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八大佛教聖地事跡簡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印度佛教遺跡中,素有“八大聖地”之說,佛陀一生行化、慈悲度眾,所在八大處所,後人建立八大靈塔,此八處記載於《八大靈塔名號經》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以下一一介紹其事跡:

  一、佛出生地藍毗尼(Lumbini)園:藍毗尼譯為“解脫處”,在古拘利國與迦毗羅衛國間(現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乃善覺王(佛母摩耶夫人之父),為其夫人藍毗尼所建的花園,佛於此園無憂樹下誕生。佛涅槃後約二百年,阿育王與優波堀多尊者,於此巡禮佛陀遺跡,建立佛塔雕鑿石柱,柱高約十三公尺,上刻銘文,作為證明此處是大覺世尊所生處。古代高僧法顯及玄奘大師,皆曾至此游歷,載於《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對後世考古學者勘定現址幫助甚大。公元一八九六年,阿育王石柱出土,數十年間,此地漸受到尼泊爾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視,開發保護文物、修治古跡,世界各國佛教徒,於此處建立種種風格不同之寺院,為佛弟子朝聖之聖地。

  二、佛成道處菩提伽耶(Bodhgaya):位於古代摩揭陀國尼連禅河邊,現今印度比哈爾(Bihar)省境內。此處著名的聖跡有菩提道樹、金剛座及摩诃菩提大塔,世尊即是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最正覺。佛涅槃後阿育王最初信奉外道,命人將此菩提樹分寸斬截,積聚燃燒祠天,火焰未止,於其中忽生兩樹,猛火中茂葉含翠,阿育王見異相心生忏悔,以香乳灌溉殘根,到日出時樹生如初,王生欣慶。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此相關公案數則。

  金剛座為金剛寶所成,經載賢劫千佛皆坐於此而入金剛喻定,為諸佛證道所在,又稱“金剛道場”,佛成道時,大地種種震動,唯此金剛座堅固堪能承受。現今所見金剛座相傳為阿育王所置紅砂巖石板,今人於其上搭金黃色布幔篷架,以示尊貴,也便於信眾游客供養。

  摩诃菩提大塔,最早亦阿育王所建,遭摧毀,後錫蘭王也於此建精捨,回教徒入侵印度時摧毀,現存為十四世紀緬甸國王所重建,公元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八○年挖掘出後修復,塔高約五十二公尺,雄偉壯觀,塔外石欄楯,為巽加王朝時期修造,頗具歷史與藝術價值。

  三、佛初轉法輪處——鹿野苑(Sarnath):鹿野苑位於古迦屍國波羅奈城,今北印印度教聖地瓦拉那西市北方,又稱鹿園,乃遠古梵摩達王時,世尊行菩薩道,身現鹿王教化有情之處,此處常有佛及大仙人居住,又稱“仙人住處”,五百仙人,曾飛行空中,遇五欲惡緣而墮落,所以又稱為“仙人墮處”。

  佛初成道,大梵天王勸請佛轉法輪,佛觀察外道二仙,阿藍迦蘭與郁頭藍弗皆已命終,無得度緣,昔五位隨侍,憍陳如等,少塵少垢,薄使利智,堪受妙法,便往化度。

  “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五人身上之服,即成三衣袈裟,頭發髭須,自然除落,成就沙門威儀,徐步安詳,猶如百臘比丘。“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佛為憍陳如尊者,三轉四谛十二行法輪,離五欲樂及無益苦行,開示涅槃寂滅、八正聖道中道之行,憍陳如尊者解已,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佛弟子中得最初解,是為聖首,八萬諸天虛空中聞法,亦離塵垢證得初果,地神輾轉傳唱喜訊至梵天,世尊轉妙法輪,增益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佛續為開演,五陰無常、苦、空、無我法教,五比丘漏盡意解,證阿羅漢,世間三寶具足,世尊為佛寶,四聖谛即法寶,五比丘為僧寶。

  四、佛現神變降伏外道處──捨衛城(Sravasti):佛陀一代弘化,多住在捨衛城祇園精捨與王捨城竹林精捨中,其中捨衛城是中印度大國憍薩羅國都城,波斯匿王為城主,佛為法王,二主應住一處。佛於城內教化二十五年,其中祇園精捨為祇陀太子與須達長者共建而成。

  佛住王捨城時,摩揭陀國瓶沙王已證初果,護持佛教,外道四事供養漸漸斷絕,比丘證果者甚眾,魔王波旬憂愁不樂,挑動六師外道,富蘭那等,欲與佛陀較量神通,瓶沙王不許。佛陀弘化捨衛,六師隨至波斯匿王所,請王應允此事,匿王秉佛再三,佛觀往昔諸佛,皆現神變降伏外道,故三請受之,令淨信者信根增長,未信者作生信因緣。

  比試時至,世尊入勝三摩地,於座上隱,東方虛空中出,於空中現四威儀神通,行立坐臥,乃至現十八種神變,身下出火身上出水等,以施無畏手摩地,地中湧出千葉寶蓮,世尊於蓮上安隱而坐,周匝無量寶華圍繞,一一華上化佛安坐,彼化佛亦現種種神變,天樂鳴空天花缤紛,人天大眾歎未曾有,世尊欲調伏有情,說偈曰:“汝當求出離,於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象摧草捨,於此法律中,常為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與會大眾,得殊勝解,或獲果證,或發三乘菩提心,奉教歡喜。

