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師:好,我們開始。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大家好!慚愧學生張有恆恭敬匯報的主題是「《孝經》學習心得報告」。
一、緣起
在去年七月二十六日,後學奉淨空師父上人指示,在台南極樂寺開辦《群書治要》學習班。由於師父在極樂寺講經時提到此事,並鼓勵大眾報名參加,因此開班當天參加學習的學員非常踴躍;同時開班的當天,師父上人親自莅臨極樂寺指導並開示。師父上人指出,《群書治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篇章,學習《群書治要》不僅可以修身,也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群書治要》不但成就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傳到日本之後,也造就了日本的盛世。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初年,令谏官魏徵、褚遂良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撷取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共五十余萬言,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贻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後學秉持師命,開辦《群書治要》學習班,心中實在是誠惶誠恐。由於《群書治要》共有五十卷,分量相當龐大,後學首先選取《群書治要》其中第九卷的《孝經》,做為學員優先學習的經典。正式報名參加的學員約有五十名,共分為孝順、友悌、忠恕、誠信、禮讓、道義、廉潔、知恥、仁愛、和平十組;學員利用每周六,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上課,於每周上課完畢後,隔周由每一組輪流報告所學習的經文白話解釋,以及學習心得。由於大家學習得非常用心,《孝經》在經過兩個月的學習完成後,後學便將大家共同學習的成果,編成《群書治要.孝經》白話解釋,與大眾結緣。
二、《孝經》簡介
《孝經》為儒家十三經(按: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附《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之一,是記載孔子為弟子曾參講解孝道的一部重要經典,相傳孔子為說明六經(按:即《詩》、《書》、《易》、《禮》、《樂》、《春秋》)之綱領而做。《孝經》精要闡述儒家對於孝道的見解,昭示了孝道與和諧天下的深層關系。《孝經》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提出了以孝為本的治國理念。明代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何為而作也?曰:為闡發明王(按:在天子之位,且有聖人之德者)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這一治國理念為後世歷代帝王所奉行。唐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曾親自為此書作注(按:即《孝經注》),刻石太學,诏天下家藏其書。
孔子雲:「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經》之宗趣,總匯六藝,綜述道、德、仁、義,為孔子示范後世之行門,是儒家學問之根、千經萬論之本,是成聖成賢之基礎,人人應盡之義務。
《孝經》一書,其書名之由來,據《漢書.藝文志》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宋邢昺《孝經注疏》說:「孝者,事親之名;經者,常行之典。」可見,「孝」是侍奉雙親的意思,「經」是恆常力行的典籍。皇侃《孝經義疏》說:「經者,常也、法也。」它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恆常,這部經典是恆常不變的真理;第二是本性的性德。
《孝經》共十八章,大體可分為六個部分,其內容是:第一章「開宗明義章」,是全經主旨,開宗明義,總述孝的宗旨和根本,闡明事親、事君、立身之孝道三層次。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論說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五種貴賤不同者應如何落實孝道,統稱「五孝」。第七章至第九章,「三才章」、「孝治章」、「聖治章」,這三章是說明聖賢教育始於孝道。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紀孝行章」是敘述孝子應如何侍奉雙親,而「五刑章」與「紀孝行章」相配,論述行孝的第一個層次。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這三章是闡述「開宗明義章」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及孝道與揚名於後世的關系。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谏诤章」指出君臣、父子之間都有勸谏的道義;「感應章」說明孝悌之道做到極致,不但可以感動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所謂「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也;「事君章」是論說如何事君,為全民服務;「喪親章」闡明父母去世後能夠慎終追遠繼續祭祀,才算是盡孝的道理。
本經篇幅簡短,計一千七百九十九字。然字字珠玑,旨趣深遠,義理宏深,聖德無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則天下和平。孝道是安定社會、和諧世界的根本法寶。
《群書治要》節錄《孝經》,除「喪親章」外其他章節幾乎全部收錄,可見魏徵等人對《孝經》的重視。然而,本次台南極樂寺《群書治要》學習班仍將《孝經》之「喪親章」補入,使《孝經》內容更為完整。
《孝經》的作者,據傳是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後世尊稱為孔子。春秋魯國鄒邑(今山東曲阜)人。先祖為商後宋國貴族。孔子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司職吏(管理畜養),魯定公時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不為時君所用。歸魯著書講學,編訂整理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文化典籍,這就是漢代儒家常說的「六經」。《樂》後來失傳。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子儒家學問是對古聖先王道統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孔子一生,如《禮記.中庸所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行仁道,希望能恢復建立大同之治:「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後世歷朝尊奉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王」。孔子的言行主要載於《論語》和《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享壽七十三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邊上(今孔林所在地)。弟子服心喪三年。子貢守墓六年。孔子兒子名鯉,字伯魚。伯魚生伋,字子思,著《中庸》。
三、學習心得
本次台南極樂寺《群書治要》學習班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每位學員都是利用周末的時間來學習,雖然工作忙碌,但是大家都非常認真的學習。茲將此次《孝經》學習班部分學員的學習心得,摘錄如下:
(一)孝名為戒―成聖成賢的大根大本。
佛在《梵網經》告訴我們,世尊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等正覺,即先制定菩薩戒,即「孝順父母師僧三寶」,乃菩薩戒行萬行因中之最勝因也。其中父母即生身父母,以吾人此世身,系父母懷胎、乳哺,移干就濕,種種辛勤撫育而成;師即本師和尚,乃法身父母,因我們法身乃是遵守世尊教戒而生;僧則有同學、同見、同行,皆有成人之德;三寶即佛、法、僧,乃慧命父母,因我們慧命乃是依賴三寶薰修之力而得。是故,父母、師、僧、三寶對我們皆有深重恩德,實難報答,故當發孝心,而順事之,方是孝順;如不孝者,禽獸之不如也。
