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谮愬,當忍耐三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谮愬。當忍耐三思。】

  這個“谮愬”是講誣蔑人的壞話,那種所謂流言蜚語、講說是非的話。他人來說長道短,講是非,不可以輕信,應該先忍住自己的惱怒,不能一聽這話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紅皂白去懲處別人,去報復別人,這就不對。要先忍耐,再三的思考分析,查明事實真相,到底這個話是真是假。你怎麼知道他不是故意來說壞話的,來誣蔑人的?所以要“忍耐三思”。

  這是從事上講,是不為流言蜚語所惑。古人講,“流言止於智者”,這個流言蜚語到有智慧的人這裡就止住了,不再傳了。那智者也不會輕聽流言、隨隨便便就受這個流言蜚語所迷惑的。古人又講,“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他來跟你講誰不好不好,說張家長李家短,那你就曉得,這個人也不是什麼正人君子,他也是是非之人,才會來跟你講是非之話。真正的正人君子,即使是看到人有過失,都不會輕易的去說,這是厚道的存心。除非不說就會影響到國家大局的利益,那不得不說,保全大局。如果是因為個人恩怨,君子是不會說的,那君子也不會聽流言。

  有首古詩說得好,“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這個說得非常形象,說那種讒言,流言蜚語、是是非非的這些話,一定要謹慎,不能隨便就聽了,受它影響。聽了之後,就會有災禍,就會遭殃了。這裡舉出幾個例子,君聽臣當誅,如果是國君聽了讒言說某人不好,那個臣子就要被誅殺掉,可能所誅殺的是一個忠臣;父親如果聽了流言蜚語說兒子不好,那兒子可能也會跟他訣別了,這父離子散了;夫妻之間如果聽了外面的閒言閒語,互相就有猜忌,就要分離了;兄弟之間聽了之後也會兄弟反目;朋友之間聽了是非,互相也懷疑了,這個朋友有信就破壞了,就疏離了;骨肉親人聽了之後,可能這個親情也斷絕了,所以流言蜚語之害有多大!所以堂堂七尺之人,七尺男兒,不要聽那三寸舌頭所講的話,這個舌頭上面有龍泉劍,殺人都不見血。這是比喻那種“輕聽發言”這種害處,不可不慎。

  剛才我們講到第三十七句,“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谮愬?當忍耐三思”。這是教導我們不要聽信讒言,對於這些是非的話,流言蜚語,我們一定要謹慎對待,認真查明究竟,才能夠做出決定或者是判斷,否則會贻害不淺。

  明朝有一位賢士叫陳良谟,他也做過官,他是進士出身。他曾經就告訴過我們一段這樣的故事,他說他過去被分發到公安縣任職,有一位白教谕。教谕就是正式的教師,負責教育生員的,這個人姓白,白教谕。白教谕到京城參加會試,他的妻子很喜歡做好事,曾經用白教谕的名字寫在一個疏文上,布施給道姑一兩銀子,並且把一丈麻絲就繡在這旗幡上,大概是做一些功德。剛好這個白教谕同事的妻子經過這裡,她來拜訪,看到白教谕的妻子做這些事情,就很驚駭的說,說儒官如果跟道姑往來,這會影響仕途的。這都是迷信的人不懂,在亂說。結果這個白教谕的妻子聽了之後就信以為真,以為自己害了自己丈夫的官途了,心裡悶悶不樂。結果果然這個白教谕他落榜這次,回到家裡當然也是心裡很不痛快,就拿這個麻料做衣服,而且就剪掉那個旗幡。妻子這一看,加上原來的那種心理的陰影,就更是心有愧疚,最後竟然上吊自殺了。你看看,就這一句閒言閒語害得人上吊自殺。這個白教谕固然是非常的可憐,他的妻子當然是更加惋惜了。

