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37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老師、學長,阿彌陀佛!慚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大家報告的題目是:「湯恩比的老人言——略談湯恩比對當今社會的啟示」

  英國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非常慈悲,深切關懷全體人類,對全球各個文明升沉、發展加以睿智的觀察,對人類各個文明的歷史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以古鑒今,在多部著作、多次場合都指出現代人所必須要面臨的兩個重大問題:迫切需要解決道德缺失的問題,以及迫切需要通過文化教育,讓人類實現持久的和平和真正的團結。本文就湯恩比談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老人之言」,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前言、危機重重——物質大繁榮的隱患

  湯恩比博士說:從古至今,整個人類都存在「道德缺失」(morality gap)的問題。這是指:既然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我們的精神力量往往不足以恰當的把握好物質力量。如果物質力量未能得到精神力量的制約,物質的發展沒有受到愛與智慧的制約,發展物質力量對人類而言,便是禍而不是福。

  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的物質繁榮,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高速的交通設施,人們可以日行千裡;智能手機電腦,八方資訊悉皆掌握。然而,高速度給人類的心理帶來巨大的壓力,資訊爆炸給人們帶來心神不寧,現代人終日奔波,惶惶不安。上個世紀末,學者研究發達國家的人民看電視的習慣,指出人們平均每日花二至四個小時看電視,但他們在每個頻道的平均停留時間卻只有三分鐘。去年,學者又對使用智能手機進行研究,發現一些年輕人,竟然每隔十幾秒鐘就要看一下手機。科學日新月異,對人們的生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正在逐年增加,不得不警惕。

  在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會重視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了,許多人都會覺得這些教育是迷信的和迂腐的。這個風氣使道德危機與日俱增。道德淪喪的結果之一,便是兩性關系的混亂,離婚率的不斷攀升,以及墮胎現象與日俱增。社會所面臨的,不僅是恐怖主義、社會治安的威脅,更為可怕的威脅是全球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學習能力下降、沉溺網路的情況,學生暴力、吸毒、濫性的情況也愈來愈嚴重。如果說信心危機是現代社會最深重的危機,那麼教育的危機便是人類文明最為可怕的威脅。因此,湯恩比最為擔心的,便是核子時代的人類,因道德缺失而喪失理智,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毀滅整個地球。人雖然貴為萬物之靈,也會因教育不當,為習染所蔽而喪失理智。

  為此,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有必要將全球統一成為一體。上個世紀,湯恩比、李約瑟、羅素等學者,不約而同的提出了這個觀點。湯恩比更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傳統文化上,他在一九六六年出版的《改變與習慣》中指出:「我們努力進行技術革命,結果卻是它迫使我們全球化。技術進步催生出一種情況,使人類有,且只有兩個未來,一個是毀滅,另一個就是讓全球團結成為一家人。」

  一、文化和合——未來的希望所在

  在這個尋求全球統一才能生存下去的時代,中國歷史上實現多民族、多文化和平、和諧的模式,成為一個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他說:「自從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無論朝代如何更迭,中國的統一政府一直得以維系。中國曾經歷過短暫的分裂,但是每次分裂之後,中國都會重構統一政府。因此,有必要考慮的是中國式的全球統一模式。」所謂中國式的統一模式,是指文化的統合。他說:「古羅馬和中國的統一,都是國民和君主之間相互妥協,最終融合成為一個團結的、涵蓋天下的大社會。而促成雙方彼此妥協的,是共同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一股凝聚力量。」

  需要澄清的是,湯恩比所說的主流文化的凝聚力量,既不需要洗腦,也不用將某種價值觀強加於人,而是孔子所言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以德行來辦政治,以道德來行教化,具備這種特質的領導,自然而然得到四方人民的擁戴。這就如同天上的北極星,從來不曾改變自己的位置,但是其他星星都會圍繞著它,運行在各自的軌道上。

  孔子於二千五百年前提出「為政以德」,是生而為人即需遵循倫常大道。這一點,湯恩比稱之為「遵循共同的倫理道德」。通過考察人類二十多個文明的歷史進程,發現遵循共同的倫理道德是社會實現統一、安定團結的前提。「共同的倫理道德標准,至少是在最基本的道德問題上有著共同的標准,是讓社會穩定、政權持久的必要基礎。」

  二、未來所系——湯恩比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湯恩比之所以如此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整個人類的未來維系於此,便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於形成之初,甚至在文字還沒有出現之前的上古時代,首先確立的,便是共同的倫理道德標准。這個道德標准,從文字出現之後,一直延續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從這個角度,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一直統一,而歐洲日趨分裂。中國和歐洲面積相仿、緯度相若,中國雖曾經歷過諸侯大戰乃至軍閥割據,但是總體一直是統一的,全國人們共同依止孝、敬的道德准則;歐洲則恰恰相反,它曾經統一過,是「神聖羅馬帝國」,但是羅馬亡國之後,卻再也無法統一起來。倫理道德標准各有不同,是其原因之一。

  現代社會常將倫理道德視為束縛自由,實為誤解。中文對道德的解釋是:「道」是自然的規律,「德」是依照這個自然規律生活,物質生活愈來愈自在,心靈不斷得到提升,(就是「行道有得於心」)。換句話說,道德幫助生活順應自然規律,從而使人類獲得充足的物質受用、安定的生活環境、充實的心靈生活;生活能夠遵循道德,不但不會束縛自由,更可得自在。中國文化的道德標准,總結起來,便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五倫是將人類的關系總結成為五個方面,且各行其道,此即是: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中國傳統學術的基礎是倫常,即「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這是說,人類社會,無論古今中外,將五個方面的人際關系搞好了,社會自然和諧、安寧。歷史學家朱鴻林教授指出:充分發揮良知的力量,讓人人都得到教化、成為好人,是所有政治模式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模式。這便是孔子所說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五倫、五常和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合而言之,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德目,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所有聖賢對世人教導的總結,是人類人文精神的共同追求。

  因此,湯恩比指出:「儒家經典,重視教授家庭成員遵守敦倫盡分的道德規范,賦予了人們共同的教育,讓人們將國家視為家庭之延伸和擴大。由此,中國建立了緊密結合、十分充實的共同生活模式,社會凝聚成一體,令統一政府得以經久不衰。」這是湯恩比做為歷史學家的先知先覺。