古人有雲:「百善孝為先」,亦即要以孝來開發我們自性中之善也;《梵網經》亦雲:「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蓋以孝順深因,自然梵行具足,因得戒名,乃能趨無上佛果至道之法;非同世間孝道,僅得人天小果而已。《蘭盆疏》雲:「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由此可知,吾人若學習釋迦牟尼佛,把孝道做到究竟圓滿,就能成佛道極果;反之,若不孝,當致至極苦果也。
《法苑》雲:「戒即是孝,眾生皆吾父母,是故不殺、不盜,即守戒也;皆吾父母,即行孝也。」《梵網經》亦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因此,吾人若殺眾生而食之,即殺我們父母;若能不殺害眾生,即是孝,即守戒也。在《梵網經》首尾貫徹,所說十重戒及四十八輕戒中,皆雲孝順心、恭敬心、慈悲心。而恭敬心、慈悲心悉從孝順心中流出,是故孝心即是菩提心也,也就是每個學佛人必須遵守的生活規范。
因此,「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所謂制者,法制也;止者,禁止也。因此,以諸戒心修一切善,便是孝順心中之法制也;以諸戒品滅一切惡,便是孝順心中之禁止也。因此,吾人可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心,是諸佛戒」,若能真正落實,乃是大孝也。
由上述可知,如來出世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所诠者即是戒定慧三學,所修者即是六度萬行,所證者乃無上佛道。從世尊始成無上正等正覺,制定菩薩戒,終至涅盤會上雲:「汝等諸比丘,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如佛在世,無有異也。」其中波羅提木叉即是戒也;是汝大師即是孝也。由此,可知佛陀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始終所說,一以「孝名為戒,亦名制止」,總括收盡而無余也。是故,吾人若要往生淨土,當持戒念佛,而持戒乃是至少要真正做到「淨業三福」之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此念佛才能往生也。
(二)陽光阿姨的孝心分享
一九八九年,已經花了好幾年在德國求學及工作的我們夫妻倆(按:即人稱陽光阿姨夫婦),終於拿到了努力爭取許久的德國工作簽證,這幾乎等同拿到德國居留權,在那個年代對東方人來說真的相當不容易!帶著十分雀躍的心情,馬上打國際越洋電話給在台灣台南的媽媽,跟她分享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媽媽聽完後也很高興,只是在最後有點落寞的說:「可是德國!那真的好遠,多久才能見一次面啊?」掛上電話,原來的喜悅變成了煩憂:「對啊,要多久才能和媽媽見面呢?一年甚至幾年才能見上一次呢?」幾天以來的輾轉難眠與天人交戰後,對媽媽的掛念勝過了對未來的憧憬,最後我跟先生決定回台灣工作,最重要的是可以常常見到、賴在媽媽身邊。
回到台灣打拼事業不到半年,有一天台南娘家突然來了一通電話,頓時讓我六神無主,腦海一直不停的轉著那句話,媽媽怎麼會得癌症呢?茫然的搭上計程車,請司機先生載我到最近的廟宇,心裡非常沖動、很不能接受,就覺得一定要去跟神明請求、跟佛菩薩拜托!
司機先生把我載到台北龍山寺,平常鮮少走動台北的寺廟,所以根本也不清楚龍山寺內祭祀的是哪尊神佛,用力擠進香客擁擠的寺內,就對著天公爐急呼呼的懇求,顧不得身旁熱心的大嬸們不停的指正該先朝外拜、然後再向內拜的禮俗,但心中的話、眼中的淚卻早就不聽使喚的同時爆發,望著眼前模糊的神明哭訴著:「佛祖啊!我真的很乖,我從小到大都很聽媽媽的話,為什麼世人都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為了能和媽媽在一起,放棄德國大好的工作機會,結果才回國沒多久,為什麼媽媽就突然得了癌症,我能有多少時間可以孝順媽媽呢?我真的誠心誠意的祈求佛祖保佑我媽媽一定要健康起來啊!」
已經忘記當天是怎麼回去的,但是那天的心情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之後每次看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警醒世人及時行孝的話,都會讓我想起當時那個勇敢向神明、佛菩薩爭取孝順機會的自己。
而佛菩薩也真的是大慈大悲,聽到了我懇求的心聲,媽媽後來開刀痊愈了,讓我至今都還能承歡膝下、開開心心做個好孩子,每天無論工作多麼忙碌,晚上七點都會接到媽媽吃晚餐的電話,要我早點回家吃飯,陪她看電視。感恩偉大的佛菩薩,讓我從此有緣親近佛法、親近師父淨空上人,也才能學習《群書治要》的《孝經》課程,與大家分享更懂得珍惜感恩的幸福!
(三)孝的行為表現
孝是一種發自內心良好的德性,所以孔夫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也正如佛教所謂「孝名為戒」。人類良好的道德品行,也都是從孝展開出來的,所以說「百善孝為先」。因此孝道一定要真心誠意從內心做起,如此一來,不論在家侍奉雙親、出外待人接物、工作上與人和睦相處等等,都應該符合孝道的標准。而《孝經》也明白指出孝道就是愛敬之心啊!
孝的行為表現我將之區分為對內(家庭的)與對外(家庭外)。對家庭內有祖父母、雙親、兄姐弟妹等,對祖父母或父母親恭敬親愛的行為,親人在世時,以敬愛心進行孝養,親人過世時,以恭敬心、感恩心祭祀他們。相同的用愛敬心對待兄弟姊妹,表現出來就是兄友弟恭的行為了。對外則有朋友、公司長官或部屬,做生意上有顧客或供應商等,同樣的都以用恭敬心為基礎,表現出來的行為則合乎誠信、謙讓、禮義等符合道德品行的規范。正所謂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即以一心(即忠恕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所以孝是所有良好道德品行的根本表現。
我的母親已經過世了,但是她給我的教導都還一直存在,一直影響著我。當我小的時候跟著她去逛市場、逛夜市,她只要看見困苦之人,都會叫我拿零錢過去給他們。有一次,我看電視報導後,就跟母親說,你看那些乞丐有的是假裝騙人的。母親微笑的對我說,慈悲心是發自我們自己的內心,你何必去在乎那些人是真的還是假裝的,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只要心裡面起了慈悲心就應該去做,更何況如果錯過了真的需要幫助的人,內心才是真正過意不去。
現在的我,已經成家有了小孩,我也是這樣跟我的小孩說,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小孩。這就是繼承先人的良好品德,持續傳承給下一代,代代相傳下去,我想這就是孝最基本延伸的表現。尤其能養父母親之慧命,教育下一代的慧根,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尤其吾人能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更是孝道的究竟表現。淨空師父上人說:「佛道是孝道」,「唯有究竟成佛,孝道才算圓滿。連法身大士,只要還有一品無明習氣沒斷盡,孝道就不能算是圓滿。」故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方有能力廣度生生世世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如此方為大孝。
四、結論
面對當前世界各地動蕩不安、沖突不斷、治安敗壞,以及天災人禍頻仍的局勢,吾人如何安身立命?以及何處是安身立命之所?乃是當前吾人必須省思的重要課題。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因此,如何落實湯恩比博士的真知灼見,以解決當前世界的種種社會問題,乃值得吾人深思:
一、推廣儒釋道中華傳統文化(即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恢復人人本具的善良本性:尤其《群書治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推廣《群書治要》的學習,從自己修身開始,亦可正向影響別人,挽救當前世界之亂象,達致世界和諧,人民安居樂業之目標。
二、學習《群書治要》收錄的《孝經》,以孝治天下:古聖先賢之所以重視孝道,是因為孝可以開發每一個人善良的本性,進而明心見性,成聖成賢,最終能了脫生死輪回。因為孝道教我們不僅愛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推廣其愛敬之心到最疏遠的弱勢團體(如老年、殘障、鳏寡孤獨等人),使人人都能得到歡喜。像這樣的孝德感召,使人人能愛敬存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做到老子所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大家都能所作如犯,則自悔過,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如此必可移風易俗,使人人改往修來,洗心易行,國家社會何患不能安定?世界何患不能和平?