  陳良谟剛好他聽到這個事。後來遇到了一個巡撫叫林二山,正在討論儒官裡頭哪些是賢能的,哪些是不賢能的,就拿著名冊對這個陳良谟說,說這個白教谕因為奸淫了同僚的妻子,他的妻子有不滿的言詞,就是白教谕妻子不滿,所以白教谕就逼著她上吊自殺,這個罪過實在是天理不容。你看他妻子上吊自殺,竟然傳到最後是白教谕因為犯了奸淫之事逼他自己的妻子自殺,這愈傳愈訛,傳歪了。幸好陳良谟早就聽過這個真相,所以這個時候就告訴這個巡撫,就說你剛才說的這番話是誰告訴你的?這就引起這個林巡撫的思考。然後陳良谟又接著問他,如果說這番話的人是個正人君子,或許還能夠相信,如果他不是正人君子,那您最好要細細查訪一下,可別誣賴了人家的清白。這個時候巡撫恍然大悟,拍著桌子說,是,是,我怎麼能夠輕信謠言!於是拿起筆來,把那個不好的檔案資料給塗掉了。

  你看看,差一點讓人蒙受不白之冤,這個害處就來自於流言蜚語。就偏偏有一類人愛說這些閒話,特別是那些所謂三姑六婆之類,家裡游手好閒沒事找事,編造出一些風言風語,沒想到害人不淺,這個報應也不淺。結果後來經過陳良谟的澄清之後,白教谕的檔案就沒有污點了,後來他就升官了。之後,白教谕跟陳良谟一起到福建莆田去拜訪林巡撫,原來這個巡撫差一點就聽信謠言給白教谕一個不好的檔案。去拜訪林巡撫的時候,這林巡撫就指著鄰居的一家告訴陳良谟說,這家是姓吳的,這個人過去曾經擔任過公安縣的訓導,他也是一個教官,就是他讒毀白教谕,他說的這些流言蜚語,說給我聽,我差點被他蒙騙了。他說,這個人平時就心術不正,如果你當時沒有提醒我,我險些犯了大錯。這個姓吳的人後來也是被同事讒言毀謗,於是罷了官。在歸家的途中,經過鄱陽湖,他自己乘的船竟然就翻掉了,所有的財物統統都淹在湖底,只留下他一條身命,現在已經是非常落魄了。

  所以編造那些流言蜚語的人下場都不好。說人家的時候好像是一時痛快,沒想到這個後果自己要承擔。我們不能夠被流言蜚語所惑,更不能自己去造作惡語,讒毀他人。要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只要不是聖人,他肯定會有過失。人有了過失,我們應當妥善的為他掩護,給他機會改過。更何況如果人沒有造作過失,本來就是無辜清白的,我們如果還編造一些流言、捏造一些惡事來讒毀他,這種惡毒甚於刀斧虎狼,殺人不見血。所以聽者如果不能夠分辨是非,受流言所迷惑,很可能將賢人冤枉成惡人,把好人誤為是壞人,所以不可以隨隨便便聽信謠言。

  這句話從心上講,教我們要自己斷絕是非之心。為什麼人會聽信是非之語、聽信流言?其實還是自己有是非之心,喜歡看別人的過失,喜歡琢磨人家的過失。古德有句話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志於道的君子,他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世間人的過失他不會放在心裡。那世間人有沒有過失?當然他會有過失,可是他有他的過失,我看到了絕不放在心上。就好像走在路上,見到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走過來,你跟他點個頭,微笑一下,過去了,再也想不起他來了,那你見到他沒有?見到了。見到了,沒把他放在心上,過去了,也就消失了。所以看世間一切人如果有過失,就好像在路上見到陌生人一樣,絕不能放在心上。當然,放在心上都不可以,就更不能放在嘴上了,去講人的過失,這更是一種罪業。

  對別人來講我們過失,我們要有寬廣的胸襟,要“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裡面最妙的就是一個忍字,你要能忍。這個忍不是強忍,聽到別人來講我過失的時候,我已經心中怒火直燒了,但是表面上還裝作好像不以為然,那是強壓著怒火,那個忍不是真的忍。要什麼樣的忍?忍的檔次也有好幾種,第一個你能夠說服自己,明白道理了,對於別人講我的過失我知道,自己沒有做這個錯誤,那我就根本沒有什麼愧意。我確實沒過失,他講了,他講錯了,我沒有愧意,何必跟他煩惱?怎麼會要跟他生氣?道理明白了,不要跟他小人計較。這是理忍。

  接著是反忍。剛才講的是理忍,然後是反忍,反是反求諸己。知道自己德不夠,人家不能夠真正對我們產生恭敬心,所以編造流言蜚語來講我們,那是自己德行不夠,感召到這種結果,所以自己好好修德。他這種流言蜚語幫我消業障,提升我的境界,所以絕不要生氣。