  湯恩比不是唯一的先知先覺者,早在十九世紀末,漢學家理雅各(公元一八一五-一八九七)曾將《論語》、《孟子》、《周易》、《禮記》等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傳世,是西方系統研究、翻譯中國經典的第一人。和許多來自西方的基督教傳教士一樣,他們在向中國傳福音的同時,自己也為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所吸引,最終成為漢學家。理雅各說:「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有如此完整貫通的歷史,就其整體而言,它是值得信任的。」他於一八四三年來到香港,主持英華書院,此時《四庫全書》剛剛問世二十年,他對此十分贊歎:「中國的高級官員有一種公益精神,和一種對文學的熱心,而這一點,外國人是不應該小觑的。」

  理雅各所說的熱心,是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對於實踐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社會責任感。正是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責任感,使中國和古羅馬、古希臘一樣,吸引了許多原本是外來的人們,最終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者。智者慕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所以,湯恩比說:「文化由傳教者弘揚,使人們發生轉變。並且歷史證明,相對於傳教者,因文而化之,從而思想發生轉變,影響力更加巨大。希臘文明影響的區域在不斷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也在延伸。那些在各地弘揚主流的傳統文化者,其父母、祖先或許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他們本人卻轉而弘揚主流文化。最終成為建設統一政府的中堅力量。」

  湯恩比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歷史觀察,在九十年代得到了另一位來自英國的偉大學者的證明,他便是李約瑟。出生於一九00年的李約瑟,本是著名的化學家,他曾認為中國沒有科學技術。因偶然的機緣而研究中國科技史,發現這個古老的國家,竟然有著燦爛的科技文明,他感到十分驚訝,遂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多年後,李約瑟說起這個轉變時,直言宛如信仰改變,將它比為保羅歸信基督。聖保羅曾經以搜捕基督徒為業,後來得到天啟而轉變,成為耶稣的重要門徒。李約瑟從科學家變成漢學家,改變了整個世界對於傳統中國的看法,西方人從此真切感受到傳統中國的生命力。李約瑟在一九五五年告訴全世界:「現在,人類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段,都更加迫切需要學習孔子、孟子。」同樣的,湯恩比在上世紀七0年代提出:「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三、培養聖賢——傳統教學法的現代意義

  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開啟智慧

  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之所以能夠用來解決現代社會問題,並非在於它們高妙的玄理,而是在於它們能夠通過恰當的方式,培養出真正的聖賢君子,這便是中國人所說的「妙理貴躬行」。聖賢君子多,世界自然就美好了。這是傳統教學法真正的教化力量所在。

  湯恩比之所以能夠體認到這個教化力量,是基於個人的具體實踐。一九0二年,十三歲的湯恩比進入聖瑪麗學院,接受古典語文的教育。他形容自己在聖瑪麗學院,是「一門深入」的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如同儒家傳統經典一樣,這些經典以傳承宇宙人生的真理、古聖先賢的大道為主題。所以,湯恩比的學術基礎,和傳統儒家知識分子「通經以治史」的教學模式,可謂異曲同工。湯恩比本人也將自己與傳統中國學者相提並論:「當我一門深入的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時,以此做為學問的基礎,而同時期的中國學者們,正一門深入學習儒家經典。」

  在一九一二年,湯恩比執教牛津大學。可是很快他就發現,教師要依據學校需要,同時教授不同的課程,不能集中精力做研究。因而放棄了教職,「做一些可能並不賺錢,而具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即研究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從一九一五年起,一直到一九七五年逝世,一個甲子間,湯恩比都在「長時薰修」、孜孜不倦的研究文明史,成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這是高度專注帶來的真實學習效果,印證了中國傳統蒙學教材《三字經》所說的教學基本原則:「教之道,貴以專。」

  現代生物化學研究也證實了,專注所產生的能量是最大的。科學家認為,腦電波有多種形式,能量也不同,其中以α波(頻率8-13赫茲)能量最大。當α波振幅降低、頻率提升,則表示腦部處於高度專注的狀態,此時的能量最高,意味著領悟、學習能力也都達到最高。科學家還發現,現代社會因為資訊太多,導致人們專注力大幅下降,學生的平均學習能力正在不斷下降。由此可見,湯恩比之所以能夠為人類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和他潛心一志,一心一意研究文明史相關,真的如佛家所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湯恩比辭去大學的教職而得以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這是對現代教育模式的一種否定。如果教育不能以開啟智慧為核心,不能保證在學習階段「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那麼難免令其所教的對象專注力不斷下降,學習能力代代滑坡。這就是湯恩比的人生對於現代教育的啟示。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貴以專」的教育模式,是真正能夠培養出人才的模式。遺憾的是,這個模式被現代人視為壓抑天性和過時,這多麼可惜!這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損失,更是整個人類的巨大損失。湯恩比的示現,說明迫切需要將傳統教學法盡快復興起來,以挽救人類文明。

  開啟智慧的教學成果

  湯恩比的偉大,在於他對生命與人類的終極關懷。這種真誠的慈悲、愛護,是他從小接受古希臘、古羅馬經典的聖賢教育,長大之後,成為真正熱愛人類的聖賢君子的原因(To be human is to be divine)。這種赤子之心,是他的研究和言論能夠感動世界的原因所在,也應驗了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鄰。」

  真正的赤子之心,是愛人如己的,是真正體認到萬法一體的。湯恩比說:我對於歷史環境的敏感,便是吾生而有涯之一部分。他上思祖先、下念兒孫,由此感到,全人類之歷史如今付托於吾輩,我們承先輩之賜,如今必當將其傳之後世。他雖然不能像李約瑟一樣閱讀文言文,但是他所說的話,正與一千五百年前的唐朝詩人陳子昂和李白,一千年前的宋代儒家學者張載遙相呼應。陳子昂登幽州台而「念天地之悠悠」,李白以傳承大雅正聲,而期待「垂輝映千春」,張載因身處唐宋社會變革之際,而提出「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古今中外是相通的,他們心心念念所牽掛的,不是發展物質以悅耳目,而是傳承文化以救文明。物質的勝利不能保證生活的幸福,通過文化教育以提升靈性,才能讓大眾找到生命的價值,體會到內心的喜悅。

