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9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二十頁:

  疏【所謂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也。】

  這是《六祖壇經》上的兩句話,它的含義非常深,對我們修學是很好的指導原則,應當要學習的。這一段公案出在《壇經》「參請機緣」這一章。

  演【修證即不無者,南岳讓禅師參六祖。】

  這一位是懷讓禅師,他是馬祖的師父。道一禅師,俗家姓馬,禅宗裡面稱他馬祖,他對中國佛教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當初這兩個人合作建立中國的叢林制度。六祖是第六代,讓禅師是第七代,馬祖是第八代,是六祖的徒孫。懷讓禅師到六祖那裡參學。

  演【祖問甚處來。】

  六祖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

  演【讓雲:嵩山。】

  他是從嵩山來的,嵩山是中岳。以後他住在南岳,南岳是衡山,在湖南。

  演【祖雲:恁麼物,恁麼來。】

  這是唐朝時候的口頭語,用現在的話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怎麼來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問:「你來了,你是個什麼?」這是禅宗的口試,來參學的學生先要通過口試,口試就是所謂機鋒。六祖考驗他,懷讓禅師非常聰明,能體會到祖師話裡面弦外之音。他的答覆:

  演【讓雲:說似一物即不中。】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的,要是說出像個什麼東西、是個什麼東西,就錯了,正是禅家所謂「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這個答覆非常高明,可見他境界之高。如果祖師問這兩句話,你來答覆,「我是個人,修行人」,我怎麼來的?「我走來的」、「我坐車來的」。這個答覆也沒錯,祖師說:很好!就曉得你是個標准凡夫,沒有見地。懷讓禅師這個答覆,差不多是見性的境界,這個境界相當之高。六祖繼續問他:

  演【還假修證否。】

  『假』是假藉,還要不要藉這個修行證果?

  演【雲: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

  懷讓禅師這個答覆非常高明,完全是中道第一義谛。『修證即不無』,他有修,他天天在修行。雖然天天在修行,這修行是事上修行,事相上有修有證;理體上沒有,一塵不染。換句話說,身有修行,心裡決定不染污。第一句答在事上,第二句答在理上,理事無礙,理事圓融;既不是執事廢理,也不執理廢事。天天在修,修而無修,上面一句是修,下面一句是無修;無修而修,底下一句無修,上面一句修,這叫真修行,這是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表率。無論用什麼樣的功夫,他是參禅,我們現在修念佛法門,一樣,事上有念,一天到晚佛號沒有中斷,天天在念,這就是「修證即不無」。

  可是我們一定要做到底下一句:『染污即不得』。雖然念佛,心地清淨絕不染著,所謂是「三輪體空」。真正明白事實的真相,佛法裡面講「諸法實相」,真正明了,我們清淨心中一塵不染。念佛不要被佛號染污了,禅家參話頭不要被話頭染污了,那就不能成就。念佛人要是被佛號染污,怎麼能得一心?這正是性宗裡面常講的「三輪體空」。念不念?一天念到晚。正在念的時候,不見能念之我相,也不見所念的佛相,中間也不見所執持的名號,三輪體空,可是這個佛號並不中斷。這就是讓大師答覆六祖的意思。參禅也是三輪體空,甚至禮拜、讀誦都要三輪體空,才能相應。三輪不空,不能夠見道,就是不能見性。念佛人三輪不空,不能證得理一心不亂。

  演【今謂且就眾生一期修證,似有澄返之跡,修證即不無也。】

  『一期』是現前一生,事上好像有澄返的跡相。縱然自己見了性,甚至自己成了佛,還要示現這個跡相,為什麼?教化眾生,給眾生做個榜樣。你已經明心見性,你不念佛,叫別人念,人家肯念嗎?你自己都不念,你叫我們念。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還要做個樣子給眾生看。像釋迦牟尼佛,他早已經成佛了,《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成佛之後到我們世界來,已經來過八千次。這一次在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其實他早就成佛了,還要示現八相成道,都是做給我們看的,給我們做一個榜樣,知道修學應該怎麼修法。諸佛如來與大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用意非常深,不但有言教,而且有身教。底下這一句完全從實相上說:

  演【而於自性實無得失增損,染污即不得也。】

  「修證即不無」,是從事相上說、跡相上說。而從自性清淨心上說,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論你怎麼修法,你的心決沒有說是增加一點清淨,沒有。修學無非是去煩惱、執著而已,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下面解釋三阿僧只劫:

  疏【三只者,三阿僧只劫也。僧只解見後文。】

  底下會說到。

  疏【言三者。】

  為什麼要講三阿僧只劫?