  再提升一種,喜忍,歡喜接受別人的侮辱。別人對我如何毀謗,我不僅不為他所動,不會生氣,而且反而感恩他。他鍛煉了我的胸懷,消除了我的業障,幫助我提升,我很歡喜,這是難得的一個機會,沒這個機會我還很難提升,這一有機會我提升就快了,喜忍。

  最後是慈忍。慈是慈愛、慈悲,看一切人跟自己是同胞,跟自己是一體。既然是一體,怎麼會有對立,怎麼會有怨恨?我們的老師給我們講課的時候舉個比喻,就像嘴裡頭牙齒和舌頭打仗,舌頭被牙齒咬到了,這我們常常會發生,一不小心舌頭被咬到了,這很痛。這時候舌頭會不會很生氣,你這牙齒這麼可惡,要把你都拔掉!舌頭不會這麼想,為什麼?因為舌頭跟牙齒是一體,都是人身上的器官,偶爾這個牙齒犯了錯誤,舌頭怎麼能跟它計較?所以這叫慈忍,一體,一體就不能計較,不計較反而消你的業障,提升你。牙齒雖然硬,咬舌頭,但是你看看,人到老的時候是牙齒先落還是舌頭先落?牙齒先落,舌頭保留到最後,滿嘴牙都掉光了,舌頭還在。你看忍辱的人最後最長久,這都是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所以一個人能夠忍耐、忍辱、不生氣,這個人福分就大了。

  宋朝有一個宰相叫富弼,這是一代名相,他的胸襟非常寬廣,大度能容。別人有時候會罵他,他絕對不生氣,他在少年時代就練就了這種所謂的聽罵的“童子功”,絕不生氣。有一次,有人莫名其妙的罵他,他聽而不聞,無動於衷。旁邊人以為他聽不見,就提醒他說,“喂,有人罵你”,結果富弼就回答說,他大概是罵別人。旁邊的人又說,這哪能?他是指名道姓在罵你。富弼又說,這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他怎麼可能是罵我?肯定是罵別人。你看,這些罵的話他就是不聽進去,最後連罵他的那個人都服了,心生慚愧。所以這古人講的“宰相肚裡能撐船”,確實你有這樣的大量、肚量,你才有這樣的福分,量大福大。

  比富弼還要厲害的還有一位,唐朝有一位名相叫婁師德。他也是出將入相,自己一生為官清廉,數十年從未取一文不義之財,官拜宰相了,生活都非常清貧,非常難能可貴。婁師德心胸非常寬廣,能夠忍讓寬容,他的弟弟也是一位胸襟寬廣的人,德行學問也是非常好。有一次,弟弟受任做州刺史,是一個很高的官,將要赴任的時候去拜別兄長。婁師德就問他,說我現在已經位高到宰相了,位高權重,你現在又做州的刺史,我們兄弟倆可以說是榮寵過剩了。要知道人太貴盛了就會有災禍,你要怎麼樣才能夠免除災禍?他弟弟就跪下來對他兄長說,從今以後,如果有人吐口痰吐到我臉上,我就把這個痰擦干淨,絕對不跟這個人計較,所以兄長你就不用替我憂慮了。這是什麼?能忍才能夠安寧,才能夠保全官位。

  結果沒想到婁師德反而表現得神色憂慮,跟他弟弟說,你這麼做反而使我憂慮,為什麼?因為人要是吐口痰在你的臉上,那是他對你很憤怒,可是你要把這痰擦干了,你是逆著他的意思,所以就使得他更加的憤怒。應該怎麼辦?他唾到我的臉上,我不能擦掉,讓它自己干,而且要笑面迎人,歡喜接受。你看看婁師德這種氣度,自然是高他弟弟一籌,當然他的官位也高他弟弟一籌,所以有這樣的心量就有這樣的福報。德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忍辱。這是告訴我們,對於任何人的毀謗謾罵,講說是非,不僅不為之所動(不為之所動是自己沒有對立的心,沒有是非的心),而且要歡喜接受,肚量寬廣,能夠容人。那樣福報就會愈來愈大,家業也就愈來愈長久和榮盛。
 
 

上一篇:大安法師:高才勇哲的法藏比丘
下一篇:懇請各位佛友們為袁居發念佛回向,讓他往生極樂淨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