  湯恩比在其大作《歷史研究》中指出:「文化是文明的靈魂、血液、精髓與核心,文化是文明的本質和縮影。相比之下,政治部分(經濟部分則更不用說)是文明的表象,而非本質。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現象,是文明活動的媒介而已。」湯恩比所言之「文化」,已將教育包括在內。師父上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結,和湯恩比的歷史研究互相呼應:「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智者,從未溝通卻所言相同,這是英雄所見略同,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當過分發展科技,過度的商業化,促使人們放棄傳統文化教育、宗教教育之時,人們會因為失去了人格的教育,而使道德水平不斷滑坡,社會因而日趨混亂。正如《左傳》所言:「人棄常則妖興。」遺棄了聖賢教育、背棄了傳統,西方所言的人文精神(humanity),東方所言的「文而化之」,皆無從實現;教育體系偏離了長養赤子之心的正軌,仁愛之心被欲望障蔽了,人類文明面臨存亡的危機。

  湯恩比之所以能夠在上個世紀,在不懂得中文的情況下,依然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刻的悟處,這是因為他心中充滿了無私無我的愛。這種萬法一體的愛,人皆有之,然而,即使成年,依然赤子之心不變,這就需要真正開啟智慧的傳統文化教育。所以晚年的湯恩比雖然不信仰宗教,卻對宇宙萬法的真理深有所悟。他說:「這是一位歷史學家的聲音:堅信若真心求見上帝,通過治史便可於朦胧中,窺見上帝之一斑。」湯恩比所窺見的上帝,便是神聖的「愛」,「它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由自己推及整個宇宙,繼而推至宇宙背後的終極精神實相。真正實現自我,就是讓愛推己及人,令自我與他人融為一體,與終極精神實相融為一體」。這便是中國人所言之天人合一,「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卻是不懂中文的湯恩比,他的一生,與傳統文化教育「因戒生定、因定開悟」的原則暗合,從而悟出道妙。這是湯恩比的一生給我們又一個重要的啟示:教育要以智慧為追求、以長養赤子之心為要務。湯恩比的成就,反證出傳統教育對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高度的傳承價值。

  四、未來生存——知來者之可追

  中國俗語雲:「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裡有真智慧,當仰信奉行以趨吉避凶。湯恩比看世界與中國傳統的視角暗合,這一點,使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當代鮮有人能出其右。他驚人的博學和對整個人類的終極關懷,使其處處體現出孔子一般的智、仁、勇三達德。所以他的話,是真正的老人言。

  如何讓人類在未來中生存下去,並且生活得更好?對此,湯恩比不僅提出世界應當統合成一體,更具體指出統合所需要的條件:實現真正的宗教團結,宗教能夠真正承擔起教化人民的重任。

  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湯恩比指出:從舊社會轉變到新社會,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從舊社會中發展出來的一個聯合在一起的『教會』(即弘揚聖賢教育的機構),這個教會轉而又讓新社會得以從中誕生」。這是湯恩比考察古希臘社會、古代中國社會、伊斯蘭教社會等二十一個文明之後,所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它是說,文化彼此互相融合、互相學習的精神,最終可以產生一個范圍更廣、更加和諧的新社會,這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言的,「在人的思想中建立和平」。及至晚年,他更是指出:「沒有全球的精神領域的革命,真正持久的和平就不能實現」;「文明存在一個平衡的力量,讓社會(也包括宗教)重歸和諧」。這與佛陀教導,和合一個團體,首先需要修「見和同解」暗合。

  這種見和同解的共同基礎,便是人類各族文明共同的追求「仁愛」,具體內容就是前文所述的十二德目。湯恩比進一步指出:「我相信倫理道德的一致性,可以和宗教的多樣性共存,並且,我相信宗教以及意識形態的多樣性,對其本身來說是好事,因為它們適應人性的多樣化,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日本僧人中村康隆在一百歲高齡時指出:「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就是佛在《普門品》中所說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大道歸一,其表述卻是多種多樣的,學習的途徑雖有多種,但是殊途同歸,也就是西方諺語所說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多元宗教的實質是:所有的宗教都是愛的教化,都帶領人們通向自性,這是「契理」;這些本質相同的教化,因適應時代、地區,需要而呈現不同的形式,這是「契機」。

  現在,科技已經將整個人類緊密聯系到了一起,展望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二十一世紀,湯恩比說:「我希望意識形態和宗教不再是地區性的文化遺產。我希望所有的宗教和意識形態,能夠成為世界上每個孩子的文化遺產。」所以,他期待宗教教育呈現出新景象:「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都要學習世界各個宗教的歷史,了解不同的意識理念,從而令宗教和意識形態的選擇,成為孩子們在心智成熟時,經過學習之後的自主選擇。」

  讓每個孩子,從小都能了解各種宗教傳統,接受聖賢教育,會催生出一種新的教育:多元宗教的教育。提供多元宗教教育的機構,便是湯恩比所言之「聯合的教會」,或者「彼此尊重、互相學習、深入經典的多元文化教育機構」,這個教育機構所造就的,是真正平等博愛的世界公民。

  雖然師父上人和湯恩比並沒有機緣相見,許多湯恩比的著作、言論也沒能翻譯成中文。但是,兩人在許多方面互相呼應,都在不約而同的強調,宗教應當回歸教育。為此,師父上人畢生教學不辍,傳承教育的佛教。一九九九年,老法師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倡導所有的宗教都要回歸教育,鼓勵每個宗教都能將其教義,精選出三百六十句最重要的教導,幫助世人學習。可以想見,如果湯恩比看到這些書,一定會說:《360》應該做為每個世界公民的必讀書。

