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的張師傅在回鄉探望母親時,路遇一起車禍,因無行車記錄儀,他選擇經過而未施救,然而到了目的地才得知,他的老母親很早就出發去找兒子。頓感不妙的張師傅立馬回頭奔向事故地點,竟發現躺在路邊渾身是血的老婦人真的是他母親。
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就是這麼巧,我們的一個善念,可能救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抗菌藥“青霉素”的發明人亞歷山大·弗萊明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說明善念的結果是不可思議的,甚至可以拯救千百萬人的性命:
100多年前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裡,一位貧苦的鄉下人正在自家的田裡耕作,忽然聽見河邊傳來喊救命的呼叫聲。他快步奔向河邊,看見一個少年正在河水裡掙扎,便奮不顧身地跳進河裡救起那位險些兒沒了命的少年。
事後他才知道獲救者是貴族世家的兒子。過了幾天,那位貴族親自登門向鄉下人道謝:“朋友,你這樣好心,應該有好報。你盡管說,看可有什麼用得著我幫忙的。”
鄉下人搖著頭連聲說:“沒有、沒有。”他認為天地間哪有見死不救之理,他堅信助人盼報非君子。對那位貴族的好意心領了。
那位貴族除了敬佩鄉下人的節操之外,還是覺得過意不去。就在這個當口,鄉下人的兒子回來了,那位貴族說:“哦,有了。要不要我把你的孩子,帶到倫敦去接受高等教育吧?”鄉下人接受了他的建議,因為這正是他兒子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就讓貴族把兒子送到倫敦去深造了。
後來,鄉下人的兒子從倫敦聖瑪麗醫學院畢業了——他就是後來被英國皇家授勳封爵、榮獲諾貝爾1945年醫學獎的亞歷山大·弗萊明,拯救了世界千百萬人性命的抗菌藥青霉素就是他發現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面臨最艱苦歲月的過程中,那位曾經助過弗萊明一臂的貴族的兒子,在倫敦患嚴重的肺炎,最後就是用青霉素醫治好的。這個人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
鄉下人救了貴族的兒子,貴族成就了鄉下人兒子的學業;鄉下人兒子學成以後用他發現的藥品又一次拯救了貴族兒子的生命。出於善念的回報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人終有好報!
曾幾何時,助人為樂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該出手時就出手”,我們小時候從評書裡接受的這些觀念一直根深蒂固。熱心助人在很多地方是淳樸的民風。那時候,人們不會因為助人為樂而惹上官司,不會因為助人為樂而遭遇索賠,見義勇為的英雄們不會流血又流淚。
無論是在佛教的公案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因善得福的案例不勝枚舉,希望人們不會因為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而放棄自己的善念,“善有善報”是亘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