  疏【以釋迦成道,從古釋迦至屍棄,歷七萬五千佛。】

  屍棄是如來。這是他在修學過程當中遇到這麼多佛。

  疏【從屍棄至燃燈,歷七萬六千佛。從燃燈至毗婆屍,歷七萬七千佛。】

  每一個階段是一個阿僧只劫,他在一個阿僧只劫遇到這麼多的佛。

  疏【雲三只也。】

  佛同名同號的很多,佛的名號是因眾生根機而建立的;諸位要曉得,佛菩薩都沒有名號。我們凡夫取名號,多半是對自己的期望。從前父母為子女取名字,是表示父母對這個小孩一生的期望。諸佛菩薩的名號是應眾生的需要,換句話說,就是佛菩薩教學的宗旨。佛到我們娑婆世界來成佛,這個名號就要叫做「釋迦牟尼」,不管哪一個人來成佛,他的名號一定要用這個字樣,為什麼?這就是在娑婆世界這一個階段要用這個方法來教。這個名號的意思,「釋迦」是能仁,仁慈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缺乏慈悲心,所以提出這個宗旨。缺乏慈悲心,而且心太亂,心不清淨,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又用寂默兩個字。「牟尼」翻成中國意思是寂默。由此可知,「釋迦牟尼」,能仁寂默,是針對娑婆世界現階段眾生毛病來說的。我們念這個名號要把自己仁慈的心念出來,要把自己清淨寂滅的心念出來,是這個意思。

  我們這尊佛,本師,如果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他不能叫釋迦牟尼佛,因為這個名號在西方極樂世界沒用處,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仁慈,都大慈大悲,你還要他能仁,沒意義!個個都是一心不亂,心地清淨,「牟尼」兩個字也用不著了。這個名號拿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人統統已經修成了,所以必須要用「無量壽」。由此可知,佛菩薩名號是因眾生而建立的,他到哪一個世界示現什麼樣身分,名號就不一樣。這個名號就是教學的宗旨,也就是教學的手段,叫一切眾生聞名、執持,這當中起觀照,而能夠對治自己的弊病,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古釋迦』,釋迦牟尼佛最初發心修行的時候,他遇到一尊佛也叫釋迦牟尼。那個世界眾生的狀況,大概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缺少慈悲心,心思散亂,所以佛才用這個名號。修行是經歷三個阿僧只劫。

  疏【備經多劫,遠之又遠。】

  這兩句是形容釋迦佛從因至果,從初發心到成佛是經許許多多劫。「多劫」是指諸多的小劫、大劫。「阿僧只」是個大數字,阿僧只劫,太多太多劫了。所以從時間上來講,「遠之又遠」。

  《佛學十四講》裡面講忍辱波羅蜜,我們修法要是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現在的人還怕吃苦,這個不能成就!佛陀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佛不在世的時候是「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為什麼?苦能夠時時提醒我們自己的警覺,一享受就迷惑顛倒了。所以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不贊成無益的苦行,可是對我們修學有利益的苦行,佛還是贊歎。小乘頭陀行,修苦行的;大乘,你看看《四十華嚴》,在「德生、有德童子」那一章,那是代表等覺菩薩,那一章裡面還是贊歎十二頭陀行,贊歎苦行。苦行確實能夠提醒自己的警覺,對娑婆世界沒有留戀。人一享樂,對這個世界就留戀。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留戀這個世界如何能往生?所以我們不能怕苦,有苦行的環境不必想盡方法遠離,那就錯了。修行人應當隨遇而安,隨緣而不攀緣,起心動念想找一個環境,那是攀緣。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真正能夠幫助自己又能夠幫助佛教,我們就可以常住在這個地方。

  古來這些大德們,他們叢林的建立、形成,最初是幾個志同道合的法師住在那個地方一塊兒進修,四方的學者聽到之後,慢慢的都到這個地方來。從前人比現在人老實,他覺得這個地方很適合,他就住下來不走了,逐漸變成大規模的叢林。所以叢林的建立,並不是先建很多房子再慢慢招生。中國佛教史上叢林不曾招生,都是由幾間茅蓬逐漸擴大,有多少人則添多少房子。現前台灣有許多寺廟蓋得很大卻沒人住,末法時代才有這種現象。所以修行一定要有耐心,要忍辱才能成就。尤其大眾在一起生活,彼此都是凡夫,習氣都很重,一定要忍讓。

