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
這是講見到人有喜慶的事情,不可以生嫉妒。這個喜慶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說道德人品、才智學識、功名富貴、名聞利養,乃至一技之長,乃至美貌儀容等等,這都是人所希求的,得到了這屬於喜慶。見到人有這些,不可以生嫉妒,嫉妒是心靈的腫瘤,對自己危害很大。
戰國時代魏國的大將龐涓,他跟孫膑同出於一個師門,都是拜鬼谷子為師,都是學兵法的。但是龐涓不如孫膑,在學識、兵法運用方面遜孫膑一籌,所以龐涓就嫉妒孫膑這種才能。這個人心地也很陰險,他做了魏國的將領之後,他就去請孫膑來,跟他講了一番好話,說我們是同門兄弟,一起共事,“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你來,我們一起來為魏國服務,一定會有一番很大的建樹。結果把孫膑騙來之後,他並沒有向魏君去推薦,反而把孫膑幽禁在家裡,最後還將孫膑的雙膝給砍了,讓他殘廢了,不讓孫膑有機會顯示他的才華。孫膑後來就知道龐涓的那種陰險,所以他就裝瘋,用巧計脫離了龐涓。最後他終於做了另外一個諸侯國的大將,打敗了龐涓,逼龐涓自殺了。所以龐涓他因為有妒忌之心,害人就是害己。
又看到宋朝有一個人,這是南宋有個官員叫韓侂胄,他跟朱熹是同一時代。朱熹這是非常著名的大儒,南宋的理學家,他注解四書有一個《四書章句集注》,後人把這個《集注》做為四書最重要的解釋。南宋以後都采用朱熹的注解,甚至連朝廷考核官吏、科舉考試都用朱熹的《四書集注》做為主要教材。因為朱熹的才華、人品都非常的高,這個韓侂胄就非常嫉妒,結黨來排擠朱熹。而且把朱熹所提倡的這些理論斥為是偽學,跟著朱熹一起學的那些大儒、學者都被排斥、被抑制。結果後來韓侂胄也被誅殺了,下場是他自己不得好死。所以可見得凡是嫉妒他人,那心裡已經長出了腫瘤,害人之心一生,自己必定會受害。
在《感應篇匯編》也講到一個故事,說唐朝一位著名的將軍叫梁仁裕,當時叫骁衛將軍。他娶了一個婢女做妾,他自己的正室妻子李氏非常妒忌她,而且心狠手辣。有一次竟然把這個妾綁起來,狠狠的打她的腦袋。這個婢女在那嚎呼,說在下雖然很賤,只是沒有自由,為什麼娘子您對我這麼狠毒,對我這麼心狠手辣?最後這個婢女就死去了。死了一個月左右,這個妻子李氏突然生了病,頭上長了毒瘡,長了很多,痛得不得了,天天嚎哭大叫,最後這個腦袋潰爛而死。你看這個報應多麼神速,對婢女敲打她的腦袋,把她打死,自己也落得個頭腦潰爛而死。從心上講,這個妒忌心是屬於瞋恚。這貪瞋癡叫三毒煩惱,貪是貪愛、貪婪,瞋是瞋恚,怨恨、妒忌都屬於瞋恚,癡是愚癡,這叫三毒。心裡有這三毒,這個身體,乃至自己的命運、家族都會不好。
宋朝時代有一位官員叫蔣瑗,他有十個兒子,沒一個兒子是好的。一個是駝背,一個是跛腳,一個是四肢萎縮,一個是雙足殘廢,一個是瘋癫,一個是愚癡(就是弱智),一個是耳聾,一個是瞎眼,一個是啞巴,一個死在監獄裡頭。結果有人看到了這樣的情形,就問他說,蔣大夫,您到底做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有這種災禍?這蔣瑗他還算不錯,能夠反省自己,他說我平生也沒做過什麼壞事,只不過總是嫉妒別人。比我好的人我就嫉妒他,奉承巴結我的人我就喜歡他;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懷疑,聽到別人做了惡事反而深信不疑;看到別人得到好處,好像自己損失了什麼似的,看到別人有了損失,好像自己得到好處一樣。見人之得,他就若己之失,見人之失,若己之得。結果他的這個朋友很感歎的說,你的心術是這樣壞,一定會有滅門之災,惡報豈止是這樣!這蔣瑗聽了之後,非常恐懼,就問他該怎麼辦。他朋友告訴他說,上天雖然高遠,但洞察世間的一切,如果你能夠痛改前非,就一定轉禍為福。你現在馬上改,還來得及。這蔣瑗就非常的感恩,於是痛下決心,痛改前非。沒有幾年的時間,他剩下的九個兒子,一個一個的病都痊愈了。
所以我們看到,嫉妒人這會讓人產生不平,產生怨恨,甚者會做出傷天害理之事。嫉妒是以自我為中心,是極度的自私自利的表現,所以上天的責罰就重。蔣瑗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這種心態,斷惡修善就能夠轉禍為福。《易經》上講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能夠轉不善為善,就能夠轉災殃為喜慶。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妒忌心徹底拋棄掉,要學會隨喜別人的好處,見到別人好,就好像自己好一樣,“見人之得,如己之得”。還要深信因果,知道別人有喜慶,那是因為別人過去修福,自己想得到同樣的喜慶,那必須自己要好好修福,才能得到這種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