:世界變得充滿疾病、饑荒和戰爭時。
dharma 法:(1)教法或眞理,特別指佛法。(2)一切現象。
dharmakaya 法身:無邊開放的本心,無所住的智慧。也見「身」。
dharmapala 護法:驚醒迷誤行者的當頭棒喝。護法代表基本的覺知,把迷誤的行者帶回修法上。
d渀 魔:似乎從自身之外突擊的煩惱。
dorje 金剛杵:象征方便法或陽性的法器,在密法中與象征智能或陰性的金剛鈴一同使用。鈴杵一起,是象征不可分離的陰和陽,或方便和智慧。
Gampopa 岡波巴:(一○七九~一一五三):噶舉派的第五位主要傳承持有者,密勒日巴瑜伽師的首要弟子。岡波巴結合阿底峽的噶當教法,以及源自印度大師谛洛巴和那若巴的大手印傳統。
Geluk 格魯派:西藏佛教四大派之一,又名改革派,注重研究和分析。
hinayana 小乘:西藏佛教三乘的第一乘。小乘的焦點,是以馴伏自心和不害他人來達到個人的解脫。它是修行道上的根本起點。
Jamg渀 Kongtrül of Seehen 徹辰的蔣貢康楚(一九○一?~一九六○):創巴仁波切的根本上師,蔣貢康楚大師的五個轉世之一。創巴仁波切說他:「身材魁梧,笑口常開,友善,對人不分階級,寬宏大量,非常幽默和善解人意;他對別人的痛苦煩惱常懷慈悲。」
Jamg渀 Kongtrül the Great 蔣貢康楚大師(一八一三~一八九九):十九世紀西藏的主要上師之一,論釋修心口訣而著《邁向開悟的基礎道》。他是「利美」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試圖勸阻宗派主義,並且鼓勵禅修和佛法在每日生活中的應用。
jinpa 布施:屬於六波羅密。
Kadam 噶當派:噶當派由仲敦巴創立,他是十一世紀來到西藏的阿底峽的主要弟子。噶當教法注重出家戒律和菩提心與悲心的修持。
Kagyü噶舉派:西藏佛教四大派之一。噶舉派也稱為「實修派」,因為它注重禅修。
kalyanamitra 善知識或善友:對於自己的老師,小乘行者視為長者,大乘行者視為善知識或善友,金剛乘行者視為金剛上師。
karma 業或行動:業力的陷阱是說基於我執的行動,會使我們陷入無止盡的因果鏈中,要逃離只會越來越困難。
karuna 悲心。
kaya 身:修心法本所指的四身,是覺知的四個面向。法身是開放的感覺;化身是清明;報身是前面兩者間的連結;自性身是對全部的整體經驗。
klesha 心毒或煩惱:五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和嫉妒。
lojong 修心:尤其是指噶當口訣列出的菩提心生起要點。
lord of speech 語王:唯物三王(身王、語王、意王)之一,或是用盡自己的身、心、靈經驗來進一步膨脹自我的方法。
mahakala 大黑天:憤怒的護法。他們的圖像呈黑色和憤怒相。
mahamudra 大手印:字面意思是「大印」。噶舉派的主要禅修傳承,指心亦有亦空的明覺本性。
mahayana 大乘:強調諸法皆空、慈悲、眾生皆有佛性。大乘以菩薩為理想,所以我們也經常指大乘為菩薩道。
maitri 慈心或友善:慈悲合用時,「慈」指跟自己做朋友的過程,藉以對別人生起悲心。
maitri bhavana 慈心觀:亦名施受法。金剛界中心每個月皆為病人修此法。
Manjushri 文殊師利菩薩:智能和知識的菩薩,其圖像為一手持經書,一手持智慧劍。
Marpa 瑪爾巴(一○一二~一○九七):第三位偉大的噶舉傳承持有者,也是那若巴的主要弟子,又稱瑪爾巴大譯師。他是噶舉傳承中的第一位西藏人,並且把許多重要的教法從印度介紹到西藏。
Milarepa 密勒日巴(一○四○~一一二三):西藏最著名的詩人和典型的游方瑜珈行者。密勒日巴又稱「棉衣密勒」,他是瑪爾巴的主要弟子,也是噶舉派的第四位主要傳承持有者。