  疏【而今不越一念,疾超生死。】

  這是講這個法門的殊勝,不必經歷三阿僧只劫,「一念」就超越了。一念是念什麼?底下說得很清楚:

  疏【一念者,即能念阿彌陀佛之一念也。】

  諸位要把文看清楚,不是說能念阿彌陀佛就能超越,而是「一念」。你現在能念阿彌陀佛,沒錯!你還能念許許多多的東西,你不是一念,你是多念。多念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不能超越三大阿僧只劫;如果你能把一切妄念統統斷掉,只有這一念,那就超越了。這個帳諸位要好好的去算一算,到底是極樂世界好,還是娑婆世界好?我們想常住在極樂世界,還是想常住在娑婆世界?兩個世界好好的比較。真正比較出來,如果采取西方極樂世界,這裡要放下、要捨得,此地捨,西方極樂世界得,這才能得到;此地不捨,西方世界得不到。捨得!捨什麼?捨一切的妄念。一心念佛,「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心裡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念頭,這樣念佛就成功了。還有雜念,錯了!此地著重在一念,不是著重在能念。《疏鈔》特別指出來,一念就是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

  疏【諸聖者,佛及菩薩也。自凡望聖,隔之又隔。】

  以凡夫來看聖人,隔之又隔,距離太遠了。稱聖人是大菩薩,登地才稱聖人。佛、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這十二個位次稱聖;其余的稱三賢位菩薩。凡夫看聖位菩薩,真是隔之又隔。可是現在怎麼樣?

  疏【而今不出片言,直登不退。】

  隔之又隔全都消除了,憑什麼消除?憑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真正是不可思議!這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是這些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安慰我們,勉勵我們的,還是真有其事?給諸位說,如果諸佛菩薩是安慰、勉勵我們,那他就打大妄語,決定不可能。如來是「如語者」,所謂如語,事實是怎麼樣就這麼說,不增不減,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一點都不假。「直登不退」,注解裡說明:

  演【不退有四。】

  將來到經文裡面還有詳細的說明,這個地方是略說。

  演【以未斷煩惱,生同居土,為願不退。破見思,生方便土,為行不退。】

  未斷煩惱,可是要伏煩惱,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說到這個地方,我今天聽同學們吃飯的時候說,這個地方講座圓滿之後,還要到別的寺廟參訪,這是五十三參,很難得!但是你要曉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得根本智之後,所以他這個參訪成就圓滿的後得智。你們現前根本智沒有得到,到處去參學,結果是無量無邊的知見,變成自己無所適從。所以,參學是有條件的。古人求法必有一個根本的老師,這是師承。在這根本老師座下要大徹大悟才可以出師,出師之後就是參學。沒有這個本事,不行!就是能夠辨別真妄是非,一切境界裡面聽得清清楚楚,決不受影響,決定不動搖,所謂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有這個本事可以參學,沒這個本事不能參學。現在人都不肯這樣做,所以沒有福報。學生跟到老師就不肯離開,像這樣的學生找不到了。現在的學生親近一個老師,大概七天而已!沒有耐心,七天,我聽你講經差不多我已經知道了,不必再學了,就走了。這怎麼能成功?所以,真正有善知識也不會收你。

  在淨土法門裡面,最近幾年鬧了一樁風波,就是帶業往生、消業往生,海內外念佛人都受了很大的影響。自古以來,這個法門都講「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都未斷煩惱。突然有個陳建民居士帶了一批學生去查經,說明經典上釋迦牟尼佛沒有說過「帶業往生」,而他主張「消業往生」。於是所有念佛人都慌了,不能帶業,糟糕了!我們這個業斷不了,就不能往生了。我那時候一到美國,周宣德居士一見面就給我提出這個問題。我告訴他:消業跟帶業是一樁事情,消一點帶一點,帶一點消一點,就這個事情。說消業,行!說帶業,也行。我告訴他:如果不帶業,那都成佛了;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要是不帶業,消業才能往生,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只有諸佛與諸佛,等覺菩薩都沒分。

  如果說經上沒說「帶業往生」這四個字,那佛沒說的話太多了!雖然沒有這句話,沒這個字樣,意思有!淨土有沒有講「三輩九品」?有。如果不帶業,試問三輩九品怎能講得通?講不通!既講三輩九品,當然帶業往生。所以不能輕易為一個人的論調動搖自己的根本,動搖自己的信心,那就大錯特錯了。講消業講得通,譬如生凡聖同居土,雖然未斷煩惱,煩惱的種子習氣沒斷,可是一定要消除煩惱的現行,豈不是消一分帶一分!伏煩惱,你這句佛號力量伏不住煩惱,不能往生!這是一定的道理。

