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意義,在於念情。
一個節日存在的意義,更多是讓我們知道珍惜所擁有的,感恩所得到的,知足看待所沒有的。
情人節對於大家來說,是要更好的善待自己的家人,為自己所付出過的親人、愛人以及朋友們,道一聲"謝謝,您們辛苦啦!有你們的的陪伴,我感覺很幸福"。
對於佛教徒來說,此節的意義是一個很好的召喚,對於慈悲喜捨的意義的理解可以化作身體力行的付出,做個有情有義的博愛之人,把我們為己的小愛,轉換為大愛,善念具足,善行付出,善待每個有情眾生!
祝大家節日快樂,都能做個正能量滿滿的有情人!
附錄:
嘎瑪仁波切開示:愛與情的升華
愛情,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錯綜復雜的愛恨交織,勾畫出一幕幕的柔情、悲喜、溫暖、酸楚和分離難捨。
愛,簡單而又沉重。每個有情幻想一份屬於自己的真愛,在這個過程中酸、甜、苦、辣也屬冷暖自知。
凡夫的愛由一瞥一視伴著懵懂憧憬的會心一笑開始,在一個吻中成長,最終由兩行淚結束。因為誰與誰都無法相伴走完千年,這一世終將要分離,這也是愛別離苦。
太多版本的愛情故事主角不同,但情節雷同。內心的痛楚是因為受了傷、結了疤,最終還是留下痕跡。在這個無法自拔的漩渦裡,永遠以為自己付出了真愛和全部但卻收獲了背叛和遺棄,很多人無論男女在入戲時,強迫自己忘了曾經愛過的對方,但是愛過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並不能左右一切,勉強的在悲傷面前學會微笑。愛的始終,在心靈的深處,停放著看似美麗而淒涼的憂傷,這是柔軟的一處總會有一方空間溫柔的存放著不少往事,那看似淚水伴著笑容的成長,仿佛刻骨銘心的愛和痛徹心扉的無奈,當開始下一段感情旅程時,往事都隨風而去了。再一個循環開始演繹,這就是我們世間愛的寫真。
如果剖析愛的本質,它是人們從同理心產生出的一種最美好的感情。愛建立在善的基礎上,沒有善的愛,那是假愛。很多時候我們又分不太清楚──總認為自己出發點是屬於善,是真愛,但我們卻不敢承認,我們所謂的愛和情是因為我執,對自己過度的愛附加在別人身上,總希望得到自己臆想中的體貼、關心、浪漫、呵護等等,希望不如願時自己變得不理性,到了對方身上也會變成一種折磨和傷害。
愛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它的廣博一面可以讓世界和諧、太平。但狹隘的一面表現在付出愛的方式不同時就會有差錯。如果我們把所謂的愛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不一定會給別人帶來快樂。
凡人的愛是從自私開始的,占有欲太強的情緒肯定不能長久,所以愛和情的相處之道是要把愛轉化成親情。西方人的說法是因為我們體內的多巴胺的活躍而讓人產生強烈的欲望。這種沖動的欲望也就能延續幾個月,最多也就三年時間。這時,我們對待所謂甜蜜愛情的時候需要學會把這種愛培養成親情。因為親情要更持久一些,這是種依靠。這種依靠,並不單純是“我需要你、你需要我、你是我的財產、我是你的財產,我占有你、你占有我”那麼簡單,這些都是自私的,這種把愛情轉化成親情的依靠是建立在互相尊敬和信任基礎上的無私奉獻。這也是讓愛保鮮的方法。
當兩個人組成一個家庭時,一個人占有另一個人一段時間可以,時間久了就會有分歧,或許有一個人就會這麼想:我不是你的附屬品,也不是你的戰利品或財產,我不能老聽你的話。所有天底下的夫妻,兩個人從小都是從不同的環境、家庭背景下生長的,走到一起,怎麼可能沒有分歧和沖突呢?一開始彼此忍耐一點,是因為還有所謂的“愛”在;久而久之,一個人沒辦法忍耐另一個人,沖突就產生了。因為每個人都有我執,所愛對方的起初都是更愛自己。
愛有兩部分,一是凡夫俗子式的掛名真愛其實更愛自己的小愛,另一個是大丈夫菩薩式的大愛。眾生都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愛,能夠因愛而快樂。而菩薩式的大愛,是慈悲,悲喜交加,不為自己只為讓更多人快樂、幸福。所以無有得失和憂愁與恐慌。
愛和情的升華在於把小愛轉成大愛,愛需要我們多層次去思考,要把我們慣性的單方面的思考換種角度,用同理心去體諒對方,多為我們愛的對方考慮。不能相守時執著是一種負擔,放手也要祝福彼此。得到時就要互相珍惜、尊重、體諒。無法真正得到時,如果愛,默默陪伴和思念也是一種姿態!
嘎瑪仁波切
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