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谮愬。當忍耐三思。】。
這句經文從字面上來了解,就是人在聽別人講話,這個話當中可能有對人的批評、毀謗,就進了一些讒言。這個時候假如沒有判斷出來,很可能就受影響,會做出沖動的事情。這個時候應該什麼?“忍耐三思”,要冷靜去判斷、去思考。不然聽了讒言,對於人與人的關系,可能會有破壞性的情況產生。
比方有一句格言就講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可能人生的災禍就因為聽讒言產生了。“君聽臣當誅”,領導人聽了,可能忠臣就要被殺了;“父聽子當決”,父親聽了讒言,可能要跟兒子訣別;“夫婦聽之離,兄弟聽之別”,夫妻、兄弟就要離別;“朋友聽之疏”,朋友聽了讒言可能就會疏遠;“骨肉聽之絕”,父子骨肉聽了可能就決裂了。這個在歷史當中很多。“堂堂七尺軀”,比方說一個大男人,要有智慧判斷,“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很多家庭破碎了,可能都是讒言造成的。
但是我們要了解,讒言是緣,有因有緣才會有惡果。因是什麼?因是自己沒有智慧,因是自己懷疑心太重,才讓人家趁虛而入,還不能怪到緣分上面去,還是要反省自己。
所以古人提醒我們,“謠言止於智者”、“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要冷靜。我們在聽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判斷他講話客不客觀;要判斷他有沒有不良的目的;要判斷他是不是對那個人本來就有成見,所以講話就已經偏頗了;要判斷他是不是嫉妒心作祟,才講這個話;或者他是傲慢才會這麼講話,這個要有判斷力。
尤其假如是一個團體的領導人,一個團體最怕什麼?最怕這些是非、讒言。所以團體的領導人有責任,聽到一些讒言,馬上要去找出來,這個話從哪裡來的?然後對那個講讒言的人要規勸他。見有惡,要規勸他,要為整個團體負責任。
師長曾經就講到,韓瑛館長聽到這些讒言,馬上去調查“這個話從哪裡出來的?”馬上教育他以後不可以這樣子。因為講讒言的人、講批評話的人,他的造業非常重、罪過非常重。首先第一個,他自己的靈性在墮落、他的傲慢在增長,嫉妒心在增長。第一個,他對自己有損害;第二、講這些批評、讒言,對於付出的人他沒有鼓勵,反而還批評,冷嘲熱諷,把人家的積極性都破壞了。
現在做好事容不容易啊?不容易。常常都受打擊,不就讓這些善人都退心了嗎?這個話本身都會影響到整個軍心。因為他話講出去了,造成聽的人又對這個當事人又有成見,又破壞人與人的緣分,這個都是造孽,很可能一句話講出去,造的罪業太重太重。所以一個人不能去講讒言批評人,團體領導人要特別嚴防團體裡面,這種是非讒言的情況要制止,然後形成大家都可以開誠布公講真話,不要私底下在那裡批評別人,帶動一個光明正直的風氣。
像常明法師指導我們三天,預定的時間是下午三點到晚上八點,每天五個小時,最多延到九點,六個小時,三天。結果後來都是到半夜二點、三點,這真的是竭盡全力在教誨我們、幫助我們。三天,三十個小時左右,這些善知識為法忘軀、為道辛苦,都不辭勞苦。三天,最後常明法師說:“我們三天的這個會議因緣,你們每個人要講出我一個缺點。”他自身就把謙卑演給我們看。一個領導者都這麼能接納雅言,那整個團體哪有底下的人批評來批評去的風氣?常明師父對我們領導人的期許,講了一句很通俗的話,很容易領會,很有道理,“獅帶群羊,羊亦獅;羊帶群獅,獅亦羊”。你們沒有聽懂?獅子帶群羊,最後群羊都變獅子;羊帶群獅,最後群獅也變羊。所以領導人會帶動整個團體的風氣。
所以看到這句“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谮愬,當忍耐三思”,對自己、對領導人都有很好的啟示。因為讒言對家、對團體甚至對一個國,殺傷力都非常大。
假如用重要的干部,決定不能用會講讒言的人,因為不管他才華再高,會批評、會講讒言決定會失去人和,人與人就不互相尊重、恭敬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人很厚道,從來不批評人,都是包容人,他能聚人才。