  五、世尊自忉利天臨降處──曲女城:位於中印度,羯若鞠阇國。往昔大樹仙人,於此以惡咒咒令國王九十九女腰曲,所以城以“曲女”為名。玄奘大師游印度時,戒日王在此設無遮大會,五印十八國王列席,玄奘大師立《真唯識量頌》,經十八日無人可破,群王歸依,佛法遂興。

  佛世時代,世尊某日感於四眾弟子懈怠,不樂聞法,不求出離法要,為了欲令四眾弟子渴仰於佛、殷重於法,便升忉利天,於玉石殿夏安居。天主釋提桓因,與諸天眾,頂禮圍繞,佛母摩耶夫人親來聞法,佛為天眾廣演布施、持戒、欲為不淨、YIN為穢惡,乃至四谛苦集滅道等種種妙法,摩耶夫人並三萬六千天眾,得法眼淨,證須陀洹果。

  時優填王思念如來,以牛頭栴檀作五尺高佛像,此為印度最早如來雕像,當時四眾渴仰佛陀,虔誠禮請目連尊者升天,請佛還降閻浮,七日之後,自在天子,作金、銀、水晶三道寶階,大梵天王帝釋諸天隨侍兩側,佛隨機為諸天分別廣演五陰生滅、無常苦空等法。

  當時蓮花色比丘尼,欲最先禮佛,以神通力現轉輪聖王身,眾軍圍繞,於大眾前最初得禮,此時須菩提尊者,念佛法教,觀一切諸法皆悉空寂,入空無相解脫門,佛贊須菩提尊者乃真禮佛者。

  六、聲聞分別,佛為化度處──王捨城(Rajgir):王捨城為中印度大國摩揭陀國都城(約現今菩提伽耶東北方九十公裡處),周匝五山圍繞,其地平正。摩揭陀王先前所在城都,七番為火所燒,後於此建都,安然無事,所以立此城名“王捨”。城中迦蘭陀園竹林精捨及北面靈鹫山等地,是佛陀講說《思益經》、《大般若經》與《法華經》處,也是世尊弘化晚年,提婆達多及伴黨,破和合僧、分裂僧團,佛陀慈悲化度,令其臨終悔悟的地方。

  佛陀為何常住王捨城弘化?據《大智度論》記載,有以下數點:1.佛於此國尼連禅河附近菩提樹下成道,為報法身地恩,多住於此。2.此處山中,坐禅精捨多,閒靜離喧,利於修定。3.六師外道及大論議師,皆住於此,佛於此多聞智人中最為第一,能破彼邪見。4.此國豐樂,乞食易得,瓶沙王為大護法,常供千僧齋。所以佛涅槃後,初次三藏經典結集,即是在阿阇世王護持下,於此城七葉窟舉行。

  七、佛思念壽量,宣告將捨壽處──毗捨離:毗捨離(Vaishali),意譯為廣嚴,其城繁榮,城中維摩诘居士,據經所載,是金粟如來現居士身,於此教化有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覺者。

  佛陀八十歲時,至毗捨離,當時榖貴饑馑,乞求難得,佛令僧眾於他處,分部安居,獨留阿難,教示金言:“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並向阿難,再三提示,如來已得四神足,可住世一劫(即可住世至彌勒佛出世),然因眾生福德不足,阿難一時迷惑,不知請佛住世,離世尊獨於樹下靜慮思惟,經時未久,魔王波旬現身,以佛四眾弟子已集,佛事將畢,請佛入於涅槃,佛自知時不久住,宣告三月後將取滅度。

  八、佛涅槃處──拘屍那羅娑羅雙樹:拘屍那羅(Kushinagar)為末羅(意譯力士)族生處,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Kasia)村,世尊往昔為轉輪王,於此間六度捨命,涅槃是第七度,更無第八度,不受後有故。

  當時拘屍那城中,有位梵志名須跋陀羅,百二十歲,耆舊多智,聞佛欲滅度,詣雙樹間,見佛聞法,於當夜受具足戒,證阿羅漢果,先佛滅度,為佛住世最後弟子。

  佛陀教誡大眾,如來滅度後“當以戒為師,依之修行能得甚深定慧,當依四念處嚴心而住”;結集法藏,經首安“如是我聞”等六成就;對惡性比丘宜默擯之。“佛弟子們,勿為放逸,如來以不放逸自致正覺,無量眾善由不放逸得。”

  佛陀並慈悲安慰道:“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當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是如來最後教誨。

  於時如來,順逆自在,出入四禅八定,於四禅起般涅槃,人天哀恸,雙樹慘然變白。

  以上循著八大聖地,重點介紹佛陀弘化行跡,佛子們理應加以認識的。經中所載,佛子常念佛出生功德、得道神變、轉法輪度眾、臨涅槃遺教等,歡喜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命終得生天果報。佛聖教六念、十念法中,念佛第一,憶佛功德相好、慈悲道力,得除憂畏,具種種殊勝功德。

   作者:果輝居士

 

上一篇:淨空法師:居士專念經而不做早晚課,行不行?
下一篇:板藍根大寒禁忌人群要認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