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在生活中修行的竅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許多修行人在座上能精進修行,可一下了座,回到生活中,就把修行拋在腦後了,貪嗔癡又都來了,原來怎樣還怎樣。我們在這裡就講講平時生活中修行的訣竅,如何保持時刻都在修行,這樣才是真正的修持。

  (一)隨喜

  最近我南方的一個弟子來跟我談起他修行的體會,他說:“師父啊,我今年一年只修了一個法,就是隨喜,各種情況都有好轉。”隨喜就是別人作了功德,不僅沒有嫉妒,自己打心裡替人家高興,這個修法最為劃算。

  隨喜是積累資糧的非常善巧的方法。比如別人建了個敬老院,你打心眼裡高興:“哎呀,這個人真好,隨喜他!”或者這個人生意不錯,蓋了座寺院,打心裡隨喜他的功德。如果你能隨喜了,內心裡高興,你也具有了同等的功德,這是佛說的。可能有人會不太相信,但在因果的復雜關系上,只有佛才能完全洞悉。佛這樣說的,我們應該有信心。

  從前,勝光王迎請世尊及其眷屬,供齋四個月,並供養一切受用。當時,一位乞女心想:這位國王因往昔所累積的福德力今日才成為君王,又遇到釋尊這樣殊勝的福田,如今也正在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實在希有。她內心很隨喜,因此獲得了無量福德。世尊得知後,在傍晚回向功德時問國王:“你所累積的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給你自己,還是回向於比你獲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國王說:“誰的善根大就回向於誰。”於是世尊先念那位貧女的名字作回向。連續三天一直如此作回向。勝光王很不高興,就與大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說:“明日世尊來應供時,我們阻止其他人拾取,這樣會有效吧。”第二天,那位貧女又來拾取被丟掉的食品時,受到阻攔並遭到毆打,便心生嗔恨而摧毀了善根。當天佛陀便念國王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見隨喜對於修福德的重要。

  但是有時,人們明明知道隨喜道理,卻無論如何隨喜不起來,為什麼呢?還是菩提心不夠。菩提心如何表現呢?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其中的喜修得不夠,說明菩提心還不夠。要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成功了,開始慶功設宴,與他們同樂!要是關系一般的人,或害過你,給你提過意見,或生活中的對頭成功了或做了什麼善事,你就發自內心地高興不起來。比如,某人出錢捐修了個寺院,有的人知道後就想:“他肯定是因為得病了才這樣做,他沒病也不會捐的。”這就是嫉妒了。修隨喜最根本一點是具有菩提心,一定要修菩提心,不是說看看經本就算了。

  想想你這一世對你最好的親人——母親,給予你生命,百般疼愛地呵護你,生病的時候焦慮地守在你身旁,還到菩薩那兒禱告:“讓我代孩子承受病苦吧,多嚴重都可以”,父母甚至於肯為孩子去死。有的家長在孩子出門的時候一直守在門口看著孩子走遠,提心吊膽直到孩子平安歸來。好,我們想想母親,再想想所有人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都跟這一世的母親一模一樣,母親有困難你一定要出手相助,母親做了功德取得了成績你難道不高興嗎?要反復修菩提心之後才能隨喜,一定要修隨喜!大家要將隨喜銘刻在心,這確實是快速、簡便地增長福報的好方法。

  (二)回向

  回向也是一個積累資糧的方法。你來拜佛,作了供養,這功德是很大的,你把這功德分給所有的親人朋友和所有眾生,你這一回向,眾生就都具有了你拜佛、供養的功德,你給人家種了成佛的因,種下了善緣,而你的功德一點兒也沒少,這是多好的事啊!

  回向這個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往往不知道回向有這麼大的功德。比如一盞燈下,我自己在看書,沒問題,光線挺清楚,那麼把大家都請來,五個人、十個人、二十個人或者再多的人來此看書,燈光的效果不會因此而有所變化。大家與你共同分享了這盞燈帶來的益處,何樂而不為呢?同理,我們每做一件功德事都要做回向,回向就是把功德變得無量。有的人問:“佛教一說就是無量,哪有那麼多啊?”咱們可以算筆賬,哪怕只有一分錢,你捐給眾生每人一分錢,你也是無量功德,為什麼?因為眾生無量啊,這個一分錢乘上無量,等於是無量。所以要把這個功德一定回向給眾生,變成無量。你想想給每個眾生一分錢,反過來大家都給你一分錢,這就是無量的還報啊!你的財富、智慧會一下子成倍地增長起來。

  而且回向可以鞏固住你的修行功德,也就是保存福報最保險的辦法。比如你賺點錢,一會兒看這個好,買一個,那個好,買一個,幾天錢花光了。回向是什麼意思呢?你做功德了,幫了一個人,或修了一座廟,或證悟了智慧的功德,你趕緊回向給眾生,這些功德就會增長為無量並不會失去。你要是不回向,功德是很容易消失的。因為人的貪嗔癡多呀,無數個小小的嗔恨心或貪念、癡心累積起來,你那些有限功德就被劃掉了,本來功德挺大,抵消後就沒了。我們的心又亂又雜,走在路上不小心被別人踩了一腳,馬上就罵人家一句,這種行為都是減損功德的!你捐一座佛像,再發一次怒,功德沒啦!一把火燒斷菩提根哪!你回向以後,那功德就抹不掉了。所以回向這個訣竅一定要掌握住。做完任何有功德的事立刻回向給法界所有眾生,願他們都離苦得樂。

