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袁了凡先生,名黃,初字學海,幼年時遇到一位來自雲南的孔先生,此人深得邵雍皇極數的真傳,他推算袁先生明年可以進學。第二年袁先生去應考縣考、府考、提學考,三次考試所得的名次果然都一一應驗。他還為袁先生推算一生的運勢吉凶,說某年應當補廪生,某年當為貢生,某年當選舉為四川某府縣長官,在任只有二年半(據《了凡四訓》原文為“三年半”),就該辭官回鄉,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去世,可惜沒有子嗣。
袁先生把這些話詳細記錄下來,以後凡考試的名數,都與孔先生所算的完全吻合。
有一年,袁先生在游歷南京國子監之前,先去棲霞山拜訪了雲谷禅師,與禅師面對面靜坐,三天三夜不曾閉目遐思。
雲谷禅師說 :“凡夫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只是因為內心被虛妄的念頭所纏擾。你坐了三天,居然不起一個妄念,這是怎麼回事?”
袁先生說 :“我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了,終身的榮辱生死都是有定數的,胡思亂想又有什麼用呢?”
雲谷禅師笑著說 :“我還以為你是位豪傑,原來也不過是個凡夫俗子!從來力行眾善的人,不受命數拘限 ;罪大惡極的人,也不受命數拘限。你二十年來的運勢被孔先生算定,不曾有絲毫的改變,豈不是平庸之輩?”
袁先生問道 :“這樣說來,命數也可以避開嗎?”
禅師說 :“命運由我自己創造,福德全靠自己修積,《詩經》、《尚書》中像這樣的明訓屢見不鮮。佛經中也有鼓勵人們‘求功名得功名,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的話,佛難道會說妄語欺騙世人嗎?今後你應該隨時積德行善,凡事要能包容。從前種種作為,當做昨天已經死了 ;以後種種舉動,如同今天重新獲得新生,這等於是通達義理之後再世為人。《尚書·太甲》說 :‘上天造成的災禍,或者還可以避開 ;如果自己闖下的災禍,那就一定活不成了。’孔先生算你不能考取科第,不能生子,這是上天的安排。你今後能力行善事,多積陰德,這其實都是為你自己造福。《易經》說 :‘君子應該懂得趨吉避凶’,如果天命不可改變,如何能趨吉?又如何能避凶呢?《易經·坤卦》開章第一義便說 :‘積德行善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福澤給子孫 ;為非作歹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禍殃給子孫。’你對這話還信得過嗎?”
於是禅師拿出一本《功過格》教袁先生遵行,袁先生當即向禅師頂禮拜受。他將從前的種種過錯寫成一篇疏文,在佛前至誠發露忏悔,發願要做三千件善事,祈求考取科第。
雲谷禅師又教他持誦准提咒,以期有求必應。此後他便將學海的名字改為“了凡”,意思是從此不願意再落入凡夫的老套子。第二年參加禮部考試,孔先生算他該考第二名(據《了凡四訓》原文為“第三”),但他卻考了第一名,可見孔先生的話已不再應驗了。而且他就在這年秋天考中舉人。從此他更加努力修德,更加周密用功,即使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同樣嚴格自律,唯恐得罪了天地鬼神。他從隆慶己巳年(公元 1569 年)開始發願奉行,到萬歷己卯年(公元 1579 年),經過十年多時間,三千件善事才做完成。
這時他又發起求子的心願,也是許下做三千件善事。他與妻室互相勸勉,有善就記錄下來,有過就立即改悔,這時善念漸漸純熟,將及滿數,就生下了長子。
萬歷癸未年(公元 1583 年)九月十三日,他再發求中進士的願,許下做一萬件善事。萬歷丙戌年(公元 1586 年)他果然考中進士,出任寶坻知縣。他白天見善必行,晚上則仿效趙閱道焚香祝告天帝,正憂愁日間無善事可做,一萬件善事何時才能完成,有一天夜裡他夢見神人對他說 :“只你減糧這件事,就足夠萬善的數了。”原來這寶坻縣的田租,是每畝交銀二分三厘七毫,袁先生到任後作了調整,減為一分四厘六毫,確實有這件事,但袁先生心中仍存疑惑。剛好幻余禅師從五台山過來,袁先生就把夢境告訴他,禅師說 :“只要善心真誠懇切,做一件善事就可以抵得上一萬件善事,何況你在全縣境內減糧,使萬民受益呢!”先生很高興,就捐出俸銀,請禅師在五台山代他設萬僧齋回向。孔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歲壽命,後來他康強壽考,活到將近八十歲。子孫代代考取科第。
[按]首先闡發立命學說的是孟子,而能身體力行,一 一得到應驗的,只有了凡先生一人罷了。但使了凡先生能夠改弦易轍,深信不疑,實行起來勇敢而果斷的,又完全取決於雲谷禅師一人。誰說空門中的人不能發揮孔孟學說的深微大義呢?世俗中人看到別人力行善事,便肆意譏諷說 :“行善必須不留痕跡才好,如果一有執著,就會產生望報的念頭。”這種議論,未嘗不高明,但是多半會阻撓人們勇往直前的向善之心。農民終年辛勤勞作,如果對他說 :“你別指望有收獲”;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而對他說 :“你不可以存求取功名的念頭”,他們能欣然接受嗎?
——輯自《文昌帝君陰骘文圖說》• 印光大師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