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從古至今,在印度被認為最賢能的國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羅,長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畫,面如滿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歡親近他。這時候,王宮裡面有一位年輕的王妃,名叫低捨羅稀多,她對王子一見鐘情,常常找機會親近王子。
有一天,王妃低捨羅稀多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就如癡如呆地將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訴了拘那羅王子,並且希望王子能夠接受她的愛。可是素來信奉佛法的拘那羅王子,知道她是父王的妃子,跟母親是一樣的。雖然他的年紀很輕,但識事懂理的王子,絕不會做出顛倒倫理的事來。所以,當美麗的王妃對他表示愛意的時候,王子根本無動於心。他不但沒有接受她的愛情,更好言地勸告她,不該有這樣的想法。然而癡情的王妃願望無法滿足,就惱羞成怒,生起怨恨心,不顧一切地指使惡人,將拘那羅王子的雙眼挖掉,並且殺死了他。
當大家知道了這消息的時候,都覺得奇怪。生性善良的王子,為人又是那麼親切友愛,為什麼會得到這樣不幸的果報呢?因此,大家都來請教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尊者,尊者回答道:
“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有一個獵師,他專門打獵為生。有一年的冬天,他又到山中去打獵,在這兒,他發現一個洞穴,住著很多的花鹿。因此,他每天必在洞口獵取一只花鹿帶回家。先挖掉鹿的眼睛,然後殺死。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一批可憐的花鹿,通通被打盡了。
由於有以上這些殺生的因緣,他生生世世都受挖眼珠、又被殺害的果報。今日的拘那羅王子,就是當初的獵師。”
尊者說到這裡,大家又疑惑地問道:
“既然是這麼可惡的獵師,為什麼又能生於貴人家中做王子呢?請尊者慈悲,為我們解說。”
“這並不奇怪。那是因為他在另外一次機緣中做了一件大好事。當迦羅迦孫大佛滅度以後,有個國家的國王為了敬奉三寶,請人雕刻如來的尊像,並且建造一所寶塔供養著。可是到後來,有一位不信奉三寶的昏君,卻毀壞了莊嚴的佛像。這時國內有一位雕刻匠,對國王的無道非常悲愍,因此發了大願,又將莊嚴的佛像修好了。
這個雕刻匠,就是拘那羅王子的前生,由於他修佛像的功德,所以今世得生於王家,可是殺緣未盡,仍然要受果報。”
尊者的法語,增加大家對因果的信心。知道有如是因,才會感受如是果,這就是自作自受,誰也替代不了的道理。
【學文解讀】
這個故事是說什麼呢?我們的因果很復雜,非常復雜。過去我們做了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過去做的因,到這一世可能要結成果。善因就得善果,惡因就得惡報,互相抵不消,不能代替。我們每個人這一輩子好事也有,破事兒也有。好到特別好的時候,破事兒就開始來了,往往是這樣,非常普遍,每個人幾乎都這樣。我們要對因果要深入理解,反復地去琢磨它,真正從心裡邊去認識它,這樣才能真正明白。否則,好事來了之後,我們覺得好事永遠得延續下去,不能來破事兒。來了破事兒,我們就不高興,就開始琢磨了。
有個人得了癌症,他自己就覺得:“我這一輩子做的都是好事啊,我經常幫助鄰居,對誰都幫助,為什麼還得癌症了呢?”自己就想不通。他平時最愛釣魚。釣魚嘛,在世間來看,沒啥不行。
一定要懂得因果。學佛啊,如果不懂因果,不建立起來這個信念,那將來我們會學不下去。不是說我們一念佛了,這因果就沒事了,不會的。現在我們學習了佛法,每天堅持拜忏、誦經、念佛,依靠佛菩薩,把過去很多的惡業逐漸地消除,或者重報輕受了,或者推後了,或者惡業完全轉化,都有可能。但是,我們不能認為一切都沒有問題了,不一定的。這要看我們過去的惡業多少、強弱。現在咱們社會,殺業太重,這個殺業最難辦,特別難消除,特別麻煩。這個獵人把這群鹿一天殺一只,殺了一年,殺了三百多只了。現在飯館開一天,幾百只早就沒了,幾萬只都沒了。很可怕呀,現在的殺業比過去大多了,我們將來承受啊,那不知道要承受多少。非常可怕!