從師長的風范,比方人家要給他講讒言,假如關系已經很熟悉的,他會制止他:“你不要說了,我只記他的好,不記他的不好。”大家想一想,假如這個話傳給那個講批評的人,對方會感動,“這麼有修養。”
請問大家,我們有沒有能力,比方某某人來告訴你,“我跟你講,你知道那個人怎麼說你嗎?”你會怎麼反應?“他怎麼講?他怎麼講?你趕快跟我講!”我們問問自己,你有沒有可能聽完別人的批評,心裡痕跡都不露?有這個功夫嗎?一聽完晚上睡不著覺,“我明天大早一定找他算帳去。”人要心平氣和才能講話,這樣講話絕對沖突會愈來愈大,既然我們不可能不落印象,最好不要聽。
所以師長,“你不要講了,我只記他的好。”不然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就好了,不要聽。關系比較還不是很熟的,你一下說“我不聽了”,怕對方不歡喜。善巧,“我知道了,我已經知道了”,他就不講了。或者轉話題,“那件事很好”,趕快講到其它的話題,就不要讓他繼續講,或者很善巧的講,“那個都是誤會,其實他對我挺好的,多溝通就好了”,就把話給轉掉了。
所以師長這些人生智慧非常重要。師長說,只要人家要批評他三位老師,他馬上就離開不聽,不然聽了以後對老師不恭敬了,那就大損失,就不能接受這三位當時候是台灣最有智慧的高僧大德,那個機緣不就壞掉了?這個是“輕聽發言”。所以不能輕聽,要冷靜去判斷才好。
人不只不要常常去批評別人、毀謗別人,更重要要常常去贊歎別人、欣賞別人,去掉這個嫉妒心。東北王善人有講過,“找好處”,都是去看人的好、贊歎人的功德。“找好處開了天堂路,認不是關上了地獄門。”找別人的好處,都認自己的不是。人找好處,時時都能肯定別人、感恩別人,源頭在哪?要找父母的好處。現在人愚癡到什麼程度?連對父母都抱怨、都批評、都埋怨,這不妥當。為什麼?父母真的有不對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父母是有本善、有明德,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養父母之智慧,去成全父母都來不及了,哪還有去批評父母,看父母的過的道理?
為什麼要成就父母?因為沒有父母哪有我們?沒有父母生我們、沒有父母養我們,就完全沒有我們。所以我們的生命可以為父母都捨掉了,還有什麼不能為父母去付出的道理?所以人能靜下來,想想自己成長過程,父母對我們點點滴滴的付出,感父母的恩就流露出來了,心就變得敏銳了、心就變得知恩報恩,馬上就懂得去感謝別人的恩德。所以百善孝為先,孝心一開,慢慢那些百善接著就開。
我們有一位學長,因為我們有推行“述祖德”,就是回想父母、爺爺奶奶,祖上的恩德;還有“道己過”,把自己對父母的過失都講出來,對自己一生,對親人、對別人的過失都可以反省、忏悔,進而去改過。結果一想父母的恩德,眼淚就像泉水一樣流出來,然後他再看到任何人,他都很恭敬。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是父母養育出來的,他們都是父母的子女,他們父母養他們太不容易,所以對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尊重,不要去對立、不要去傷害。
然後一見到長者也非常尊重,因為長者都是別人的父母,當父母太不容易了。所以《孝經》講,“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會去討厭別人、傷害別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尊重父母的人,他那個恭敬心已經喚醒了,不會去對任何人傲慢。
所以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都能夠知恩報恩,都能夠時時都是“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個家風、團體的風氣非常好。《朱子治家格言》正面的要效法,反面的要警惕,接著再把它轉成正面,就有很多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