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梵網經》鸠摩羅什 譯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2. 為利益他人,發慈悲心,可以開戒
如安住淨戒律儀之菩薩,見盜賊欲殺害眾生,造無間業,不忍此惡賊死後受大苦,,以慈愍心,斷彼性命,此即開殺戒。(瑜伽師論卷四十一、梵網菩薩戒本疏卷一、四分律行事鈔卷中 )原文經典:
非染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濟群法師答疑:
問:如果說,外族侵略中國的話,我們也抬頭讓他殺嗎?
濟群法師: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佛教戒律分聲聞戒和菩薩戒兩大類,五戒是屬於聲聞戒,受了就不能殺,這是受戒時所作的宣誓和承諾。當然,如果你覺得生存高於一切,別無他求,那怎麼做就是個人選擇了。但若覺得人生還有更重要的目標,就應以此作為行為標准。所以說,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取捨,是以生存高於一切,還是以修行重於一切。
此外,佛教還有更高的菩薩戒,不僅要止惡,更要行善,要利益一切眾生。作為菩薩,可以毫無保留地布施生命在內的一切,有這樣的發心,可以在特定情況下為利他而開殺戒或是其它,這在《瑜伽菩薩戒》有明確說明。比如菩薩看到歹徒要殺死很多人,可以為保護他人而將之殺死。但這也涉及到發心問題,若是象俠客那樣嫉惡如仇,那還是凡夫心態。身為菩薩,對所殺歹徒應生極大悲憫,想到此人將造作深重罪業而墮落惡道,為使其免遭未來苦果,寧願自己把他殺死,寧願自己墮入地獄也不使其造下重罪。果能本著這樣的悲心行動,不但不犯戒,而且功德無量。
所以說,對於外族入侵的問題,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心和所受戒律來衡量。在特定情況下,菩薩可以抵御外族入侵,前提是以慈悲心去做,為利益更多人去做。
問:那我問一下,老虎一生會吃掉很多兔子,是否老虎一出生就應該把它殺掉?
濟群法師:動物造殺業是出於生存本能,罪過較輕。這和它的業力有關,因為感得這樣的果報身,才以這種方式生存,沒有經過意志選擇。其實,一個人造業的輕重,不僅取決於行為本身,更取決於發心。按照戒律,若無心造作殺業,雖有業罪卻不犯戒,果報也是很輕的。所以,從佛教觀點來看,業有重有輕,有定業和不定業,有可悔有不可悔,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