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通途法門與淨土菩提心的異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菩提”是覺、佛果的意思,即“無上正等正覺”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謂。“心”是能發之願心。“菩提心”即是眾生在生死輪轉當中發起的一念要成佛的心。通俗來說,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把這一念菩提心真誠懇切的發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無量劫以來,我們都是發求名、求利、求五欲、爭強好勝等等五欲六塵之心。所以,要在我們凡夫染污的心裡面發一念求佛果的心,很不容易。正因為不容易,它才非常珍貴、功德甚深。

通途法門的菩提心,具體體現在菩薩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從“苦集滅道”四聖谛升華出的菩薩精神。首先,依苦谛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我們觀照到眾生在八苦交煎裡掙扎,在苦海中沉淪,而自己也是苦難眾生的一員,所以就誓度無邊眾生。其次,觀察眾生在苦海裡受八苦交煎的原因是在於他的煩惱。貪瞋癡慢疑乃至無量的煩惱,是導致我們苦難的原因,所以依集谛發出“煩惱無盡誓願斷”的大願。第三,觀照在我們的煩惱生滅相中有常住真心,具常樂我淨之妙德,乃吾人自性本具的涅槃。是故依滅谛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誓願。最後,要成就這滅谛的佛道,要有方法。這個方法不僅是為了度自己,也為度一切眾生入涅槃城。所以要依道谛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證知菩薩四弘誓願,是從世間的因果——“苦集”,和出世間的因果——“滅道”升華出來的。

對淨土宗而言,“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菩提願。由於觀照到眾生八苦交煎以及煩惱是苦難的原因,由此生起“厭離娑婆”之心。為了學無量法門,成就無上佛道而“欣求極樂”。可見淨土宗“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完整地包含著通途教法的四弘誓願。體現了淨土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都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橫又與一切法門迥異,淨土宗的菩提心更為單刀直入,具足信願就是菩提心。誠如善導大師所開示:“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

大乘菩提心,無論是順事發心(四弘誓願),還是順理發心(緣生性空),動經多劫,殊非易事,故為難行道。而淨土宗在發菩提心上,顯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質。淨宗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闡發。其中以蕅益大師的判言最為直截了當——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彌陀要解》)意為,具深信(六信),發大願(厭離娑婆欣幕極樂),即是發無上菩提心。合此信願(菩提心),即是往生的指南針;由此信願,方能執持名號,自可感生淨土。

信願即菩提心,這個判言在淨業行人發心過程中,亦有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個體意識到法界意識的次第。昙鸾大師開示淨宗菩提心雲:“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國,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生也。”可見,淨宗菩提心,著重在“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同得成佛。”此願一發,即能具無量功德,能消無量業垢,能破無量魔網,永為成佛真種。這個心願,對一般善根的眾生來說,也能創發。釋尊立教,阿彌陀佛攝化,十方諸佛共贊,祖師大德判教,說淨宗為易行道,亦體現在發菩提心的善巧方便上。

淨宗菩提心初看似較比大乘菩提心易於發起,而究其實卻不盡然。因為淨土往生法實為難信之法(淨宗諸經反復申言,難中之難)。信心未生,何能發心?少善根福德的眾生,不能往生淨土。菩提心即是善根。但發凡夫心,是無善根,發聲聞心是少善根,信願持名乃多善根。所以,淨信念佛法門稀有難得。於此難信之法能生實信,乃多生多解的善根成熟,是般若智慧的顯現。故而,淨宗經典極口贊譽念佛人稀有難得。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又雲:“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佛中,得名第一弟子。”蓮池大師依據聖言量判言,淨宗所被根機是上根器人,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有人謬指淨宗是小乘,念佛人是自了漢等,是不明淨宗圓教義理所致。

淨宗菩提心(深信發願)與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現形態上雖有所不同,然淨宗信願亦含攝著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內容。茲表現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願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質內涵,淨宗信願亦包攝四弘誓願。以淨宗願門的厭離行與欣慕行為例:1.依苦谛,觀照娑婆眾苦逼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2.依集谛,觀照自身諸惑熾盛,一切眾生心中聚集無量煩惱,起業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上述二願屬厭離行攝。3.依道谛,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常能聽聞佛法,分身無量供養十方諸佛,聞法受記,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助道緣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4.依滅谛,觀照極樂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生希有心,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上述二願屬欣慕行。證知淨宗信願含攝大乘菩提願。

其二,《大智度論》所述五菩提心,包括了大乘行人從初發心到究竟成佛的全過程,淨宗信願持名,往生成佛的歷程亦含攝五菩提心而無遺。1.發心菩提;意指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於凡夫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為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3.明心菩提:意為明了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為得無生法忍,出離三界,到佛果位。而持名念佛,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5.無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場,成最正覺,而持名念佛,則圓證三不退,自至成佛故。證知信願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並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綜上所述,淨宗菩提心(信願)與大乘菩提心雖在表現形態,下手方便處有諸多差異,然其實質內涵並無二致。站在淨宗角度判言,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既有聖言量的依據(依義不依語),又有修證實踐上的驗證。有人以通途教理來否定信願即菩提心,既未契淨宗超情離見之義理,亦隔膜於阿彌陀佛具足悲智的弘願。淨宗行人應仰信佛言,仰信昙鸾大師、蕅益大師等祖師的言教,不受他人師心自用之說的惑亂。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持深般若波羅蜜!淨宗法門提供我們究竟的安身立命。吾人宜盡形壽精進念佛,成辦往生大事。

 

上一篇:明如居士:積德累功,慈心於物_太上感應篇
下一篇:誠實的人總會有好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