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持劍害佛
《寶藏經》上說:佛在拘彌國時,該國有一婆羅門任宰相,此人狂暴無道。其妻邪惡狠毒,與夫無異。夫對妻說:“瞿昙沙門現在來此國內,到處說教。若他來時,你不要開門,讓他討個沒趣。”
有一天中午,如來忽然出現在婆羅門家中。婆羅門妻見了,心中不勝驚異,竟說不出話來。佛說:“你這婆羅門,愚癡邪見,不信三寶。”婆羅門妻一聽此語,心頭火爆,生大嗔恚,氣得把滿身璎珞都扯斷,換上垢膩衣,坐在地上直發抖。
其夫從外回來,見她這個樣子,就問:“你這是怎麼了?是誰欺負了你?”妻答說:“剛才瞿昙沙門來過,竟罵辱於我,說咱二人信奉婆羅門,愚癡邪見等等。”其夫勸慰說:“不要緊,且待明日,你開門等佛來了,我替你出氣。”
第二天中午,佛又出現在他家中,婆羅門立即取出利劍,猛地向佛身上刺去。佛現神通,忽然升上虛空,不傷毫發。婆羅門心生慚愧,當即五體投地,向佛說道:“唯願世尊下來,受我忏悔。”佛即下來受其忏悔,為說法要。夫婦二人接受佛陀教化,俱得須陀洹道。
當時,國中人民聞知此事,皆贊歎說:“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佛對眾人說:“非但今日降化如是惡人,過去之時,亦曾調伏降化如是惡人。”
九十三、佛救尼犍
《雜寶藏經》上說:當時佛在捨衛國,降伏外道邪見,使六師及其徒眾悉皆崩潰。五百尼犍子外道不勝彷徨,集在一起商議說:“我們的徒眾都被佛感化去了,我們活著也沒什麼意思,不如燒身自盡算了。”於是各人抱來柴薪,堆在一起,准備投火燒身。
如來大悲,為拔彼苦,來到他們旁邊,使火不能燃。佛自入火光三昧。諸尼犍子見柴堆邊忽然有大火聚,心生歡喜說:“我們不必費心燃火了。”便一齊投身於火光中,只覺身體清涼,極大快樂;並且看見原來是佛坐在其中,倍復慶悅,遂求欲出家。佛為說法,俱得阿羅漢,各人須發自落,法服在身,即成沙門。
佛對諸比丘說:“從前有一商主,入海采寶,順風而去,到達寶所。諸商人眾,貪取珍寶,滿載船中。商主勸告他們說:‘不要貪財過多!若超載過重,小心別把你們性命也搭上了,那可就劃不來了。’諸商人見財眼紅,哪裡肯聽,寧共寶死,不肯減卻。商主只好把自己船中所有珍寶投棄海中,讓諸商人上船;而那些寶船,因為裝載極重,盡皆沉沒海中。當時幸虧商主有極大悲憫心,才救了這一班商人性命,俱得平安而回。我今種種方便說法度諸外道,亦復如是。
九十四、初建戒壇
《戒壇圖經》上說;當時佛在祗樹給孤獨園中,有一位樓至菩薩來向佛提議建立戒壇,以備為四眾弟子結戒、受戒。如來依言,同意創立三壇:佛院門東,是佛為比丘結戒壇;佛院門西,是佛為比丘尼結戒壇;外院東門南,置僧為比丘受戒壇。戒壇從地層起,圍繞而上,共有三重,以表空、無相、無願三空。此三空是入佛法初門。因為初學比丘,煩惑較重,不達空理,煩惑難以遣除。
戒壇初成,天帝釋施以覆釜,置於壇上以盛捨利。大梵王施無價寶珠,置覆釜上供養捨利,這樣合起來共有五重,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大梵王所施寶珠,大如五升瓶,有大福德的人,能看見寶光照三千裡之外;福德薄的人,卻只見一片赤黑。
戒壇圓滿建成之日,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護法諸天,皆雲集而來慶賀。諸佛登上戒壇,共議制定結戒、輕重、持犯等相;又討論關於度尼一事,將於正法不利。但過去諸佛皆有四眾弟子,今亦不能例外。若度尼眾出家,正法千年將減半。但尼眾若能行八敬法,正法仍可住千年。故此佛院東、西二壇,唯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僧受戒壇,才是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傳戒受戒之用。
九十五、姨母求度
《中本起經》上說:當佛游化來到迦比羅衛國時,有一天,姨母大愛道來到佛所,對佛說:“我聞女人精進修行,同樣可得沙門四果。所以我也想出家修道,求受具足戒。願佛慈悲,允許我的請求。”佛說:“這可不行。我不同意女人出家、受戒、披法衣。女人自可在家學道,盡形壽清淨修持梵行。”姨母哀求再三,都被佛拒絕。姨母十分傷感地退出,立在門外,不住地悲啼哭泣。
這時,阿難剛好從門前經過,見伯母如此傷心欲絕,就上前詢問何以如此?大愛道說:“因為佛不許我們女人出家,所以悲傷。”阿難說:“伯母且自寬心,待我進去向佛請求。”
佛說:“阿難,你不必多費口舌,我不同意女人出家是有道理的。因為若使女人出家,必令佛清淨梵行不得久住。”阿難說:“但伯母對佛有養育之恩,不該讓她失望。”佛說:“姨母實於我有恩。我初生七日,母親即命終,全賴姨母養育我長大。今我於此世界成佛,亦多有恩德於姨母。但由我故,使姨母得歸依佛法僧,受持五戒,成就信、戒、施、多聞、智慧。”