  (三)供養

  供養是積累福報資糧的最主要方法,須知福報皆從供養布施而來。只有供養才能顯示出修行的決心、不退心和信心。應將自己實際擁有的財富以清淨心,不可以吝啬、虛偽、炫耀的心態作供養。供養有實物供,有觀想之供,如果你實供不行,就可觀想供,我們以觀想供養世間有主人、無主人的一切人天受用。自己能觀想多少就供養多少,從圓滿資糧而言,觀想供養與真實財物供養沒有絲毫差別。所以不必認為自己沒有財力供養。而且隨時隨地看見自己或別人所擁有的任何財物等,心裡首先應想:此供養三寶、供養根本傳承上師。甚至見到美麗風景、鮮花等任何賞心悅意的事物都應意念供養上師三寶。睡覺時、坐車時都能觀想,隨時隨地可進行觀想,應該這樣行持。

  我就從觀想供養法得益不少,比如有些事情開始運作時並不順利,我就早上起來就打坐觀想供養,隨後幾天中業務就發生顯著的起色,經濟效益就出現了。這是妙供,來得快而容易。

  增長福報的另一個方法與財神相應,與福佛相應。為了眾生的成就,本師安排這麼多財神,文財神、武財神、白財神、黃財神、綠財神、黑財神,他們是干什麼的?他們都有任務啊,就是輔助學子修行成就,但是別忘了我們還得申請,這申請就是修法,就是相應,尤其修財神法主要是相應。釋迦牟尼佛把他們收過來作了皈依,然後就分配他們任務“哪個弟子缺錢了,一定得送錢啊,幫助他日後多做善事、多多救度眾生”。現在你是佛的弟子你不申請,不讓他了解你,他怎麼幫你呀?所以必須相應。

  修增福法,還有一點千萬記住:發心一定要正。你想人都騙不了,你能騙了老佛爺和護法?有的人發心就不對:“求老佛爺讓我把這生意做成了吧,成功後我拿出十分之一捐給佛事。”你這不是跟財神做買賣嗎?這就是發心不對,絕對不靈。你要從內心發願:為弘法利生,為眾生解脫。要這麼想,你再去修相應。我今年正月傳了個白財神法,八百人接法,除當時出現驗相外,接法後眾人後來的反饋也很好,有好幾個人發生明顯的改觀了,還有一個人要捐助蓋財神廟呢。這就是相應了,關鍵是相應。在咱們這共修的人,我簡單看了一下,一半以下經濟是拮據的,咬著牙來求法學法,那麼一定要在福慧雙運的福報上加大力度。

  (四)上師相應

  密乘與顯宗的最主要區別是什麼?我們怎麼准確把握密乘的特點,疾速使自己成就?就是相應,與上師、本尊相應。因為上師是三寶的總持,他的法脈傳承包含著普賢王如來以及所有佛菩薩和歷代大成就者的信息,你與他相應一致,你就能得到和佛菩薩對他一樣的加持力,所以說一定要與上師、本尊相應!

  禅宗主要靠自力成就,直觀自心,見性成佛,但沒有上上根器確實很難成就,所以禅宗這百十年來成就的很少很少。淨土宗,依仗佛的願力和自己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再成就。密乘的特點就是與佛一致,相應,把自己先觀成佛,產生佛慢:“我就是佛”,這就成就一半了。這是倒著來,從果上起修,叫果乘。

  顯宗是戒、定、慧,密宗返過來修:慧、定、戒。反正都是佛,我也是佛,通過上師這個法脈加持,把自己先觀成佛,入定還不容易嗎?入了定,智慧就生起了,戒也好守了。密宗的相應主要依靠上師的法脈傳承。

  我常把上師比作插座,只要插上插座,就能接到來自普賢王如來的強大電流,就能完成我的修行任務,這是加持相應。所以密乘就是相應。凡夫的貪嗔癡,無明蓋住真心就通過身口意表現出來。相應就是由我們自己把這三個方面與成就的佛陀直接通電,變成一致,我們直接先成佛,通過他對我們的加持,把我們身口意的污濁氣排淨,給我們增福增慧,激發佛性而開悟,這就是他的特殊所在。

  相應須身、口、意三密相應,修密宗首先要懂得三密相應,然後直接與上師相應,你就變成上師了,有了上師的智慧、功德,你就已成就一半了。這是相應的要點。

  密宗修行中的最基本、實用,各派都重視的一個修法,就是上師相應法。但是因為我們通常學佛是學佛,做事是做事,分開了,一坐下就是念經、打坐、安住,下了座就一切照舊,與修行沒關系了,這就把大好時光都浪費了,一天你沒多少時間在修法。如果我們24小時都在修法,那進步將突飛猛進;要做到這一點,最竅訣、最機密、最實用的就是上師相應法。比如皈依根本上師之後,就要做到全身心地皈依他,這才能起到真正皈依的目的。皈依之後和上師相應要注意幾點:第一,要知道“我必須跟上師相應才能成就!”實實在在反復這麼想;第二,行住坐臥的時候,觀想根本上師就在自己頭頂上,一定要時時持有這個意念,而且隨時祈請。

