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怎樣來善護好自己的口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主持人:師父,上官居士舉手發言。

  上官居士:感恩師父,弟子想請教一個問題,因為昨天晚上有讀《來佛二賢永思集》裡面,海賢老和尚有一句話教導他的弟子說,「寧可葷口念佛,也不素口罵人」。這個我想是不是就是《無量壽經》裡面把善護口業提到第一位,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口業是不是比殺業要來得更重?這是第一個問題。還有就是想請教師父,像我們學習講經的同學,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怎樣來善護好自己的口業?感恩師父,阿彌陀佛!

  老法師:這兩個問題都在《無量壽經》裡頭,把《無量壽經》學好了,問題全都解決了。特別是善護口業,這句話我們在很多經典裡面看到,佛講三業都是講身、口、意,《無量壽經》上不是的,《無量壽經》上講的是口、身、意,把口業擺在第一。在第八品裡頭,「善護口業」,這個意思不一樣;「不譏他過」,這就是你說的,無論在什麼場合、在什麼境界當中,決定不能夠現在說批評別人。佛菩薩教人,他贊歎。人都有善惡兩面,說是找一個人全是惡沒有一個善,大概走遍天下找不到,往前,古人裡頭也找不到,往後,後人裡頭恐怕也找不到,都是善惡混雜。社會好,善多惡少;社會動亂,惡多善少。如果我們只贊歎善,不批評惡,就能改變眾生的業力,每個人都意識到批評別人、毀謗別人,這是不善。還有更麻煩的,如果這個眾生不能忍讓、不能忍辱,他要找機會來報復你,這個事情麻煩,那就造成什麼?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願意干這個事情嗎?因果道理,所以我們重視,這也是海賢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的。

  拯救現前這個世界,全世界,什麼方法最有效?因果教育最有效。廣東潮州謝總他做了三年,辦論壇、講座,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短期的七天,長期的二十一天,三年沒中斷過,感化了許許多多的同學,讓他們真正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他的教育核心是什麼?因果。而且因果,他現身說法,他自己本身年輕的時候是黑道的不良少年,自己學了傳統文化,改邪為正,他說話有力量,他是過來人,把許許多多他親身所見到的、所聽到的這些例子向大家報告,報應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這個論壇可以救中國,可以救全世界。所以我向他要一份資料,他這個論壇裡所講的東西,這個光碟希望他給我一套,我要好好認真把它看一遍。真的好,我們來推動,現在需要這種教育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在有緣的地方去推廣。在海外,我們這個小地方,雖然不是一個小道場,海外的朋友很多,經常有人來訪問,而且訪問都談到社會問題,這是解決社會問題唯一的良藥。

  我們如果信心不堅定,煩惱習氣很重改不掉,我就勸你多讀因果的書,從因果這上面下手。有同學發心把佛經裡面,《諸經佛說地獄集要》,我們過去從二十五種經典裡面抄錄下來的,現在他們把它編成一本說明書,像《玉歷寶鈔》一樣,什麼果報是什麼因造成的,希望將來有人依照這個底本再畫一幅地獄變相圖,這屬於因果教育。人要相信因果他才會改過自新,不相信因果他做不到,我們要把因果教育擺在第一。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歷史感應統記》、《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匯編》,裡面完全搜集的因果報應的事實,你讀了不能不相信。那是過去的,在台灣我還看到一本現在的,在報紙、在雜志上都曾經登出來的,他們搜集編成一冊,《現代因果報應》。說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下手,自己對於因果認識不清楚,要補這門課,這門課非常重要,要把它補足,深信因果,然後你才懂得怎樣去學習倫理道德,怎樣去學習聖賢的經典,這個障礙都可以摒除,我們能走得一帆風順。

  勝妙法師:老和尚這兩句話,「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我覺得他是在告誡我們佛教徒,要做出好榜樣,不要破壞佛教的形象。寧可葷口念佛,就是我們一個人,你不吃素人家不會覺得你是佛教徒,你念佛,人家會覺得說那很好,但是如果你顯示你是佛教徒、你是吃素的人,你還罵人,人家看到會很失望,會對佛教很失望,說你們佛教徒不修口德。尤其是我們道場的執事人員,尤其是出家人,我們的形象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口業,我們講話如果是粗魯,甚至我們罵人讓別人聽了很難過,我們對佛教的形象這是很大的傷害、很大的破壞。如果說我們學佛不真學佛,我們消遣佛教,這個是地獄業,我們毀壞佛教形象,這個不知道是多重的地獄業。所以我覺得老和尚這二句話,尤其是第二句,不可素口罵人,我們如果是表現出來讓人家知道我們是佛教徒,尤其我們如果是代表一個道場,我們真的要好好修自己的口業,不然的話這個果報真的是太可怕。

