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長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種生理結構預示我們應少說多聽。可大多數人喜歡說而不願聽。人為何偏愛講話?佛門有一個詞叫“樂說欲”,即非常歡喜講話,這是人的本性之一。聽說監獄中懲治犯人有一種方法是“禁閉”:長期讓一個人獨處,沒有人同他說話。最後犯人的心理防線被擊潰,說出所有罪行。最近網上有個新聞: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吃穿不缺,卻天天在家門口擺攤賣自己縫的鞋墊,哪怕是全國人民都往家裡趕的除夕那天也不例外。面對記者的采訪,老人的答復讓天下兒女動容——“只想找個人說說話!”還有幾年前被中央電視台推選為“感動中國”人物的翟斌,當他一個人乘著無動力單人帆船穿越太平洋時,最大的障礙是寂寞,那種想向別人傾訴卻無人能聽的難受勁兒,不亞於瘾君子發作時的煎熬,骨頭縫像是被小蟲吞噬一般。每當靠近大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中國飯館跟人聊聊天。看來嘴巴不僅要完成“吃飯”的生理功能,還要滿足人“說話”的欲望。
難道震動一下聲帶真的對人有那麼大的作用嗎?其實找個花草動物也可以“對話”,可我們感覺沒有同類來的給力。大概源於“言為心聲”,言語是我們心靈世界的外化。心靜如水的人一般很少講話;喋喋不休正是內心躁動不安的表現,名為“躁人多辭”。
安靜的心就像一間收拾得井然有序的房間,再多東西放進去都能合理布置,找個不起眼的零件也毫不費時;躁動的心就像堆滿各式物件的庫房,東西都擠到了門口,就是攪個天翻地覆也很難找到自己需要的。心態寧靜,人就更有智慧,能直接找到問題的根結,常能一語中的;心緒動蕩,如同風中的蠟燭,照出的情景恍惚不清,自然決斷起來猶猶豫豫,說起話來更是語無倫次、喋喋不休。
向別人傾訴就是排洩心靈的垃圾,雖然一時可以緩解心中的郁悶,但終究逃不出揚湯止沸的輪回。止口不如靜心,從源頭清理才是治本之道。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如何讓自己的心聽從安排?佛教裡解決這一問題有個妙招:如同大禹治水,一時堵不住就疏導,說慣的嘴巴先不要閉上,而是改變說的內容——念佛。
凡夫說話都是“煩惱心”驅使,越說越躁動,越說越煩惱。改成念佛號,雖然開始還是煩惱心,但佛號是清淨的。好比一個躁動的人,讓他不斷重復說“安靜”,想必很快會安靜不少。借著佛力讓煩躁的心轉向安詳,也為這個躁動的時代帶來一股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