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我們如以孝敬之道、仁義道德來修身齊家,不去爭名奪利,就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則「長幼順,故上下治」,社會就會和諧,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大同之治就能實現,這就是《群書治要》之所以能救世界的精神所在啊!
三、心淨則國土淨:由於外在環境之變化,乃是眾生之心所影響的,正如國父所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國家之治亂,系乎政治之隆污;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是故要建立一個安定的社會,必須要從淨化人心下手,唯有眾生的心地清淨,人人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消除當前世界的亂象。由上可知,既成環境的驟變會影響我們的生存,但是只要我們集合眾人的心力,同樣可以改造環境。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淨則國土淨」,我們只要力行孝道,恢復本有的清淨平等心,定能塑造地球成為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
四、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因此,欲達到人人安居樂業、社會安定、世界和諧的目標,唯有靠不斷教學與培養弘傳聖教的師資,使人人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發起「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菩提心。
此次透過極樂寺群書治要學習班《孝經》的教學,後學參考《群書治要譯注》、《孝經白話注解》、《新譯孝經讀本》,以及同學們的學習心得,編成《孝經白話解釋》,這是大家集體學習成果的展現。也讓我們大家了解師父上人所說:「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進一步認識,「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並以此孝敬之心,愛護一切眾生。因為我們彼此息息相關,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因此,別人不好,勢必會影響到我們;所以,別人就是另一個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使別人快樂,就是使自己快樂;時時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起心動念為一切大眾著想,力行孝道「愛敬存心」的理念,忘掉利己的私心,處處以利他為念,來為社會大眾布施奉獻,這也才能不斷增長自己的福德,恢復本具的智慧德能,進而促進社會安定與世界和平啊!
以上是學生學習《孝經》的一點粗淺體會,不足之處,敬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不吝賜教!慚愧學生張有恆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們大家聽了張老師的報告,我相信我們同學都會有深深的感動。台南在開始落實學習《群書治要》,我們開了個班,希望有志於傳統文化復興這些同仁,無論男女老少,真正發慈悲心,幫助這個世界、幫助社會化解沖突,恢復到安定和諧,這個功德太大了,非常非常的偉大。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遇到這個機會不能失掉,應該發什麼心?我從小就有個概念,喜歡一生當小學老師,為小朋友做扎根的教育,但是我沒有這個緣分。
親近章嘉大師,大師勸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分?一生就是老師,而且是中國人所講的私塾老師。他教學沒有場所,都在戶外,生活也在戶外,工作也在戶外,你看經典裡面記載的,他老人家一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再看看他的出身,他是王子出身,如果不出家,他是國王的繼承人。他大概也是看破了人生,人生苦,我們在經典看到記載,他出門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讓他心裡面有了感觸,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他所創辦的佛陀教育,這個教育的宗旨目標在哪裡?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當國王解決不了,教育能解決,所以一生從事教育工作。這個教育是義務教育,不收學費的。學生真不少,在中國看到夫子學生三千人,釋迦牟尼佛也差不多,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常隨弟子,跟他來幾天的、幾個月的,我相信不止一千二百多人,所以合起來應該超過三千以上,世尊也是三千弟子。孔子下面有七十二賢人。世尊下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最低的都證得須陀洹,絕大多數的證得阿羅漢,當中還有菩薩摻雜在其中。聖賢教育,這個教育真的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
苦,究竟苦是六道輪回。世尊知不知道?知道,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學派都知道。為什麼知道?他們必修的功課是禅定,所有宗教都修禅定,學派也修禅定,在禅定裡面突破了時間跟空間的維次,六道輪回都被他們看到了。隨著定功的淺深,像須陀洹、斯陀含,這比較低一點,低階的,那是聖人了,他們的定功我們一般人比不上他,他們能夠看到六道輪回,能看到欲界天、色界天;更深的,到三果、四果他們就能夠看到無色界天,二十八層天他很熟悉,下面,餓鬼、畜生、地獄。
地獄裡的狀況非常復雜,地獄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知道,不但是地獄,天堂也不例外,從哪裡來的?自己念頭變現出來的。所以佛講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神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有沒有神?有,有天神、有鬼神,神很多很多,不是他們造的。章太炎先生,確確實實他曾經游過地府,我們說陰曹地府,他去游過,而且還在那裡當過官,還去上班。聽說地獄裡頭有炮烙這個刑罰,他向東岳大帝建議,這個刑罰不仁道,太殘忍了,能不能把它廢除?東岳大帝派了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看,回來再說。小鬼把他帶到現場,告訴他,他看不見,忽然覺悟了,不是東岳大帝的事情,也不是閻羅王的事情,城隍這些地神都沒關系,是你造作這個罪業,自然變現出來的,好像作夢一樣,是這麼回事情。你沒有這個罪業的時候不會現前,那就是你不會做這個夢;你在這個夢中受這些刑罰,這是你自己業力變現的,你應該受的,叫性罪,你不能怪任何人。
