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真實意思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欲”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欲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二程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 ”這裡所謂“滅私欲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欲”。後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

  在朱熹看來,“存天理、滅人欲”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滅欲”理論上的作為,更多的在於闡明如何實現“存理滅欲”。在朱熹那裡,“人欲”,指的是“私欲”,與人的正當欲望並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視聽言動,人所同也。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天理;非禮而視聽言動,便是人欲。”可見,朱熹所說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當要求以及違反了社會規范的欲望。因此,朱熹並不一概反對人的欲望。他說:“如‘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聖人與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聖人之情不溺於此,所以與常人異耳。”朱熹反對的是沉溺於人的欲望之中。他甚至還說:“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謂之危者,危險,欲墮未墮之間,若無道心以御之,則一向入於邪惡,又不止於危也。”認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時,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誘惑。他反對司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說:“夫外物之誘人,莫甚於飲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則固亦莫非人之所當有而不能無者也。但於其間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今不即物以窮其原,而徒惡物之誘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則是必閉口枵腹,然後可以得飲食之正,絕滅種類,然後可以全夫婦之別也。”顯然,朱熹並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過“即物以窮其原”,正確區分天理與人欲。

  至於如何實現“存理滅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朱熹說:“天理人欲,其間甚微。於其發處,仔細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知其為天理,便知其為人欲。既知其為人欲,則人欲便不行。”“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靜若動,凡居處飲食言語,無不是事,無不各有個天理人欲,須是逐一驗過。雖在靜處坐,亦須驗個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在朱熹看來,要“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天理人欲,須是逐一驗過”。只有通過明理,才能滅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講“明天理、滅人欲”。

  其二,“存理滅欲”是復歸於人的本心的必要環節。朱熹《大學章句》認為,人的本心“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但為氣禀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這就是復歸於人的本心,即所謂“明明德”。朱熹還說:“‘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極盡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學者必須先克人欲以致其知,則無不明矣。”可見,在朱熹那裡,“存理滅欲”是屬於自我修養、復歸於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疇,即使是統治者也必須遵從。朱熹曾在奏札中指出:“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因此,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就是要通過明辨天理人欲之異,復歸於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滅欲”是一個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過程。在朱熹看來,盡去人欲,“這事不易言,須是格物精熟,方到此”。他還說:“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圍拔守,人欲自消铄去。”因此,他要求在體認出天理人欲之後,“著力除去了私底,不要做,一味就理上去做,次第漸漸見得,道理自然純熟”。朱熹還說:“既知學問,則天理自然發見,而人欲漸漸消去者,固是好矣。”顯然,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並不是單純地通過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過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循序漸進,“自然純熟”。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在理論上的缺陷,是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所謂“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這就有可能把屬於社會倫理的“天理”看作獨立於人之外的存在,在社會還沒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來確立“天理”的內容時,而被任意賦予各種規定,從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說的“以理殺人”。當然,這並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上一篇:淨空法師:念佛機的能量,能讓周圍四十裡幽冥界眾生得利益
下一篇:淨空法師:念佛的人與沒有信佛念佛的人,人生會有什麼差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