  現在,澳洲圖文巴各個宗教已經自發的團結在一起,將這個有著八十多個族群,一百多種語言的澳洲花園城市,建設成為「多元宗教和諧示范城」。在這個示范城中,有一個包括多個宗教代表的「善心委員會」,還有一所供各種宗教共同活動的中心,它既是活動中心,也是教學中心。人們在這所學校中,可以共同慶祝不同宗教的慶典,聆聽各種宗教教義的簡介,彼此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湯恩比所期待的多元宗教教育,在圖文巴實踐出來,他所說的統一的教會,有了現代化的新形式。可以想見,這將會成為給世界帶來和平、團結的一股溫馨美好的凝聚力。

  在八十歲高齡時,湯恩比著《經驗》一書,道出了老人的經驗之談:「我相信,在世界即將統一的前夕,在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活動的方方面面都最終會統一在一起。我相信,在宗教領域,宗派主義將會讓位給合一精神;在政治領域,國家主義將讓位給全球政府。」這便是老人所期待的人類的未來:基督教奧古斯都的上帝之城,實現了柏拉圖的烏托邦,中國式的天下大同,將給全世界的文明帶來持久的繁榮。

  以上是慚愧弟子學習湯恩比著作摘錄的一個簡要的總結。不妥之處恐怕很多。恭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老師、學長慈悲教導,不勝感恩!

  老法師:我們聽了越溪的報告,非常歡喜,也非常感激,希望她把湯恩比的書多看一些,多給我們做些報告。

  確實現在世界危機就在眼前,如何化解?這在二00五年,我記得我在馬來西亞跟馬哈迪長老見面。他跟我見面,第一個問題問我,他說:法師,你走過很多地方,也認識一些國家領導人,你看這個社會還會有和平嗎?他是指整個地球。所以連這樣的一位長老,他大我兩歲,那個時候剛剛從政壇退下來兩年。他在這個時期,大概執政是最長久的一位統治者,做馬來西亞的首相二十二年。這個問題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我當時解答的是:如果你能夠把四樁事情做好,這個世界就和平了。他問我哪四樁?我說第一個,國家跟國家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二個,政黨與政黨;第三個,族群與族群;第四個,宗教與宗教,這四個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世界就和平了。

  他聽了之後非常嚴肅,說不出話來,我們在這樣氣氛當中停留大概六、七分鐘,最後還是我說話。我說:是難,非常艱難,非常棘手,但是,不是沒有希望。我說現代這個社會,趨向於民主選舉,在這個地球上,信仰宗教的人比不信宗教的人還是占多數;換句話說,我們在選票上我們比他們多。如果從宗教下手,宗教要團結,宗教要回歸教育。怎麼團結?回歸教育是個手段,要互相學習,它就能團結了。宗教團結之後,會影響政治,會影響政黨,會影響族群。他聽了之後聽懂了,很歡喜,滿面笑容。以後我每次到馬來西亞,我們都會見面,都會在一起聊天。

  我跟現在的首相納吉,我們是好朋友,我第一次去訪問他的時候,他問我第一句話,他說:法師,我很想把馬來西亞治好,你看有什麼方法?不容易,一個國家領導人,這就是不恥下問,太難得了,這人是好人。我當時就告訴他,只要把教育辦好。什麼教育?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宗教的教育(宗教是神聖的教育),你能把這四種教育辦好,你這個國家就興旺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要把人教好,把這個擺在第一位。我們以後就變成好朋友。這次訪問馬來西亞,他邀請我,我到馬來西亞,他替我安排四場訪問,是四家電視台,每次訪問是一個小時。聽說,馬來西亞同修到這邊來告訴我,最近幾天又播放了,那可能不是播放一遍,因為我們當時講的時候是第二天播放。

  所以教育是中國人最懂得的,我相信中國人重視教育,絕對不是在有中國文字之後,應該在之前。中國有文字到現在,是黃帝創造文字,四千五百年;中國人懂得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應該可以推到一萬年之前。我深深相信,因為這四科教育,前面兩個是根,倫理,就是五倫、五常,肯定超過一萬年。四維是管仲說出來的,管仲跟孔子同時代,年歲比孔子大。八德見到文字是在先秦時代,就在秦漢這個時代。這是兩千多年前,大概二千五百年前,完成這四科,世世代代,一直到滿清末年還遵守著。滿清為什麼亡國?就是對於這四種教育疏忽了,不太重視了。這可能與慈禧太後文化水平有關系,她有福報,我相信她讀書不多,她也不是個好學的。她執政,這個頭帶得不好,領導人不尊重,下面的人就降溫。

  到滿清亡國,入民國這個時代,民國一直到今天,在沒有統一之前都是戰亂,軍閥割據、中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之後,這新中國建立,才算是戰爭終止了,但是社會並不安定。為什麼原因,現在我們懂得了,我們把祖宗教誨丟掉了。為什麼中國在歷朝歷代,去看歷史,統一之後,不超過五年,國家就頒布禮樂,制禮作樂,就頒布了,人人都要遵守,社會就安定了。民國建立一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沒有禮、沒有樂,所以社會動亂。人民連起心動念、言語行動沒有一個標准,應該怎麼做法不知道,它怎麼會不亂?制禮作樂就是讓社會安定秩序,這是社會安定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中國在歷史上如此,只要頒布禮樂之後,稱為治世;如果沒有禮樂的時候,中國歷史上稱為亂世。中國這個亂世,滿清亡國這一百多年,亂世,一直到現在。我們期盼著習主席能夠頒布禮樂,從亂世轉變成大治之世,這個很重要。

  所以這個一百多年,中國人崇洋的心理在膨脹,現在膨脹到極處,對於自己的文化產生懷疑,認為這是封建的,這是落伍的,這是妨礙人民自由的,錯了,大錯特錯。再不回頭,不但中國問題嚴重,全世界會走向末日,到那個時候後悔莫及。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同學,看到好的書,有益於安定社會的書籍、典籍,讀了之後,都能寫一份學習報告。在我們這個小的學習班,我們班,人雖然不多,我們有網路,從網路的傳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要努力去做,這是我對大家的希望。