mother sentient beings 如母眾生:傳統上,佛一切有情眾生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
nirmanakaya 化身:以色身,尤其是化成人身,來傳達覺醒的心。也見「身」。
nyingje 悲心:字面意思是「高尚的心」。梵文karuna的藏文翻譯。
pak-yang 無憂放松的心:正面的素樸。信任本善。
paramita 波羅密:字面上是「到彼岸」。菩薩的根本行。六波羅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波羅密也是稱為「超越的行為」,因為它們是不二的、不是基於我執的。因此,它們超越業力的糾纏。
prajna 般若智慧:「超越的智慧」,為第六個波羅密。智慧是菩薩行的眼睛,另外五個波羅是四肢。
sadhana 儀軌文和附帶的修法:從非常簡單的到比較復雜的都有。它以禅修來收攝意,以手印來收攝身,以持咒來收攝語。
samaya 三昧耶戒或誓約:金剛乘的誓約,學生因而能圓滿持戒、恭敬老師和開啟佛性。
sambhogakaya 報身:連結法身和化身的慈悲與溝通環境。也見「身」。
sampannakrama 圓滿次第:密法的兩個次第之一。把生起次第從有化空之後,行者無造作地安住在無相的圓滿資第。
samsara 輪回:由無明而生,特征是苦。
sangha 佛、法、僧三個皈依對象的第三個。狹義而言,僧是指出家人。就大乘而言,僧是指全體修行者,僧俗二眾皆是。
self-liberate 自解脫:自己解脫、當場解脫。口訣「以空性超越妄想」的意思,是空性也不執著。
Shambhala 香巴拉:創巴仁波切說:「香巴拉教法是宗見,是人類有基本智慧,能夠幫助解決世界的問題。這種智慧不屬於任何一個文化或宗教,也不是光從西方或東方而來的,是歷史上存在於許多文化中的人類勇士道傳統。」
shamatha 止禅或正念禅:佛教大部分宗派共有的基本禅修方式,目的在降伏自心。
shravakayana 聲聞乘:基要旨是以聽聞佛法和得到四聖谛與萬法皆是虛妄的智慧,來證得個人的解脫。聲聞乘可以等於小乘。
shunyata 空性:完全開放和無限清明的心。
sugatagarbha 本覺:不要摧毀的基本覺性、佛性,類似如來藏。見「如來藏」。
Suvarnadvipa (sage of Suvarnadvipa) 金洲大師:阿底峽的老師法稱住在蘇門達臘島上,其梵文為「Suvarnadvipa」,意思是「金洲」。因此,人稱他為金洲大師。西藏人稱他為「Serlingpa」,意思是「金洲來的人」。
svabhavikakaya 自性身:全景式的整體經驗,三身的全體。也見「身」。
tantra 密續:「金剛乘」的同義字,西藏佛教三乘的第三個。「密續」的意思是相續,並且指金剛乘的根本法本和上面描述的禅修系統。
tathagatagarbha 如來藏:佛性,一切眾生的覺性。「如來」是佛陀的別外,「藏」的意思是「胎」或「本質」。
tonglen 施受法:用來反轉我執和生起菩提心的法門。
utpattikrama 生起次第:密法的兩個次第之一。行者觀想某個密續聖尊,來喚起覺心。
vajrayana 金剛乘:「不可摧毀的乘或道」。西藏佛教三乘的第三個。
vidyadhara 持明:「瘋狂智慧的的持有者」。若是大寫的「V」,就是對丘揚創巴仁波切的尊稱。
vipashyana 觀禅:止和觀,是多數佛教宗派共有兩種主要禅修方式。
yana 乘:教觀的體系,指佛法道上的某個階段。主要提三乘為小乘、大乘和金剛乘。

 

上一篇:創巴仁波切:轉化煩惱的修心七要 上
下一篇:回憶自己曾經的一次頻死體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