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無一不在忙忙碌碌,苦苦追尋著安樂,可是最終得到的無非是刻骨銘心的痛苦,原因何在呢?唯一原因就是不知因果、不解善惡。“不知因果”是指,不知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的道理;而“不解善惡”是指,雖然知道“禍福是自心善惡所招感”的道理,但卻對“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或者內心茫然無知,或者顛倒了知,認善為惡,認惡為善,或者雖有了知,但內心卻猶豫不決,無力取捨善惡。
所以,如果內心不解善惡,雖忙忙碌碌、苦苦營求,最終得到的只能是痛苦。智者應當暫時停下手中的所謂“繁忙事務”,花時間仔細琢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只有深刻了知了善惡,並去取捨善惡,辛苦勞碌才有意義,離苦得樂才有可能。
我們知道,盡未來際,會給自他帶來安樂的身口意三種心念,稱為善;盡未來際,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身口意三種心念,稱為惡。僅僅知道善惡的這個定義還遠遠不夠,還要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善惡。只有對善惡有了足夠的了知,內心才能對善惡生起信心,有了信心之後才能真正取捨善惡。
什麼樣的心念會給自他帶來痛苦呢?什麼樣的心念會給自他帶來安樂呢?換句話說,什麼樣的心念是惡,什麼樣的心念是善呢?古往今來的聖者們一致認為,只為自己暫時的安樂著想的心念是惡;不為自己的暫時安樂著想,而是為他人暫時與究竟的安樂著想的心念就是善。例如,《菩提道次第攝頌》中說:“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意思是說,愛自己,只為自己的離苦得樂著想,就是惡,是一切痛苦的源頭;而不為自己著想,為他人暫時與究竟的安樂著想,則是一切善的根本。
《了凡四訓》中記載的一個公案說,過去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訪中峰禅師,他們內心疑惑地問:“佛教中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但是我們看到:某某人很善良,子孫卻不興旺;而某某人很惡,卻家門隆盛,看來佛說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的道理是靠不住的。”
當時中峰禅師回答他們說:“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意思是說,凡夫內心“我執煩惱”的情慮沒有能夠得到淨除,所以觀察事物墮在個人的偏執之中,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認善為惡,指惡為善,是常有的事情。你們為什麼不去慚愧自己對善惡的認知是顛倒的,而去抱怨或懷疑因果報應有差錯呢?
眾人不服氣地說:“為什麼你說我們的善惡認知是顛倒的呢?”於是中峰禅師讓他們說說他們心中所理解的善惡。一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禅師回答說:“未必如此。”意思是說,罵人打人未必是惡,敬人禮人未必是善,你還沒有抓住善惡的本質。一人又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禅師也同樣回答“未必如此”。這樣,眾人各自都發表了自己對善惡的看法,中峰禅師都回答說“未必如此”。
於是大家請教中峰禅師,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禅師告訴大家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意思是說,為著利他的目的而有的身口意,是善;為著自私的利己動機而有的身口意,是惡。
在這個公案中,中峰禅師告訴我們,惡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私,善的基本特征就是利他,對此我們不可不知。懷著利他的動機,以實事求是的方式觀察,罵人打人對他人暫時與究竟的利益有幫助,則此時打人罵人也是善,例如瑪爾巴上師為了忏除弟子米拉日巴的惡業,培養他內心的安忍,對他又是打又是罵,這實際上是大善;懷著自私自利的目的,去恭敬禮遇他人,這實際上就是討好他人,以期自我獲利,這是惡,例如現在社會上的有些人通過給領導送禮表達恭敬,但實際上是想利用領導手中的權利,讓領導違背大家認可的規則,給自己謀私利,這實際上是大惡。所以,善惡不在外相,唯在內心的動機和目的是利他還是自利。
《了凡四訓》中還說:“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意思是說,凡是想積累善行,決不可只是照顧別人的眼球與耳朵,也即做讓人看上去或聽起來外表漂亮的事情,而應該從自己內心深處,默默洗滌難以被自己與他人察覺的自私心。如果內心做事的動機純粹是利益他人,就是真善;若有一絲一毫討好他人、博取他人贊揚的沽名釣譽心,就是偽善。純粹是愛人之心,就是真善;有一絲一毫對他人不滿或怨恨之心,就是偽善。純粹是敬人之心,就是真善;有一絲一毫玩弄他人之心,就是偽善。對於這些善惡的細微心相,應該仔細加以辨別。
有一次,有位師兄請教一位當代的高僧:“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風趣地回答他說:“別人對我好,我也對他好,這不是善;別人對我不好,我仍對他好,這是善。”實際上,這句話也道出了善惡的真谛。因為別人對我好,我才對他好,別人對我不好了,我就對他不好了,這實際上與世人的商品交換沒有本質區別,其目的是用自己對他人的好,償還或換取他人對自己的好,所以不是善;別人對我不好了,我仍對他好,這是真正不求自己利益地為他人好,是純粹地利他,所以是善。
有人疑惑:“別人對我好,我對他也好,這不算善,難道我對他不好是善嗎?”這是對這位高僧這句話的誤解。對別人不好,也即危害他人,當然是惡,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所有對他人好的身口意中,出於個人自利動機的那部分,也不能算作善;不計個人得失,不計親疏,不計他人對自己有用無用,無條件地利益他人,才是真正的善。
有人內心不解:“為自己著想,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人生在世,難道不應該為自己的安樂著想嗎?”
從究竟的角度來看,我們心中的“我”,或者說“自己”,是自心的一種錯覺。就像精神病患者堅固地執著並相信自己體內有異物,於是就真的感覺好像體內有異物存在一樣,凡夫從無始以來,也堅固地執著並相信,在自己的身心之上有一個所謂的“我”存在,這樣執著與相信之後,就錯覺性地感覺有一個“自己”存在。在斷除了“我執”的聖者看來,凡夫執著的所謂“自我”,與精神病患者所執著的存在於體內的異物,根本沒有本質性的差別,所以這種“我執”在本質上是一種愚昧。如果一個人的起心動念是為了“自我”,那麼這種“我執”就會更加堅固,愚昧就會加深;“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源頭,“我執”愚昧加深之後,痛苦就會加深,快樂就會遠離。
從暫時的角度看,也即站在承認凡夫有“我”的角度,要想真正利益到這個“我”,必須通過利他來實現。如《勝利道歌》中說:“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意思是說,利他是自利的最好方法。《二規教言論》中說:“若於他眾勤饒益,此即自臻圓滿因,廣大財富勝妙德,皆從利他而出生。恆常希求自利者,初時雖能居高位,其後逐漸趨衰落,猶如陡山水下瀉。恆時精進利他者,初時雖為賤奴僕,此後逐漸至高位,猶如蒼龍騰空中。愚夫貪圖自利益,唯有精勤謀自利,然難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智者雖亦貪自利,然其著重利他眾,設若精進利他眾,間接自利亦圓滿。若欲今生或來世,成辦廣大自利者,精勤利他勝方便,此乃諸佛菩薩道。”由此可見,捨棄自我、利益他人,實際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益自己。
總之,善的特征就是唯求利他,惡的特征就是唯求自利,智者對此應當深深思惟。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