  上師是三寶的總持。千萬記住不捨三寶,只要不捨三寶,下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直到成佛,三寶都會來幫你。不捨三寶不僅要在心裡,還要注意很多細節,比如:要對出家人恭敬,掉在地上的經書撿起來在頭上頂一下然後放好,損壞的佛像趕緊清理一下,找一塊干淨地方埋了,這些都是功德。一定要恭敬地對待佛、法、僧三寶!命沒了,下次轉世再來,佛還可以度你,直到成佛他都可以幫助你,可是你要是為了性命把三寶丟了,那可是捨棄了根本。若能寧捨生命不捨三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成佛都有希望!

  (五)發菩提心

  做到以上幾點最根本的是發菩提心。只要你有菩提心,上面所說的就都可以做到。比方,喜就是給人以歡樂,讓人歡樂自己也隨喜他的歡樂。悲就是救人於痛苦危難之中。眾生一體,慈悲普度,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持,你遇到事就會想了,噢,所有眾生,都曾做過我的父母,要是母親好一點兒,我肯定不會妒忌,母親多發一些獎金,生活過得舒坦一些,我應該高興才是,這樣一想,隨喜的心就成了;誰遇到大災大難,你想,這是自己的父母在受難啊,那你肯定急著去幫他;一想到他是為我才犯的殺戒,現在正在地獄飽受煎熬,我得去救他呀!實際上事實也是如此,孩子小的時候,哪個母親沒為他殺過生。過滿月,請眾多親友,就又開始殺了,每次過生日也殺,這些都是為你殺的,為你造了殺生的過患,她現在這麼痛苦,你看著忍心啊?這大悲心馬上就發出來了。我有菩提心的法本,大家修一修。修菩提心,那真是一坐下就流淚啊!從父母開始想,一直想到整個法界的眾生,他們還在水深火熱之中,發心要救他們,但自己又沒這個力量,怎麼辦?好好修行,逼著自己修行,得趕緊有成就,當了菩薩就能救度他們啦。所以說菩提心是基礎,這個竅訣應該好好掌握。

  (六)觀緣起性空

  生活中的修行竅訣,以上所說都是世俗谛的,而勝義的修法是觀緣起性空。每一個人根基不同,緣分不同,當然成就的方法也不同。我在修行道路上有了一些證悟之後,感悟到所有心境的對治法就是四個字——緣起性空,這就是我的竅訣。

  “緣起”包括了緣起緣滅的整個過程,緣起由空性而起,因為緣起之前是空性,但又緣滅於空性。本師在涅槃時曾經講過:“我沒說法,一個字也未說。”實際上世尊轉*輪四十九年,說法無數,他為什麼說“一個字未說”呢?這就是從性空角度來講的。你看,本師從因地發願成佛,後來成就,再示現人間,創立佛教,轉*輪,到佛教延續下來,直到最後佛法在娑婆世界示滅,這也是一個緣起緣滅的過程。不過這個過程過於龐大,在大的因果中有無數小的因果,在大的緣起緣滅中又有無數個小的緣起緣滅,所以一般人不容易認識,但畢竟還是一個緣起於性空又歸於空性的一個大過程,構成一個緣起緣滅的大過程。從整個所有的過程看一切都是無常的、短暫的示現,進而更證明空性。佛法的一起一落,也是起於空性最後落於空性,所以從空性的角度講本師講法四十九年,講法無數也是空。

  修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在修這“緣起性空”的過程中,也不是一次就全然頓悟的。比方在創建事業,建立友誼及親情中,就往往會偏重“有”,偏重情,使“性空”淡化,這在修行中是危險的。這時候要再觀空性,因為畢竟是得到教導的,就再觀空性,如此“有”就得到了糾正。偏“有”得到糾正後,久而久之,又易落入空道。落入空道就是覺得世間沒意思,就玩世不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樣就障礙了隨緣和恆順眾生,這就耽誤了很多該做的事情。出現這種情況就再觀“空有不二”的妙用,結果必須是“空”,但“有”是實在又有用,是妙用,這是空有不二的妙用,這樣就糾正了“執空”。就這樣時時、處處、事事觀住這個“空有不二”,使空有圓融雙運,圓滿中道,才能夠使自己安住於自然,安住於法性,這時才能顯現本覺智慧。也就是在承認緣起的時候要觀空,在“執空”的時候要清醒“空有不二”的妙用,回到雙運上來。只有雙運地住於中道,本覺智才能顯現,這就是我修行的最深體會。

  摘自《禅露》2010年秋之卷


 

上一篇:縱欲與壽命
下一篇:怨天尤人最損福報,一次削三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