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講一下“住持三寶”——三寶有住持三寶。其中有佛寶: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這都屬於佛寶。佛涅槃以後,這些都可以代表佛寶。法寶,經、律、論三藏經典,這是法寶。僧寶,凡是剃發染衣的比丘、比丘尼,都屬僧寶。因為佛入滅之後的佛教,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成為住持三寶。
三寶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三寶從哪兒來呢?是從我們的自性化來的。三寶就是我們的自性,只不過是自性外在的一種表現。我們皈依了外在的住持三寶,也就是皈依了我們的自性。有人認為,三寶只是一種形象,一種形式。這是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三寶,自性外在的表現他不懂。他以為是人們創造了一個形象,而讓大眾再不斷地皈依他,起到一個信心的作用,這是大錯特錯。
因為三寶就是我們自性的化現,一個人如果能夠對住持三寶生起恭敬心,必當會得到解脫,所以這個相是性中之相。因為佛入滅之後的佛教,就靠這一類三寶延續著佛法的慧命。沒有這些三寶,佛法的慧命就會斷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護持佛法的慧命,不要忽視,要延續。怎麼去延續呢?我們不光要讀經,要按照去做,還要有人出家維持、延續佛法的慧命。
有的勸人不要出家。這等於什麼呢?就是不讓人延續佛法的慧命。因為三寶中佛最尊、最貴,法最為殊勝,但卻是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入滅以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由僧寶來接引。有的不讓出家,他說:“我不贊成出家,我也不勸人出家。”這等於不讓延續佛法慧命一樣,這要說“過失”太小——這是很大的一種罪業,是不應該這麼做的。
我們一定要延續僧寶,延續僧寶才能有法寶和佛寶的延續。因為沒有僧寶,就會斷絕佛寶和法寶的延續。所以要是有人說不贊成出家,我們一定要睜大眼睛,應該知道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不管以什麼為理由,都不應該在大局上不勸人出家,不讓人出家,這罪業是無量的。當然了,出家要有優良的人選,一定要選擇好的。年齡大的人自己不能出家了,要選自己兒女中最好的,比如你有三個兒女,你挑來挑去挑一個最懶的讓他出家,這不合適,是吧?
上回有一個家長真送孩子到我們那兒出家去了,他說:“師父,你一定要收下,他可願意出家了,可好了!”我說:“怎麼好?”他說:“現在很聽話,你叫他干什麼就干什麼。”我說:“他精神怎麼樣?”他說好像住過精神病院吧。就是說,他得了憂郁症或精神有點不正常,父母聽別人說到三寶地能好,所以送到三寶地讓他出家。雖然他相信三寶,但是沒有把最好的送過來,這是不合適的。我說你這孩子病還沒好,好了再說吧,是吧?我們應該把最好的兒女送來出家,來擔負如來家業,續佛慧命,這是應該做的。
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中心。佛把重任交給了僧人,佛講:未來的行來主、坐禅主、說法主是誰呢?是僧人。佛已經說了,將來弘法的人,住持三寶的人就是僧人。所以佛教以僧寶為中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龍蛇混雜的,“我人皈依”,就是我們要皈依,“不妨擇善而從”,看一看,守戒的僧人我們去皈依。
末法時期,想選擇一個善知識不容易,最起碼得保證兩條,最少得兩條:一個是嚴格持戒;第二個要有慈悲心。這兩個是最起碼的條件,再加一個,要有正知正見。本來是十條,其他的像證悟啊,我們有的人達不到,或是我們也不清楚,但最起碼我們要看重這兩條。有的去皈依了,對這個師父一點都不了解,不清楚——他有些行為本來已經不太正當了。特別有的人還皈依在家人,非常可笑。有的還搞什麼“雙修法”等等,這都不是我們的皈依處。真正的皈依應該皈依僧人,僧人能稱為寶,在家人是不能稱為寶的。僧人這個形象是來源於自性,是外在的化現三寶。
雖然如此,但對於恭敬和供養之心,應該一律平等。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我們皈依要有選擇,但是恭敬之心和供養之心應該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等。就是破戒比丘,他仍可以做人天之師。雖然他犯了很大的過失,甚至破戒了,還能做人天之師。因為什麼呢?因為他還存在對佛的信心。作為佛的代表,三寶的形象他還沒有失去,這一點和外道比,不只勝於千百萬倍。所以這點確實不一樣。
頭幾天我聽兩個居士談話,其中一個說那個僧人不好,另一個居士說:“哎呀,你不要看他不好,你看人家能出家,你還沒出家呢,人家這一點就比你強多了。”他說的確實是實話。只要敢於出家,雖然修持得不好,但將來終歸有一天他會改過來的,而且他的形象是三寶的形象,所以我們一定要恭敬。對佛法中的事情不要妄加批評,如果知道不符合戒律,我們可以忏謝而去,就是忏悔:對不起了,我定力不足,我再換個地方。然後再找一個好的地方,就可以了。
資料恭摘:妙祥法師 《吉祥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