  我自己年輕失學,沒有念過什麼書,十四歲就要自己找工作謀生。十四歲做童工,伺候人,一個月得到的錢很少,十幾塊錢,在那個時代,可以養活自己,沒有機會讀書。所以,有一點時間就想讀一點書,沒有人教。為什麼會有一點成就?就是愛心。我有一次在美國,在邁阿密,那時候在美國十幾個大城講《地藏經》大意。在邁阿密的時候,我一看,進入講堂,一半是美國人,我們華僑不多,多半都是美國人。所以我馬上把題目改掉,這個機會很難得,我講什麼?講認識佛教,諸位看到我《認識佛教》那個小冊子,在邁阿密講的。一共八天,每天兩個小時,有一個小時的翻譯,實際上就是八個小時,這八個小時以後寫出文字,就出版這本小書。這是臨時改變講題,把佛教介紹給美國人,讓他了解,它是宗教,但是它是教育,是宗教的面孔,實際上它是神聖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它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我們在經典上得到很多的啟示,跟中國的儒、道,跟世界上有名的這些學者他們的理念都能夠相通,證明我們都是從同一個真誠的愛心流出來的。

  所以,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宗教,沒有真誠的愛心就會走偏了,會走上邪路。一定要有真誠的愛心、無私的愛心,我們才會像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甘心情願做出犧牲奉獻,我們能做多少,一定就做多少。這一生,我覺得我走的路,都是祖宗替我安排的,佛菩薩替我安排的,我做得非常歡喜。我一無所求,一生沒有道場,我也不求任何人。這些年來我們用衛星電視、用網際網路,跟全世界愛好聖賢教育的同學們做了好朋友。好,我們再看下面一位。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老師,阿彌陀佛!不肖弟子今日恭敬匯報的主題是:「簡介漢字文字學和文言文」。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及中華文明等。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延續下來了。為什麼中華文明得以幸存?文字的統一與繼承是一個重要因素。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如果這個載體消失了,其承載的文化與文明也會隨之滅亡。中華民族的文字,在幾千年的歷史更迭中能保持至今,是人類史上了不起的文化奇跡。這個文化超越時空,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今人受到西方學術的影響,將文字分類為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兩大類,並將漢字歸為象形文字,這是現代人的誤解。漢字重在表意,而「象形」只是造字六書其中的一個方式,不能以偏概全。漢字與古埃及和納西族的象形字,旨趣大相徑庭。無論象形文字還是拼音文字,都是為了應對日常所需,便於互助合作而形成的符號體系。但是做為表意的漢字,卻是為了王道的教化、成就聖賢君子,實現大同之治而創立的。目的就是要將聖人所悟的真理,原原本本傳遞出來,因此才能超越時空。

  一、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文字學是學問的根基

  近年來,社會各個領域、各界人士都在提倡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復興,這真是可喜的現象。尊敬的師父上人教導我們:「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中華傳統文化具體就表現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落實當中。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注重扎好根基,先是德行,其次才是學問。所以,我們要明了,孝與敬是德之根本,是中華文明之根本。

  如何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孝,什麼是真正的敬?我們又如何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落實孝與敬?想要知道方法,那我們就一定要求教古人,從古聖先賢的典籍中去找答案。《四庫全書》就是一位最好的老師,它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乾隆三十八年(公元一七七三年)開始編纂,經過九年的時間完成,約八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年間前的重要的、具備傳世價值的古籍、經典。《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包括了《論語》、《周禮》、《資治通鑒》、《本草綱目》等等的經典著作,這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和世界的無上智慧瑰寶。

  可惜的是,由於對漢字缺乏認識與理解,現代人讀古籍,往往望文生義,把古人的教導理解錯了,在日常生活、工作與待人接物中運用錯了,得不到學習聖賢的真實利益。如果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就對古聖先賢的智慧生起懷疑、棄之不用,那就實在太可惜了。所以,想要准確、透徹的理解典籍的真實含義,就必須先從學習文字開始。文字學就是一把能打開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寶藏的鑰匙,有了它,我們才能發現蘊含其中的深廣智慧。

  中國傳統有十二個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核心是孝。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可是現代人對「孝」這個字的真實含義有多少了解?「孝」是個會意字,上一半是個「老」,下一半是個「子」,就好像年輕人背著老人,相親相愛、和樂融融。所以孝這個字,表示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再往深處體會,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這是孝的意思。從上下再擴張至橫這一面,它還是一體。佛家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講宇宙間時空實為一體。這個孝字為我們展示了一體的宇宙人生觀。

  可見,漢字十分了不起,是智慧的符號,是藝術,它的特性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字字有深意。清朝的文字訓诂學家朱駿聲先生講到:「讀書貴先識字,識字然後能通經,通經然後能致用」;為我們指出了,學習傳統文化是從識字開始,文字學的根基非常的重要,要扎得牢、扎得穩、扎得深。「根深干壯,木繁茂而花芳」,樹木的根深,樹干才能粗壯,枝葉才能茂盛,從而開出芬芳的花朵。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次第中,語言文字之學皆稱小學,是各種學問的預備,缺少了這門功課,對任何經典就不能夠通達了。《三字經》中的一句經文向我們道出了學習傳統文化先後的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意思是說,語言文字學修學結束,然後方可讀《四書》等經、史典籍。

  所以,傳統文化的根基為語言文字學,這個學習方法從西漢的時候已經開始了,代代相傳;功底全面扎實,才能有大成就。一位文字學的老師曾告誡:「不通文字,縱勤奮若蘇秦,好學如顏回,惜時如金玉,歷時數十年,亦難於成就,以其缺乏根基,不得方法次第故也。」所以,大家不可以小看語言文字的學習。鳥依翅而可飛,人賴腳而能行,國學賴語言文字而後能通達。只有把文字理解透徹,有了這雙腳,我們才能夠正確、深入的理解聖賢的教誨。

  簡介《說文解字》

  文字學自東漢以後,以《說文解字》做為重要的教材,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一部中國東漢時期編著的文字工具書,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字典。《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先生,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人,今河南郾城東北,是一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文字學家、古文學家。許慎先生師從經學大師賈逵,在當時被譽為「五經無雙許叔重」。他歷經二十一年著成《說文解字》,歸納出了漢字五百四十個部首。《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按照部首編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書之一。其中大量內容被漢朝以後的多種書籍所引用,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是北宋徐铉於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宋以後的《說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等。