  『破見思』,這就是消見思煩惱,消業!『生方便土,為行不退』。見思煩惱消掉,塵沙煩惱還在,無明煩惱還帶著,豈不是消一點帶一點!消得多就帶得少,消得少就帶得多,消得愈多品位愈高,帶得愈多品位愈低,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有什麼好爭的?不需要爭執。一樁事情,一個意思。但是這兩句話各有各的用意,說帶業往生,我們聽到這句話,自己會感覺到西方淨土我有分,人人都能夠建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自信心。帶業可以去,那行!我們有希望、有指望了。說消業能去,也有他的用意,希望你多消一點業,希望你往生極樂世界品位增高。兩種說法原無抵觸,都好!這樣消除了許多人的歧見。還得好好的念佛,一心執持名號,決定能往生。

  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最低的、最起碼的。凡聖同居土裡頭也有三輩九品,這是在經以及注疏都說得很詳細,四土各有三輩九品。因此,我們要認真的去斷煩惱,先伏煩惱,功力到了程度自然就可以斷煩惱。伏煩惱功夫也有淺深不同,這個自己可以勘驗,譬如念佛,第一年的功夫如何,第二年的功夫如何,第三年的功夫如何?自己能夠見得到。開始伏煩惱,要伏都伏不住,很勉強的把煩惱伏住;功夫更增進,這個伏就不太吃力;再進一步的時候,很容易就把煩惱伏住,這就看得出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在乎念佛一天念多少,你一天念十萬聲,伏不住煩惱還是枉然,不能往生;功夫是在伏煩惱,真正能伏得住。最上乘的功夫是斷無明。塵沙、無明也是先伏後斷,三輩九品是從這兒來的。所以生凡聖同居土是「願不退」,生方便有余土是「行不退」。

  演【破塵沙,分破無明,生實報土,為智不退。】

  智不退,經文裡面稱為念不退。

  演【破三惑盡,生寂光土,為位不退。則不退名同,而淺深自別。】

  『破三惑盡』,見思、塵沙、無明統統斷盡,『生寂光土』,常寂光淨土。『位不退』,這個位是佛的果位,不是菩薩的地位,換句話說,成了佛絕對不會再退到凡夫位。這也是我們很關心的。《楞嚴經》裡面,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費這麼多時間修行,成佛之後會不會再起無明?會不會再退至凡夫?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真正是斷盡三惑,住常寂光淨土,絕對不退轉。縱然是乘願再來,倒駕慈航,他還是不退。譬如觀音菩薩早就成佛,他決定不退轉,雖然他以等覺菩薩在西方淨土示現,其實他還是佛;華嚴會上,他以第七回向菩薩這種身分出現,他還是佛,楞嚴會上,他以初住菩薩示現,他還是佛。那是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決定不退轉。譬如你念書得到博士學位,有資格在大學擔任教授,也可以去當小學教員。當小學教員,是不是你那個博士學位退轉?你還是博士學位,不會退轉。佛菩薩為度一切眾生,身分時常轉變,這是大慈大悲隨類現身。此地給我們講四種不退,不退的名是一樣的,可是裡面淺深差別很大。

  這些都是解釋這一句彌陀名號受持的功德利益,超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與諸佛、補處菩薩沒有隔閡,打成一片。只要你往生西方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你也能與等覺菩薩天天在一起,這種薰陶的力量多麼大!這種機緣,在一切經論裡面我們都沒見到,一切諸佛世界裡面也沒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樣殊勝的因緣,所以這個法門才為十方一切諸佛所贊歎,本經略舉六方佛贊。這個經是不思議經,這個法門是不思議法門,這個經的本名《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想想這個經的題目,不可思議!

  疏【至哉二句,贊辭。至,極也。】

  到了極處。

  疏【至極而無以加也。】

  這個話是真話,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這個法門是尖端,至高無上!再沒有比這個法門更高,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圓滿,這是贊歎到了極處。這樣贊歎,我們聽了未必服氣,為什麼?你修淨土,你贊歎淨土。俗話說: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蓮池大師是不是也犯了這個毛病?他老人家後面把這個至極事理都要說出來,我們聽了不能不信!