所以有人稍稍遇到不如意,怨天尤人,那是罪上加罪;應當要忏除業障,應當要斷惡修善,這就對了。罪業是自己心造的,回過頭來我斷惡修善,地獄就不見了,這是真的。善念一觸動;在地獄裡面人昏迷了,想不起斷惡修善,所以人還得要有善根,佛菩薩才能幫助你。愈是苦的地方,佛菩薩愈慈悲,他在那裡常住。你能回頭,他就來幫助你,給你講經說法,你一下明白了,就離開地獄了。當你受苦受難的時候,完全昏迷狀態,什麼話都聽不進去,只是感到痛苦,這佛就不來了。所以無論是哪一道,此界他方,統統是我們自己心變現的,這一點要曉得。
心,這講真心,真心裡面含藏著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佛法講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的相好。只是我們迷了真心,迷了真心就出現一個妄心,妄心是什麼心?叫分別心、執著心。妄心還有個倉庫,這個倉庫就是阿賴耶,像資料室、檔案室一樣,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都放在裡面,錯了,這個東西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覺悟之後阿賴耶就沒有了,曉得是假的,真心才現前。
真心第一德,無量功德第一德是什麼?第一德就是孝、敬。所以大乘佛法,釋迦牟尼佛從什麼地方講出來的?從孝敬。孝敬是佛法的根源,孝敬也是世間聖賢大法的根源,一切宗教都從這流出來的,你看,哪一個宗教不講愛。愛是什麼?父子有親,親愛,親愛是性德、是第一德。中國人也講得很細膩,用一個「孝」字來表法。你看孝這個字的形狀,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像一個年輕人背著父母、背著老人,相親相愛,這個字很有意思。老一輩還有老一輩,向上去追,無有窮盡,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就形成一體。無始無終是一體,你看中國這個孝心它多厚,它是一不是二。惠能大師中國人,道道地地的中國人,沒受過教育,世間教育沒受過,他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佛教育也沒受過,他開悟了,憑什麼?跟諸位說,孝敬,他對父母的孝,他對於人,不管認不認識那種恭敬,從這裡流出來的。所以孝敬到極處會開悟,會大徹大悟,會明心見性,這還得了!
今天我們看到台南極樂寺這個《群書治要》學習班,開課第一篇他所選的《群書治要》裡頭的《孝經》,選得對,這中特獎了,真的把根找到了,我們看了非常歡喜。當年魏徵這些人編《群書治要》,《孝經》是不長,幾乎完全取了,只少一章,現在這一章補進去。《群書治要》確確實實就是一部《孝經》的展開,濃縮起來就是這一部。從這一部開始學,這真的是從根之根上下手,太好了。同學們在張老師輔導之下,以孝敬的心,這就是用真心,這就是印祖所說的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萬分誠敬就得萬分利益,萬分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了。誠敬要落實在生活,要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學習聖賢教育最困難的就是誠敬心發不起來,那就真難了。陽光阿姨給我們做了個表法,誠敬心從哪裡生出來?對父母的孝心,對祖父母的孝心,對老師的尊重、敬愛心,從這來的,孝親尊師。
我們最近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當中,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疏忽了,這是跟西方人接觸了,中國讀書人到西方去訪問、去學習,被西方的科學技術迷了。孫中山先生講得很好,西方人有一樣東西比我們強,我們不如他,什麼?機器。他生好奇,被機器吸引了。除這一樣之外,任何一樣都比不上中國。中山先生講得好,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他能多活個一、二十年,中國不像現在這樣子。在佛法上說,也是中國人的福報。畢竟祖宗有德,留下這麼多珍寶,這就是古籍,乾隆皇帝把它編成一套全書,《四庫全書》,都收在這裡頭;精華,《四庫荟要》,這兩樣東西不能離開,相輔相成。《群書治要》就從這出來的,這是國寶,這是祖宗留給後代,不但留給中國人,中國這自己家裡後代,還有外國人的後代。
所以我鼓勵我們的同學,我們願意當傻瓜,為什麼?我們不要名,我們不要利,我們希望一生做一個小學老師,幫助人扎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根是什麼?根是文字,漢字,我們就教這個東西,教文言文,要把學生教到有能力看《四庫全書》,這個功德不得了,太偉大了。我們自己一生生活不要憂慮,你真正發這個心,你會吃得飽,你會穿得暖,你會有小房子遮避風雨,為什麼?祖宗保佑你,眾神保佑你,你什麼都不要干。生活很艱苦,但是比釋迦牟尼佛還好,釋迦牟尼佛他討飯,我們不至於過他的日子,我們會有人供養,會有人幫助。我們對於幫助的人,我們感恩。我年輕的時候三個老師,但是還有一個供養我吃住安身的地方,我們以前的韓館長,她照顧我三十年,這是讓我完全長成了。你們真正發心,我來當護法,你們的生活我來照顧,我會蓋一個小廟小道場,讓你們生活非常舒適,絕無後顧之憂,好好的成就自己,十年,自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文字學的專家。然後我就相信,我們有十年的宣揚,世界上學習的人愈來愈多。找不到老師,我們到每一個地方幫助他們培養老師,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到全世界。
漢字,文言文,是文化最好的載體。要傳千年萬世必須用中國漢字來書寫,它才傳得下去;拼音文字做不到,頂多兩百年就沒有人認得了,你就不懂了。中國這個文字超越時間,三千年前行,人都認識;三千年之後,你懂得漢字,你也能認識,不會錯解意思,三千年後還是可以用,真實智慧。馬哈迪長老看到這個《群書治要360》,贊歎這是世界上奇書。我們來做這個奠基的工作,幫助世人學習漢學打地基,做這工作。這個工作要傻人去做,傻人有傻福,聰明人做不到。這是大事業,這是聖賢事業,我們所教的將來個個都是聖賢,當然我們自己要成聖成賢,這一點不能客氣、不能謙虛,不能說我不敢當,不可以,我們要直下承當,要把這樁事情做好。所以台南在做實驗,很好!他第一部選《孝經》,非常正確。有好的開始,就會有好的成就、成績出來。我們下面還有一份。
學生:孝親敬祖迎佳節。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孝親敬祖迎佳節」。
今日是農歷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再過一周,農歷臘月十六日就立春了。在中國古代,春節曾專指立春,視為一年之始。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迎接新春佳節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孝親敬祖」。這難道不是我們為人子女最好的新年獻禮嗎?