  《說文》部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語注音符號的來源就是《說文》部首。諸多的著書,譬如《字林》、《康熙字典》,都是根據許慎先生所獨創的部首檢字法的方法來編排的。清朝的史學家、經學家王鳴盛先生告訴我們:「《說文》為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說文》是天下所有書的根基,有了《說文》的基礎,進一步再讀古代典籍就能非常深入,否則縱然遍讀天下書,也不可能通達。

  《說文解字》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五百四十個部首,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所謂的重文,就是一個字不同的古文字形體。我們如何才能夠把九千三百五十三字深刻、系統的掌握?近代著名的文字學家王寧教授說:「《說文》部首是學習和研究《說文》的綱領。」五百四十部首統領九千三百五十三字,是《說文》的綱目,按部就班把綱目掌握了,以字劃類,再學其余的字就容易契入、容易記憶。據統計和學者研究,高能部首共有七十九部,占《說文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的百分之八十點九二,中能部首有二十九部,占總數的百分之十四點六二。從此數據來看,只要學習近一百個部首,就能掌握到《說文解字》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字了。文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本源,而部首在古代被稱為字源,是諸字的源頭,明其源就知其流脈。所以,學習部首不僅是識字為用,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的了解古代文化。

  古人著書有嚴密的體例,它的先後次第、篇章的安排,都涵蓋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當時社會的主要思想。中華民族的祖先自古以來,就對於天地萬物存有一種深深的敬畏心,這些都能體現於著書當中。《說文解字》雖然是一部文字學的書籍,但在許慎先生眼中,它也如同天地萬物,涵蓋了一切,是古人宇宙世界觀的一個綜合體現。真的是字字都有來歷,都在傳道、都是教化,我們可以通過文字的學習,推測古人的生活狀態與思想。許慎先生在《說文》當中,為我們保留了至為珍貴的古文字形體,如果不是《說文》這部書,可能這些文化遺產就失傳了。這些漢字宛如老祖宗為後世留下的老照片,而《說文解字》整部書就像是一部相冊,為我們映現出古代燦爛的世界。「圖一」,圖為《西安碑林名碑精粹》之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

  識字之方

  字應該如何識?是不是認識這個字就稱之為識字?對一個字,古人所要求的是:要辨其形、知其音、解其義,三者相互結合,才稱得上是識字。許慎《說文解字》之體例,凡說解文字,每一字必先列其形,次釋其義,後述其音。深度和廣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稱之為文字學,稱之為「學」就必定有嚴密的系統。

  例如,「八」這個字,不只是代表數字的八,古代的意思為「別也」。別就是分開,背離,八的字形就呈現分別的樣子,這形中就代表義,音中也有義。「圖二」,圖中快艇劃分海面所留下的痕跡,是否很像八的字形?當我們念八這個字的時候,雙唇用力向上下兩邊分開,從八的音,往往都有分的意思。所以形、音、義都相合。

  不斷發展的歷史,為我們帶來了漢字形體之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與楷體就是其中四大類。現代所常用的書體叫做楷書。小篆體是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漢民族時,為了加速推行政令及傳播文化,命令宰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來的標准字體。《說文解字》一書,大部分引用的是小篆體。金文是周代的字體,又稱鐘鼎文。甲骨文則是商代的字體,它比金文要早。「圖三」,從「走」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愈早的字體就愈是保留了文字創造時的原貌。所以,想要真正理解一個字的含義,就需還原它的本字。大家看甲骨文的「走」字,是不是很像一個人甩著兩個胳膊在跑,十分的形象。

  六書——漢字造字的六種方法

  中國的造字法則有十分缜密的六個體例,稱之為六書,漢字的組合非常之多,古人整理出六種方法來歸類。許慎先生在《說文解字敘》中的六種方法,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如果是表達具體的事物,那就是屬於象形。依照物體的形狀,畫出像圖形的文字,就成為象形字了。《說文解字敘》中舉了兩個例子:日、月是也。「」,其實就是按照太陽的形狀畫個圓。日這個字的音跟「實」相近,而且它很充盛、充實,所以它中間加的一橫表示實在,充滿了日光,光明盛實。「,阙也。」由於月亮圓的時候少,缺的時候多,阙是月亮的常態,所以月的字形像彎月之狀。這是象形字。

  象形只能表示具體的形象,有些抽象的概念,就不能用象形的方法表示出來。這樣,為了產生新字,指事的法則就誕生了。指事在創造文字的過程中要比象形晚一些,它是在象形字上面加上符號,用一個符號來代表比較不具體、抽象的意思。我們來看「」(本)這個字,它就是在象形字的「」(木)下面加一短橫,這一橫就是個符號。「」是個象形字,「」表示樹枝,「」表示樹根,「」是樹干。在象形字「」下加一短橫,表示樹根的位置,指的是事物根本的意思。因為事情沒有具體的物體或形象,所以就用抽象的符號來指事,以符號表示事相的意思。

  會意字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字組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新的字義。例如(武)這個字。的下面是「止」,上面是「戈」,戈是古代的一種長兵器,可以用來格斗、打仗;而止有停止的意思。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個新的意思,止住兵戈;也產生了新的讀音,念武。所以,「武」真正的意思,並不是鼓勵人們刀兵相見,而是「止戈為武」,能夠止住天下的兵戈相見,這才是「武」的真正含義。

  再來看「」這個字,一邊是「人」,一邊是「言」,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信」。我們從這樣的結合可以看出信的含義來,人說的話就是信,對說出的話做到,才是守信的好品格,這是個會意字。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字結合,產生一個新的意思,是會意造字法,不但能產生一個新的字義,還會生出新的字音和字形。

  形聲字,簡單的說就是把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所謂形聲,就是先取一字表示形體,然後再取另一字表示讀音。許慎先生給我們舉了兩個例子,「」與「」,這兩個字都屬水字偏旁。河流有很多,古人是如何分辨它們的?上古未有文字,先有語言,所以是用聲音來分辨的。長江的水流打到巖石上,發出「岡、岡、岡」的聲音,所以就用「ㄍㄤ」來注它的音。我們現在普通話讀「ㄐㄧㄤ」,這是音變,其實「ㄍㄤ」的發音仍可在許多方言中尋覓得到。黃河與長江的區分也是用流水的聲音。黃河的水沖到沙土上,發出「霍、霍、霍」的聲音,因為這樣的水流聲,就讀河了。所以「江、河」二字都屬形聲,一邊是它的類別,屬水,一邊代表它的聲音。

