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谮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我們看這兩句,“忍耐三思”、“平心暗想”,可見得要把一個家庭能夠團結和睦,人與人相處要和諧,從這兩句就提醒我們:要冷靜、要理智,要懂得忍讓,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情緒化,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所以能夠掌握情緒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才能掌握自己家庭、團體的未來。尤其身為父母、身為領導者,假如不理智,常常意氣用事,脾氣大,情緒化,可能無形當中就影響自己的小孩也是這樣的性格。以前身為父母長輩的人,他的慈愛表現在哪?在孩子面前一定做好榜樣,給孩子好的影響。為什麼?孩子小,“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好的示范就潛移默化,讓孩子養成正確的做人、做事的態度,他就受用一生。這個慈愛表現在為孩子一生幸福著想,這個謹慎的態度、理智的態度就可以提得起來。
那我們再細細體會這兩句經文,就是人在聽他人說話的時候,要很平心靜氣的、很冷靜的去判斷。不要別人一說,某某人怎麼講你,講你的壞話,哪些流言蜚語,你一下子一聽,情緒就上來了。可能對方他不是有好的目的,他可能是要毀謗人,對人有成見,所以這個時候要比較能夠冷靜、客觀,去分析、去判斷事實的情況。
實在講,話傳了一、兩個人以後,可能就跟本來的狀況差很多。為什麼?講的人是一個意思,聽的人可能又加了他的意思進去。所以一個領導者,假如知道言語有時候不准確,可能會造成誤會,這個時候就會要求底下的人,這個要訓練他們,“講話要如實傳達,不能東掉一句,西掉一句,然後表達清楚。”這個時候可以,“你講一遍給我聽看看。”不管是當面交代或者電話交代,交代完說:“你講一遍給我。”這樣就可以確認他在聽話的時候能不能記得清楚、表達清楚。這個都要訓練的。所以懂得這些談話、做事都要訓練的父母、領導,他培養出來的孩子跟下屬,他的成熟度、應對進退能力就比較強。這些細節都不重視,可能辦起事來也是狀況百出,我們閩南話說的,做事零零落落,就好像什麼都做得不缜密,不仔細,這邊也有情況,那邊也有情況。
所以客觀分析了,是讒言,不可聽,甚至還要善巧的提醒這個講讒言的人,或者批評人的人,“你批評錯了,這樣做對你也沒有好處,我們要修點口德。”但不是指責他,我們跟一切人結善緣,不結惡緣。你提醒他,句句都是為他好,他就容易接受。
假如他傳來的這個話,確實對方毀謗我們、侮辱我們、批評我們,要不要生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吧?人家批評得對,要感謝他。假如人家傳來說,某某人怎麼批評你,你還說謝謝他,這個傳話的人被你感動,“這個人很有修養,聽說是學《朱子治家格言》的,還是學過《了凡四訓》、《弟子規》”,這個叫給經典、給聖賢祖宗臉上貼金,我們照著做。
說到《了凡四訓》,我們復習一下,被人家毀謗好事還是壞事?好事。我們一起討論過,天底下沒有壞事,“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他沒有那個過失卻被人家侮辱、批評,“子孫往往驟發”。請問大家,他自己有修養,能忍辱,子孫能驟發,他呢?他福報不就更大。理得心安,道理真的明白的人,心就不會被境界起起伏伏。人家毀謗我們,是送福報給我們跟子孫,好不好?所以以後有人罵了,你就說謝謝你,給他鞠個躬,他送福報給你,他罵不下去了。就像打架,一個人打,一個人都不還手,最後他也打不下去了。所以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只要自己心態對了,沒有一件事是壞事情。所以我們期許自己跟一切人廣結善緣,不結惡緣。真的遇到很跟自己過不去的人,那就反求諸己,“世間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我們的真誠還不到,不跟他計較,一般見識,慢慢這個緣就會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