歲月如梭,我們可曾觀察到,雙親和師長的頭發、眉宇之中斑白的色澤,那是歲月所留下的痕跡。曾幾何時,父母和師長吃飯時,總是會剩下半盤的餃子,或是大半碗的湯,一則是自己捨不得吃,留給孩子或是學生吃,一則是年紀大了,再美味的食品也吃不下許多了;曾幾何時,父母和師長在看字時,瞇著眼睛也看不清那黃豆一般大的漢字,只好拿出眼鏡或者放大鏡,才能夠看得清楚,所以我們總是要把字放大,把紙張換成米黃色,父母師長才看得清楚;曾幾何時,我們猛然回頭,才看到父母和師長的那張臉,雖然常常在兒女和學生面前笑容可掬,卻掩飾不了歲月的印記,使我們猛然的警覺到,行孝要及時,學道要及時啊!
在兒時,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大人們最辛苦的卻是過年。有一次弟子回家過年,幫母親做家務,才知道母親過年時有多麼的辛苦。自己從小嬌生慣養,過慣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母親做的飯菜還常常挑三揀四。過年的時候才體會到,連蒸一籠蘿卜糕,都要費這麼大的工:弟子汗流浃背的削了一大桶的蘿卜絲,接著還要燒柴、點火、搬蒸籠,然後繼續准備晚間祭祖的飯菜以及年夜飯,一直干到晚上,已經累得直不起腰了。所以說,「習勞知感恩」,自己不能夠親力親為,怎麼能夠體會到母親的辛勞?怎麼能夠體會到物力維艱呢?
孝親是培養為人子、為人學生深厚德行的基礎,也是一把萬能的鑰匙。當我們的人生遇到挫折與瓶頸的時候,若是能夠生起一念孝親之心,就不會再走更多的彎路。有一位師兄是北方人,他小時候非常的淘氣,年輕時經常去打架,搞得家裡雞犬不寧。有一天他突然想到,我如果再這樣做,我的母親怎麼辦?即使自己打贏了,可是最後總會牽連到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就是這一念孝心生起,使他猛然回頭,不忍心母親再傷心難過了。後來,他也開始學佛了。
當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難以克服的毛病習氣,若是能夠生起一念孝親之心,就容易克服這些習氣。比如,好財之人,如果心中常存父母、師長,就能夠為父母師長多多捨財修福、廣利眾生,從而伏住自己貪財之心;好色之人,如果心中常存父母、師長,真正尊重父母師長的選擇與喜好,在選擇伴侶之時,就不會以利欲相交,而能夠選擇志同道合的法眷屬。雖然這些都是很淺顯的道理,但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卻很實用。所以說,孝親之心一旦開啟,則百善悉皆開啟。孝道的內涵深廣無比,我們不僅是要孝順父母,更是要認祖歸宗。
有這樣一張光碟,講述的是《二一0年前老祖宗的忏悔》。《無量壽經》有言:「先人不善,不識道德」。二百一十年前的老祖宗出國留學,回國後否棄、斷送了中國傳統文化。如今他們忏悔不已,附體悲心誠勸,希望能夠重新恢復《弟子規》、《孝經》、《三字經》等傳統聖賢文化。其言語質樸真誠、發人深省、感人至深。
老祖宗說:我是二百一十年前那一代所有讀書人的代表,是因為我們去西洋留學,回來之後不再學中華文化了。我們是這三代人的罪人,我代表這些斷送中華聖賢文化的罪人贖罪。忏悔我們二百一十年前這些讀書人的罪過,斷送了傳統文化,斷送了《孝經》,斷送了《大學》,斷送了《中庸》,斷送了《三字經》的慧命,我們向這些聖賢忏悔,向這些書忏悔,向我們這些孩子們忏悔,我們錯了!
《三字經》多好的文化!為什麼廢除?是因為在清朝剛剛末期這幫知識分子學了這些東西之後,留洋之後回來,外邊的文化太隨便了,中國的文化要求嚴謹。就這樣他們說,學外邊的吧,中國的文化太嚴謹了,不學中國的文化了。就這樣一時糊塗,斷了中國的文化,他們現在都在阿鼻地獄待著,斷了老祖宗的後路了!
觀世音菩薩告訴他們說:現在這個末法時期,大家都心太躁了、太浮動了,什麼都不好使,就這《孝經》簡單,沒多少頁,沒多少字,還簡單。告訴你明明白白的,從第一章到第十八章,多簡單!「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就這幾句話,就夠人修行一輩子的。
老祖宗說:現在人,你問他追求啥?錢!錢是萬能的嗎?咱老百姓最早的時候有句話:錢喂驢,驢都不吃。你有病的時候你有錢,你可以雇個保姆,保姆對你是真心的嗎?所以說,錢是你身體的血,沒有它不行,有多了就膨脹,不要太多的貪欲,生活適可而止,中庸之道。
看到現在的孩子們沉迷於手機,老祖宗的內心焦急萬分:「這個東西,我們看不懂是什麼,但是我們看見它把孩子的身心、孩子的身體整個浪費掉了,他的眼睛、他的手指、他的身心!」為此他們還摔過很多的手機。
老祖宗還強調,老人是樹根,孩子是枝葉和果實,要從孝敬老人做起,不要本末倒置: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是一個「子」字跟一個「亥」字,弄不好,孩子就是去害人去了。你認為你這個養育,就專門給他吃的、給他喝的,助長他貪欲,那麼就剩這個字了(亥),這字念啥?老祖宗的文化,《說文解字》現在誰在看?每一個字組合到一起,都有一定的意義,現在的孩子知道嗎?
老祖宗說:無時無刻,我們這些靈魂都在度著他的後人,無時無刻不在讓他每一個人學習《孝經》。我們無論在哪,如果我們見到人,見到每一個能有靈知的人、能有一點點善知的人,我們都在教他。他把書扔地下,我們再次撿起來放給他,他把書扔下,我們再次撿起來放給他,我們無數次重復這個動作,就讓你學習。
老祖宗希望我們要惜福、節儉:世界上沒有時髦的東西,世界上永遠不過時的是你那顆心,你那顆心永遠是那顆心,心永遠不變的。所以說就沒有過時的東西,沒有過期的食品。
最後,老祖宗再次誠懇的勸勉:我親愛的孩子們,請你們撿起《孝經》,撿起《三字經》,撿起《大學》,和我們一起讀吧!我們會伴著你,時時刻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和你讀,你的每一個細胞裡都有我們讀誦的經典。孩子們學習吧!真正的學習《孝經》,學習《弟子規》,學習《中庸》,學習《三字經》,學習《大學》吧!