  疏【妙者,即上四句總明妙義。】

  「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只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這四句,妙極了!至哉妙用。

  疏【用者,力用也。】

  演【力用力字,內含三義。】

  不說出來,我們不明了,我們不能相信。

  演【一者、本性功德力。】

  這是每個人本來具足的,這個力量不可思議,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個力量變現出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的,這是性德。第二句是講修德,雖有性德,若無修德,性德不能現前。

  演【二者、行人念力。】

  『行人』就是發心修學淨土法門的人,也就是發心持名念佛的人。他能念,他肯念,念念不離佛號,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力量不可思議!這是自力。

  演【三者、彌陀願力。】

  第三種是他力,『彌陀願力』。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可是諸位要曉得,彌陀的願力不可思議!彌陀的願力絕對平等,而且是廣大宏深,但是我們自己的念力要是不具足,跟彌陀的願力不能結成一體,彌陀願力再大,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往生。一定要成就自己的念力,才能與彌陀願力結成一體,這個力量不可思議,這才能帶業往生。下面是比喻:

  演【本性如舟船。】

  是本體。

  演【念力如橹棹。】

  劃船,小船用槳,大船用橹。

  演【願力如順風。三力周圓,必登彼岸故。】

  這給你說明為什麼能往生,也給你說明為什麼一生當中成就,不必經歷三大阿僧只劫,道理在此地。其他法門講成就,總得說出一個道理能叫我們相信,這個理我們想想能講得通,這才行!我們才能相信。這個理說得非常平實。世尊、阿彌陀佛不騙人,不會說:你只要到我這兒來,拜我做老師,我給你摸摸頭,給你授記,你就可以往生了;或者我給你發個證書,你將來憑這個證書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念佛了。末法時期作怪的人很多,眾生實在是愚癡,容易上當!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哪有不費力就能去?八萬四千法門,淨土念佛法門叫易行道,再沒有比這個更容易。雖然容易,自己要念到一心,這是基本的條件,一心稱念。千萬不要被人騙了!

  什麼是功夫?伏煩惱是功夫,破我執是功夫。無論你用什麼巧妙的方法,不能伏煩惱、不能破我執,那就是假的,決定不是真的。用個方法,你到這兒來學,沒幾天就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能相信嗎?你去試試看,去學幾天,開悟了,看開悟以後那個樣子是什麼樣子。悟了以後,「我開悟了」,還有我執!「你還沒有開悟,我開悟了」,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具足。分別、執著、邪知邪見,一樣都沒有離開,他開的什麼悟?增上慢!貢高我慢,開悟了,瞧不起別人。別人沒開悟,他開悟,目中無人,假的。悟了以後的心是清淨的、平等的,一切恭敬。悟了的人,他修什麼法門?普賢十大願王。《華嚴經》悟後起修是以十大願王為原則,第一個是「禮敬諸佛」。悟了的人,對於任何一個人一定是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決定沒有貢高我慢,決定沒有自贊毀他,那是個覺悟的人。諸位把大乘經多念一念,那些人的把戲你就能看穿,不屑一顧!那些人正是楞嚴會上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疏【夫垢心難淨,混若黃河,妄想難收,逸如奔馬,歷恆沙無數量之劫,輪轉未休。】

  這是說明我們這個心的染污,煩惱、無明、邪見無量無邊,招來生生世世生死輪回的果報,我們要曉得這個苦,太苦了!

  疏【攻三藏十二部之文,覺路彌遠。】

  這個話句句都是給我們說真話。

  疏【而能使濁者清,背者向,一念頓超,片言即證,力用之妙,何可思議。】

  這是解釋本經力用之妙,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讀了這幾句應當要相信。

  『三藏』,是整個佛法經典的總名稱。『十二部』,佛說經有十二種方式,稱之為十二部,就是有十二種不同的體裁。這十二種,注解裡有它的名目。

  演【三藏,謂經律論。】

  這大家都曉得。還有一個講法:

  演【又佛藏、菩薩藏、聲聞藏。】

  『佛藏』是一乘法,在經典裡面只有三部,這是古大德所判的。《華嚴經》與《法華經》是一乘圓教,可以稱為佛藏;《梵網經》是一乘別教,也稱之為佛藏。『菩薩藏』是大乘經,『聲聞藏』是小乘經。這個經特別!超越三藏十二部,這是大師贊歎它到了極處。底下講十二部:

