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我們的生命需要拜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禮拜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一種禮儀,相信只要是中國人都拜過。拜父母,拜師長,拜祖先,拜土地神靈,拜佛菩薩。這些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都是很常見的文化和習俗,它自然而貼切地溶入到了我們的觀念和行為中。    為什麼中國的禮儀文化中有這一特殊的內容?細細體察不難發現,原來這一禮儀本身就是一種對人心靈品質提升的自我教育。禮拜,並不是我們禮拜的對象需要我們禮拜他們。我們拜父母是為了對父母的辛勤養育之恩表達一份感激。父母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的為我們付出一切,我們即便粉身碎骨也無法報答。這真誠的一拜,我們展現了孝道、表達了良知、平衡了愧疚、獲得了安定與踏實。所以雖拜的是父母,受益的卻是自己。同樣,拜師長,我們感恩的是師長教給了我們智慧與技能,讓我們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拜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培植了知恩圖報的心,更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清洗、人格得到了升華。拜神靈,我們拜的是他們的完美與神聖。人心中可以沒有神,但不能沒有神聖,這是我們成就健全人格的需要。     學佛人都知道,佛是智慧、覺悟的意思,並不是什麼神神秘秘、變化莫測的神明,而是指生命品質達到完全圓滿的狀態。佛的各種畫像與雕像都是對這種圓滿品質的藝術表達。佛是已經成就的聖者,是慈悲與智慧的代表,來到我們中間唯一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覺悟,並不需要我們去拜他。拜佛像是為了表達我們對完美與崇高的敬意、對智慧與博大的向往、對生命解脫與自在的渴望,是見賢思齊的人性自覺,也是心靈淨化與升華的最好實踐。與我們拜父母,拜師長,拜先祖沒有什麼兩樣。

同時,對學佛群體來說,虔誠拜佛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修行方式。由於無量劫來的無明我執,我們累積了厚厚的我慢堅冰,“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折服我慢可從拜佛開始,這也恰如世間的為人處事一樣,先得從尊重、恭敬他人開始。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中第一願就講到禮敬諸佛,可見,拜佛是一個人從凡夫到成佛過程中不懈的課程。歷代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的這種事例太多了,不久前圓寂的本煥長老,1937年2月,由保定起香,三步一叩,五步一拜,朝拜五台。一路上風餐露宿,忍饑挨餓,腰酸腳痛,雙膝皮開肉綻,仍虔誠叩拜,足足拜了六個月,磕了二十二萬多個響頭,到達了五台山。跟著又從北台起,三步一拜一炷香,朝拜五個台。五台高度均在海拔三千米以上,從東北到西南橫跨達一百二十公裡。如此禮拜,又拜了半年。持續一年的朝拜,連頭發、胡須也沒有剃,究竟為什麼?本煥長老說:“為持戒律,修佛性,修德性。不潛心入禅,依佛心為心,怎能發慈悲心?不苦修行,磨煉自己,難忍能忍,怎能入道?自己不能入道,不發菩提心,又怎能發願度人?”這是何等壯舉!這體驗是何等深刻啊!

值得欣慰的是,在東林大佛腳下,常常可以看到三步一拜,虔誠禮佛的身影。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這讓我們感動,在這個物欲洶湧、人心浮躁、佛法式微的時代,仍有一種力量在堅守、在傳承。

拜佛拜的是美好與吉祥,拜的是智慧與光明,拜的是博大與超越;拜佛拜去的是傲慢,收獲的是高貴。

我們的生命需要拜佛。


轉載自東林祖庭網站

 

上一篇:印光大師惜福的故事
下一篇:大願法師:寅時是肺經當令之時宜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