這些悲心誠勸的話語,真的令人不忍卒讀!當我們提起這個話題,內心無比沉重,因為孝道傳統已經被否棄太多年,現在要重新再恢復和發揚光大,確實是步履維艱。
近來,師父上人鼓勵我們要學習台南極樂寺所編的《群書治要.孝經白話解釋》,於是弟子每天都會把《孝經》的經文讀一遍,以此自勉。弟子讀到《感應章第十六》的一句經文:「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可以說是《孝經》的名句。弟子小時候,老家的祠堂是一座四合院,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一大早都會聚集在祠堂中祭祖,祭品從屋裡一直擺到屋外,至今仍記憶猶新。由於家族人丁興旺,每逢清明祭祖聚餐時,都會有上百人在一起聚會。至今家族都很團結,每逢婚喪喜慶之時,都會包游覽車,四代同堂共同參與。
在弟子母親的家中,曾經發生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弟子的三舅是一位勤勞樸實的人,對父母親很孝順。外公和外婆留下了一些田產,准備分給三個兒子,可是二兒子揮霍無度,將其中的一部分田產揮霍殆盡,甚至還在銀行貸款,欠下很多債務,使外婆日夜擔憂。三舅不忍心見到母親難過,於是將自己的那份田產送給二哥,希望他不要再做讓母親傷心的事了。想不到二哥執迷不悟,把這份田產也揮霍掉了,還在銀行欠下五十多萬元的債務,落到了三弟的頭上。三舅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家裡有兩個孩子嗷嗷待哺,生活剛剛能過得去,根本賠償不了五十多萬的債務,於是日夜憂心,覺得自己是出自於一片純孝之心,怎麼會落得這樣的結局呢?結果有一天,當三舅在一片荒蕪的廢墟中做工的時候,挖到了一壇黃金。他把黃金交給姊姊幫他拿去變賣,剛好值五十多萬元,賠償了債務之後,只剩下一點點零錢。這如果不是真真實實的發生在自己家裡,我們多少會懷疑,那些寫在《八德故事》中的公案是不是神話傳說?但是這就發生在現實的生活中。弟子的老家有一句俗語說:「人在做,天在看」。上天絕對不會虧待一位行孝的人,好人絕對不會吃虧的。
弟子(四嬸婆家的)二伯父也深有同感,他的哥哥從來都不出錢奉養母親,所以老母親晚年奉養的職責都落在這位二伯父的身上。這麼多年來二伯父為了照顧母親,花了五百多萬元的現金,他付出得很歡喜。想不到他的生意愈做愈好,單子都接不完,而且子女也都很賢孝;相比之下,他哥哥的境況則完全相反。弟子的奶奶過年後就九十五歲了,奶奶的大兒子(弟子的大伯)也已七十多歲,他對母親極其孝順,體貼照顧無微不至,至今已四代同堂。伯父是一位農民,由於孝敬的家風,卻培養出了一位博士,另一個兒子以全省狀元的成績考入智庫,成為一位公務員,全家和樂融融。想必這都是孝親所感得的現世果報啊!
相反的若是不孝,其果報也來得極其快速。弟子的老家有一塊土地,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田產,十多代人都生活在那裡。到了這一代,有一房的子孫為了霸占這些田產,就到法庭上去起訴家族的長輩,鬧得家裡雞犬不寧。老人們都無可奈何,因為十多代都沒有分家,祖上的田產都是共有的,祖先們也從來都沒有想到要分老家的土地。就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有一年清明的時候,到法院去起訴的那戶人家客廳的祖先牌位突然起火,火勢迅猛,根本來不及滅火,整棟房子很快就被燒光了。鄰裡鄉黨都說燒得好,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啊!所以說,「人在做,天在看」,因果昭彰,絲毫不爽!所以說,我們行孝一定要及時,千萬不要做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
我們每年都要一起度過臘月三十,可是當人生的臘月三十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去應對呢?最近,弟子讀到了一位香港孝女的感人故事,她一生的示現就是最好的答案,她就是師父上人講經時常常提到的,香港何東爵士的夫人張蓮覺居士(原名張靜蓉)。
樂觀法師在《我所認識的一位女菩薩》文中曾經說,民國以來,中國佛教界出現了三位對佛法有重大貢獻的女性:哈同夫人羅嘉陵(協助月霞法師創辦華嚴大學)、何東爵士的夫人張蓮覺(創辦東蓮覺苑),以及呂碧城女士。
據《東蓮覺苑發展史》記載:張蓮覺居士父親張德輝,母親吳氏,父母親都是歐亞混血兒,祖母是中國人,祖籍廣東寶安縣。少時受祖母與母親笃信佛法之影響,自幼即知禮敬三寶,志修梵行,事親至孝。幼隨父親任職九江關吏,寓居九江數載,十八歲時喪父,哀恸暈厥多日至水漿不入口。
二十多年之後,當張蓮覺居士重游其父任九江關吏時舊寓所時,有一位長者見到她便趨前問:「汝非喪父暈厥多日,水漿不入口之張小姐乎?不圖今日復睹舊威儀也!」張蓮覺居士頓時潸然淚下。由此可知其孝心孝行感人至深。
張蓮覺居士二十歲嫁入何家,先後育有三子七女,是對何東家族影響最深的一位女性,是何世禮將軍的母親。她之所以能夠相夫教子,使家族枝繁葉茂,家業興旺發達,正是源於她自幼「事親至孝」的孝心孝行。乃至於她後來興辦東蓮覺苑,也是為了紀念吾姑嫜父母(即丈夫的父母)。可見「孝」這個字貫注在她一生的生命之中。
民國元年,母親去世,張蓮覺居士「內心感念母親養育劬勞深恩,無以回報,乃發願守孝三年,終身茹素,幸承何東爵士諒解同情,未加阻遏」。這位孝女的誠孝之心感動了丈夫。
民國三年,張蓮覺居士忽罹喉症,病情一度危急,痛苦備嘗。而此段時間,何東爵士忙於事業奔波歐美。這場病使張蓮覺居士身心飽受病苦與愛別離之苦,由此,她勉抑內心的感傷,轉而堅定勤持佛號,奇跡似的逐漸感受到慈光加被,身心泰安。從此以後加深了她對佛法的信願,於世間一切不再如從前執著了(《東蓮覺苑發展史》)。
何張蓮覺居士能夠突破病苦、愛別離苦的折磨,就是依靠這句「阿彌陀佛」聖號。正如同賢公和尚十八歲時腿生癰瘡,遂從朝至暮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使頑疾不藥而愈,由此愈發堅信佛語至誠、確無诳語。
一九0九年,何東爵士因勞累過度而患肺炎,幾至病危。張蓮覺居士親侍湯藥,悉心調護,數年如一日。堅定信心持誦佛經,並發願自減壽元,以求夫婿早日康復,後來何東果然逐漸痊愈,而且享壽九十四。其兒女生病之時,亦是慈心照護。由此可知,張蓮覺居士在學佛的過程中,盡到為人妻、為人母的職責,相夫教子,恪守本分。落實了印祖所言「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的教誡,並在生活中隨緣度化家人。
民國十一年,張蓮覺居士開風氣之先,禮請高僧到香港主持千人佛七法會。期間正值何東爵士六秩壽辰,全家人都共同念佛祈福:「吾家人莫不手持念珠口宣洪號,莊嚴法相,真如海會聖眾在菩提樹下捨衛國中,持行精修」(《名山游記》)。這位偉大的母親、妻子,真是一位在家的活菩薩啊!