  還有兩大類是轉注與假借。之前提到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的方法,而轉注與假借是運用文字的方法。轉注是「一義數文」,也就是字不同,但是意思相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有不同的稱呼,但它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例如,甲這個地方稱呼父親為「爸」,乙這個地方稱呼父親為「父」。兩種不同的稱呼,就造出了兩種不同的字,但是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多字同為一個意思的是轉注法。

  假借法是不另造新字,而是借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字來表示意思。假借是「一字數用」,也就是所謂的異義同字。就像「而」這個字,原為胡須之義,大家看甲骨文的這個字,像不像人下巴上的胡須?「而」後來被借用做連接字,例如「而且」、「取而代之」等等。

  理解漢字六大類別,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的看出文字和它所表達意思之間的聯系,學習起來就更有章法。文字學不僅能夠開啟我們的智慧,它的學習過程也是非常活潑有趣的。

  二、文言文——打開真實智慧的鑰匙

  中國的漢字,字字為師,全為教化。春秋時代,一種用於書面交流的文言日趨成熟,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孔老夫子,曾說他所處的時代已是「書同文」,說明此時漢字與文言文已經成為通用的寫作模式。雖然地域之間有一些差異,但是一般的規律已經顯現出來了。文言文言簡意赅,是最優美的書面語言,它和漢字六書一樣,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直至二十世紀初,文言文仍是亞洲許多國家通用的書面語言,如日本、韓國、越南,東南亞國家也有很多人學習。

  西方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於《在未來中生存》一書中這樣分析中國漢字:當我的四、五歲的曾孫女也到了我這般八十二歲高齡時,屆時若人們采用了一組數量大為精簡的中國漢字,來做為國際通用的書面語言,我一點兒都不會覺得驚訝。即便漢字的結構較表音字母更為復雜,但它每一個字都是用來表意的。表意文字擁有一項重要的優勢,那就是語音會變,但是人們要表達的思想卻相對不會變。因此,對於操不同語言的人們,若使用拼音文字做為溝通的媒介,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語音的轉變,它將無法實現溝通的作用。

  把口語和書面語分開,發明文言文是中國老祖宗的高明之處。老祖宗預知口語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所以需要尋找一個永遠不變的方法,把智慧、經驗、理念傳給後人,這就發明了文言文。用文言文寫出的文章,世世代代傳承,哪怕千百年之後看到,還能像跟古人當面對話一樣親切明白。如果我們今天能通達文言文,那麼讀《論語》就像跟孔夫子寫信往來一樣,讀《孟子》就像跟孟夫子見面一樣。二千多年以前的書籍,現在讀起來也不至於發生誤解,這就是文言文的好處。

  湯恩比博士於《在未來中生存》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有一個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人復活,在今天的希臘與當地的居民交流,他會發現,盡管大家都是希臘人,彼此說的都是希臘語,但沒有人懂得他在說什麼。因為希臘語在語音、文法及字匯上,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於這位古希臘人與其現代同鄉無法溝通。然而,如果孔老夫子復活了,並且假設他恰巧遇見了毛主席,這兩位中國人不會嘗試以口語來溝通,他們會警覺到,倘若他們和對方交談,其情形會如同先前的兩位希臘人一樣。所以他們會以書寫的方式,也就是以文言文來溝通。他們所寫的文字,字形相同,文法無異,從而孔子和毛主席能夠很好的理解彼此想要表達的意思,盡管二人所處的時代相差數千年之久。因此,中國的漢字有這樣的優越性。

  中國幾千年承傳文化的工具是文言文,古聖先賢用文言文把幾千年的智慧、才藝、經驗、思想、見解傳遞給後世。沒有掌握到這個工具,就無法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大乘,一生的學習范圍非常狹窄,只能看別人翻譯的白話文,得不到原味。

  尊敬的師父上人囑咐我們:「大家必須認識清楚,人間真正的寶是道德、智慧、學問,是典籍。《大藏經》是寶,《四庫全書》是寶,《群書治要》是寶,這些典籍是有智慧、有大德行的人,千萬年以來智慧的結晶、方法的總匯、經驗的累積。」《群書治要》是文言文寫成的,這套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生必讀之書,可不學文言文就看不懂。一個人要是能懂文言文,這些寶藏他就能受用,正確的落實,就能幫助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試問中國千萬年古聖先賢的智慧、方法、經驗、成就,您想不想要?如果想要,那就得先拿到鑰匙,文字學是鑰匙,文言文是鑰匙!

  三、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文字是工具、是方法,不學文字學,不學文言文,《四庫全書》的門是關著的,《大藏經》的門也是關著的,我們沒有能力閱讀。典籍、文化變成了古董擺設,雖然存在,但毫無作用。今天,中華文明的智慧寶庫雖然還在,但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卻到了存亡繼絕的邊緣,如果不能復興,那就會重蹈歷史覆轍,步其他文明古國之後塵,失去了生命力,變成歷史的遺跡。

  中國傳統文化不只屬於華夏子孫,它是全世界的文化遺產,或存、或亡都在於我們自己是否願意認識、珍惜、愛護它,是否願意認真的接受過來,努力的從《說文解字》、從文言文下手學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願天下人能攜手一同開啟這個文化寶庫的大門,將其中無上美妙的寶藏呈現給世人,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不肖弟子初學漢字文字學的粗淺體會,匯報中定有錯誤缺漏、不妥之處,恭敬叩呈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及大德老師們慈悲斧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不肖弟子妙音頂禮叩呈。

  老法師:妙音這份報告,我們聽到了,也看到了,在這個時代非常有價值,非常的難得。他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把文言文的源起、演變,跟它實際的用途都說清楚了。這是全世界,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人人都需要的。你要不要智慧?大家都要。智慧從哪裡來?從古聖先賢那來,是人家千年萬世累積下來的智慧和經驗,太寶貴了。確實有能力解決今天我們個人問題、家庭問題、事業問題、人與人往來的問題、社會安全問題,國家、世界問題,統統能解決。如果沒有這些好處,湯恩比他們就不會說,他們看到了,好處太多,不學太可惜了。