接著,佛又對阿難說:“假使女人要出家,必須盡形壽行持八敬法,不得逾越。審其能持八敬法者,才准許她們出家。”阿難把此語轉告伯母,大愛道當即轉悲為喜,表示堅決奉行佛的教敕,盡形壽受持八敬法。
爾後,佛對阿難說:“以女人出家作沙門故,使我正法五百歲而衰微。因為有許多大事業大成就,是女人所無法擔當得了的。
九十六、度跋陀女
《本行經》上說:由於當時佛姨母及阿難的再三請求,世尊已同意女人出家。這時大迦葉以天眼觀見跋陀羅女,在波離婆奢迦外道之處出家學道。大迦葉便喚來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尼,吩咐前往跋陀羅女處,對跋陀羅女說:“你以前的丈夫大迦葉,與我同師出家學道修行梵行。你今亦可往詣我師邊,同修梵行。”
跋陀羅問說:“你師是何等樣人?”比丘尼答說:“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具足八十種好、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皆悉具足。及諸弟子等亦復如是。”跋陀羅女說:“若果真如是,我自然願意隨從。”
於是比丘尼共跋陀羅女,乘神通力,於頃刻間,來到佛所。跋陀羅女即至佛前頂禮,合掌說道:“唯願世尊,許我出家。”世尊即命阿難領此女至摩诃波阇波提處,付囑准其出家,授具足戒。
跋陀羅出家之後,至空閒處,獨自安靜,遠離塵垢,精勤苦行,心不放逸,不久即得解脫,證阿羅漢果,因自慶幸說:“生死已斷,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九十七、再還本國
《寶積經》上說:佛再次領著弟子回到迦毗羅衛國,先停留在尼拘陀林中休息。佛對優陀夷說:“你可入城向父王通報。”優陀夷乘神通力,飛空來到淨飯王所。
淨飯王見優陀夷飛空而來。便問:“大師緣何而來?”優陀夷答說:“我為世尊乞食而來。”國王說:“那你趕快把飯食帶回奉上世尊,並轉告世尊,說我隨後就來拜見世尊。”
世尊飯食已訖,先現種種瑞相。淨飯王一見瑞相,知是佛所示現,即敕令群臣,准備好車乘,備辦香花幡蓋,來到佛所住處。
這時,世尊為度化父王,乘神勇力,在虛空中自在游行。其時大梵天王、釋提桓因、須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等,各各執持香花幢幡供養如來,又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諸天子等在虛空中,散天香花供養如來。
淨飯王看到這樣希有莊嚴壯觀場面,感歎地說:“如來當初作童子時,不以統領四天下、做轉輪聖王生於顧戀。今於三千大干世界中,為大法王,統領人天,何等富貴自在!我今雖然貴為國王,不過受世人所尊崇;而世尊貴為正法王,乃有無數天人圍繞侍衛。”淨飯王想到這裡,不覺頭面著地,向世尊作禮。
九十八、為王說法
《寶積經》上說:當時,世尊對父王說,“我所說的法,自始至終,皆至善圓滿,淳淨清白,無雜無染,其義深遠,其味無窮。今為父王,略說一二:“從世俗的因緣果報上說,眾生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大境界,這些所面對的境界,順自己的意,便生愛心好感;不順自己的意,便生嗔恚厭惡;其間較為平常的,便漠然視之,生愚癡心。由此六根對六境生分別想,起貪嗔癡;因貪嗔癡,墮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四惡趣,輪轉生死,無解脫期。
“父王!一個人造了什麼樣的業,必受什麼樣的果報;不造業,便不受報,這是亘古不變的定律。但這不是第一義,若就第一義的空性空理上說,父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觀一切諸法的空性,是空解脫門;本著性空之理,而觀一切諸法無差別相,是無相解脫門;一切諸法既空而無相,則於一切諸法無願無求,其心恆得清淨自在,名無願解脫門。若能領悟此三解脫門,則心如虛空周遍法界,直達究竟涅槃。所以應當經常覺悟,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皆非真實,於中不應生執著分別。”
當佛說了這一段開示後,淨飯王及七萬釋迦種族皆得無生法忍。
世尊心中很是欣慰,即微笑說偈贊歎說:“釋種決定智,曉知一切法;人中命終已,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