後來,張居士又禮請法師到香港來講解大乘經典,三個月中聽眾達數萬人。張居士感慨的說:「余以念佛求法心切,為此創舉,而不意令若許大眾皆得同歷耳根,永為道種。」其自利利他的菩薩善行,可見一斑。
民國十八年,世局動蕩,戰爭一觸即發,張蓮覺居士感到挽救時局唯有振興佛法、興辦教育、培養人才。她認為「女子為國民之母」,因此興辦女子義學,教導淺顯的佛法,「俾明了於善惡因果,庶於家為孝子,於國為良民,祥和遍布,沴戾潛消。實改造世界,挽回人心之根本善法。」通過佛教教育使她們明了佛法與因果,才是改善社會人心的根本之道。
民國二十年,何東爵士結婚紀念,慷慨解囊十萬禮金予張蓮覺居士,於是她開始在香港跑馬地建設東蓮覺苑道場,以此來「宏揚佛化,普事教育」,並以教育弘法為中心。
崇敬三寶,探求真理的張蓮覺居士,曾經遍游中國各大名勝僧寺。在參訪寧波阿育王寺的時候,曾經感受到佛力的不可思議。阿育王寺內供奉有釋迦捨利寶塔,她瞻禮時見到「色現绯紅約如白豆,重來觀之,則又作黃金色,巨如蓮子。(又見)有白色大如銀杏,並有一小者附之。佛力真不可思議矣。」
做為一位志求出離、福慧兼備的菩薩行者,張蓮覺居士個性恬淡、生活簡樸,輕財好義,從不耽戀世間的富貴。並乘此家庭美滿的因緣,發廣大無盡之悲願,以「培植未來種子,儲備他生資糧」(《名山游記》)。由此可見她道心懇切,希望此生即能了脫生死,並且說:「吾更欲率吾至愛之家庭,永享蓮邦無量之幸福。」這真是一位淨業學人的絕佳風范、真實榜樣!
民國二十七年,張蓮覺居士安詳捨報往生。以其一生護持佛法、力行佛法的懿行,被譽為「香海永恆的明燈」。
據《淨土聖賢錄》記載: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二日,張蓮覺居士召集全家兒子、媳婦等人訓示說:「宗教信仰是個人的自由,你們不信佛,我決不勉強。但無論信哪一個宗教,均教人孝順父母。我數日後就要離開你們,希望務必成全我的心願。當我往生時,你們全家為我念佛,幫助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盡你們為人子的孝道。」
十三日起,請蓮友念佛七日,十九日圓滿,大眾即將回去時,仍然堅持挽留蓮友們而說:「今天我要往生西方,請各位暫時留下來,為我助念。」大眾皆感到意外,都說:「老夫人身體康健,福壽雙全,往生西方的時間還沒到吧!」張居士即沐浴更衣,命家人將床具抬出來,趺坐合掌念佛。大眾及全家,只好同聲隨念,很快的就坐化而往生。此時忽然看見黃光從身體發出,如大流星繞屋一周,緩緩的向西方而去。當時異香撲鼻,天樂齊鳴,大眾歎為稀有。全家見此祥瑞的感應,毅然改信佛教,皈依三寶,從此皆是念珠不離手。《香港工商報》記載了這件奇聞。
張蓮覺居士所開的這場往生大會,度化了全家人,也度化了許許多多的眾生,這是最為真實的教化,是為淨土法門作證轉。她以一生念佛的功德,圓滿了為人子的孝行,圓滿了為人妻、為人母的職責與本分,做得盡善盡美,完美無缺,真可謂是懿德流芳的菩薩行者。
值此臘月初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及立春節氣來臨之際,僅以此文恭敬呈獻給我們尊敬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佛陀教導、傳授給我們淨土法門之深恩大德;敬獻給天下的為人父母者、為人子女者。讓我們共同祝願新春佳節宇清國安,家和人樂,天下太平,寰宇呈祥。阿彌陀佛!