  學習文言文要機會,機會難得。典籍,我們早年在台灣,最憂心的一樁事情就是怕《四庫全書》失掉了,每個讀書人、文化人,這些教授們在一起,都談這個事情。可是這部書要印出來要多大的成本,又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只希望大的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政府的圖書館,這對象都找他們。所以第一次印出來,那個時候我在美國,我聽到了非常歡喜。我回到台灣,有個居士非常難得,他說他要送我一部,問我要不要?我說我要,他買來送給我了。我到商務印書館去訪問,他們的總經理跟他見了面,談到這部書,他告訴我,只剩下這一套,而這一套日本人訂去了。日本人訂了五套,這是五套當中的一套,那個四套錢付清楚了,拿回去了。現在他沒有錢,付不起錢,願意讓給我,但是要我給他十二萬台幣,這是他的權利,他讓給我的。所以我這最後的一套多付了十二萬台幣,不容易!現在這套書放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那裡還有一套《荟要》。我去請教他,你們印了多少套?他告訴我,三百套。不敢多印,多印成本低,賣不掉。

  同時,世界書局,世界書局的老板他常常聽我講經,他是在網路上的,那個時候我們有網路,就是電台,不叫電視台,用收音機收聽的。所以他對我認識,也很贊歎,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關心。他們世界書局印《四庫荟要》,《荟要》便宜多了,只有全書的三分之一,我先後跟他買了七十多套。也是人家送我的錢,夠了一部我就買一部,夠兩部就買兩部,統統買這部書。先後好幾年,大概有四、五年,買了它七十多套。贈送給國內每個省、自治區跟特別行政區,我選一個大學送給他們,一共送了三十多套。以後北京圖書館知道了,來找我,我送它一套,還有上海圖書館。

  台灣紀念孫中山先生革命一百年,政府鼓勵這兩家書局印第二版,來慶祝這個事情。這兩家的老板立刻通知我,我是他的大主顧。我聽說,太歡喜了、太好了,我就跟商務印書館訂了一百套《四庫全書》,價錢是一套美金五萬塊錢,一百套就是五百萬。世界書局也來告訴我,我說都要用老價錢,不能漲價,我上次跟你買的價錢,你要照我這個價錢,我跟你買。我跟他訂了兩百套,分送給全世界大學圖書館。目的在什麼?我怕世界上有災難,我把它分作各個地方去收藏,縱然有災難,不會完全消失,總會保存下來,目的在此地。古人用的方法是刻在石頭上,石碑,埋藏在地下。現在我們曉得,一個大地震它就完了,那就白費力氣了。現在印刷術發達,大量收藏在各個地方,這是好辦法,我用的這個辦法。把四眾供養的全花在這上去了。

  這些年來我在想著,這書要沒有人看,我們這文化還是會斷層,這是很可怕的現象。所以我們要給年輕人機會,只要肯學習古籍的,能發這個心的,我要盡量幫他忙。所以我們辦小型的漢學院,學生找不到的,誰也不願意干這個事情,要找一批真正有孝敬心的人,他懂得。我們要對得起老祖宗,要對得起父母,我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下來,盡量的發揚光大。我勸他們,特別是女孩子,我勸她不要結婚,要發願一生就當小學教員,頂多去當個中學教員,高中都不要當。為什麼?把我們一生這種愛心、精力來培養下一代。我們認真把倫理道德傳授給下一代,我們自己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教什麼?教文字學、教文言文,讓這些孩子長大有能力讀中國古書,有能力教中國的古籍。

  方法,我勸他們,文字學學好了,文字學大概要三年到五年,根就扎穩了,然後專攻一部古籍,經史子集裡頭選一部,做專家,不要做通家。通家很難,你都分散了,力量分散,時間也分散了。要做專家,專家實在講好處太多了,為什麼?一門通了門門都通了,就怕你不通。所以古人這兩句話是智慧,真實智慧,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是學習的理念。學習的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怎麼讀?先把它念三千遍,三千遍不是要求你背書,背書是附帶的,你自然會的。要求什麼?把你的妄想念掉,把你的分別、執著念掉,讓你恢復到清淨心、平等心。目的是三千遍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禅定,用這個方法來斷煩惱,來擺平我們不好的習氣。這樣子,我們有了作聖、作賢的基礎,把這個基礎達到,我們的目標,是做聖人、是做賢人,至少是君子;大徹大悟是聖人,大悟是賢人,小悟是君子。

  要立志學孔子、學孟子,他們一生都不富裕,生活非常節儉,也很清苦,真是全心全力為傳統文化做出最偉大的貢獻;對全世界的人民,也布施他們的恩德,真實的恩德。這個有意義,必定得到祖宗保佑,神聖的加持,你雖然貧窮,但是你會健康長壽。像海賢老和尚,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頭腦清楚,體力像年輕人一樣,不要人照顧。在佛法講,你看看這樣的人,生老病死苦,他生苦過去了,不必談它了,他沒有老苦,他沒有病苦,不生病,他也沒有死苦,你看走得多自在,說走就走了,不容易得到。真正發心的人,真正搞傳統文化的人,學佛的人,決定可以做到。

  所以要發大心,要做大事,大事就是傳承文化,繼往開來,干這樁偉大的事情。別人怎麼?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不受物質生活的誘惑,我們干我們神聖的事業,好!世間人看我們是呆子,我們是傻子,我們知道這是絕頂聰明人干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呆子,孔子、孟子也不是傻子。我們看清楚,我們這條路要走穩,決定不回頭,決定不會偏差,不會有錯誤。我們人生有方向、有目標,會活得非常快樂,這是方老師早年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把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傳給大家,真的最高享受。

  謝謝大家!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只能學到此地,還有一篇留到後天,都寫得好,都非常難得,招人喜歡。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越溪居士、妙音居士  (第一三七集)  2015/4/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37

 

上一篇:達真堪布:怎麼祈禱護法才能讓他們迅速承辦我們所托付的事情?
下一篇:宣化上人神通故事(一):五佛為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