  演【十二部,謂修多羅。】

  十二部,第一個是『修多羅』,這是印度話,意思是契經,專指長行文而言,我們現在講散文的體裁。

  演【重頌。】

  第二是『重頌』。頌,類似中國的詩歌。佛往往講完一段開示之後,會用詩歌的體裁,很整齊的句子,把這個意思重復說一遍。這個意義很深,因為經文必須要記住,如果不記住你就沒法子觀想,但是長行文太長不便於記誦,所以把它裡面重要的意思用詩歌體裁再說一遍,便於記誦,這是第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講經場合不同於學校教學,學生是固定的,上課時大家都到齊,而講經場合有先來後到,有經講一半他才來的。佛非常慈悲,對於後到的人,前面沒有聽到,用偈頌很簡單把前面的大意重復一遍,使後來的人也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意思。這是大慈大悲的設施,所以經中常有重頌。《華嚴經》偈頌非常多,幾乎一段長行文後面有一段偈頌,那個偈頌多半是重頌,可見得佛真正慈悲!

  演【授記。】

  第三是『授記』,就是預言。可以預先告訴你,將來什麼時候會成佛,在哪個世界,佛叫什麼名字,世界叫什麼名字,你在那裡講經多少會,度多少眾生。可是授記得有授記的條件,差不多到十地菩薩才會給你授記,因為成佛不遠了。現在是個博地凡夫,給你授什麼記?佛法裡面是授成佛之記。

  演【孤起頌。】

  第四是『孤起頌』,這也是偈頌,這一類的偈頌不是重頌,是前面沒講到的,所以這一類的偈頌不多。前面所沒有講到的,用偈頌來補充,使意思更完整;或者前面講到,臨時有人問,聽眾當中有疑問,雖然沒有說出來,心裡一起念,佛就曉得(佛有他心通),他用孤起頌答覆。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佛答覆眾生的問題,有「意請」,並沒有言語,心裡有這個意思,佛就知道,為他說法。

  演【無問自說。】

  第五是『無問自說』,這個法門一定是很特別的法門。佛說法的規矩都是請法而後說法,總是有啟請的,這樣大家對佛法才會尊重。沒有來請問,佛就自己說,那麼這個法門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機緣成熟了;第二個意思,非常重要,雖然大家沒問,應該要說。《彌陀經》就是屬於無問自說,這個經雖然沒有人啟請,但是緣成熟了,就是這世界的人可以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能夠很快叫你成就,而且這個經非常非常重要。實在講《華嚴》、《法華》都沒有這個經重要,你今天學《華嚴》、學《法華》,你這一生不能往生,只能種善根而已!照那個方法修行,一生不能成就。這個法門一生能成就,決定成就。所以,這個法門不能不說。

  演【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

  第六種『因緣』,第七種『譬喻』,第八種『本事』,第九種『本生』。本事與本生,都是說佛因地當中的故事、公案,就是過去他所修行的,這些可以給我們做參考,曉得佛生生世世怎樣修成的,可以給我們做榜樣。第十種『方廣』,方廣是大乘經的總名稱,方正之理,廣大之用。第十一是『未曾有』,這個經裡面所講的都是不可思議,非常希有的理與事。第十二種是『論議』,就是一般研究討論,與諸弟子有許多問答、討論的問題。

  佛經有這十二種體裁,古人翻譯作「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就是佛的全部經典。如果認為佛經只有十二部,那就搞錯了,每一種裡頭不曉得有多少部!後來古德怕人家看錯,所以翻作「十二分教」,這樣就不容易誤會。十二分教,「分」就是部分,也就是種類,有十二種教學的方式。這是簡單介紹三藏十二部。

  『攻三藏十二部之文』,你如果真正發心閱藏、深入經藏,『覺路彌遠』,經文太多太長了,開悟遙遙無期,太難!開始念,念前面不知道後面,看到後面便將前面都忘光,沒有用處!又沒有過目不忘的能力,總是得前遺後。這是勸我們別搞這一套,要把它放下,專攻一部經,這是大師的意思。專攻一部經,專念一句阿彌陀佛,你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用這個方法,想用其他的辦法成功,我告訴諸位:我不相信。你搞禅與密,我統統不相信。禅我沒參過,禅家重要的經典《壇經》、《大珠和尚語錄》、《永嘉大師禅宗集》、《證道歌》,我統統講過。我對於禅不外行,禅的理論、方法、境界我都懂得。密也不外行,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我親近他三年,密宗裡面那一套我也知道很多,都不能夠騙我。所以你們說從那個法門進去可以成就,我不相信;念佛法門能成就,我深信不疑,決定能成功。現在時間到了。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十九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19

           

 

上一篇:沒有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我們無法具足真正的悲心
下一篇:不表現自己的修行而美化自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