以上是慚愧弟子淺顯的學習心得報告,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
末後還有一張照片,這是何東爵士的全家福。在照片當中,坐在第一排左側(持念珠懷抱孩童者)就是張蓮覺老居士,她的身後所站的就是何世禮將軍,坐在正中的就是何東爵士。
老法師:好,我們讀了開吉法師這一份報告,非常歡喜。讓我們想到佛法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十九歲出家,放棄國王的繼承權,放棄宮廷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去求道去了,也就是求自己還有眾生如何能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他是個知識分子,好學多聞,遍訪,印度當時宗教之國,每個宗教他都去學過,還有學者,哲學家。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統統都學完了,深深感到這些東西不能幫助我們脫離輪回,所以放棄了。這都給我們做榜樣的,十九歲是放下煩惱障,家是個煩惱,三十歲為我們示現放下所知障。這兩種障礙統統放下了,他到菩提樹下入定,就在入定的時候,夜睹明星,豁然大悟。
釋迦牟尼佛開悟是入定開悟的,惠能大師的開悟是聽五祖講《金剛經》開悟的,每個人的緣不一樣,但是悟入之後境界完全相同,也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了。所以就開始講經教學,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離開人間。這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誰教他的?這一點一定要知道,沒人教他。他經怎麼講出來的?完全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也就是說,他見性了,明心見性,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從自性流出來,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所以他告訴我們「心外無法」,心外沒法,心外去求求不到,都不是正法,正法是自性本有的。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說出來了,說得很清楚,「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具足什麼?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樣樣具足,一樣不缺。所以只要開悟,全部都恢復了。心外無法,一切法是從心所變現出來的,是你的真心能生能現。
真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那是妄心。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真心上帶著無明就是妄心。體是一個,作用不一樣,就是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從無明煩惱生塵沙煩惱,從塵沙煩惱生見思煩惱,愈迷愈深,變成六道眾生。識所變的全是假的,全都是生滅法,六道是生滅法,十法界是生滅法,一定要到實報土才不生不滅,不生不滅這是究竟樂。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六道輪回,要知道它不是真的,應該怎麼樣?徹底放下,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那個心是阿賴耶,要知道,真心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
我們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用真心可以往生,用妄心離不開六道輪回,這是不能不知道的。那我們現在怎麼辦?海賢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善也好,惡也好,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上沒有善惡,心上沒有染淨,心上佛法世法統統不放。《金剛經》上明白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非法,佛法以外的全是非法。恢復自己的真心,你就見到本性。見到本性,在佛陀教育裡你就畢業了,佛是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你就拿到了。
大乘圓教華嚴所表的,從初住菩薩明心見性,一直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證得究竟圓滿的果覺,那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屬於法身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只是無始無明煩惱習氣不一樣,帶著習氣有多有少,這個習氣沒有法子斷,你要想個方法斷,你就又起心動念,那你往下墮落了。怎麼樣叫它斷?隨它去,自自然然它就沒有了。因為習氣厚薄不一樣,分成四十一個等級,到等覺菩薩剩下一點點,那個一斷掉之後,實報土一真法界不見了。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一真法界例外、實報土例外,沒有講。所以實報土沒有了,什麼出現了?常寂光現前,你才能夠融入常寂光,融入常寂光是究竟果位。
融入常寂光什麼樣子?常寂光沒有物質,也沒有念頭,也沒有自然現象,什麼都沒有。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常寂光裡面的法身如來,阿彌陀佛的法身常寂光,釋迦的法身常寂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常寂光,好像我們這個房間燈都亮了,光光融入,這個境界。我們念佛,佛給我們現身,佛怎麼來的?沒來沒去,他就在此地,有緣他就現身,緣消失了他就不見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是究竟境界。
他在實報土要住多久?經上告訴我們,實報土,在那個裡頭就是斷習氣,斷習氣等時間,要三個阿僧只劫,無始無明習氣才斷得干淨。你看,見思煩惱,阿羅漢斷掉了,有習氣,阿羅漢把習氣斷掉證辟支佛。辟支佛斷塵沙煩惱,斷掉了成為菩薩,那個菩薩帶著有塵沙煩惱的習氣,這叫三乘菩薩。這些菩薩要把塵沙煩惱習氣斷干淨,他就能成佛,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修什麼?斷無明,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他練到不起心、不動念,眼見色、耳聞聲都不起心動念,他成佛了,十法界不見了。他到哪裡去了?到一真法界,到實報土。實報土有習氣,習氣斷不了,這個無始無明習氣就是隨它去,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所以實報土相同。
但是極樂世界特殊,不一樣。我們在《華嚴》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帶著華藏世界所有的這些法身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學習,去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要不是特別殊勝,他們何必去?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得要好好去想想,這些法身菩薩他們為什麼還要到極樂世界?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緣分,有能力在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不管是哪一個品位都沒有關系,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智慧、神通、道力跟等覺菩薩平等,這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千萬不能錯過機會。
你看何東的太太她成功了,她的兒子何世禮將軍,太太、小孩全是基督教徒,他看到老太太這樣往生,這麼自在,還招待記者開往生大會,全家都學佛了,真看到了,不是假的。為什麼這麼靈?就在用心誠敬,百分誠敬得百分感應,就這麼個道理。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這麼殊勝的感應?我們念佛心裡帶著疑惑,百分之九十的信,還有百分之十的疑,懷疑,所以感應不能現前,不是沒有感應,真有。
海賢老和尚感應為什麼那麼殊勝?他確實什麼時候想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相給他;什麼時候想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在他面前,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勸大家,把他老人家的光碟多看。很難得,因緣生搜集了很多資料,現在我們做了一個九個小時的報告,沒有一句話是妄語,沒有一個字是廢話。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建立我們圓滿的信心,把我們的疑慮統統斷得干干淨淨,我們往生就有把握,你就會法喜充滿。不能錯過這個機會,錯過了機會這真太可惜了。
所以這份報告也是增長我們的信心,世法佛法都是以孝親尊師為根基。我們現在真的對父母盡孝不夠,對老師的尊敬更不夠,甚至於還對老師表面恭敬順從,背後毀謗,太多了,這不足為奇。老師的教學因材施教,方法不一樣,他有他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說法不一樣就懷疑。孔子在世,學生問仁,每個人給他講解的不相同;問孝,也講的不一樣,那什麼原因?各人的根性,那個說法他就得利益。我們要發大心,我們要扎根,不求名、不求利,我們自己成就,幫助一切有緣人成就。真正想學的人,對學問尊敬沒有懷疑,對老師沒有懷疑,對自己沒有懷疑,他就能成就,自然有眾神的力量加持他,有祖宗加持他。這裡提到了,二百一十年前的老祖宗他們來忏悔、來認錯,這些人都在地獄,來給我們做證明,老祖宗的加持,使他們來贖罪。所以我們相信,我們發心學習,決定會有成就,決定會做出在歷史上前無所有的偉大貢獻,值得捨棄名聞利養,這一門的成就是不可思議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張有恆居士、開吉法師 (第一二一集) 2015/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