  老法師:勝妙師的話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我們要認真的思考,不要破壞佛教的形象。這些事情實在說有意無意常常會表現在外面,什麼原因?養成習慣了。沒有學佛之前養成的習慣,學佛之後又沒有真正把佛陀教誨落實,還是我行我素,學佛跟我們實際上的生活、工作、行為沒有連上,所以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受用,換句話說,也就沒有辦法往生淨土。海賢老和尚還有一句重要的話,「往生淨土不要求人助念」。別人替他助念,他說那是假的,我不要人助念。所以他往生,你看看,家裡不是沒有人,他半夜往生的,大家都睡覺了,到第二天早晨一起來,老和尚走了,不知道幾點幾分走的。那天晚上老和尚表現是異常,他從來晚上沒有敲引磬拜佛的,這天晚上敲著引磬拜佛。但是大家也就沒有警覺,睡著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引磬停止,走了。這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教導,我們要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絕不要求人助念,等我走了你們再來助念,這個才是真正的往生。助念很麻煩,不一定助念都能往生。助念的人喜歡去摸摸頭頂,哪個地方最熱,從哪裡走的,那都是找麻煩,那都叫業障,讓你死都不能安心,這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這個光碟裡頭幾個,你看他的母親往生、海慶老和尚往生,都是預知時至自在走的,走得非常潇灑,說走就走了。我們什麼都不求,希望走的時候能跟這個一樣。真正往生,這不是假的,給念佛同學做個好榜樣。平常做人,《還源觀》上告訴我們,我也講過很多遍,柔和質直。質直就是真心,對人沒有用妄心的,用真心。柔和就是慈悲的表現,對人一定有愛心,一定多替別人著想,少批評別人。批評別人很容易結冤仇,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個怨結很難化解,自己一定要小心謹慎。所以佛門把彌勒菩薩(布袋和尚)擺在大門前,讓你進來就給你一個榜樣,你要學笑面迎人,你要學一片慈悲。

  主持人:大家有問題請舉手,有一位舉手,彌陀村的。

  學生:感恩師父慈悲教導,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昨天收到協會發給大家的一封信,鼓勵我們大家來學習,珍惜這次機會,能夠求教師父上人。其中首先就提到師承這個概念,我們很多同學知道這個很重要,但是對師承這二個字對它的內涵知之甚少。我們請求師父上人慈悲開示,在淨土宗裡面師承有沒有哪些規矩?有沒有哪些特別要注意的?感恩師父。

  老法師:淨土宗的師承比較特殊,因為直接承傳釋迦牟尼佛的,所以淨土宗的祖師不是承傳的,不是某一個人傳給某個人的,他是選舉的。這一位大德修淨土的,對淨土真有成就,而且對淨宗有影響,有很大的影響,可以給世人做榜樣的,選舉出來做為淨土宗一代祖師。所以淨宗的祖師到現在只有十三位,是往生之後人選舉的,不是他在世。印光大師在世不知道他是第十三祖,往生之後大家認為這位老法師一生專修專弘,是淨土宗的典范,推選他,大家都承認,沒話說。所以他不是爭取的,是後代選出來的。所以淨宗我們是直接跟釋迦牟尼佛學、直接跟阿彌陀佛學。這一部經裡頭,《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而裡面第六品是世尊為我們轉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所以這個經裡頭有阿彌陀佛講的、有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一部經,這一部經是廣義的,也就是淨土五經一論,這五經一論一共六樣東西,六樣都學可以,六樣選學一、二種可以,六樣只學一樣也可以。你們問我,我是專學《無量壽經》,我就選這一部,《無量壽經》現在有九種不同的版本,我采取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參考資料是采取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他是集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來注解這部經。所以集注裡面讓我們看到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開示,這些全都是淨土的精華,我們有這一樣夠了,不要太多,不要太雜,一心一意。修行是以念佛為主,二六時中不要把這句佛號忘掉。所以我勸大家,現在有計數的機器很好,從這開始,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如果念上一年就成習慣了,不用計數佛號也不會中斷。

  海賢老和尚剃頭那一天是二十歲,他的師父(剃度師)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雖然師父通宗通教,沒有教他參禅,沒有教他學教,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聽話,他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九十二年。他要不要計數?他不需要計數。他念佛有沒有停止?沒有停止,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都在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求生淨土。我這一生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萬緣放下,就想求生淨土。除這個以外什麼都不求,用心專一,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為什麼?到極樂世界成佛,成佛普度眾生,加入佛度眾生的行列,所以這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好,真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成佛哪有不度眾生的道理?不但成佛,法身菩薩就跟諸佛如來一樣,度眾生是他唯一的事業。在十法界現身說法,記住,從來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怎麼會有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宇宙是一體,沒有分別!有分別,有執著,這才有煩惱,這才叫造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造業。沒有起心動念,無明破了,生實報莊嚴土,經上講的上輩往生。誰有資格?每個人都有資格,問題你肯不肯,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我們天天勉勵自己、勉勵同學,時時刻刻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養成習慣就好了,養成習慣就一帆風順,就得法喜,真正是常生歡喜心,煩惱少了,智慧開了。

       資料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三集)  2014/3/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03

 

上一篇:鐘茂森:落實佛門至孝—《佛說盂蘭盆經》研習報告(第七集)
下一篇:普巴扎西仁波切:在修行中,文字不是真正的境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