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庸》裡有一段話,「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就是你希望兒子怎麼孝順你,你先依這標準去孝順你爸爸,而自己也是兒子,做不到。「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弟弟,你要對我怎樣怎樣才可以;自己也是弟弟,對哥哥做不到。「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對下屬,你們應該對我怎麼盡忠;結果以這個標準衡量一下,我對我的領導也做不到。
自己做不到就先要求別人,這個人家接受不了。所以恕道是推己及人,你自己都不願意了,人家怎麼接受得了?所以不能要求人,自己先做到最重要。道家《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正己了自然感化別人,而不是去要求別人。
《中庸》還有一句,「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我們希望朋友怎麼對我好,首先這個要求先去對其他的朋友,做得到嗎?這個恕道,確實對我們處世待人是很好的一個提醒。我們現在讀了《中庸》這一段話,我們很冷靜一點,只要你對任何人有要求,馬上問自己:我那個要求我自己做到沒有?要要求兒子了,突然我要求兒子好好讀書,我好好讀書沒有?我要求孩子要孝順,我孝順沒有?
從事教學的人、為人父母者、或者為人領導者,常常是講給別人聽。但是也要很冷靜,得要自己真正去做好,不然所講的道理都成反效果,都成人家的怨,就不好了。《論語》當中有講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是要求自己,小人才是去指責、要求別人,這個話都是非常懇切的來勸我們,君子、小人就在我們的心態,就在我們的一念之差。
恭錄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11/7/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