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說的“情”的概念非常廣泛,包括親情、人情、友情、愛情,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如快樂,歡喜、孤獨、憂愁、寂寞,所有這些都屬於情的范疇。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許和肯定的。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升華感情,以般若(智慧)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那麼,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呢?
佛教認為愛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
有情眾生為什麼會在三界六道裡沒完沒了地流轉?
就是因為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導致了盲目的、無意識的沖動,使我們干出很多不該干的事情;又因為情的力量,使我們被三界裡的各種現象系縛住了。比如對家庭有感情,就會被家庭所束縛;對事業有感情,就會被事業所束縛。正因為感情是有強烈的束縛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轉的根本,其中尤以愛情的力量為最。
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
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回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情愛並非專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舉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同胞之間的袍澤之情、忠臣愛國之情等,都是情愛的表現,乃至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是一種情感。
佛門中許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連救母;陳尊宿編織蒲鞋孝養母親;無著菩薩感化胞弟世親,廣傳大乘;裴休送子出家,並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勵其子以求道為貴等,皆是化私愛為大愛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愛淨化的高度顯揚。因此,人類的情愛,除了兒女私情,更有捨棄個人貪欲的無限慈悲。
情愛人人需要,但是情愛有染污的,有純潔的;有占有的,有奉獻的。情感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情感處理得當,則不失為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愛得不當,譬如愛的對象不對、觀念不對、方法不對;愛得不正常、不應該,則不但會使雙方產生煩惱痛苦,甚至因愛生恨,導致身敗名裂,喪生滅頂。因此,佛教認為染污、占有、自私、執著的情感,是學佛者的障道因緣。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我們必須慎思!
感情處理不當,固然能障礙道業,但是“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升是”,如果能將愛升華為慈悲,則“慈息貪欲,悲止瞋恚”。
因此,佛教主張:“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導情”,亦即用理智來淨化感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用禮法來規范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更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